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2019年,康奈尔大学Robert F. Shepherd等在Nature上发表了人造血液驱动的机器鱼,无需使用固态电池,便可以游动36小时。文章一经发表,便被广泛关注,并成为了Nature网站的焦点报道。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如同人类的血液可以为肌肉输送氧气和能量,机器鱼血液也是其运动的关键,需要传递力和能量。机器鱼的人造血液中含有三碘化物,在流经含有泵和电池组的腹部、尾巴和鱼鳍等结构时,碘离子会把电池组中的锌氧化,形成电压,为泵供能,从而使机器鱼动起来。通过控制人造血液流动方向,可以实现机器鱼的向前游动和转向等。相比于传统的液压传动模式,这种集成的液压传动和能量储存,可以将功率密度提高三倍多,每次输血可以续航36小时。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近日,Robert F. Shepherd等人再次取得突破,受生物体通过排汗来降低体温的启发,开发了可以

自主排汗的致动器在温度较高时,致动器可以自动排出液体,实现降温。相关工作以“Autonomic perspirationin 3D-printed hydrogel actuators”为题,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研究人员利用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制备出抓手结构(如图1B所示),该结构由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和聚丙烯酰胺(PAAm)两种水凝胶材料组成(图1A),下层主体结构为PNIPAm水凝胶,上层为多孔PAAm水凝胶(图1C)。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图1致动器的设计与制备

由于两种水凝胶材料对温度的响应不同,在较高的温度下,PAAm层会发生膨胀,使整个抓手结构弯曲,同时其表面孔径变大,使得液体从孔隙流出,类似于人体流汗过程(如图2所示)。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图2 致动器的排汗过程

研究人员还制备出类似于手指的结构,研究了致动器的排汗能力。在同样暴露在风扇的风中,拥有排汗能力的致动器比传统致动器散热速度要快6倍,甚至比人体的散热还要快(如图3所示)。这种优异的散热性能使机器人有望应用于极端条件下,确保机器不会出现过热等问题。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图3 致动器的排汗性能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313-1

2.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5/38/eaaz3918

3.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1/these-sweaty-robots-cool-themselves-faster-humans

继《Nature》机器鱼后,再发《Science》子刊!会“流汗”的致动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