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作為一個南方人,雖然沒有機會穿貂,但對於東北人和貂之間的愛恨情仇,我卻早有耳聞。

據說在東三省流傳著一個傳說,“老公給老婆買了貂,夫妻感情就和睦了,婆婆給媳婦買了貂,婆媳關係就勝似母女了。”過年回家你可以不帶上你對象,但是你也得給你媽買一件貂,實在不行獺兔的也可以。

在東北,無論情侶之間鬧多大矛盾,只要你能送她一件貂,就不存在哄不好的女朋友。曾經在東北的一個相親節目中,男嘉賓還深情款款地表白,“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以後有媳婦兒了,讓她夏天也穿貂!”


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可見在東北,女人的必備生存技能是:砍價,認哥和買貂。衣櫃裡有了貂的存在,那說明你是被寵愛著的。所以,無論家裡有沒有錢,多大年紀,身材如何,都必須得買一個貂。甚至於有位東北大姐直言,“這輩子必須要買一件貂,這輩子買不起,下輩子就要投胎當貂!”

貂在東北可以代表著一切,它的作用不僅僅是保暖,更是時尚的標誌;不僅可以彰顯氣質,更是地位的象徵。

所以,為什麼貂會在東北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這還得追溯到清朝以前。

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在清朝成立以前,山海關以北的地區主要以遊牧文明為主,人們主要以狩獵為生,皮草自然就成為了許多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不僅如此,一個穿皮草的獵人不僅代表著他比其他穿棉服的獵人富有,還以為著他也更加的勇猛。所以,他們身上所穿著的皮草,除了起到禦寒的作用,更是一種代表榮耀的戰利品。

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康熙皇帝貂鑲海龍皮冬朝袍

之後便到了“嗜貂如命”的清朝。在當時,貂成為了滿族權貴的身份標識,文官的官職在三品以上,而武官的官職在二品以上才有資格穿貂。並且該怎麼穿,其中還大有講究,穿的時候必須將貂毛向內藏起,如果將皮毛長出衣服邊緣一至三釐米的,那便是“出鋒裘”。出鋒裘在明文規定中是皇帝打圍時的專用服飾,連親王和閣部大臣都不得僭用。

但皇帝作為那時候的潮流風向標,總有迷弟迷妹們紛紛效仿他的穿貂方法。最早宮裡的人也學著反穿貂服,皇帝一看好吧,你們既然都是崇拜朕才這麼做的,姑且不計較了,但也只能在宮裡穿。後來,這股子風就刮到宮外去了,宮外的權貴也都學會了反穿貂皮,直接奠定了大眾今天對貂的審美。


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貂在清朝已經盛行到什麼地步了呢?有歷史記載,一位叫龔煒的學者記錄家鄉風俗時,這麼說道,“餘少時,見士人僅僅穿裘,今則里巷婦孺皆裘矣。”即便是江蘇地區,也人手一件貂。

而在江蘇颳起的這股風,有可能是當時的御史季振宜先生給帶回老家的。在京城任職多年入鄉隨俗,導致這老頭兒退休了,依然不改愛貂本性。有年下大雨,半個月後才得以見太陽,雨一停,季振宜就讓僕人把家裡的裘皮衣服拿出來暴曬,說是怕潮溼,易黴變損壞。於是僕人把季家所有的裘皮衣服都拿出來,其中不乏紫貂、青狐、銀鼠、金豹、猞猁猻,然後用棍子拍打。

從裘皮衣服上面打落下來的脫毛積地達三寸厚...換算下來約10釐米的厚度,真是我想都不敢想的花式炫富。

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但隨著入關後,愛新覺羅家族們對皮草的需求開始遠遠低於對絲綢的需求。但老祖宗一直把貂皮狐裘規定為高貴地位和權勢的標誌,再怎麼著規矩可不能丟。所以貂就成為了“貢物”和“御用之物”,這也就是為什麼貂文化得以在東北地區延續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於現在科技都如此發達了,市面上不乏有各種黑科技的保暖內衣和羽絨服等等,多重保暖措施的情況下,東北人為什麼還是不肯放過貂,為此我還特地去問了東北朋友,原因無非有以下這幾點。第一,貂是真的暖和,其保暖性能不是羽絨服可媲美的,一件就能搞定你一到冬天就裡三層外三層,裹得跟粽子似的困擾,保暖又輕巧,是愛美人士的首選和必備單品。

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其次,考慮到性價比,一件羽絨服穿幾次再洗一洗,毛就都沒了。但貂作為動物皮毛可就不一樣了,除非你沒事薅著玩,楞是給它薅禿了。所以參照兩三年就得換一件新羽絨服來說,直接買一件貂,更划算。養護得當,一件貂甚至可以傳代。

最後,在南方如果想表達自己“我既有錢又有品味”,那就買動輒上萬的名牌大衣,但這些大衣頂多也就能在零下5度左右起到保暖的作用。但在北方,就不說漠河一到冬天就動不動零下4、50的溫度了,就連冰雪之城哈爾濱一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在零下30度。在全球變暖之前,更是有過零下52.3的歷史低溫記錄。在這種情況下東北人想穿的奢侈,就只有皮草了,再無別的選擇。

東北人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貂?

綜上所述,可以理解在東北,貂不僅僅是保暖性極佳的必備單品,貂也成了讓人臉上有光的壓箱底。

所以,春節將至,今年回家你穿貂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