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應避免在敏感時期減持

股市突遇短期利空,大股東應避免在此敏感時期減持股票,這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應有的社會責任。而且,在敏感期內執意減持,可謂是損人不利己,上市公司股價承壓,市場承接力也不足。

近日,眾應互聯發佈了持股5%以上大股東要清倉減持的公告,而公司股價處於階段低位,每日換手率也不足5%,這就是說,全日的成交量也不足以滿足這一大股東的減持需要,此時大股東要清倉減持股票,不僅價格低,減持困難,而且還會極大傷害其他股東的持股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發佈大股東減持公告的公司並非個例。

大股東減持股份,本就是“逆向行駛”,自己不僅持股量大,而且持股成本低,投資者本就對大股東減持股票抱有警惕心態,如今一說減持就是清倉,投資者怎能不感到害怕。而投資者的擔憂會直接引發兩點問題。一是有投資者提前賣出股票,引發股價下跌;二是本來想買入股票的投資者也要謹慎對待。

如果股市處於一個投資者投資熱情高漲、成交量放大的上漲趨勢中,這種不利影響還不那麼明顯。但是在突發利空導致的敏感時期,是處於短線風險之中,大股東還要執意減持股份,就不僅僅是竭澤而漁,更是沒有考慮到社會責任。

當然,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東,在不違反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在任何時間賣出所持有的股票,但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尤其是實控人或者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還是應該揹負更多的社會責任。並不能因為不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就在敏感時期製造人為的利空,加重市場的恐慌情緒。

在大盤遭遇突發利空的時候,投資者的交易情緒會比日常更低,也更為敏感,大股東的一舉一動會被投資者有意放大。如果上市公司大股東此時能夠發聲承諾不減持,那麼將會是對公司股價最好的支持,同時也向投資者釋放了看好公司未來成長的積極信號。

相反,如果在此時大股東們選擇大手筆減持或者是清倉減持,那麼將會給上市公司帶來更為沉重的拋壓,甚至不排除上市公司股價出現連續跌停的情形。大股東此時大量賣出持股,對市場產生的破壞力比平時要嚴重很多,而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一起清倉減持,更是對廣大投資者持股信心的一種打擊。作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應該主動揹負起社會責任,等到短期風險過去之後,再恢復減持股票的操作,這也是保護全體投資者利益的一種手段。

此外,從大股東自己的切身利益來看,在敏感期減持股票所獲得投資收益也會更低,明顯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實際上,當大盤遭遇短期突發利空的時候,既是對上市公司合理估值水平的一種考驗,也是對上市公司實控人等大股東們對自家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信心的一種考驗,如果說在短期的利空之下上市公司的實控人等大股東們都沒有持股信心,那麼又如何能讓普通投資者看好自家的上市公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