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律?

用戶6053003891634


自律的前提是自我形成了習慣,即不需要被強迫。不要被要求。自然而然形成一件事。

舉個例子,我自身。

我堅持寫紙質版日記有十六年了。

日記本已經有好多本了,每當放假回到老家。翻看先前的日記本對我來說是種享受。

而這個過程中,讓我再面對一些困難或者痛苦的時候。會去記錄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發脾氣或者控制不住自己。而是試著學會轉換思維去學習和了解。

另外,我也喜歡讀書。

每年的閱讀量保持在50本左右。因為是無知在督促我去讀書,而好奇心也在不斷要求我去探索。在文字的世界裡,你會感覺到更為美好的存在。讓你的思想傲遊天地也是一種最自在的旅行。

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習慣。即自律。

蕭伯納說過: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這句話,更我了十幾年。在這裡送給你。祝好[玫瑰]



可可尼


其實自律很簡單,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不做又有什麼壞處,我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前兩個月戒的煙,當時決定以後,第二天開始就再也不抽了,沒當想抽菸的時候就會問自己,抽菸對我有什麼好處嗎,自然就不會去點,還有人說戒了煙以後會發胖,那都是藉口,本來抽菸就是惡習,你還要為了自己的惡習去吃東西,去彌補這些事情嗎。包括什麼減肥,喝酒,拖延症,我覺得當你想不去碰這些東西的時候,自然不會去碰,如果有人在旁邊誘導你,你沒有沉住氣,那麼,就還是你的自信心不夠強大,當然,每個人都在想著讓自己更努力,更健康,更完美,這也是需要自制力的,我說了這麼多,你在想想內心那不想在觸摸的東西,是不是就簡單多了。純手打,希望你自律成功,加油。



炫酷的路飛


自律是自我約束,正確規範自己的行為,在生活和工作上,追求真善美,充滿正能量:

一是樹立崇尚文明的觀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是自律的根基。自律也是一種文明行為,心有崇尚文明的觀念,人生無限美好。

二是明確底線思維。做人做事要講原則,要守住底線。在做人上,要講原則,清清白白做人;在做事上,要守底線,乾乾淨淨做事。

三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終生受益,精彩人生。在生活交際上,要嚴於律己,要與思想意識健康的人交流交往,不要陷入燈紅酒綠、吃喝玩樂的小團伙、小圈子。在工作上,遵規守紀,按章辦事,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廉潔奉公。





短笛輕吹潤家園


如何自律?

眾所周知,是人均有惰性,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會找藉口去拖延,當你下決心去規律的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論這件事是難還是易,我們都會產生惰性,即便這件事對我們來說輕而易舉。

列舉一件最普通的自律事情,每天堅持七點起床,這件事似乎看起來沒什麼難的,只要定個鬧鐘,到七點穿衣起床就好了,一天兩天可以,一個月兩個月或許也能堅持,但是炎夏秋冬、寒來暑往,在某一個寒冷又疲憊的早晨你可能會稍微遲到一點。

或許你覺得我能堅持每天早起這不算什麼事,是的,聽起來確實簡單,可是再加一個條件,每天七點起然後去樓下鍛鍊半個小時,這樣的條件你還能堅持嗎?如果可以,我再加一個條件鍛鍊半個小時之後再為家人做好早飯,或許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能長期堅持。

可是學生卻能做到每天準時起床,準時上學,假如你有一份工作在身,要求你每天必須七點起床,遲到扣錢,那麼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我相信你是可以的,這件事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不是你不能自律,而是沒有約束。




小五搞笑視頻匯


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從早起開始,而那些能控制清晨的人,大多過得不會太差。籃球運動員科比曾說,“你知道洛杉磯凌晨四點鐘是什麼樣子嗎?”十多年過去了,洛杉磯四點的街道的黑暗仍然沒有改變,但我已經練成了強健的體魄,有很高投籃命中率的運動員。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每天早上4點起床,泡咖啡,吃點心,做完就立即開始工作。晚上10點準時睡覺。李嘉誠不管頭天晚上幾點睡覺,第二天早上5點準時起床。

運動

運動讓我們更自律,更能掌控我們自己的生活。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運動能夠加速人體的血液循環,刺激人的交感神經系統,從而提高人的注意力。大多自律的人,都有運動的習慣。蘋果CEO庫克每天凌晨處理完收到的郵件,他會放下手頭工作,開始健身。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不管每天多忙,都會抽出時間跑步。股神巴菲特,年近90歲,每天都會在家跑步機上慢跑1小時,每週還會去健身房鍛鍊三次。

對於沒有運動基礎的人來說,運動要從循序漸進開始,量力而行,剛開始可以從快走開始,然後慢跑,等適應一段時間後,再改成快跑,慢慢增加跑步的距離,直到養成習慣。不要做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有壓力,需要堅持的事情。

設定目標

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每天、每週、每月、每年要做什麼是事情,達到什麼目標,只因有目標,你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做事情才能更專注和有耐心,當你完成你制定的一個個目標時,內心會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跳出舒適區

自律就是逼著自己跳出原來舒適區,尋找另一個自己。只有自律,才能活出你想要的樣子。斯科特派克博士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過:“自律是我們解決人生問題的基本工具。沒有自律,我們什麼都解決不了。自律,是你要主動脫離舒適區,勇敢地去挑戰自己、約束自己、規範自己。

遠離身邊的誘惑

自律應該遠離誘惑,而不是抵制誘惑,比如一個人想減肥,可以通過控制飲食量,控制飲食的熱量來達到減肥的目的,而不是要抵制美食,當我們在專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手機遠離我們,讓一切干擾工作的外界因素遠離我們。

獎勵自己

當我們完成一項工作,適當獎勵自己,比如聽歌,散步、喝杯咖啡,當完成一件比較大的任務,可以獎勵自己吃一頓大餐....只有這樣,我們做下一個任務的時候,才會更有期待,更多動力。

自我激勵

不斷激勵自己,告訴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通過不斷自我回答,自我激勵,當你遇到困難想放棄


嗨翻江娛樂匯


哈哈,讓你不準上頭條,你能堅持幾天?讓你公正廉明,面對糖衣炮彈一輪一輪的轟炸,你能堅守本心?特別是面對疫情,讓你堅持在家呆個二十天,有多少人能按捺得住那顆燥動不安的心?在這個金錢利益至上,縱情爛欲的社會,自求通俗入俗心安快樂吧,不大奸大惡,不危害社會和他人,已經很不錯了,皆可稱為自律!


球友奶爸


自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自律就是要改掉自身的一些壞習慣、培養一些良好習慣的過程。大多優秀成功的人士基本都具有這個特質的。

如何做我認為首先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一個目標計劃,剛開始做短期的容易的,不致於碰到一點問題就做不下去,挫傷自己的積極性;然後循序漸進。


茉莉花開kcco


你聽說過mental energy嗎?

中文翻譯成“心理能量”[Mentalenergy,心理能量,其實和物理學中能量的概念很像,只是後者客觀存在,可測量,前者是一個心理現實,也被認作人的生命力、活力值。心理能量是從弗洛伊德時代就有的概念,心理學鼻祖級大師榮格也講過,可惜弗洛伊德只是提到,並未加以解釋。心理能量和自律聯繫緊密。弗洛伊德極具爭議性,他曾三十二次被提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卻到死都沒得到,至今不被美國學術界認可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生平內容來自《變態心理學》課本)],聽起來像玄學,翻譯得不好。

人類的大腦在最近的200萬年裡,體積增加了1/3。新長出的地方有一個叫額葉,我們的自律能力就在裡面[額葉,frontallobe。內容取自《生物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課本]。我們使用自律控制行為的時候,額葉高度活躍。

自律成功的同時,我們在消耗心理能量。

大腦很像手機,心理能量是電量,有限。

白天使用了,晚上還不充電,第二天就別想開機。

如此一來,道理很簡單了:人的自律過程,其實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過程。

這個過程學術界叫ego-depletion,自我耗損[自我耗損,即ego-depletion,由美國心理學家RoyF. Baumeister及其團隊提出。用以解釋人意志力和自制力的降低]。

人的自律力,也隨著心理能量的消耗,慢慢減弱直至徹底失靈。直到他們通過高質量的睡眠充電成功,能量滿格開啟新一天。

我們都經歷過的。

我們決心減肥,很有毅力,一整天都沒怎麼吃,好不容易捱到最不該吃的晚上,卻忍不住大吃大喝起來。

因為一整天的勞作之後,我們用完了心理能量,自律比白天困難了。

好多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摸手機。

看微信,看朋友圈,有時再把知乎、微博甚至微信公眾號刷一遍,床還沒下,眼睛先累了,大腦更是已經疲憊。

在每一個充足睡眠之後的新一天裡,心理能量如此有限,怎麼能一天還沒開始,先在沒用的事上狠狠花一筆呢?

同理,遲早散去的流言蜚語,已經改變不了的考試成績,再也不想攜手同行的前任。

放在腦子裡不停想,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結果,還佔用的全是你花在別處就可以無限作為的心理能量。

不划算。

讓我基於心理能量,說五個科學有效的自律辦法。

- 01 -

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

關於自律力的研究,西方心理學有幾個經典實驗。

比如,實驗者按照科學家的指示,觀看動人的電影並忍住情緒——忍住哭,忍住笑,然後開始解數學題。

結果發現,同樣的數學能力,已經使用過自控力的人,即使是用在了和數學思維毫無關係的忍住哭泣上,他們的解題效率、注意力和自控力也都下降了。

心理能量有限。這個秘密也由此揭開了面紗。

所以,人清晨的自控力普遍比下午好,下午的自控力比晚上好。

你撞見前男友和現女友秀恩愛,表現得大氣自如一百分,轉頭髮現自己背不進單詞,還打破了節食計劃暴飲暴食,這不是你還愛他,是因為你的心理能量在“大氣自如”的時候,消耗過度了。

所以,我們最好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剛起床時做。

那是一天中自律力最好的時候。

把刷劇、刷微信公眾號文章和那些可有可無的事情儘量忍到後面去,反正就算到時累了算了,也傷害不到你的未來。

刷手機的慾望,是說忍就能忍的嗎?

當然了,有方法的。

每一次忍不住了,想偷懶了,馬上問自己一遍:你真的要把好不容易充滿的有限心理能量用在這裡嗎?用完之後,你就做不了別的事了哦!一整天又浪費了哦!

還管不住?

想想這些:

你上一次自律失敗遭遇了什麼?

構思好的論文,因為不得不在最後一夜寫完,寫得亂七八糟;跟著室友開黑導致自己錯過面試/女朋友/複習考試,你捶胸頓足對天發誓不會再犯……

記住這種悔恨、自責,再也不想體會第二遍的痛苦,在管不住自己的邊緣,把它們拿出來,細細咀嚼,好好回憶。

久而久之,悔恨的痛苦和自律失敗,這兩件原本沒有直接聯繫的事情,經過你的思維訓練,在你的大腦裡形成了因果聯繫。

每當你稍微想偷懶一下,立刻被偷懶之後的悔恨痛苦折磨。自律自然而然就更容易了。

這便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Classicalconditioning,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更著名的說法叫“巴甫洛夫的狗”。一百多年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餵了幾隻狗用以醫學研究,有一天他發現,狗聽見自己的腳步聲會流口水,心想:這是為什麼呢?讓狗流口水的應該是食物啊!他由此受到啟發,做了一系列實驗,證明人和動物經過訓練,會對本沒有聯繫的事物產生反應。《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曾用同樣的方法訓練過佩妮,而引起了萊納德的不滿]。

就像失戀男在吃拍黃瓜的時候被女友甩,從此看到黃瓜就心酸,很多年無法吃拍黃瓜。

最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早上起床不要先玩手機!

早上起床不要先玩手機!

早上起床不要先玩手機!

- 02 -

目標越具體,越容易控制自己

你覺不覺得,上課的時候,如果你對一個知識點,只理解了寬泛的概念,事後很容易忘記。

而如果你記住的是老師舉的具體例子,它可能會在你腦子裡存很久,將來能講給孫子聽那麼久。

自律力發揮起來,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的大腦對具象化的東西印象更深。

自律計劃越具體,執行起來就越容易。

這是社會心理學家鮑邁斯特的自我調控理論。

比如,不要再把計劃列成這個樣子:明天學習一天,週末兩天要全用來學習!

對自己說:明天八點前要坐進圖書館,下午六點前不能出來,十二點可以外出吃飯,一小時內必須坐在座位上,繼續刷題。

如果你還沒有這樣做,試試吧,你會發現管住自己比過去容易了一點。

因為你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了。

- 03 -

實驗說,只要視線裡有手機,哪怕是別人的,也會影響你的注意力。心理學家做了個調研,問人們,覺得怎樣杜絕手機的影響最有效。

人們普遍認為不看手機,或者屏幕朝下就可以了。

心理學家在華盛頓DC做了個現場實驗。

發現不僅不玩沒用,屏幕朝下也沒用,只要手機在視線裡,哪怕不是自己的,注意力都會受影響,而人們幾乎意識不到。

更有趣的是,兩個不太熟的人談話,如果桌子上有手機,哪怕全程沒有人用它,僅僅是手機的存在,也會降低人們的親密度、同情心和信任感。

茹比學完這些,堅決要改掉學習時摸手機的習慣。

她把手機靜音靜振放在看不見的地方,每想摸它一次,就問自己一次:你想拿寶貴的心理能量刷手機嗎?

對自己說:你不會只查單詞不刷微博就把手機放回原處的,別自欺欺人了。

現在,好多人問茹比博士:“你是怎麼做到學習的時候完全不玩手機的啊?為什麼我也控制自己,卻還是不停地想玩?”

她說:“你和我身為人類,大腦裡都有一個叫鏡像神經元的東西,它負責不斷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模仿,讓我們看過、做過的事情越來越容易。”

所以,你每摸手機一次,下次摸手機就更容易;你每成功抵制手機的誘惑一次,下次也會更容易。

因為神經元活動大都是無意識的,你覺得難的時候,只感到一切遙遙無期,並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在慢慢變好了。

你甚至不會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玩手機的慾望,直到別人睜大眼睛問你,“天哪!你怎麼做到學習起來完全想不起手機啊?”

你這才意識到,你居然神功已成。

- 04 -

保證高質量睡眠

前面解釋過,我們的心理能量要靠睡眠充電。

我們只有在深度睡眠中才能緩解疲勞,加強新陳代謝,得到能量積攢。

深度睡眠也被稱為黃金睡眠。

如何提高睡眠質量,一直是個火爆話題,眾說紛紜。

心理學家證實過幾個。大概是儘量排除睡眠干擾,比如在安靜和全黑的環境裡入睡,如果環境不夠黑,可以戴眼罩。於是眼罩公司笑了。

比如睡前不要看電子屏幕,因為屏幕上的藍光會擾亂大腦的睡眠信號,所以看書或者Kindle更好(有些手機的睡眠模式就是除藍光模式)。

好多公司都笑了。

人體的個體差異太大,比如光線就影響不了我的睡眠質量,我聽聲音才睡不著。同時,許多人開燈睡不著,要聽音樂入睡。

所以,我不愛盲信過於籠統的意見。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瞭解自己最有用。

我通過對自己睡眠質量的長期監測[我喜歡做數據分析,一直在戴監測睡眠時長和質量的手錶],發現在我大腦疲勞的時候,睡半天還是醒的,在身體疲勞時進入深度睡眠很快。

我經過長久的對自己的觀察,如今喜歡睡前放鬆,不喜歡睡前工作和學習。喜歡身體累了再睡,如果不夠累,我會在睡前跳運動量很大的健身操。這讓我基本掌控了自己的睡眠質量。

這一段沒有科學依據,是我的個人經驗,只用來說明最好的方法是探索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對了,我們如果直接從深度睡眠中醒來,會感到大腦疲累,這和睡眠長短無關。

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每日七到八小時的睡眠才健康。深度睡眠平均佔總睡眠的25%,有些人更短,有些人更長。先天基因和後天訓練都有影響。

R教授,活到八十五歲,他每天只睡四個小時;李凱文說他必需保證九個小時以上的睡眠,第二天才能工作。他們成績都很好。

我還在課本里學過每天只睡一個小時,健康活到七十多歲的極端案例。

個體差異是一件神奇且有趣的事。

總之,關於如何提高深度睡眠的比例,花時間瞭解自己,比學習別人有用。

你睡好之後的身體,頭腦清醒,疲勞感歸零,精力充沛,思維變快,注意力和記憶力提高,心理能量滿格。你一定感受得到。

認真想想那樣的一覺是怎麼睡出來的,把它變成睡眠習慣。

- 05 -

不要跟不自律的人一起學習

這個有點殘忍。

我告訴你為什麼,你就會原諒自己了。

我們從1962年的電梯實驗說起。

如果一電梯人都面對著牆壁,唯一一個面對電梯門的人會不知不覺轉向牆壁。

同樣的套路,心理學家又嘗試拿下帽子,戴上帽子,連轉三面牆壁,全都屢試不爽。

從眾的遠古人更容易活下來,因此我們身上都攜帶從眾基因。

於是心理學有了著名的社會影響理論。甚至,家裡有肥胖的人,其他家庭成員肥胖的可能性也會更高。

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身邊的人對我們的影響,這影響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

更不要說有些人,自己玩手機就算了,還動不動就跟你聊閒天,你裝沒聽見,他們就馬上開始胡思亂想你們的友情怎麼了,或者回過頭嘲笑你清高。

前者你回頭還得負責開導他的玻璃心,後者讓你明明在做想做的事情,還要自我懷疑。

這樣的朋友,叫你自習一次,第二次你就找個藉口推託了吧。

不是今天不出門,就是學完了再回微信說不好意思今天出門沒帶手機,總而言之,絕對叫不出來。

不用擔心會因此失去朋友。

如果你科學地學過人類情感,會知道“相似性”[異性相吸不符合科學現實,已經證明。]才是友情和愛情的長期黏合劑,學習習慣不好的朋友,你在他面前好好學習,反而會叫他不舒服。

我有很多不愛學習的朋友,我們不一起學習,不妨礙我們一起打球、拍照、逛街、旅行、吃飯。

- 06 -

最後,讓我再說一個心理學的經典實驗——棉花糖和孩子。

實驗者給一群四歲的孩子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能等上十五分鐘,他們就能拿到兩顆棉花糖。[Delaygratification和instant gratification,即延遲快感和即時快感。棉花糖實驗是心理學經典實驗,後來延伸出了很多種變體。美國心理學家WalterMischel寫過一本The MarshmallowTest,我的教授推薦給我的,非常耐讀,推薦給你。Mischel教授目前執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要研究性格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是20世紀被引用最多的二十五個心理學家之一]。

這是在測孩子延遲快感的能力。

棉花糖和孩子的實驗

延遲快感,delay gratification,就是在知道現在付出,未來會收穫更多之後,願不願意放棄即時的享受,選擇付出。

這種行為習慣從孩子的幼年開始,展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作業寫完了再去玩;好吃的留到最後吃;只要學習機會好,願意承受低薪工作……

心理學家跟蹤觀察了棉花糖小孩們幾十年,發現能等十五分鐘,有能力“延遲快感”的孩子,不僅普遍高考分數更高,而且不管進入什麼領域,幾乎都比選擇“即時快感”的孩子成功。

延遲快感的孩子更有天賦嗎?

四歲,大腦裡掌管自控力的部分幾乎還沒開始發育。比起盯著棉花糖看,很快就忍不住吃掉的“即時快感”的孩子,“延遲快感”的孩子們有的閉上眼睛不看棉花糖,有的轉頭給彼此扮鬼臉。

如果非要說天賦,他們最多的天賦是面對問題,知道想辦法、找方法。

你看,懂得尋找合理方法,從而學會自律的人,真的會擁有更好的一生。


阿拉阿拉克重水


自律,在我看來就是先天養成與後天習得的習慣,形成規律以後,長期保持並自覺堅持做下去。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需自覺遵守!

工作中執行規章制度;生活中要有作息規律;做人做事有底線有毅力;按照已定或既定目標,一步步行之有效的去完成。





葉舞芭蕾時


你好很榮幸幫你解答

制訂出你做事的優先順序,然後按這個順序去做

  如果一個人只看自己的心情,和一時的方便而行事,肯定不會成功的,更不要說別人尊重並跟隨他了。有一句話說得好:“完成重要任務有兩項不可缺少的夥伴:一是計劃,二是不太夠用的時間。”作為一位領袖,你的時間相當緊湊,所以免不了要做計劃。如果你能夠訂出何者最為重要,刻意從其他的事情中抽身出來,這會讓你有足夠的精力去完成首要的任務。這正是自律的基本精神所在。

  2、把自律的生活方式當成目標

  向傑瑞·萊斯這類高度自律的成功人士學習,你會發現自律不能只是偶爾為之,它必須成為你的生活方式。培養自律最佳的方式是為自己制定系統及常規,特別是在你視為重要的需要長期的成長及追求成功的指標項目上。例如:為了持續的寫作及演講,我每天固定將所讀的資料存檔起來,以作為日後參考之用。再者,我在1998年12月心臟病發作,之後就養成每天早晨運動的習慣。這些都不是我做做停停的事,我會在有生之年持續下去。

  3、向你的藉口挑戰

  如果想培養自律的生活方式,首要的功課之一就是破除找藉口的傾向。正如法國古典文學作家佛朗哥所說:“我們所犯的過錯,幾乎都比用來掩飾的方法,更值得原諒。”如果你有幾個令你無法自律的理由,那麼,你要認清它們只不過是一堆藉口罷了。如果你想成為更有成效的領袖,就必須向你的藉口提出挑戰。

  4、工作完成之前,先把獎勵挪開

  著名作家麥克·狄朗尼說過這麼一句智慧的雋語:“任何一個企業或機構,如果給予怠惰者和貢獻者同等待遇,那麼,你將會發現前者越來越多,後者越來越少。”如果你缺乏自律,那麼你可能就是把甜點放在正餐之前享用的那種人。

  以下的小故事說明了暫停獎勵的威力。一對老夫婦來到露營區紮營,兩天之後,有一家人也到達隔壁的營地。當這家人的度假車一停穩妥當,就看見這對夫婦和三個孩子一擁而下,一個孩子迅速地搬下冰櫃、揹包和其他用品,另外兩個孩子立即把帳篷支開,前後不到15分鐘,整個營盤便佈置就緒。

  隔壁的老夫婦看得目瞪口呆。“你們這家人真是少見的露營高手呀!”老先生充滿讚佩地對新鄰居稱讚道。“其實做事情只要有系統就好辦多了,”隔壁的年輕爸爸回答:“我們事先規定,在營地架設完成之前,沒有一個人可以去洗手間。”

  5、把目光注視在結果上

  無論任何時候,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到工作的難度本身上,而不考慮結果和獎賞,就很容易灰心喪氣;如果沉浸於其中太久,就會養成自憐的毛病。因此,下次當你再面對一件不得不做的任務,心中開始企圖抄捷徑而不按規矩踏踏實實去完成時,切記:要打消自己這樣的盤算,把目光轉回到目標上。認真權衡按部就班的好處,花工夫徹底做好它。

  任何一個企業或機構,如果給予怠惰者和貢獻者同等待遇,那麼,你將會發現前者越來越多,後者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