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汪涵,他的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常人都只知道他是一名主持人,卻不知道他背後還有多重身份。

看過他節目的應該都注意到了,汪涵會各種地方的方言:上海話、吳語、粵語、長沙話都不在話下。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汪涵與圈裡其他人截然不同,他沒有微博,幾乎很少上網,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一個人看書。

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工作之餘,他還在經常鑽研各種古老手藝活兒,為了做好一塊豆腐,他可以泡在豆腐坊裡一天;迷上了桿秤,他打磨削皮可以削到手掌起繭。你說,這樣看上去一位再普通不過的人,哪裡有主持人的影子?

很多瞭解汪涵的人都說過,汪涵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看出來:

一、濃厚的方言情結,長期致力於保護方言,自己掏出500萬建立語言資料庫

身為一名主持人,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最基本的素養,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從很多主持人口中說出,幾乎都是非常標準的。但是汪涵不同,他不僅普通話主持得好,方言也可以信手拈來。

1、《越策越開心》用本土長沙話主持節目

《越策越開心》是湖南經視早期開播的一個節目,“策”在長沙話中是開玩笑、扯談的意思

,就是指幾個好友隨心所欲的聊天,天南地北都行。

《論語·衛靈公》中說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做好一件事,事前的準備工作是要充分做好的。

眾所周知,汪涵並不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父親江蘇蘇州人,母親湖南常德人,他從小在湖南湘潭長大。雖然長沙湘潭相隔不遠,但是本土方言還是有區別。

作為長沙本土方言節目,長沙話必須說得很溜才行。汪涵初到湖南廣電工作的時候,是從劇務開始的。那時候單位裡基本都是長沙人,普通話交流就會變得格格不入。於是汪涵每天觀察別人是怎麼說的,語氣跟音調是怎麼樣的。

良好的語言天賦,加上每天細心揣摩,幾年時間下來,汪涵不僅積累了工作經驗,也學出了一口標準長沙話。所以後來主持《越策越開心》,他就能用長沙話自由發揮,在節目中更與本土笑星陳英俊隨意調侃。

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2、《天天向上》用各種方言跟嘉賓打招呼,教長沙話

如果說《越策越開心》中汪涵只展現了長沙方言,是青銅階段,那《天天向上》裡汪涵所展現的各種方言,就是王者階段了。

《天天向上》每期會請到各種不同的嘉賓,奇怪的是汪涵不管面對哪個省哪個市的嘉賓都能用本土方言跟他們一一打招呼。

有一期袁隆平帶著汪涵去參觀他的試驗田,一見面汪涵就用重慶話跟袁隆平打招呼,袁老倍感親切,於是兩個人一起暢所欲言,在水稻田邊談起了工作和生活。

重要的是,汪涵跟嘉賓的方言不僅限於打招呼類的“你好啊”、“歡迎歡迎”,而是可以暢所欲言。中國總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往下分還有各市各縣,光是學會各地的你好就不容易了,更何況可以隨意的用方言聊天。

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3、汪涵心中有著屬於自己的方言定義

歌手金學峰《是不是因為我不夠溫柔》中第一句就唱到:“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為什麼會兩眼淚汪汪,就是因為老鄉這個詞身上有著太多的共鳴。

汪涵有著很濃厚的方言情結,他曾在三湘都市報記者採訪中說道:“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但方言卻能讓你記住從哪裡來的”。從小多語言的生長環境,也讓汪涵心裡埋下了對方言的濃厚情結。小時候的樓下,經常可以聽到對門的阿姨用武漢話罵他兒子,隔壁娭毑也經常要他去吃粑粑。彼此不熟的人一見面,一句方言就可以拉近更多距離。

4、汪涵是怎麼身體力行保護方言的?

汪涵在40歲生日的時候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決定致力於語言資源保護這方面的工作。為此,他展開了幾項工作:

第一、自掏腰包花500萬元,在湖南範圍內發起一項“響應”方言調查計劃。從社會各個階層挑選人員組成團隊,用了將近10年時間,對湖南57個點的方言進行了統計研究,用文章、影像、錄音等方式保存了方言資料。進行整理和歸納之後,全部無償捐獻給

湖南省博物館,用作人文類資料的保存。

第二、成立“語言保護青年聯盟”,倡導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語言資源保護中來。一起發現方言的魅力,讓方言成為“我說,你懂,他不明白的浪漫情話”。

汪涵的工作就是基於語言的,從主持人到方言保護者,他都是圍繞著人類語言文化而展開,將興趣愛好作為一項事業,並且身體力行的進行到底。

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二、愛讀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除了語言文化,汪涵的愛好還有很多,這其中就包括閱讀、古詩詞、以及書法。

1、愛讀書,愛古文

長沙最熱鬧最繁華的解放西路,向來以酒吧聞名,但是這裡坐落了一間“培榮書屋”,是汪涵以父親名字命名的。與街外的喧囂不同,書屋內典雅靜謐。書屋不盈利對外免費開放,每天人數有限,在這裡可以隨便觀看哪本書,享受鬧市中的一瞥靜地。

汪涵愛看書,也會看書:“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倉央嘉錯。這是汪涵在天天向上念過很多次的一首詩。

汪涵有個兒子,給他取的名字也別具一格——汪十安(小名:沐沐)。十安,十方之地皆平安

,沐字就是分別取楊樂樂的木字旁,加上汪字的三點水,組成了沐,也有水木清華之意。小沐沐從小接受了汪涵的國學教育,不到三歲就會背很多古詩。

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2、愛書法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這就是所謂字如其人

除了閱讀看書,汪涵還沉迷於國畫書法。培榮書屋進門的題詞,就是汪涵親手書寫的。汪涵的字,蒼勁有力,行雲流水,字裡行間又不失清秀,沒有十幾年的功底是練就不出來的。

與方言文化保護不同的是,閱讀和書法是汪涵個人的興趣愛好。在工作之餘,閒暇之時,博覽群書,醉心書法,在一個領域精耕細作,討的是自己的歡心。

三、潛心研究各種古老手藝

汪涵很懷舊,不僅對古詩詞情有獨鍾,對各種老手藝人也衷心敬佩。為了更貼近那些老手藝人,汪涵特意在長沙周邊小鎮—靖港古鎮入手一居室,興致來了就住上十天半個月,每天跟著手藝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1、油布傘

油紙傘,其實是一種由塗上原生態熟桐油的棉紙做成傘面的雨傘。

宋應星著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說道:“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過:“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

汪涵經過一個月的學習,也掌握了制傘的全部流程:選竹、做骨架、上傘面、繪花、上油,五個步驟缺一不可。

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2、做墨

養墨養久了,人會成為墨仙“—汪涵《有味》

一塊好墨,要用松木燒出的菸灰來做原料,將松木日夜燃燒,刮下菸灰並洗淨。

晾乾後加入膠質和色素原料,反覆捶打無數次。

放入模具固定成型,並描金,在乾燥處晾乾半年以上,才成就一塊好墨。

汪涵在靖港古鎮住了很久,也學會了很多老手藝人的絕活:做桿秤、做靖港香乾、做餈粑、做雞毛撣子,都是一些日常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卻值得他花費更多的時間滿滿琢磨,仔細研究。

四、不開微博、很少上網

1、為什麼不開通微博

如今很多明星的粉絲都是百萬千萬以上,但特立獨行的汪涵卻連微博都沒有。

曾今有人問他:“為什麼不開通微博跟網民多多互動,可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汪涵的回答:”如今的網絡信息量發達,往往不是你在看信息,而是海量的信息吞噬了你!看著時間一點點的流逝,你卻全然不知,我寧願花這些時間多看幾本書。“

多麼精闢的回答,一語中的的概括了,在如今信息暴增的環境下,人們應該如何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時間。

方言保護大使,文史委員,為什麼他是最不像主持人的文化人?

2、為什麼上網都很少

曾今也有記者問道:“您微博都沒有,那您上網嗎?“

汪涵:“很少上,一般有需要的時候就會去查資料。“

當然,汪涵也不否認如今信息量發達,也增加了很多便利,但他仍然較多的保留著傳統獲取信息的方式—看書。

獲取知識越方便,你就越容易忘記它“—汪涵

信息發展再發達,但當你在主持節目的時候,你總不能帶著一臺電腦去報幕吧?還不如把知識裝進腦子裡,把自己的腦子當成一臺電腦,隨時想用都可以拿出來。


總結:

在汪涵的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不是光鮮亮麗的主持人,反而是一位煙火氣息濃厚的文化人。他喜歡方言,就身體力行的致力於保護方言文化;他喜歡古詩閱讀,就自律的堅持這個習慣,並且言傳身教帶給兒子;他喜歡老手藝活,就專心在古鎮住上幾個月,跟著老師傅潛心研究;他喜歡享受寧靜,就遠離社交網絡,還自己一個空間!

如今的汪涵,不僅是一名優秀的主持人,舉辦戲曲春晚、保護方言、關注民生,更是文史委員,關注傳承中國文化,這樣的一位主持人,難道不更是一位優秀的文化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