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死了多少人?對德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鳶飛九天2018


二戰中,德國到底損失了多少男性?對德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1953年5月3日,進入柏林城的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在形容昔日德意志帝國首都之時,有著這樣的描述“柏林什麼也沒有剩下,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築,納粹留給人民的遺產……僅是若干斷壁殘垣……柏林如今只是一個破碎磚瓦堆積如山的地理座標”。

1945年4月16日,蘇聯軍隊在陸軍元帥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的帶領下,集結了約250萬部隊兵臨柏林城下,且在火力上帶足了傢伙,地下打的火炮足足有14200門,天上打的2450架飛機。

而德國這邊因為所控制的版圖越來越少,能拿出的東西相對顯得寒酸了不少。作戰士兵僅80萬人,火炮也才10400門,且還是火炮和迫擊炮合著算。

然而縱使對手都打到了家門口,此時的德國高層卻依舊沒有放棄抵抗,甚至幻想著可以打一場屬於德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伴隨著蘇聯軍隊如同雨點般的炮彈落下,昔日繁華的柏林城不再存在,到處都是破碎磚瓦。大量德國青壯年為了所謂的“死守反攻”,在必敗的戰局之中,白白犧牲自己的生命。

不完全統計僅僅光這場柏林戰役,蘇聯軍隊就殲滅德軍80萬人。而將時間線拉長為整個二戰,雖然德國在納粹的引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戰的施暴國,但是整個二戰對於德國來說是損失不利已,自身也損失慘重。

為了納粹所謂“征服世界”的狂歡,德國直接損失了約1500萬男性人口(包括被俘),且這些男性還都是青壯年。

與此同時由於德國戰敗,曾在1944年,佔到德國工業人口29%的勞動力,在戰爭期間受“招聘”服務德國工廠的外國人,以及在戰俘營裡被強制勞動的外國戰俘,也基本消失,直接致使德國勞動力缺口,被拉得更多。

如此龐大的人口損失,給德國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即為戰後德國重建之時缺少勞動力,以及街上數百萬的寡婦,他們的丈夫都在納粹掀起的死亡漩渦中犧牲。

為了儘快讓德國恢復秩序,在德國男性勞動力不足之時,維持當地治安的盟軍指揮中心,發佈了一項半強制性的勞動令,即15歲到50歲的女性,只要不能證明自己需要在家照顧老人、小孩,或者是有必須要照顧的缺乏勞動力人士。

那她就必須到當地的勞動局報道,並服從勞動局的安排,進行戰後重建工作,譬如清理廢墟,去工廠生產建築材料等。

通過這些工作,女性可以獲得食物配給證,用於購買戰後缺乏的食物。當然出於民主,勞動局也不會強制工作,但是沒有配給證無法購買的食物。

不完全統計,德國重建初期,僅僅英美佔領區,就有約600萬婦女走上了工作崗位。可以說二戰之後的德國,婦女參與建設的身影無處不在。

最後說一個因禍得福的故事,因為在無奈之下,德國男女經常同工勞動,男女之間的勞動工種差距被模糊,社會認識到絕大部分工作,不是必須男人才可以完成,間接促進了德國的男女平等。


袁載譽


德國1939年的總人口,不含蘇臺德地區和奧地利,為6900萬。到戰爭結束時的不完全統計,德國死亡總人數,包括士兵和平民,約880萬,其中軍人550萬,平民330萬。這個數字不包括受傷和失蹤的人數,但包括了納粹自己殺死的德籍猶太人、反納粹人士和老弱病殘者。

二戰所有參戰國死亡人數,士兵和平民的總和,在6000萬至8000萬之間,包括納粹殺死的600萬猶太人。死亡人數最多的是前蘇聯和中國,均超千萬。排在第三名的便是德國。戰後由於一片混亂,加上東西德迅速分離,德國的人口數無法有較完整的統計。

如此大規模的死亡、傷殘、失蹤以及難民逃離,直接導致戰後德國勞動力奇缺,強壯的男性勞動力,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戰後其他國家,如波蘭、捷克、蘇聯等國,加上對日耳曼人的驅逐,他們不得不遷回德國。盟國也制訂政策,如規定德國人不得居住在奧得河以東。

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也是為了迅速恢復德國因戰爭導致的大量人口流失。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人口損失過大,對戰後的德國而言,並不是最大的衝擊。當然,在二戰剛剛結束的日了裡,這一問題,還是對德國的恢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無論對於德國人來說,還是對於佔領者來說,首先要做的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清理已經成為廢墟的城市和街道上的碎石。這些工作,只能由老弱病殘和孩子們來完成。他們的報酬每小時不足一毛錢,以及勉強可以維持生命的食品。

此時的德國,已難見到青壯年男子。工廠、鐵路等機構繁重的體力勞動,只能由年輕的婦女和老年的男子承擔。戰爭對德國最大的影響,一是國家被戰勝國瓜分、佔領,最終導致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其次是德國人道德和心理上的備受打擊、屈辱。

戰爭剛一結束,在全德境內,就開始了一場去納粹化運動。所有德國人,如果他們還想繼續擁有之前的工作崗位,如教師、醫生、工廠管理人員、政府公務員等,必須向盟軍佔領當局證明他們不是納粹分子,戰爭中也沒有幫助過納粹。

戰後,德國的通脹率高達85%。基礎設施全被炸燬,糧食、電力、供暖的煤等生活用品奇缺。從慕尼黑乘火車到漢堡,需要三天三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即使在某個地方有糧食、衣物或者人們生活的其他必需品,要運出去也十分艱難。


世界真的很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死的人大約有500萬人左右,另外還有大量的平民傷亡約300萬人左右,按照當時德國的人口來看,德國的損失也是很大的,雖然不見得有蘇聯那麼大(死亡2000萬人,戰死500多萬士兵),但是也造成了德國一代年輕勞動力的喪失,對戰後德國的國力有重大的影響,造成其一段時間內發展緩慢。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影響是很大的,德國甚至陷入了國家分裂,分成了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而且這兩個國家分別加入了西方和蘇聯兩大陣營,長期在柏林對峙,造成了德國的民族和國家分裂。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很多80後都經歷了著名的兩德統一和蘇聯解體的事件,可以說德國的二戰創傷至今還沒有完全恢復。

圖為冷戰時的東德。


德國現在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是德國已經不再是世界上科技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軍事力量和政治地位都一落千丈,二戰前德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大國之一,德國的經濟、科技都在第一陣營,工業技術水平超過了蘇聯和美國,但是現在德國經濟發展停頓,科技已經在中美俄日英法等國之後,在國際上也不是什麼常任理事國之類的高地位國家,成為了二流強國。


但是德國這個國家好歹還是有一定的基礎和底子,現在依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只不過人們說起現在德國的軍力來,老是要加上一句話:德國現在怕是連波蘭都打不過嘍。所以說,二戰對德國的影響,是持續的,而且是深遠的。


海事先鋒


1945年5月5日,德國海軍新任總司令弗雷德堡上將來到盟軍總司令部接洽投降,根據解密的史料證明,鄧尼茨及其德軍高層仍然幻想把投降時間拖延幾天,以便參謀總部把更多的部隊和難民從蘇軍前進的路線上轉移出來,從而向美英盟軍投降。艾森豪威爾看穿了這一花招,他威脅說如果德國人不馬上停止一切藉口和拖延,他將下令封鎖戰線並用武力驅趕試圖穿過戰線的一切人員。



德國人無奈了,5月7日凌晨二點,弗雷德堡和約德爾代表納粹德國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至1945年5月8日的午夜,歐洲大地上的戰火終於停熄了。根據戰後統計,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死亡457萬餘人,但真正意義的“戰死”只包括陣亡、戰傷死和戰病死,這一數字是320餘萬人,死亡數量中戰死者約佔70%。其它死亡方式約有130餘萬,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被俘的9萬多人,戰後生存者僅有5000人。

第三帝國的軍隊構成非常複雜,它至少可以分為七個兵源方式:1,希特勒上臺但未開始擴張時期的德國人,時間節點應該為1936年底;2,被德國吞併的奧地利人;3,東歐地區的日爾曼人,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波蘭和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裡的日爾曼人;4,被德國奪回來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日爾曼人。



這四個部分是納粹國防軍的主要兵源構成,佔1000多萬軍隊中的絕大部分。而武裝黨衛軍除日爾曼人外,還包括其它三個部分,5、蘇聯和波蘭戰俘;6、西歐和北歐志願兵;7、其它大洲的志願兵(主要是亞洲和美洲),其中蘇聯和波蘭戰俘組成的偽軍死亡不計在內,第6和第7部分的死亡人數只有30000多人。

所有的457萬官兵死亡人數中,在蘇德戰場死亡數量最多,達到380萬人,佔比83%;其次是1940年法國戰役和1944年以後的西歐戰場,死亡大約50多萬人,佔比11%,由此可見,蘇聯的衛國戰爭確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的主戰場。



在其它戰場上死亡總數約27萬餘人,佔比6%,包括1943年以後的意大利戰場死亡15萬人;巴爾幹半島各國死亡105000人(南斯拉夫搞掉的最多,然後是希臘軍隊和英軍);1939年波蘭戰役死亡12000人,北非戰場死亡15000人,其它死亡則發生在一些佔領區的抵抗活動中。注意我們討論的是死亡和戰死人數,不包括戰傷和致殘,否則數字要突破1000萬,通常情況下戰爭中傷亡比例在三比一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納粹德國,與一戰時期的失敗有本質不同,德國1918年的終戰只是帝制崩潰,德皇跑路,總參謀部取消,但支撐這個國家的所有傳統機構都保留了下來,尤其是地方政權依然存在,還算是一個有政府有組織的國家。然而二戰過後,由於納粹高層紛紛自殺或被捕,1000多萬軍人的傷亡和幾百萬殘兵敗將成為俘虜,以及納粹黨被宣佈為非法,整個第三帝國和任何一級政權已經不復存在。



整個德國被美蘇英法的佔領軍所統治,德國本土具備勞動能力的男子數量幾乎為零,幾千萬居民當中基本是婦女兒童和老弱病殘,他們必須依靠佔領軍維持法律和秩序,同時也得依靠佔領軍提供食物和燃料度過1945年寒冷的冬天,既導致更多的德國人在飢餓和寒冷中死去,也使一片廢墟的德國重建變得非常困難,戰後的德國,境遇是非常悲慘的,而這一切皆拜希特勒所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德國人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盲目地選擇了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死心踏地的追隨著希特勒走向戰爭和毀滅,從1939年9月1日第一聲炮響開始,在整整五年八個月零七天的戰爭中,且不論普通士兵和低級軍官,根據考證,德軍的師長平均三週掛掉一名,軍長平均三個月死去一名,足見二戰的慘烈。


度度狼gg


二戰中,德國人只要穿上軍裝,就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概率(約28%)無法生還。

根據德國研究網站統計,1939到1945年的二戰中:

  • 德國國防軍陸海空部隊——參戰總計1789萬多人。

總傷亡1034萬,其中陣亡(KIA)223萬,失蹤(MIA)287萬。

  • 德國黨衛軍——參戰總計100萬多人。

總傷亡65萬,其中陣亡(KIA)和失蹤(MIA)一共25萬。


陣亡又稱Killed in Action,是指在戰爭中遭受敵軍攻擊或是友軍誤擊而死亡的士兵。也就是說士兵在行動中受到攻擊,並且在到達醫療設施前死亡。

然而並不是說只有這種確定的情況,士兵們還會遇到DOW,Die of Wounds,即因傷死亡,就是受傷後在接受醫療時仍然不治死去。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士兵屬於失蹤Missing in Action。指的是士兵在戰鬥中無法被尋獲,既沒有找到遺體,也可能遺體損壞嚴重無法識別,並且沒有發現生還蹤跡,長官在戰鬥報告中會將其歸為失蹤類型。這些失蹤的士兵有可能已經戰死,也有可能受傷但未歸隊,還可能被俘或者逃跑。

整個二戰裡各國都有大量軍人失蹤。德軍失蹤人數超過陣亡人數,蘇軍失蹤人數佔死亡人數的一大半,美軍失蹤人數也佔到死亡人數的19%。這些失蹤的士兵生還概率很小,大多隻是無法確定死亡於何處,比起陣亡還能屍骨還鄉要悲慘得多。


附其他主要參戰國的傷亡統計:

蘇聯——

俄羅斯公佈數據為陣亡916萬(含KIA,DOW和死於戰俘營者),失蹤或被俘445.6萬。

美國——

美國公佈數據為總傷亡101萬,其中陣亡和因傷死亡40萬。

日本——

日本公佈數據為陣亡和因傷死亡220萬。

中國——

國民政府1947年公佈數據為總傷亡322萬,其中陣亡132萬,病亡42萬。


斯大林曾經在二戰初期曾經因西部方面軍的覆滅而處決了巴甫洛夫大將,當時他說道:“一個人(巴甫洛夫大將)的死固然是個悲劇,但是因為他的錯誤而犧牲的百萬紅軍戰士難道就只是一個統計數字?”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現在可以簡簡單單說出口的萬百級數據,其實都曾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啊。

(國會大廈今昔)


(謝謝觀賞,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其他文章賬號下可見)

參考文獻:German Armed Forces Research/Population Statistics/Pobediteli-Soldiers of the Great War


文史小茶館


二戰中,德國人只要穿上軍裝,就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概率(約28%)無法生還。

根據德國研究網站統計,1939到1945年的二戰中:

德國國防軍陸海空部隊——參戰總計1789萬多人。

總傷亡1034萬,其中陣亡(KIA)223萬,失蹤(MIA)287萬。

德國黨衛軍——參戰總計100萬多人。

總傷亡65萬,其中陣亡(KIA)和失蹤(MIA)一共25萬。


跪射俑


德意志民族的優秀毋庸置疑,他們策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失敗,又兩次崛起,就是這種優秀的體現。

不過這兩次失敗和兩次崛起卻截然不同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德國的損失!

那麼有什麼不同,就值得研究了!一戰前的德國,是世界唯二的工業強國,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崛起的他們,於美國一樣是二次工業革命最大的受益者。

有實力了就要地盤,就要影響力,就要世界霸權,這是還處於帝國時代的德國,想當然的思維方式,於是在威廉皇帝的帶領之下,德國迫不及待的開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卻在一戰之後不是因為戰爭,而是背叛,無奈無條件投降最後被徹底清算。

(正統的容克才是普魯士精神,才是德國精神)

一個有潛質成為世界帝國的強大國家遭到了肢解。

不過他們還是有潛力繼續復興,而這就和德國人特有的民族素質還有那強大的精神支撐,以及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

德國的國民素質,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那麼所謂的精神支撐是什麼,就是普魯士精神,現在屬於俄國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就是原本德國的精神源泉,普魯士的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一個神奇而又偉大的名字,在哪裡誕生的普魯士精神,引領了整個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征程!

沒有普魯士精神,沒有那無數叫做馮某某的容客貴族,德國的強大就是個偽命題!

如果說德國二戰最大的損失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從來不是那英勇犧牲的450萬將士,因為德國在二戰時候的人口基數大概有6000多萬,於犧牲絕對數還有相對比列而論,德國都不是二戰人口損失最大的國家!

德國二戰最大的損失,是戰後失去的國土。

而這失去的國土中最關鍵的就是失去了普魯士祖地柯尼斯堡,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於一個強大的民族而言,最具有信仰支持作用的毫無疑問是民族的聖地!

比如猶太人,他們為了夢想中的家園,無數次都幻想重回耶路撒冷!

在這樣精神力量支撐之下,以色列建立了,並且不斷強大!

比如日本人,他們就是一個狂熱的民族,只要屬於自己的聖山富士山還在。

日本民族就不會放棄。

這就是信仰之地,對於民族的重要性!

而為何德國會失去這麼重要的祖地,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這就和蘇聯的強硬有關,當時的蘇聯是攻擊德國的主力,一路反敗為勝。

從被兵臨城下,莫斯科危在旦夕,到無數次反攻!

蘇聯的灰色軍隊如潮水一般,衝過基輔,衝過華沙,衝過柯尼斯堡,衝過慕尼黑。

直到最後的終點柏林帝國大廈!

按照蘇聯前身俄羅斯人對於領土的貪慾,這些被他佔領的敵對國土地,想要被拿回那是難上加難!

更何況德國還是戰敗國,那就毫無可憐的必要,也毫無道理可講!

更何況蘇聯和德國在二戰中的仇恨,那是用太平洋的水也洗刷不掉的!

於是,面對戰後對德國的處理,蘇聯強硬的要求德國必須割讓整個東普魯士。

而柯尼斯堡就在其中!

蘇聯的目的很簡單。

第一:他需要一個離歐洲最近的出海口,這是無數代沙皇的夢想,最後在蘇聯實現了。

第二:他要將德國的聖地給佔領,讓德國失去信仰永遠沉淪。

第三:柯尼斯堡的富庶也讓蘇聯眼饞不已。

於是就這樣,德國失去了柯尼斯堡,這就是德國二戰之後最大的損失!

面對被搶佔的聖地柯尼斯堡,德國人一直心有不甘。

可是戰後的他們悽慘無比,一個國家被分割成二個,左邊是美英法佔領區組成的西德,右邊是蘇聯佔領區組成的東德!

在北約華約冷戰時期,作為衝突第一線的德國,就是一個終日擔驚受怕的角色!

雖然他們在戰後美國馬歇爾計劃中復興,重新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可是政治大國地位,因為二戰永遠被剝奪,軍事大國地位,因為軍事傳承地的缺失也丟了不少。

一個世界帝國就此淪為了經濟大國,軍事政治小國!

面對這一切,頑強的德國人並不甘心。

於是才有了1991年,藉助蘇聯危機,利用大國矛盾最後由總理科爾促成了東西德的合併!

不過這個合併也是有條件的,蘇聯和英國提出的要求也很讓德國人傷心!

他們一致要求德國必須放棄對所有被佔領地區的領土訴求,基於這個為基礎才有德國合併的前提!

無奈的德國人,為了民族的和解還有家園的合併,還有那德意志的榮耀,屈辱的接受了這一切要求,只為了一個旗幟一個國家的夢想!

於是德國永久的失去了最重要的地方柯尼斯堡!

而這才是德國二戰最大的損失,人口損失雖然多,但是人口可以恢復,土地沒有了就很難在要回來,因為國際規則不同了!

現在之德國正在不斷追求政治德國地位,不斷恢復曾經的大國夢想!

可是,這不是一句艱難和有錢就能做到的!

由此可見!

蘇聯真是一個誅心的國家啊!


阿斗不傻


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主要的參戰國家之一,在長達6年的戰爭中,在納粹黨暴政的驅使下,超過1000萬的德國人拿起武器走上了戰場,在給他國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品嚐了戰爭的痛苦。

戰爭前兩年即1939年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整個歐洲基本上是德軍的天下,兵鋒所指,戰必勝攻必取。在此期間,德軍損失也就十幾萬人。可以說這個時候戰爭帶給德國人的是喜悅和瘋狂。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戰爭惡魔開始降臨在德國人頭上。

大概統計一下,從1941年至1945年戰爭結束德國人的傷亡失蹤數字。

1941年,死亡30萬、失蹤5萬、傷病100萬;

1942年,死亡50萬、失蹤8萬、傷病150萬;

1943年,死亡70萬、失蹤25萬、傷病200萬;

1944年,死亡123萬、失蹤70萬、傷病300萬;

1945年,死亡110萬、失蹤160萬、傷病150萬。

總計,死亡近400萬、失蹤250萬、傷病90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根植於德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軍國主義,但是戰火也基本摧毀了德國數十年來的工業發展成果,戰後原本綜合國力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德國完全淪為美國與蘇聯的附庸。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本想給德國帶來個千年夢想,卻最終留給德國一個百年劇痛!


大將軍威武K


歷史中的德國人非常強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他們挑起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他們雖然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是沒過多少年,他們就憑藉著重新積蓄起來的力量挑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前半段的歐洲戰場中,除了有著海峽阻撓的英國之外,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阻攔得住德國強大陸軍的進攻,在德國陸軍的閃電戰機械洪流下,德國軍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德國軍隊後來是進入了蘇聯之後,在蘇聯嚴寒的天氣、泥濘的道路、不怕死的衝鋒下,才稍稍被熄滅了他們瘋狂的焰火。

最終在美國、英國、蘇聯三個強國達成了軍事同盟後,他們的納粹戰舟這才被徹底地擊沉,沉溺到了那茫茫的大海之中。

德國在二戰中的死亡人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用各種方法殺掉了將近600多萬手的猶太人。

而與他們直面的蘇聯軍隊則死亡了900多萬人,再加上被他們入侵導致死亡的人數,蘇聯在二戰中一共死亡了2000多萬人,數量達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

正所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德國人在二戰中就遭遇到了這樣的尷尬。

在他們對其他國家展露出他們血腥的獠牙時,在其他國家的瘋狂反噬下,他們國家的軍隊大概有450萬的士兵在戰爭中丟掉了性命。

再加上其他在戰爭中丟掉性命的百姓,德國在二戰中一共有600多萬人丟掉了性命。

二戰後德國被分割

講完這些之後,我們再來講一下德國在二戰後的處境。

因為德國在二戰中的死亡人員大多數是男性的原因,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國內開始大量缺少起了男性勞動力。

為了填補戰後的工作空缺,大量女性開始走到了各種各樣的工作崗位上,很多原本只能由男性負責的工作,開始交由她們全權負責了起來。

而在戰後,德國並沒有能保存下來他們國土的完整,他們接下來被蘇聯、美國、法國、英國4個國家給分割成了4個佔領區域。


其中蘇聯佔領的那部分後來就成為了東德,成為了蘇聯陣營的一部分,而法國、英國、美國三個國家佔領的區域後來融合到了一起,成為了西德,成為了美國陣營的一部分。

在對待德國佔領區時,蘇聯和美國是懷揣著不同態度的,相比較來說,蘇聯的態度要極端很多,他們直接搬空了東德的很多工業機器,對東德進行了壓榨處理。

而美國要顯得溫和很多,他們不僅沒有對他們佔領下的西德進行抽血,反而通過馬歇爾計劃對西德進行了大量援助。

通過大量的經濟援助,幫助西德完成了戰後恢復工作,使得西德如同涅槃的鳳凰一般,在受到重創後,浴火重生了起來。




東西德的軍隊情況以及合併

而在軍隊方面,德國和戰後的日本情況又有所不同。

因為西德和東德之間有著劇烈的對峙,所以美國和蘇聯都允許了西德和東德保留了軍隊擁有權,並不像日本一樣,到至今都不能擁有自己的軍隊。

然後時間來到了1990年,在蘇聯放鬆了對東德的管控後,貧窮的東德開始融入了富裕發達的西德中。


在東德和西德融合後,西德把東德的大量官員、軍人都給裁撤了,除了少部分有用之士,其餘人員一律沒有繼續錄用。

而因為東德在經濟方面遠遠落後於西德的原因,所以在東、西德合併後,西德就一直不停地給東德輸血。

時間至今過去了將近30年,但是東德多年來一直都沒有緩過氣來,經濟方面仍然和西德有著不小差距。

所以說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一共死了600多萬人,其中戰死士兵達到了400多萬人的數量,而在德國戰敗後,在戰爭的牽連下,他們被一分為二了。


孤客生


二戰中德國戰死的人數在五百萬左右,如果加上平民的話有六百萬人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三百八十萬人都是對蘇作戰的時候死亡的。那麼二戰對德國有什麼影響呢?在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地都是這樣形容德國的,香菸都成了該國流通的貨幣,至於該國的姑娘,只需要兩根香菸就能帶走。

在二戰結束之後,戰敗國面臨著鉅額的賠償,德國應該是最慘的了,一戰的時候就是戰敗國,二戰再次成為了戰敗國,因為戰爭的緣故,很多人都暫時住在廢墟里面,戰爭結束之後,在其他國家的德國人都被趕了出去,他們認為這些人都是惡魔,這一部分人有將近一千萬,他們回到德國之後,德國的壓力更大了,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住的問題。

除了住的問題其次就是吃的問題了,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吃的問題真的是特別嚴重,吃草根和樹皮一點都不誇張,甚至於一些新生嬰兒都因此而死。值得一提的是,在戰爭結束的第一年恰巧是德國最冷的一個冬天,德國的居民甚至沒有辦法供熱,根據資料來看,那個冬天凍死了十萬居民。

二戰之後的德國可以說是一片廢墟,最基本的生活物資他們都沒辦法供上,至於經濟方面更不用說了,經濟嚴重蕭條,政府都破產了,男人們每天大量的工作,即便這樣他們的工資也吃不起一頓飽飯,實際上不僅德國是這樣,英法意同樣都是如此,經濟幾乎全面崩潰。

美國正是看到這一點,他害怕蘇聯趁這個機會西擴,甚至是吞併整個歐洲,美國也在這個時候提出了馬歇爾計劃,在此之後德國的經濟也漸漸的走向了發展的道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