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想清楚,說明白,說什麼、怎麼說,關鍵在於邏輯

上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人宴請賓客,到開席時間了,還有一部分人沒有來。

他忍不住說:“該來的還沒有來!”

有一部分客人聽到了,心裡想:“我是不是不該來的這一部分?”於是走了。

他千般挽留,客人還是走了,於是他又忍不住感嘆道:“不該走的又走了!”

於是,剩下的那部分心想:“我是不是該走的這部分?”於是也走了。

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是,老師在跟我們講這個故事時,其實是想告訴我們,與人溝通時要想清楚的事:誰是我的聽眾,他們想聽什麼,他們想怎樣聽?

《金字塔原理》:想清楚,說明白,說什麼、怎麼說,關鍵在於邏輯

“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麼、怎麼說”,這實質上是表達的邏輯問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希望達到的境界。

美國作家巴巴拉·明託,寫的《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就是一本極好的有關邏輯的訓練手冊,能指導人如何思考並如何表述思考結果。全書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演示的邏輯,共約30萬字,中文版於2002年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這個版本的翻譯比較生動。

我們與人語言交流也好、寫作也好,說到底都是表達,一個是基於語言的,一個是基於文字的。

我們常說某個人的表達有邏輯,就是指這個人的語言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在溝通交流時能解決問題。

《金字塔原理》:想清楚,說明白,說什麼、怎麼說,關鍵在於邏輯

如何才能做到這樣呢?

作者在書中建議,從表達與思考的內在邏輯入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1、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的具體做法是結論先行。這需要我們先理清想要表達的意思,明確做事的目的,然後我們所有的步驟都圍繞著目的而展開。

其實,我們小學的時候就學過這種表達方式,寫作文時所用的總-分-總的結構,先提出一個觀點,然後再通過1個或多個案例來進行分析,最後又回到主題。

如果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作者在書中說,“由於受眾的知識背景和理解力千差萬別,所以很難對我們要表達的思想做出跟我們完全一樣的解讀”,這樣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

比如開頭提到的那個案例,主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有部分客人還沒有來,因為他沒有提前梳理,說出來的意思就完全變了,而客人的理解也會跟他想要表達的意思產生了很嚴重的偏離。

他如何說才不會讓客人產生誤解呢,其實只用簡單一句話就可以了:“還有一些客人沒有到,我們再等等他們。”

2、 自下而上法

《金字塔原理》:想清楚,說明白,說什麼、怎麼說,關鍵在於邏輯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沒想清楚,所以無法明確我們最終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時候,就可以採用自下而上法。

這主要是指我們思考的過程。

比如我現在很迷茫,不知道想要做什麼好,就可以採用自下而上法進行思考,把我每個擅長的點都列出來,然後再找一下他們之間的邏輯,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我最終能從事的職業(或事業)。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說: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麼, 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怎麼說。 

《金字塔原理》:想清楚,說明白,說什麼、怎麼說,關鍵在於邏輯

“所有希望提高思考、講話、寫作、講課、管理下屬及解決問題邏輯性、條理性、效果和效率的人”,都可以來讀讀《金字塔原理》這本書。

我是婷媽,左手帶娃右手養家,記錄孩子成長,分享育兒經驗,喜歡的朋友請點贊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