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論解盤:量潮滾動持續擴增 價格應聲高飛啟航

漲跌的關鍵一定是成交量的增減,但漲跌量潮針對量的增減卻有天壤之別,舉例週一滬市第一個小時成交金額1398億元,直接跳空低開在2716點,60分鐘K線收盤2747點,跌幅達到7.71%。這個成交額比1月2日第一個小時1477億元低,說明週一恐慌情緒導致的重挫,有很多股一開盤就跌停但未能成交,顯示有明顯殺跌盤但沒有承接盤所以成交金額萎縮,這是接手盤不足,造成後來三個小時急速縮量。

週一的變數在於第一個小時殺跌,之後急速縮量想賣也賣不掉,比較滬市當時的漲跌家數分別是62:1491家。這是巨大反差,說明有明顯賣壓釋出但買盤不足導致成交金額減少,造成第二天再度跳空低開2685點,這個點位接近2019年2月15日收盤2682點,也是本欄一再提到的橫向週期特徵。

1月23日收盤2978點,週二開盤2685點,兩天跌幅達到9.78%,非常嚴重的重挫下跌,符合本欄經常提到的“指數跌幅達到10%後就會反擊的概念”,因此週二低開後迅速拔高,第一個小時成交額達到1747億元,這是自從2019年4月8日以來的第一個小時高成交額,說明殺跌低開後資金明顯進場,收盤2768點越過週一高位說明低位承接後拉高,之後圍繞這個點位逐步橫盤整理,午盤再次拔高上漲作價拉高,不過因為週一跳空低開幅度太大,不容易一口氣回補缺口,仍有待持續修復。

週一總賣出的盤勢87個板塊全面下跌,即使是生物製品有多隻個股漲停,但板塊一樣下跌0.59%,所有板塊難以倖免不跌。但週三第一個小時正好倒轉過來變成總買進,滬市漲跌家數轉變成1427:112家,成交金額1405億元並不大,主要是週二滬市日成交額達到3741億元,是從2019年12月13日放量以來的最大一次增量,最終關鍵是成交手數增量快於成交金額,顯示使用較少資金卻買到很籌碼,而且是持續運行30天后的第31天放量,說明增量水平進入另一個高量週期滾動。

2019年9月5日當時的日成交額才3402億元,週二成交額水平達到去年4月8日的高度,跨入3000億元以上水平後,可以再持續放大滾動。主要是因為均額量及均數量的趨勢明顯偏漲,形成“五子送財”的多頭漲勢量潮格局,是這一次“以大跌急速縮量止跌”後又明顯“放量上漲”,是典型的“以量破價”,顯示後續還可以出現明顯的“場外增量資金持續不斷投入”,構成持續穩定的增量趨勢。

“麥氏理論”談到的“均量線及均線”趨勢比較有四種,分別是“同步上漲”、“同步下跌”、“一跌一漲”及“一漲一跌”,目前屬於第4種,成交量趨勢上漲但“價格均線體系”卻是下跌趨勢,說明價格還有進一步調整動作,必須等到至少20日均線走平助漲後才會成功扭轉,除非指數必須在20日均線尚未跌破40日均線之前重新回到40日均線之上,否則其後會因為逐步“扣高助跌”造成逐日壓制,導致從中短週期漫延到中長週期的跌勢。

多方也可以採取“以量破價”以“空間換時間”提前改變,否則只能以“時間換空間”進行修復等候。前者強勢回到原來漲勢區,後者要拉長時間進行修復整理,一般狀況下會需要跌破20日均線後的20天,目前才運行6天,還有14天等候。

從增量推升跨入32天週期觀察比較,未來8個交易日是多方“以量破價”最重要也是最關鍵時刻,一旦超過8天后未能再增量,多方的漲勢也會提前結束,時間變數在2月17日,請關注。以自然循環規律影響解讀,即兩週後的週一才是關鍵,預計會提前進入周K線演變,下週五的周K線收盤才是最重大變數,務必提前做好準備。

對比深市顯然會有不一樣的時間調整,週三深證成指回到60日均線之上,盤中觸及40日均線10395點,顯然說明有明顯強勢拔高動作,但無法改變20日均線拐頭向下的傾向。主要是中小板指數的強勢有關,因為週二它回到40日均線之上,但週三沒有越多20日均線站穩,顯示還是存在一定變數。

最強是創業板指數,越過20日均線是否站穩將是未來4天觀察重心,週三越過10日均線意謂創業板指數可以再往節前週三最高收盤1993點推進,確實明顯放量拔高但週三換手率達到4.17%,週二更高4.48%換手率,從1月2日運行19天換手率達到64.89%,日均值3.41%,100%換手低於30天顯示是“高頻率高週轉高換手”當然會帶來高風險,務必要注意近期再度大量滾動換手後的風險,必須注意換手率放大創新高後也會有反轉殺跌,必須警惕。

本欄採取“三步效率”進行個股操作選擇取得明顯的操作優勢,例如泰達股份及江蘇吳中大量封住漲停,即使打開漲停一樣可以跟進因為還要再拔高上漲。強勢股就應該積極跟進否則只能眼睜睜看它上漲,週三的聯環藥業未開漲停收盤漲停就是最好的例子,海王生物也是如此,永太科技也有這樣的特徵。魯抗醫藥、衛光生物、基蛋生物、未名醫藥及現代製藥都具有這樣的傾向。非醫藥概念股中的立思辰、新通聯、天華超淨也有明顯的優勢,一定要跟上最強勢股才可以輕鬆創造盈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