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張學友自己創作的經典歌曲非常少,但是翻唱了很多日本經典歌曲?

每日東臺


70,80,90年代香港很多中文金曲的曲子旋律都是日本創作的..我也是到後來才知道的..當時日本原創的音樂確實很經典。

那個時代日本在音樂方面比較領先..其實現在也很領先..所以那個時代很多香港歌手都用日本原創的曲子,歌詞改成中文。

不止是張學友,還有好多歌手的歌都是如此...

張學友早期部分粵語歌曲是翻唱日本歌曲的,這與當時樂壇氛圍相關,比如說李香蘭,一路上有你,分手總要在雨天,每天愛你多一些,藍雨,遙遠的她等等歌曲都是翻唱日本的。

後來香港樂壇逐漸成熟,湧現了很多優秀的作曲作詞人,學友的歌曲也是以原創為多。

國語歌曲方面,幾乎是原創為主,像吻別、祝福、情書、心如刀割、情網、她來聽我的演唱會、一千個傷心地理由、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回頭太難、你最珍貴等等。



金榮未乳


大家好,我是愛唱歌的廣西碧碧,現在由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兩個部分來回答,1.為什麼張學友自己創造的經典歌曲非常少?2.他為什麼翻唱了很多日本經典的歌曲?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張學友自己創造的經典歌曲會非常少?

其實張學友也曾自己創造過不少的歌曲,但如果不是歌神的資深歌迷估計都不會知道呢。

在張學友《Life is like a dream》專輯中,所有的歌曲都是由他自己創作的。可惜該專輯的歌曲沒有一首被大眾熟知,跟他那些人人傳唱的《只想一生跟你走》《情網》《我等到花兒都謝了》等名作根本沒法比。

歸根到底張學友只是一個歌手,而不是一位音樂人,他唱歌固然是無可挑剔的,但是說到寫歌填詞他確實不怎麼樣。有句老話說得好,“業術有專攻”。所以唱歌出身的歌神還是好好唱歌吧,寫歌這種事還是交給專門的音樂人來做吧。

張學友為什麼翻唱了很多日本經典的歌曲?

其實當年的香港樂壇也不是說不重視原創音樂,但是能作曲填詞的音樂人來來去去就是那麼幾個,而歌手卻是一抓一大把,那優質的原創歌曲根本就不夠分嘛!加上當時日本樂壇好歌不斷,所以香港的唱片公司自然想實行“拿來主義”了。其實不但只有張學友一個人翻唱了日本歌曲,譚詠麟、陳慧嫻、鄧麗君、王菲等歌手都有翻唱過,而且都是唱一首火一首!





廣西碧碧愛唱歌


我認為:分析這兩個問題倒不如說是分析兩個現象,這些現象不單單存在於張學友身上,同樣也存在於很多歌手身上,推此及彼,也是存在於很多專業人士身上。\r

一、無可否認,張學友自己原創的作品的確不算多,但也有,如:《Life is like a dream》就是他的原創專輯,不過的確不為人熟知。而單曲如:《寧願做錯》《這個冬天不太冷》《狂燥》《似醉還未醉》《搖瑤》等等,其中《這個冬天不太冷》傳唱度不低,《搖瑤》更是為女兒而作,體現了暖暖的父愛。那為什麼他的原創經典作品不多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r

1、方向的選擇。張學友天賦好音,唱歌必然是他的最強項,給任何人選擇,都會選擇他首先成為一名歌手。但以他的資質,要成為一個唱作人也並非難事,但擺在他面前已有一條明確的大道,又何必貪大求全呢?所以,做一個專業的歌手是他最自然的選擇。\r

2、專注性。有人說這是因為“業術有專攻”,這個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四大天王中只有張學友被稱為“歌神”?很明顯,除了他天賦異稟外,更重要的是他最專注於唱歌,其他三位都或多或少地偏向多元化發展,唱歌自然難以達到更高的境界。即便如此,張學友的知名度與成就不會亞於其他三位,因為沒人在意好演員一定要是導演或編劇、知名美食家一定要是廚師、神槍手一定要是槍械設計師,當然,如果是那也不錯,但只是錦上添花。\r

3、興趣使然。唱歌絕對是張學友的興趣所在,但作曲填詞就不一定。沒有興趣的東西任誰都不會做得很好。興趣能與事業結合,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若能為之不懈努力,成功的機會就很高了。於是,他成為了“歌神”!\r

4、精力所限。人的精力有多有少,但肯定有限。與其花很多精力在自己不擅長、不喜歡、沒優勢的方面,倒不如集中精力在一個方面發展。張學友唱功太好了,歌壇地位無可動搖,他也不會刻意去弄些其它方面的東西去證明自己,因為不需要。\r

二、張學友翻唱改編自日本經典歌曲比較多也是一個事實,但這是時代發展的現象:\r

1、八、九十年代日本經濟強橫,必然會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滲透。物質上,那時家電都是認為日本的最好,什麼松下、日立、索尼等等,在中國都是家喻戶曉,而現在怎樣?大家懂的。經濟發展了,人民娛樂上也有追求了,於是日本流行樂壇崛起,在亞洲一枝獨秀,成為風向標。香港深受其影響,於是很多歌手爭相翻唱其歌曲,成為一種現象,而非獨張學友一個。網上有個說法是:當時,玉置浩二、谷村新司、中島美雪三人養活了大半個香港樂壇。\r

2、後期,隨著如顧嘉輝、黃霑、林夕等一批優秀創作人的崛起,香港樂壇的原創比例大大增加,這個時期又輪到內地歌手熱衷於翻唱香港流行歌曲了。\r

3、到了現在,內地經濟迅猛增長,帶動了文化娛樂的發展,很多香港藝人又熱衷於到內地發展了。而我想說明的是,經濟發展了才會促進文化興起甚至引領潮流。相信那些落後的國家也有原創歌曲,而我們很少翻唱,為什麼?因為它不具先進代表性!\r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偏頗之處還請見諒,謝謝閱讀。





燎歌


張學友創作了什麼歌曲?說出來聽聽都是什麼歌曲?盡在這裡牛逼哄哄……


猶自風前飄柳絮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張學友創作的經典歌曲的確很少,也翻唱了很多日本經典歌曲,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希望大家喜歡:

張學友是一代歌神,單論創作力的話,確實不怎麼強,華語中當然也不乏有一些創作力強的歌手,比如羅大佑、黃家駒、周杰倫等;俗話說術業有專攻,一首歌的完美演繹,需要詞、曲作者和歌手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發揮出歌曲的極致魅力,而張學友的天籟之音就是將歌曲完美演繹的那位歌手,一首《吻別》讓多少有情人聽的如痴如醉。

當然張學友也有自己的作品,他曾用三年時光製作了《Life is like a dream》,該碟的每一首歌均有他親自作曲,最能代表他自己的作品集,之所以說他創作的少,也許是他唱的太好了,太多了,多了些關注,少了些原創!

張學友也翻唱過不少日語歌曲,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月半彎》、《每天愛你多一點》、《分手總在下雨天》,拋開國家間的區別,在80、90年代日本的音樂的確做的很好,也出了不少大師比如中島美雪,強如鄧麗君、王菲等天后,任賢齊等著名歌手,也都翻唱過日語歌曲,日本當時的曲調在亞洲的確一流,有種說法,中島美雪的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一點也不虛。

總之,張學友的歌依然是好聽,值得我們喜歡,歌神更不是浪的虛名,現在就盤點一下他唱過的那些歌曲《愛如潮水》、《餓狼傳說》、《苦戀》、《分手總在下雨天》、《不老的傳說》……




音享達人


這個是對歌神最大的誤解

我知道歌神的名頭實在是太響亮了,極為出色的唱功,已經掩蓋了他本身的創作才華。但是張學友自己創作的經典歌曲還是很多的,只是,沒有翻唱的日本經典歌曲那麼火而已。

比如說《Life is Like a Dream》這張專輯裡面,裡面的十首歌,是自己作詞作曲,有寫給朋友的,愛人的,女兒的,《講你知》《瑤瑤》等等備受行業裡的人欣賞。所以歌神的創作才華槓槓的,絕對沒得說。

為什麼我們感覺張學友自己創作的經典歌曲比較少呢?

有幾個原因,首當其衝的就是張學友自己翻唱的一些日本歌曲實在是太火了。基本上散發出來的光芒,已經掩蓋了其他的歌曲,但其實歌神很有才華,只是要大家細心去發現。

其次,張學友的唱功極為出色,堪稱開口跪,所以大家往往更多的是注意張學友的唱功和火爆的歌曲,而沒有留意到張學友的才華。

我是音響世嘉,更多音樂信息可以關注我哦~

音響世嘉


張學友沒有創作歌詞歌曲的,可能文化水平有限吧


葵果


雖然張學友不屬於創作型歌手,其實他自己寫的歌也不少,也許是旋律性不強,可唱度不強的原因吧,很少人有記得,能成為經典的好像真沒有,但他自己作曲的《這麼近那麼遠》還是很好聽的。他2004發行的專輯《life is like a dream》詞曲都是他自己創作的。他寫的歌還有《捉迷藏》《這個冬天不太冷》《似醉還未醉》《過敏世界》《舊信 舊夢》等。

說到翻唱日本歌曲,這不但是張學友,港臺好多歌手早期都翻唱過。比如,陳慧嫻的《千千闕歌》翻唱自日本歌手近藤真彥《夕燒けの歌》,王菲的《容易受傷的女人》翻唱中島美雪的《ル一ジユ》,陳慧嫻的《飄雪》來自原由子的《花咲く旅路》,李克勤的《紅日》來自立川俊之的《それが大事》等。


筆筆加索索


公司的問題,HK很多唱片公司是國際型的,在各國都有自己版權的歌,這種內部嫁接翻唱可以降低成本,節約資源。


民謠歌手趙嘉藝


這個問問題的人很明顯就是挑撥是非,來攻擊張學友的創作能力,本來張就不是一個以創作為主的歌手,我的分析,張學友的歌從創作角度上分為四種,①張學友自已作詞作曲③張學友只作詞或只作曲,③香港,臺灣的音樂人做詞做曲,④日本曲買版權後由香港臺灣音樂人填詞。真正第四類的情況在張學友的總歌單中佔的比倒並不高,大概是百分之十左右,但優秀的日本曲子優秀的港臺寫詞高手的歌詞的歌確實容易成為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