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貴州,建立行省時間是明永樂11年,事實上,朝廷確定在貴州設置承宣佈政使之前,現貴州版圖分屬湖廣,雲南,廣西,四川等省,直至明代思南,思州兩土司為了爭奪硃砂礦產,本是同根生的兩家土司大動干戈,以至兵戎相見,於是,明廷以此為契機,調遣鎮遠候顧城在兩家土司交界處呈兵五萬,所謂坐山觀虎鬥,同時秘密派遣20多名“特戰隊員”於深夜潛入倆土司老巢,擒獲田宗鼎,田琛。押解至南京,其轄地分別設置思州,思南,銅仁,鎮遠,黎平,石阡,新化,烏羅八府。加上原來的水東,水西土司等領地,設置當時土地面積最小,財政最困難的第十三個行省。之所以要建立貴州省,並不是從經濟發展的需要,完全是出於穩定西南邊疆的戰略考量。

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開陽禾豐水東文化廣場劉淑貞塑像


至唐宋以來,,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區大多實行土人治土的羈縻制度,間接行使行政管轄,少數民族內部事務基本不會插手干預。到元明時期,演變為土司制度,即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由中央授予官階職銜,其中宣慰使級別最高,其次為宣慰同知。等等,對其多采取安撫的懷柔政策,以保證中央驛道的安全和暢通。雖然出於整體的考慮,也會對不同的土司採取相互制衡的策略,比如提升布依族地方勢力限制彝族地方勢力。卻事與願違,最終形成楊,田,宋,安四家獨大的局面。直至明朝滅亡,在貴州的改土歸流亦未完成,直到清雍正年間的大規模改土歸流方才基本完成。至於連土司都無法涉足的生界,則是在解放前方才基本脫離“外化”的局面。

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水東烏陶


元時的貴州城最初位於程藩府(今惠水縣境內),宋隆濟蛇節叛亂時被毀,於是朝廷決定異地建城,即今天的貴陽老城區一部分,當時屬於貴州宣慰司轄地。作為邊疆行省的首府--貴陽軍民府,其設置過程有別於內地,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雖然府在城內,其轄地卻在百里開外的定藩州以及水西安氏的“水外六目”等地,也就是說,貴陽城孤懸於土司轄地之中,其次當時城內分別由水東,水西土司分領,夷多漢少,由於語言不通,流官多仰仗土司下達政令,同時府州以下並沒有建立完整的裡甲建制。在明朝統治貴州的200多年間,各地土司也是“叛服不常”,明朝中後期,北方的韃靼 瓦剌,以至後來後金的不斷侵襲,中央朝廷宦官勢力的崛起,可謂是內憂外患,本來就欠發達的貴州,各種苛捐雜稅,同時受到土司和流官的雙重壓榨。以至很多調北征南的衛所屯戍士兵和家屬生存狀態堪憂(奢安事件時部分官員欠俸達3年之久,軍士欠餉達5年之久,所以明朝的衛所建制沒有真正完備過)。在歷次土司叛亂中,皆有衛所人員逃散以至於加入土司隊伍的事情發生。隆慶三年三月,貴州城正式更名為貴陽府,元代官方命名為順元城,民間一直稱貴州。貴州宣慰使治所衙門位於今省府路東端盡頭,“奢安事件”後,該土司衙門才被改為布政使司衙門,民國時期還繼續沿用為省政府所在地,“府轄城北”指的是今噴水池以北,冬至黔靈東路東端,北至六廣門,西至威西門這一小片區域,同時也是當時真正意義的漢民聚居區。

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開陽寶王廟


天啟元年,永寧奢崇明奉旨率領土司武裝20000人遠赴北方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部隊抵達重慶,部隊以增加糧餉為名藉機起事。殺巡撫,道,府,總兵20餘人,接著破合江,瀘州,遵義等地,圍困城都,建元“大梁”,與朝廷對峙百日,由於 奢崇明部將羅乾等叛亂,願殺奢以將功贖罪,於是奢崇明倉惶逃到貴州宣慰使領地,因為水西與四川彝族土司奢氏有聯姻的傳統,當時奢崇明的親妹妹奢社輝便是水西土司安堯臣的妻子,安堯臣正與烏撒土司起紛爭,朝廷正欲以“越境”“擅兵”對其治罪的時候突然暴斃,其子安位由於少不更事,土司一職暫由安堯臣妻子奢社輝代襲。安位的遠房叔父(大致為今畢節織金一帶土司首領)慫恿安位母子響應奢崇明起事,安邦彥同時聯合原貴州宣蔚同知宋萬化參與叛亂,安邦彥自封為“四裔大長老。”宋萬化攻佔龍里等湖廣通往貴陽的咽喉要道,造成歷史上貴陽城的“十月圍城”局面。時間是天啟二年二月至十二月,由於當局財政困難,圍城期間相當一部分軍士以及部分流官逃走投奔奢安隊伍,因為但凡來投,皆會賜予好酒好肉。城內組織抵抗的主要為巡撫李雲和巡按御史史永安,(官方史籍沒有記載貴州都司的活動記錄),

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貫城河上古橋

官方史籍在記載減員時難免修飾之詞以掩蓋逃亡兵民之實。數月的圍困,糧草斷絕,由最初的以樹草皮革為食發展到後來的食屍體等慘狀。戰後有人將部分白骨集中埋葬於今扶風山下,稱之為萬人墳。鎮將張彥芳兵至龍里,道路中斷,貴州總兵楊愈懋推官郭象儀戰死江門(翁城河盤江渡口)。此時,朝廷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北方的後金軍。本來李芸任期已到,接任者王三善,倉促調兵和補給,同時隨身攜帶"空白委任狀"給與戰鬥中立功人員及時封官犒賞,兵分三路馳援貴州。相繼擊敗龍里等叛軍,打通了湖廣通往貴陽的驛道。安邦彥聽聞朝廷大軍將至,給部下宣稱前去增調援軍,實則是懼怕傳聞中的朝廷十萬大軍,悄悄跑到今雙龍新區的龍洞堡觀察形勢。這樣圍城的部隊便群龍無首失去戰鬥力逐步散去。銅仁烏羅長官楊明凱用明軍火器擊斃安邦俊,乘勝進軍貴陽城,同時先率5名騎兵來到貴陽城外,高呼“新撫致矣”,城內軍民聽聞,彷彿抓住最後的稻草,頓時歡呼雀躍,奔走相告。至此,明天啟年間貴陽的“十月圍城”方告結束。之後也有因朝廷一支部隊輕敵將部隊紮營於今孟關而被偷襲,看到一絲希望的叛軍重新集合,再圍貴陽,最終因宋萬化及其軍師中計被俘而結束,宋萬化乃水東足智多謀且驍勇善戰的精英,此次事件後,水東宋氏因謀反罪,被奪取世襲土司職銜,位於今烏當雲錦莊的宋氏別業也被王三善毀,宋氏別業是從洪武年間便開始在此建造亭臺樓閣,花園景緻的宋氏私宅,時任貴州學政的王訓(後隱居今省政府後山的白巖山)也曾賦詩讚詠,祖墳被刨,如今只剩兩根望柱孤零零的矗立在宋家歷代的墳地之上。其領地後來也改土歸流為開州等流官治理轄地。至此,貴州四大土司只剩水西安氏苟延殘喘了70多年。

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水東宋氏修建的烏當大橋


至於奢安事件的最終平定,歸功於朝廷重啟朱燮元,總督貴州,雲南,四川,廣西四省軍務,當時朱燮元正在老家守孝,稱之為丁憂,時間為三年,時間已經前進至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年號崇禎。雖然此前有貴州巡撫李三善的急功冒進,並且取得一些勝利,由於貴州地處蠻荒山地,崇山深菁,地形極為複雜,王三善在形勢和僥倖的心裡作用下,貿然挺近土司老巢,終因補給被斷,在返回貴陽的途中被殺。魯欽和蔡復一也相繼被殺,同時,在貴陽城圍城被解後,水西土司有歸附之意,王三善卻執意要其捉拿安邦彥來獻方肯受降,安位本來就年幼不能理事,幕後主使便是安邦彥,此舉本就不現實,地利已失,招撫又失策略,最終歸於失敗。既然是連丁憂都提前解除,想來朱燮元自然是有兩把刷子,果不其然,朱燮元一上任,既拋棄原先的戰略決策,而是採取兵分四路,誘敵深入,將安邦彥奢崇明引誘至四川永寧一帶,擺脫水西土司領地地形的複雜性,從四路進兵包圍進剿安邦彥、奢崇明以致全殲。接著趁勢一舉平定擺金五洞諸苗叛亂。其與王三善用兵的區別在於引誘敵人離開大本營,放棄傳統四面合圍的戰法,同時並不將所有少數民族一刀切,而是妥善利用少數民族裡的傾向朝廷的當地居民作為嚮導,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既解決地形不熟的劣勢,同時還意外得到安邦彥藏於地窖的糧食,從而解決部隊糧食補給問題。同時在安位屬下拒不投降的情況下,改陣地戰為游擊戰,消滅一小股敵人,得手後迅速回歸大本營,一來二去,以致安氏損失近萬土兵。同時焚燬水西位於大方的老巢。最終迫使安位率所領四十八目歸降。

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黔南與貴陽交界處倪兒關,王三善兵分三路馳援貴陽路線之一關隘


明代貴州,土司與中央朝廷對抗此起彼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生產力水平落後,人民不堪重負,同時,朝廷和流官從骨子裡對經濟文化水平不高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歧視,經濟不發達,自然財政會困難,以致到此任職的流官,軍士常年欠俸欠餉,自然會導致官員腐敗,加之世有其土的土司的雙重盤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同時老百姓對土司存在嚴重的人身依附關係。最終導致不可調和的矛盾以武力的方式爆發。

從奢安事件,貴陽十月圍城,看水東宋氏土司的消亡

黑泥哨古驛道和石牌坊


“貴陽甫定,而明亦旋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