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殲10戰機沒有出口嗎?為什麼?

欣欣向榮145097341


我們可以出口潛艇,坦克,戰鬥機這塊只有一型“梟龍”,多年傳說殲-10外銷,叫好一直沒上座,到底是什麼原因,都覺得怪悶得慌,其實沒有什麼,魂舞大漠樂意分析一下。2004年進入空軍服役那陣,我們自己也面臨著換裝壓力,要開足馬力為空軍生產幾年。作為第三代戰鬥機,當時國際上機型好幾款,有的已經使用了二十多年,並開始換裝三代半,三代半就是現在所稱的四代機。處於追趕階段的我們,三代事未了,即不得不向四代努力。我們擁有四代殲-10C,2017年才開始列裝,人家四代又推出了多年。我們步步追得急,發展較晚,技術差距較大,要承認這就是客觀現實。

●航發未好。“太行”修成之前,一直用的俄製al-31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心臟,這一關鍵的技術不能自主,對我國來講是正常之事,而對於他國則可以想見,正成為最大短板,或多或少,都要影響採購的信心。技術上完全獨立自主,是重要的,構成了殲-10不能外銷的最大障礙。現在好了,見之2018年的珠海,單臺航發的殲-10B,飛得相當歡實,可以說國產發動機“太行”已完全成熟,但在性能方面如何,技術壽命多長,國際市場還不夠熟悉,需要時間認可。比如我們的arj21支線客機,就需要以時間積累,來建立成熟度,這點是十分重要的。

●客戶未立。三代機,我們落後了多年,國際市場都有一個相對飽和度。打造四代機的國家,無不通過多年努力,建立了自己傳統客戶多年,收割了四代機利益,我們的四代不過剛開始開始外銷。起跑線和終點線,都沒跑過,雖說看似市場還有一定外銷空間,但因對我們的技術成熟度,正在心懷猶豫,多少國家猶在觀望,一時不能決定。軍火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要誰的,不要誰的,也不全依性能定合同,其中傾軋之激烈,鬥法之精彩,形象地成為國際政治的晴雨表。

●優勢未明。常見有人拿我們的殲-10跟人對比,應該說技術參數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並不為外界所知,就難言足夠的說服力。我們看美俄幾種四代機,都積累了相當的市場信心,如F-16、F-15、蘇-27系列飛機,在市場上都成為優秀的代名詞,歐洲雙風和“鷹獅”,為了外銷也是蠻拼的,總以亂七八糟的性能吸引人的眼球,賣點多,亮點也多,比如問世早,載彈多,航程大,機動性能高,動力足,等等,我們的殲-10C,不過剛在珠海第一次亮相,表現在性能上,有多少卓越,多少超凡脫俗,還沒有表現出來。需要加大與外軍交流與溝通,以早日建立市場認可度。比如“梟龍”自裝備巴基斯坦空軍後,不停地與外軍軍演,亮麗在國際各大防務展中,即積累了市場認可度,初步打開了市場。

總之,通過以上梳理,大致能明白,殲-10還沒有完成出口的原因。


魂舞大漠


這恐怕會是個令大家很失望的<strong>問題,因為不單是殲10沒有出口過,而且嚴格來講,我們國家壓根就沒出口過戰鬥機。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國家出口過戰鬥機:殲6、殲7。但這種出口並不屬於商品,而是政治品。

冷戰期間,我們屬於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是蘇聯。關於社會主義陣營,老人可能是忘了,年輕人可能是不瞭解,這不是單純的國家之間的結盟,跟現在西方人鼓吹的人權高於主權差不多,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也有自己的理論:意識形態高於主權。

這個陣營裡的國家在當時壁壘非常低,簡單的講蘇聯的戰鬥機、中國的戰鬥機其實是這個陣營裡的公共財產。不要說是這些產品,就是政府、主權、內政都是這些國家共同說了算的。陣營之內,這個國家有權干涉另外一個國家的內政,這在當時合理合法。

就像後來蘇聯解體,他們鬧分裂,後來就有俄國的學者說,中國也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那邊出事了,中國應該出兵鎮壓,阻止他們解體。現在看這估計很多人覺得很離譜,但在當時,這完全符合社會主義陣營的規矩。

所以當時中國的戰鬥機,也不過是蘇聯戰鬥機的分廠,不涉及什麼知識產權的問題,大家都是兄弟,你有好東西直接拿過來給我就行了。中國這邊把殲6、殲7生產出來以後,也都是半賣半送的給這些社會主義兄弟國家。再不就是給巴基斯坦,交個朋友。

蘇聯是幫中建工廠,然後把圖紙拿來,中國在當地把戰鬥機造出來,然後再發出去......這才有了殲6、殲7的大量出口。首先這種出口是不賺錢的,因為咱在蘇聯拿貨也沒給人家錢。當然,這裡面肯定有貨幣的流通,但畢竟是在計劃經濟內,根本談不上商業運作。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我們改革開放,國家富裕了,崛起了,但在戰鬥機這塊,很不幸,出口基本上等於零。

從殲8開始,從我們開始完全自己獨立自主研製戰鬥機開始,到現在,基本上沒出口過。

蘇聯解體了,俄羅斯獨立了,也開始走資本主義路線,跟中國也就是親兄弟明算賬了。首先像中國仿製的蘇霍伊系列,殲11,俄羅斯就不允許咱們出口,侵犯他產權。而搭載了進口俄製發動機的殲10,俄羅斯也不允許中國出口。

我們純自己產的殲8、飛豹那是不可能有人買的。咱們也不可能把這些年買的蘇27、蘇30、蘇35再倒手賣出去,俄羅斯還是不能幹。

實際上這麼多年我們國家只出口過一種戰鬥機:梟龍。但不是出口給巴基斯坦。

梟龍戰機是中巴合作項目,人家是有全部產權全的,巴方買梟龍屬於買自己的東西,不算出口。除了巴基斯坦,緬甸買了16架,尼日利亞買了3架。緬甸、尼日利亞這都是窮國,梟龍又是輕型戰鬥機,在他們身上能刮出多少油水?不但只賣了19架,這利潤還得中巴兩家分......

和巴基斯坦聯合,總共出口19架梟龍,這是幾十年來,中國唯一的戰鬥機出口。

至於殲31出口,都是停留在淌哈喇子說夢話階段。

鋪墊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一句話:戰鬥機的出口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非常複雜,根本就不是殲10的性能和F16差不多,比F16還便宜,就能賣出去那麼點事。

戰鬥機的出口首先是個政治問題,其次是個軍事問題,最後才是個商業問題:性能如何,價格咋樣。

我們現在奉行的是和平發展路線,韜光養晦,說實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想出口戰鬥機幾乎是不可能。

一款戰鬥機想出口最起碼你得滿足三個條件:

1,自己國家的軍隊已經正式裝備。

2,參加過實戰,有戰果。

3,如果你不是美國的盟友,你還得要跟美國發生一次衝突,對抗,向全世界證明,你不怕美國,美國對你也很忌憚。

就像總有人惦記殲31出口,那是不可能的,自己都不裝備的戰機是不會有人買的,這是常識。

殲10跨過了第一個門檻,我們自己已經裝備,但還沒有過擊殺敵機的戰果,這就導致它很難賣出去,卡在第二個檻。

印度買法國的陣風,那得是建立在陣風參加裡利比亞戰爭的基礎上。法國人為什麼這麼積極的打卡扎菲,為他的武器做廣告就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以前的飛魚導彈,都是參加了實戰,證明這玩意真管用,這才能有人來買。

F15、F16為什麼賣的那麼好?戰績可查!

不過,中國戰機出口最大的困難還是在美國這塊。就像很多人惦記伊朗買殲10,這可能嗎?仔細想想,如果你是伊朗人,你敢買嗎?不敢。

我買殲10,5個億的前期資金打過去了,你戰機生產出來了,運到半路,美國海軍一攔截,不許你過去,禁止你出口,怎麼辦?你會不會為了這事兒跟美國幹一仗,跟美國海軍一邊對射導彈,一邊把戰鬥機給我運過來?這個可能有多大?

生意進行一半,美國一個不允許,你屈服了怎麼辦?我那5億預付款是不是打水漂了?

就算戰鬥機給我運來了,等以後我跟美國打仗,飛機掉下來幾架,急需補充,你能不能頂著壓力,迅速把新戰機給我運上來?我跟美國已經打起來,你再給我運戰機,那你也是肯定要跟美國打的,你有這個勇氣嗎?

你會為了我,跟美國開戰嗎?

答案也只有一個:那是不可能的。

馬島戰爭是最典型的例子,這邊阿根廷跟英國玩命,法國那邊直接把阿根廷訂購的導彈扣押了......你不跟美國幹一下,證明一下你不怕美國、美國也忌憚你,敢買你家飛機嗎?不敢。

<strong>

現在是空權時代,空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戰鬥力。你要是掌握了一個國家的空軍,其實也就是掌握了這個國家的安全。就像日本、韓國、英國買美國的F35一樣,表面上是買戰鬥機,其實就是把自己國家安全、主權都交到了美國手裡。中國、印度買俄羅斯戰機,這也是存在風險的,但現實就這樣,也只能接受。

買了你家戰機做主力,這飛機什麼性能、優點缺點你都門清。平時的飛行員培訓,維護以及武器和零件的補充,全掌握在你手。你要是起了歹心,我就很危險。我這邊和別人打起來,著急要新飛機、新導彈,你那邊直接漲價10倍,我還是得咬牙要......

購買外國的戰機,必須要承受被對方控制了國家安全,甚至是主權的代價。錢,恰恰是整個事情中,最不重要的東西。

所以即便是朝鮮、巴鐵對殲10也都是閉口不談,他們也不願意被過多的控制,不想對中國太過依賴。巴鐵寧可買2手的F16也不買殲10。

以前買殲6、殲7,屬於極其便宜,半賣半送。現在你又想掙我錢,又要控制我,那就不好意思了。

總的下來,中國的戰鬥機想出口,得滿足4條:

1,自己的軍隊裝備,證明這東西不是忽悠人的。殲31出口直接死刑。

2,有過實戰,有戰績,證明確實是行。

3,用中國的強硬像世界證明自己是個堅強可靠的後盾,有實力維護客戶的利益,即便是美國也無法干擾。

4,客戶甘心當小弟,把自己國家的安全交給中國。前提還是你得足夠強硬,有罩著小弟的氣勢。

前半段聊的是出口戰機非常難,後半段聊的是為什麼難,為什麼幾十年我們壓根就沒有說得過去的戰機出口。殲10性能如何、錢如何......俗了。


銳度何老師


殲-10戰鬥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三代戰鬥機,自2006年批量裝備部隊以來,先後進行了多次改進,目前整個系列包括殲-10A、殲-10B、殲-10C、殲-10S以及最近在珠海航展亮相的裝備矢量發動機的殲-10BTVC,裝備殲-10系列戰機的包括空軍、海航等,據推測目前我軍的裝備殲-10戰鬥機的總量已超過400架。這麼大的裝備規模,說明殲-10戰鬥機的性能是相當不錯的,整體上應該與F-16系列中後期型號接近,但為何遲遲沒有在國際軍貿中收到訂單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近日在珠海航展大出風頭的殲-10 TVC戰鬥機!海航殲-10戰鬥機掛載反艦導彈雙機編隊

1)軍貿市場競爭激烈,且政治因素影響很大:在國際軍火貿易中,戰鬥機絕對算的上是高端貨,類似殲-10這樣的輕型單發三代戰鬥機,單價一般都在4000萬美元以上,因此,也是各軍事大國的重點關注項目。目前的戰鬥機市場中,仍以美、俄兩國為主,美製F-15/16/35以及俄製Su-27/30/35等佔據了大部分市場,這其中戰鬥機性能確實是重要因素,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背後的政治因素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殲-10戰鬥機雖然性能不落後、價格可能更優惠,但是在美、俄傳統軍火市場中很難能有所斬獲。土耳其空軍F-16戰鬥機編隊印尼空軍Su-30戰鬥機編隊

2)潛在出口對象均為中小國家,對先進戰鬥機需求不大:我國軍貿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等欠發達地區(曾試圖開發南美市場但最終沒有實際結果),這些地區國家的國力普遍較弱,經濟能力及國防政策很難支持大批量採購類似殲-10這樣的先進三代戰機。傳統的軍貿出口國“巴鐵”曾於2016年有過採購36架殲-10外貿型FC-10戰鬥機的意向,但是最終選擇於2017年以8以美元的價格收購阿聯酋36架二手幻影2000-9戰鬥機,約2200萬美元的單價也比FC-10便宜了一半左右。連“巴鐵”都因價格“買不起”殲-10,就更別說類似緬甸、泰國以及非洲的那些“小兄弟”了!塗有巴基斯坦空軍標緻的殲-10戰鬥機編隊效果圖


“巴鐵”採購的阿聯酋空軍二手幻影2000戰鬥機

3)前期受制於發動機數量及產權問題,對出口造成不良影響:高性能軍用我扇發動機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軟肋”,在殲-10服役之初裝備的還是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而且數量有限,直到近些年我們的WS-10“太行”系列發動機成熟後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雖然殲-10以列裝多年,但真正推向國際市場還是這幾年的事情。對於一個剛進入市場的產品,要想獲得第一批用戶是最困難的。隨著發動機問題的根本解決以及殲-10系列戰鬥機配置的不斷完善,相信後續一定有機會打開國家戰鬥機市場的大門。

殲-10早期型號裝備的是俄製發動機

4)殲-10產能有限,我國仍有大批二代戰機需要更替:近些年我國新的先進戰鬥機型號接連面世,殲-20、殲-16、殲-11、殲-10等四代、三代戰鬥機不斷入役,總規模以及達到1400架以上。由於我國空軍裝備長期以來的“欠賬”,雖然各大戰鬥機製造企業加足馬力生產,但截止目前仍有400架以上的二代戰鬥機需要更新換代,在還沒有完全補齊自身“短板”之前,個人猜測軍方或者軍工企業也不太會花費全部的精力去向國際市場推銷類似殲-10這樣的三代戰機。我國仍有到殲-17、殲-8等二代戰鬥機需要更新換代

不論殲-10戰鬥機是否能夠出口到其他國家,其性能已經得到了軍方的認可,而且隨著矢量發動機技術的成熟,殲-10系列戰鬥機已經成為世界上機動性最強的單發戰鬥機之一(謙虛點加個“之一”)!等將來我們的空軍開始大批量用四代戰鬥機替代殲-10等三代戰鬥機時,再考慮將完成使命的殲-10“打折”出售、開拓國際市場,也不遲晚!空優掛載殲-10戰鬥機編隊!


威吶解析


很尷尬,殲10戰機截至目前的外銷成績還是0,這不僅僅是戰機性能的原因。殲10戰機或許很快會迎來出口良機。

殲10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一款單發輕型戰機,目前共有A、S、AH、AS、B、C等數個型號,總產數量超過500架,而且最新型的殲10C系列仍在繼續生產中。

再早2016年的新加坡航展上,中國就將殲10A以FC-20的外貿編號正式推向國際市場,而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最新型號的殲10C也以殲10CE的編號正式開賣。但是截至目前,殲10系列的外銷成績依然為0。

即便是中國戰機的頭號國外用戶,巴基斯坦採購殲10的消息在中國軍迷圈傳了10多年了,中國空軍的殲10A、殲10C也數次與巴方聯訓,但是巴基斯坦依然沒有購買殲10,反倒是不停的買二手F16、二手幻影還有梟龍。

殲10的性能毋庸置疑,尤其是最新型的殲10C,在換裝AESA雷達和先進的航電系統後,綜合性能與美國F16的最新型號F16V不相上下,但是F16自全世界賣出了4600多架,而且訂單依然源源不斷。

首先,戰機銷售不同於普通的商品貿易,本身性能有時候並不起決定性作用,而是與國際外交、地緣政治息息相關,這也是美國、俄羅斯戰機全世界大賣的決定性因素。

戰鬥機作為一種頂級裝備,其交易往往代表著買賣雙方在防務、乃至外交、政治方面的高度合作,甚至是購買方向售賣方尋求軍事、政治庇護的行為,這在歐洲、中東等國的戰機交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中國恰恰在這方面跟美、俄等強國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現在不可能通過出售戰機的方式向他國提供防務承諾。而且,在武器交易中特別注重政治影響,就算伊朗目前向中國求購150架殲10,中國會賣嗎?說到底,還是在國際舞臺上的段位不夠。

其次,中國戰機的傳統用戶大多都是國防需求和購買力有限的第三世界國家,難以負擔起殲10的採購費用。而去搶美、俄、歐的固有市場,勝算太小。

中國戰機的出口市場主要是通過殲6/7在亞、非國家打下,但是這些客戶都是些經濟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買梟龍都還嫌貴,更不用說更先進也更貴的殲10了。而去搶原來美、俄、歐的戰機用戶,除了性能上的比拼外,還得付出更多的外交、政治資源,撬客戶難如登天。

再次,與F16相比,殲10有一些固有的缺陷,比如掛載條件差,限制了多用途能力,使其對客戶的吸引力不如F16等。

掛載條件差是殲10最大的缺陷,由於沒有設置翼尖掛架,可用掛點僅僅為7個,與小一號的梟龍相當。在掛載典型任務常用的3個副油箱後,用於掛載武器的掛點只有4個,拋去2枚自衛用的空空導彈,只剩2個掛點用來掛載對地彈藥。

看看F16的掛載能力,差距很明顯。對於使用F16/殲10的中小國家來說,這些單發戰機是需要被當成萬能戰機來用的,制空、對地樣樣精通才行。巴基斯坦空軍青睞F16,就是把它當成窮人版的F15E用。

殲10的外銷之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個用戶必須與中國有著良好的外交、防務合作關係,又得擁有足夠的購買力,而且在國防需求上有一定的追求。綜合以上因素,筆者覺得殲10的第一個出口用戶可能會是泰國。鷹擊-2019中泰空軍聯訓時殲10C與空警-500聯袂出擊,就有很強的推銷意味。泰國目前的F16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老貨,已經到了生涯末期,需要新機替換。而祝願殲10能夠旗開得勝。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購買殲10戰機,武器出口並不是單純的買賣,裡面還參雜了複雜的國際政治關係,購買力不足的國家會選擇購買美國的二手F16或者其他國家淘汰下來的F16、陣風、幻影,價格會比中國的殲10更有優勢,畢竟殲10還沒有淘汰下來的舊飛機,而且小國家在選擇購買軍火的時候也會優先選擇軍力強大的出口國,跟大國拉好關係,當自己在跟鄰居爆發衝突的時候,一旦自己陷入尷尬的局面,還可以憑藉自己跟武器出口國的良好軍火貿易關係拉大國出來周旋,中國軍力還沒具備全球影響力,所以基本上各個小國在大宗軍火貿易方面必然是偏向美國、俄羅斯還有歐盟,中國的軍火外貿還只是佔很小份額,還有一些國家、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對中國的戰機也感興趣,但是附加條件卻要中國同時出售全套的技術,這個中國當然不願意,出於種種原因所以殲10目前很難找到買家


顫抖的小菊花


這裡會有一些不同的回答。

說起來好笑,中國自己裝備的國產3代機服役15年來,其系列型號一架也沒有有出口。倒是給巴基斯坦研製的FC-1“梟龍”戰機,現在又是出口,又是取得空戰成果的。

如果說殲11系列是因為知識CQ的問題,殲轟7A是因為類型問題,那麼殲10系列就沒有藉口了。

很多人把“殲10至今沒有出口”的問題歸結於ZZ問題,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態度。縱觀我國這些年的武器出口,從陸軍的VT-4坦克、PLZ-45自行火炮、WS-1/2火箭炮,到海軍的054A護衛艦、S-20/26型潛艇,到空軍的ZDK-03型預警機、PL-10E格鬥導彈,哪一個不是國內先進、世界一流的水平?它們怎麼就賣出去了呢?更不要說當初還有個2炮的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了。

沙特展示東風3導彈

就連暫時沒有出口成功的直10武直直升機,最起碼也拿出3架讓巴基斯坦去測試了嘛,最起碼也曾經努力過了嘛,殲10這邊有什麼動靜嗎?如果硬要說有的話,那就是不少文章作者倒是整天讓殲10賣給了這個國家,又賣給了哪個國家。

所以,不要講那麼多其他原因。殲10至今沒有獲得出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時相關方面的保密理念問題,一個是國內需求量比較大的原因。

一、殲10一直在2014年左右才獲得出口許可。注意,這裡指的還是殲10的基本型號。所以,2014年之前就不要指望殲10能夠賣出去啦。至於為什麼要等到殲10服役10年後才允許出口,這就牽涉到我國之前在戰機方面不一定合時宜的保密尺度了。可能有人會說,現役先進技術裝備怎麼能出口呢?那FC-31“鶻鷹”隱身戰機怎麼說,不管它是主打外銷,還是爭取國內訂單,其整體技術是不是比現役最新的殲10C、殲16還要先進呢?所以,這是理念問題。

2013年9月,第15屆北京航展中,中航技公司負責人稱,殲10系列戰機受到了國外客戶的極大關注,已經有多個國家進行了相關接觸,其中涵蓋亞非拉多國,包括我國戰機的傳統客戶、以前使用俄式戰機的客戶、使用法國戰機的客戶等等;只是,目前殲10暫未取得出口許可——所以,之前是因ZZ原因嗎,是因為殲10性能不行不受歡迎嗎,是因為其他國家沒錢嗎,是受發動機的限制嗎?不要再推卸責任啦,你都沒允許出口,誰能買得到,誰又賣的了?

2016年,在新加坡航展中,殲10終於以FC-20的代號展現在了世人面前;也就是說,殲10終於正式面對國際市場了。可是,這個時候,國際市場已經是3.5代戰機的世界了。殲10的性能,已經不能滿足許多客戶的需求了。所以,筆者這幾年一直在呼籲加快殲10B/C戰機的出口,因為如果再耽誤個五六年,殲10C出口的好時機也要過去了。

好在2012年後,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技術的提升,自信心越來越強了,在出口方面的管制也放開了不少。2018年,殲10C以殲10CE的代號出現在了珠海航展中,僅僅在服役3年後——這真是來得恰逢其時。就連不少人擔心的發動機問題,也被太行B矢量發動機給解決了。現在不是我們有沒有國產發動機的問題了,而是我們給不給這麼好的發動機的問題了。

在產能方面,在殲10服役後的長達10幾年時間裡,國內對3代機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無論是成飛,還是沈飛,至少從發佈的“八股”看,他們每年都在加班加點的為國內訂單忙碌,基本沒有多少剩餘產能用於出口。有國內訂單催著,他們倒也不是很急於出口。

目前,成飛新一代的殲20隱身戰機正在擴大生產,殲10C後面的訂單將逐漸縮小,其產能也將釋放出來。可以說,當前正是出口的大好時節。筆者還是十分看好其前景的。


晨曦談兵


殲10戰機已經投入國際市場了,外貿型號叫做FC20戰鬥機,是殲10A戰鬥機的出口改造型,拆除了自用的一些設備,換上可以公開的外貿設備,只不過這款戰鬥機還沒有國家選擇購買,主要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原因是我國沒有政治軍事盟友。要知道武器的進出口外貿是和政治軍事關係掛鉤的,一般購買哪國的武器裝備,就意味著把自己的國防寄託在哪國身上,因為實戰中還得麻煩人家幫忙維修,繼續提供彈藥和保障服務,因此一般都會採購自己軍事政治同盟國家的武器,比如埃及就買法國貨,日本就買美國貨,而我國沒有這樣的同盟關係國,因此銷路就略窄。

第二個是買得起的用不上。殲10A戰鬥機外貿型的單價在4000萬美元一架,這樣的價格已經可以購買一架F16,或者一架米格29了,由於我國在世界上沒有政治軍事同盟,而買得起F16和米格29的國家大都是美國或者俄羅斯的盟友,他們能買起殲10,倒不如去買F16或者米格29,以便於向自己的老大靠攏,這樣的國家比如說東南亞諸國和南美各國。

第三個原因是想要的買不起。想用我國武器裝備的國家倒不是沒有,雖然不是軍事同盟關係,但是也算是長期友好的鐵哥們了,比如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但是這些國家大都沒有資金去購買如此昂貴的戰鬥機,巴基斯坦倒是想買我們的先進戰機,也願意使用我國裝備,但是隻能買得起梟龍戰鬥機,也就是3000萬美元一架的入門四代機,而買不起4000萬美元單價的殲10A。

所以殲10的位置有些尷尬,但是海事先鋒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殲10A一定能賣出去,畢竟他還有很多的優勢,比如他是我國自己大量裝備的戰機,其他國家可以對其性能放心,而且他屬於二手熱機,買回去馬上就能用,方便進入實戰部署階段,因此還是可以賣出去的。


海事先鋒


殲10的傳言很多,但是確實一架都沒有賣出去過,比如傳言阿根廷要買殲10、伊朗石油換殲10、巴鐵購買殲10等等,甚至在巴鐵購買美國F16的時候,發生了美國拒絕援助和優惠,各大媒體都歡欣鼓舞的認為巴鐵沒退路了, 只能購買殲10了,結果人家買了二手的F16,這就是現實喲,殲10最大的可能恐怕自能是我們自己用了!

很多時候武器的出口並不是單純的買賣,出了購買力外,裡面還參雜了很多的國際政治關係,當然也與國家購買力有很大的關係。首先就是購買力問題,我國武器出口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賣給一些購買力有限的第三世界國家。往往這些國家中他們選擇要麼是像殲7這種二代機,要麼購買美國二手F16或者其他國家退下來的F16,更或者幻影、米格29這種二手貨,價格上比殲10有很大的優勢。

第二就是考慮像大國靠攏,購買大國的武器,與其拉好關係,最典型就是沙特、阿聯酋這種富豪,當自己和鄰居國家發生衝突,一旦陷入尷尬境地,這時候憑藉自己購買武器時拉的關係,讓這些大國出來打個圓場,周旋一下!

很多人會說,中國也是大國啊!在地球上那也是除美國外數一數二的。這裡首先得說長期以來我們的政策是不干預他國內政,我們基本不會去管其他國家的事情;第二我們的軍力還不具備全球影響力,我們現在海軍還只是一個近海防禦、遠洋存在型海軍,影響力還不夠;第三就是殲10對於這些國家還是高端了些,價格貴了一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本這些小國在軍火貿易的選擇上都偏向於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國家。還有就是有些國家則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比如像土耳其這種,總是讓我們轉讓全套技術,然後複製後還搶佔我們的市場,這樣的自然我們也不願意!不過還好中巴合作的梟龍現在看來市場已經打開,銷路還不錯!


狼煙火燎


殲十沒出口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發動機問題。最初採用俄羅斯的AL-31發動機。由於與米格29客戶群重疊,俄羅斯當然不允許殲十出口,擠佔有限的軍購市場。

第二個原因是國內需要三代機替換大量的二代機殲七。殲七是仿製蘇聯的米格21,米格21首飛時間是1955年。殲十服役的時間晚了50年。雖然中國對米格21進行了一些改進,提高了部分性能。但是初始設計的侷限讓這些改進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根本缺陷是無法改變的。頂多是駕駛二代機尋找三代機的感覺。

所以中國對殲十的出口興趣不大。

其他方面還有殲十的性能在三代機中比較普通,沒有顯著優點,也沒有明顯缺點。性能不突出,性價比也不高。既缺乏競爭力,也沒有優越性。殲十是作為制空戰鬥機設計的,對地攻擊能力弱。在多用途戰鬥機風靡的現在,性能單一。雖然對中國可以接受,很多中小國家用起來還是不合適。殲十採用三角翼,機翼面積大,可以降低翼載,但是結構重量偏大。面積大帶來的阻力也大,需要更大推力的發動機。這是無尾三角翼的普遍缺點。如果殲十採用正常氣動佈局,空重會明顯減輕。

現在三代機的寵兒F-16已經開始退役了,殲十就更沒有市場了。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殲10要在幾年前就放開出口管制,但迄今為止尚未斬獲國外訂單。作為中國首款自研三代機,殲10背後有很多意涵,而把它推向出口,也證明普通三代機對中國而言已非重要的技術,中國已經擁有了更高級別的自用裝備。
殲10出口版本FC-20

不過,雖然尚未有消息證實堅已經成功出口,但關於殲10即將出口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早在幾年前,早在幾年前就相繼傳出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委內瑞拉、阿根廷等國對殲10都很感興趣,其中有國家還跟中國簽訂了採購意向書。特別是去年孟加拉國軍網曾發佈消息稱,該國已經進口14架FC-20戰鬥機,單價4170萬美元,相當於中國購買蘇35戰機一半的價格(8000萬美元),不過最後該消息已經得到國內媒體的闢謠。


巴基斯坦版殲10想象圖

筆者覺得,就近年國際戰機出口交易市場情況來看,FC-20(殲10A)出口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雖然不少第三世界國家都面臨“機荒”,迫切需要新型戰機來維持國內空軍的更新換代,但這些國家明顯更傾向於採購歐美俄機型。譬如,F-16系列、蘇30系列以及歐洲的陣風、鷹獅等都是國際軍貿市場的寵兒。跟這些久負盛名的機型相比,殲10A的配置毫無優勢,即使價格上有吸引力,但最終估計也敵不過跟歐美俄交易所帶來的“政治保障”。


航展上的F-16

中國目前應該做的,就是儘可能放寬更多新型技術的出口限制,提高國產裝備的技術水平。比如國內目前正在批量列裝的殲10B、殲10C,完全可以同步把它們推向市場,這時候出口正當時,畢竟相控陣雷達、國產WS-10B矢量發動機、新型航電系統所帶來的誘惑力和技術成色遠飛殲10A能比,在國際上也能有比較強的競爭優勢。要是再過幾年這些技術在外貿機型上普及了,中國就又將徹底失去機會了。
殲10B明顯做工精細得多

說到殲10的出口,就不得不提梟龍。作為比殲10定位還低一檔的梟龍,在出口成績上比殲10要好得多。除了合作方巴鐵採購的100多架,緬甸也下了單,並有可能攜此次在印巴衝突上大顯神威幹掉2架敵機之勢拿下更多訂單。梟龍能取得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及時改進升級,緊跟最新技術潮流。研製方成飛相繼推出BLOCK1/2/3版本,現在盛傳還要推出隱形版梟龍,這足以說明梟龍的“應變”能力之強。
中國測試梟龍BlOCK3所配備的國產相控陣雷達

殲10也應該像梟龍學習,要大膽“走出去”,把最新的自己展現出來。關鍵是,跟梟龍不同,殲10系列在國內大量裝備,深受重視,擁有中國軍方的“背書”,只要夠優秀,不怕沒人下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