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下看電視劇《雙面膠》的感受?

許o長o安


我是冠軍侯!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問的看電視劇《雙面膠》的感受!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一開始覺得蠻溫馨的,雖然有小的矛盾,但愛情是真的,親情也是暖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但是接下來看下去,就發現不和諧的因素太多了,說到底還不是錢在作怪,如果都是有錢人,哪有那麼多的擔心。僅僅是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處世觀念,怎麼會有那麼的的問題呢。


其實說到底家務事很難分的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做媳婦的呢,凡事要忍讓一些,不要太隨著自己的性子,嘴要甜一點,老人一輩子不就圖個舒心麼,等到自己熬成婆了,才能從一個外姓人變作真正的家裡人,否則要時刻弄清自己的身份,作媳婦哪能像當姑娘那樣呢……麗娟最大的錯就在於過於圖嘴痛快,心太直又沒有心計。


老人呢,要看的開,孩子們成家了,就不僅僅是你的孩子了,兩口子是最親的人,他們幸福你們不也就幸福了麼。兒孫自有兒孫福,該放手時要放手,不要一味的家長制,只有老的做出個榜樣來,一家人也有一家人的樣呢。本來是同情老太太的,但是到後來她慫恿玉喜氣麗娟,不把麗娟當人看,專門挑撥離間的時候是恨死這個老太婆的,太有心計,太狠毒,太會做戲了。

亞平是裡面最失敗的人,沒有自己的立場,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想著兩面討好,兩面和稀泥,如果他會處理一些事情這個家是不至於鬧到這個地步的,最後想當孝子而不孝,相愛的老婆竟然動起了手那是傷心傷到底的。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打老婆的男人,最痛恨那種人,老婆是用來疼的,怎麼下得去手呢? 本來一開始還是覺得麗娟有點任性的,對她公公婆婆也過分了點,他們關於錢,關於生活的糾紛也不過是習俗的差異的,但是越到後來,就越發現她的透徹,親戚之間最怕的就是出現利益糾紛,有好處還好,一旦出事是連親戚都做不成的。但是她的話是沒有人看重的,無論她做什麼,都會覺得她沒良心,沒人情,不像個媳婦的樣。這種要求就有些過分了。



尤其到了亞平爸病了以後,她根本連人都很難算了,不過是為李家傳宗接代的生殖工具。鄙視李亞平為了要一個孩子所表裡不一做的一切,電話,接送,送花,開房,健身,還有那些假惺惺的情話,讓我好惡心。這樣的一個男人已經不愛你了,可憐的麗娟還心存幻想……可憐的女人啊。不知電視劇是不是過於誇張東北人的兒媳觀了,但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實讓我知道這是存在的,想想就害怕,但願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小蔡看似母老虎實則有一顆溫柔的心,王啟東不懦弱的時候還是比較有魅力的,其實家庭生活麼,就是一團亂麻,要善待才不至於更加混亂。什麼沒有了都不可怕,唯獨感情沒了就沒意思了,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但是一定不要讓人太寒心。心是脆弱的,一旦傷了就難以恢復。

以上僅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雙面膠 我是今年才看的,比較震驚...對我這個一直比較天真的人來說 雖然已經不年輕了 呵呵……完後我極力推薦我的女兒看看 也不知道是對是錯......

對我這個已經不再年輕的女人,這個電視劇對我有一下感悟...

1、嬌滴滴的女生有一個平凡的家庭,父母恩愛其實蠻好的...

2、貌似找了一個英俊能幹的夫君 卿卿我我 甜蜜幸福 但只要家庭背景不同 夢總有驚醒的那一天...

3、男人骨子總是難以改變,到合適的時候就會現出原形...

4、你覺得是下嫁了,男方的家人覺得是他兒子有本事,女方有一些優越感 發發小脾氣 那是不被承認的 ...

5、女方家付出越多越傻 越賤 越自作自受 到時候雞飛蛋打 人財兩空...

6、俗話說 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 女孩子要糊塗的嫁了一個媽寶男 鳳凰男 你一定要像傳統女性 隱忍犧牲 才可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當然很大的機率是不可能)...

7、嫁到對兒子越抱有希望 兒子又一般的家庭 這個媳婦越受罪...

8、男人總是理智的 女人總是感性的...

亂七八糟 想到這些 以後慢慢補來


飄飄雪紛紛


前段時間真的有重新看過這部劇,瞬間覺得自己的父母才是真正心疼自己的人兒。

很多姑娘嫁人後拼命討好示好婆婆,可是到頭來,婆婆心中確只有兒子,可以想象我們是沒有辦法取代婆婆心目中兒子的地位,在我們眼中可能認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至少可以換來短暫的和平。

通過這部劇發現,婆婆對於兒媳的要求永遠是苛刻的,苛刻到吃了幾塊肉,做了多少家務,花了多少錢,浪費了多少東西。

相比自己的兒子他們在做多少事情都無所謂,回頭再看看這部劇發現裡面的所有人都有鮮明的人物特性,一度認為這裡面沒有一個好人。

公公到死還在參與兒子的婚姻,婆婆自始至終都沒有將兒媳算作自己家人。

而兒媳對於公婆的一切都做的太多絕情。如果他們能夠都多向前邁一步,或許生活不至於這麼不美好。

兒子總是軟弱,總是在是非面前沒有辦法有個明確的判斷,享受慣了母親給予的一切,把媳婦看的一無是處。


安米解憂雜貨鋪


沒有結婚的時候看《雙面膠》沒有太多的感觸,等自己結婚之後很多事情才明白。

門當戶對:男主和女主從一開始就是門不當戶不對,一個是嬌滴滴的上海本地女,一個是努力奮鬥想紮根大城市的鳳凰男。兩個人談戀愛的時候都是濃情蜜意,不會在乎那些俗世,覺得愛情之上。從一開始女主的父母是反對的,自己的女兒自己瞭解,可是,架不住女兒的哀求,終歸還是心疼自己的女兒。

婚後生活,都說婚後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如果只有兩個人日子過得還可以,自從公公婆婆來了之後所有的一切都變了,兒媳婦多吃一塊肉都是罪過,家裡的擺設看不慣可以隨便改,看不得兒子對兒媳婦好。所有的一切都想掌控。

再說男主,表面上是對女主畢恭畢敬,處處貼心,但是這個貼心是建立在對自己對自己家庭有益的基礎上,一旦父母對自己的妻子有意見,只知道和稀泥,覺得父母的不容易。

如果妻子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就開始各種的找碴,開始各種的覺得妻子不能好好的孝順父母。

都說婚姻是圍城,進去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在圍城裡面的人,過的如何,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趙大耳的影視生活


電視劇《雙面膠》的真實事件是一個悲劇故事,胡麗娟的原型是上海女孩吳麗君畢業於華東師大,男主延安人畢業於交大網絡學院,兩人因為女主遇到小偷,男主主動幫忙而相識,然後就結婚了。

吳麗君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特別優秀,一路保送至華東師範大學。認識男主後本來是“英雄救美”的開頭,沒想到悲劇結尾。

男主角有個初中就輟學在家無所事事的弟弟,男主媽媽竟然要求,希望女主角的父母能倒貼錢給自己家買婚房,而男主角和女主的房子也是女方出錢買的,就連結婚擺酒的錢也是女方出的。

吳麗君生了個女兒,男方家裡嫌棄生女兒沒用,最後吳麗君被鳳凰男擊中太陽穴後又惡狠狠掐脖子慘死。女主父親聽聞突發心肌梗塞去世,而女主母親現在還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男主說找上海女人就是為了全家脫貧,現在上海丈人丈母孃不肯拿錢出來補貼他家,還留著上海老婆幹什麼?

電視劇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現實生活中但願各位小妹妹都要擦亮眼睛,找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男人,比花言巧語來的更實際。

首先,婆婆沒有邊界感,覺得兒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主動按自己的意願幹活,結果稍有不滿就要抱怨伺候老小。誰讓她幹了!誰讓她幹了!誰讓她幹了!典型的中國式共生思想,認為已婚的兒子依然是和自己一體的。其次,鳳凰男男主,其實骨子裡還是認同父母的觀念的,他就是那樣子看著男人被女人當爺寵著長大的,怎麼可能上了幾天學,認識了上海女人,就秒變上海男人骨子裡的體貼了呢?所以說門當戶對更多的是指向思想觀念方面的。鳳凰男慎交!最後,天真的女主,被愛情衝昏頭腦的情況下,甘願倒貼,實在值得警醒。男人甜言蜜語,端茶遞水,敲腿捶背的幌子之下,藏著什麼目的呢?

愛情在苦逼的日子裡,會被耗得一乾二淨的。還有,人心是最最靠不住的,人性自私的弱點會長在每一個人身上。

本以為書中的結局已經夠挑戰人性,沒想到現實生活比書中要殘酷和無情百倍。現在恐

婚的妹子那麼多,真的是太過善良就太容易受到傷害。“門當戶對”在一定程度上,確

實有它的道理。在生活中,如何處理好婆媳關係,是每一個家庭都需要深深思考的。而

作為丈夫,作為兒子的男性,起到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這部《雙面膠》即使放到如今

來看,也絲毫不落伍過時,它現實的反映了很多婚姻問題,在電視劇中,主角們也貢獻

了相當高明的演技。


李家小劇場


《雙面㬵》的夫妻矛盾、婆媳矛盾,說白了是城市女與鄉下鳳凰男之間的矛盾。城鄉差別造成的價值觀與婚姻觀的不同,從本質上講,女方從骨子裡是瞧不起男方的,只是女方有一定的學歷、素質,講話做事比《萬箭穿心》中的李寶莉那刀子嘴好了許多。但結局是相同的,婆媳之間的戰爭不時爆發,男人夾在中間無法做人。

男方的窮與生活習慣不同是問題的焦點。

男方的自卑心理,因為自卑而變得更強的自尊心使心臟變得更加脆弱;女方城市家庭的優越感,居高臨下的姿態,雙方不經意間都會流露出來。所以,從小生活背景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婚姻要幸福的確很難!


微風拂麥浪


戀愛和婚姻不同,戀愛可以談感情,婚姻就是面對現實過日子。戀愛只要兩個人互相有好感就行,但婚姻不但兩個人性格要合得來,三觀一致,還要看雙方家人怎麼樣,任何一點出問題都會影響婚姻。還有的情侶談戀愛時感情很好,但進入婚姻卻不合適,只適合做戀人,卻不適合做夫妻。


靜待花開285290926


沒時間看電視啊!早出晚歸!一天到晚就為了能讓家人過得幸福點!






肖熊珠寶翡翠


古人的寶貴經驗真是醍醐灌頂,婚姻要門當戶對,鳳凰男,媽寶男,千萬要留心,讓他們找合適他們的去吧。


用戶3724297580987


中國的婆媳關係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然而《雙面膠》中婆媳的糾紛所反應出的文化衝突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雙面膠》中所反應的婆媳矛盾已經不僅僅是日常瑣事和情感糾葛引發的明爭暗鬥,其中引入的文化因素是婆媳關係這個老話題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上海姑娘麗鵑嫁給了一個大學畢業後留在上海工作的東北小夥子亞平。亞平在丈母孃家的幫助下,在上海買了房子成了家。亞平在父母來上海前是個上海標準的普通的丈夫,對老婆噓寒問暖,端茶倒水,小夫妻親密無間,恩愛無比。但婆婆到來後,溫馨的小家生活開始發生質變。母親認為兒子是自己的,理應該聽自己,而媳婦是外來的;妻子認為丈夫是自己最親密的人,希望得到關愛。雙方從一開始就有增無減。婆婆傳統思想嚴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響改造上海媳婦,這些思想與麗鵑現代的生活方式完全衝突,婆媳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摩擦不斷升級。


在亞平的父親因病住院後,婆媳之間因為利益之爭而徹底決裂,倆人變得水火不融。即使在麗鵑為亞平生下兒子之後,婆媳關係仍然沒有得到緩解。小傢伙的一句“媽媽壞”將家庭推到懸崖邊緣。 除去傳統的感情因素以外,本劇中涉及到的文化衝突主要有三個方面:上海文化和北方文化的衝突,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衝突,新老兩代人的生活方式的衝突。恰恰是這些根本上的衝突導致了家庭破裂的最後結局。


首先是南北文化的衝突。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的家庭模式產生了碰撞,固執和偏見另矛盾日益加深。麗娟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小市民習氣的上海女人,斤斤計較,勢利又愛慕虛榮,上海小市民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使她從一開始就反對女兒嫁給東北男人。“你是個上海女孩兒,街上的老外還不隨便你挑,為什麼要嫁給你個外地人?”這句話很好的反映出她對外地人的不屑,這也是後面引發兩家之間衝突的根本原因。麗娟的父親則是一個標準的好丈夫,對老婆百依百順,在家煮飯燒菜。這個典型的上海家庭模式讓麗娟的母親對女兒要嫁給一個東北男人感到很不放心。


麗娟看中的卻是亞平身上的大氣和豪爽,“手機放在一邊,人家從來就不看一眼,多大氣。嫁個上海男人,整天問這問那,煩都煩死了。”然而,麗娟母親看到的確是東北男人的大男子主義和粗線條不懂關心人這樣的缺點。李亞平第一次上門拜訪岳父岳母的場景是讓每個男人都心驚膽戰的噩夢。 這僅僅是一個序曲,真正的衝突則是在亞平的父母來上海以後才展開的。兩家人由於不同文化背景塑造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差異巨大,北方人的固執和上海人的偏見使彼此的成見越來越深。最戲劇化的衝突集中體現在飯桌上。亞平的父母按照北方的習慣準備了飯菜,請親家來吃飯。麗娟的父母出於禮貌,也帶了禮品參加。


但習慣上的種種差異讓大家最後不歡而散。 飲食習慣的不同是產生矛盾的第一個原因。麗娟的母親由於不習慣東北的口味而對宴席挑三揀四,後來乾脆吃起自己帶來的香蕉,這樣的挑剔讓習慣了實在和熱情的亞平母親很不滿意。禮節上的差異也是產生矛盾的另一個原因。麗娟父親本來想買瓶好酒給親家,但是被麗娟母親阻止。最後,只拿了一瓶不到20塊錢的黃酒,這也讓亞平父親很生氣。最後,雙方都產生了很大的不滿,也為以後的衝突埋下了隱患。 其次,北方的傳統觀念和南方大都市的現代意識是亞平媽和麗娟之間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在北方的傳統觀念裡,女性在家中的地位較低,家務勞動都理所當然的由女性承擔,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有很深的根基。而上海這樣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大都市裡,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並且南方文化中女性受到照顧較多的情況也可以從麗娟家裡的模式反應出來。從小在家中看到父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母親的麗娟很難接受亞平媽女人什麼都要可著男人來的理論。而在亞平媽的傳統觀念中,男人是一家的支柱,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村家庭中主要的收入來源,所以男人只需在外賺錢,女人要操持家務。而在麗娟的意識中,家中男女雙方都可以工作獲取收入,家務也應該分擔,而且女性在家中應該受到更多的照顧。這也是現在社會兩代人中普遍存在的觀念差異。



亞平媽一下火車就開始收拾屋子做飯等等幹一大堆家務活,多年的習慣也對她判斷兒媳婦的標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麗娟每週做一次家務的習慣和婆婆的勤快產生了嚴重的反差,也讓兩人之間不斷產生摩擦。更讓亞平母親看不慣的是很多家務要亞平來做,麗娟將亞平支使的團團轉的情況更讓亞平媽心裡很不舒服。 這種衝突背後的不僅僅是個人習慣的原因,更深的根源則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反映。劇中可以看出,亞平父親每天除了在家裡吸菸看報紙以外,完全什麼都不用做。相對的是麗娟家裡她母親每天只是負責逛街買東西,麗娟的父親反而在家做飯幹家務。



同樣是女人,一個處於照顧男人的位置上,什麼家務都自己幹,好東西好可著男人吃;另一個卻養尊處優,處處受到男人的呵護。兩種文化映射到個人身上,必然產生激烈的衝突。不幸的是,亞平的母親和麗娟雙方都沒能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和化解問題,而是簡單的將其歸於個人品質的問題。錯誤的對待問題將矛盾不斷激化,直至無法化解。 新老兩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不同也是劇中反應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現今年輕人的生活觀念和老一代人相比已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月光族”“花明天的錢,透支青春”“懂得享受生活”等等思想與過去“勤儉持家”“注重儲蓄”的生活態度產生激烈碰撞。兩代人對待生活態度上的差異直接導致彼此的不理解和衝突。



節儉作為一種美德被老輩人代代相傳,並被很多人發揚到摳門的地步。亞平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去兒子家的火車上吃燒餅的鏡頭充分表現出老人對物質的態度。在上海,兒子和媳婦帶他們出去逛街時,他們選擇吃的也是5塊錢一碗的麵條。如此節儉的婆婆對兒媳花幾百塊錢買小小的一瓶化妝品的行為顯然無法理解,並簡單的將其定義為“敗家”。相反的是,麗娟也將婆婆這種極端節儉的行為視為“吝嗇”,並對婆婆阻止自己享受物質文明的行為深惡痛絕。

顯然,這同樣不能簡單的歸結到道德上來,不能把對待生活的態度問題歸結於個人品質的好壞。老一代人,尤其是老一代農村人之所以普遍具有節儉到摳門的習慣,完全是由於生存壓力和外在環境所迫造成的。在社會保障體系極端不完善和信息渠道極其有限的環境下,他們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有一點積蓄,以備發生天災人禍的不時之需。而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保障體系逐漸完善的今天,人們經濟來源有了多種渠道,而不僅僅需要積蓄的時候,注重生活質量和個人享受的思想在年輕人中開始流行。


可悲的是,劇中人並不明白這種現象背後的根源。生活在經濟發達年代的麗娟不能理解婆婆節儉的習慣背後隱藏的恐懼,而亞平媽也簡單的將麗娟的消費行為理解為不知生活艱辛的揮霍。於是,在麗娟眼中,婆婆成了一個令人憎惡的“老吝嗇鬼”;在亞平媽眼裡,兒媳則是一個只知揮霍的“敗家女”。先入為主的偏見讓兩人站在了天生的對立面上,卻要天天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雙方怎能避免衝突呢? 劇作者的用意是通過這樣的一對典型反應出普遍的現象。現實中由於新老兩代人的觀念不同產生的衝突雖然並不都如劇中激烈,卻也普遍存在。


而大多數人看待這樣的問題時,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將文化的衝突歸結於道德的缺失。錯誤的判斷導致了錯誤的行為,悲劇的發生就不可避免了。 這部劇中反映的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困擾人們最多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無法跳出自己所處的位置中思考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背後隱藏的文化因素。如果將種種事情都簡單歸結於道德判斷,結局必定是悲劇性的。

所以,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解讀某些現象,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面對這些差異時,我們所能做的也只能遵循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彼此尊重,彼此寬容。因為,文化的衝突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