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是食、材兩用竹,栽植技術要點有哪些?市場前景如何?

鄉村微視界之鄉村漫記


雷竹,曾經是我自己考察很久的一個特種種植項目,但最後沒有付之行動,並不是說雷竹這個種植項目不好,而僅僅是因為當初考慮其他的因素,所以沒有下決心去做。不過,若要說雷竹種植,就要說說雷竹的發展。

雷竹最早出現在江浙一帶,聽說最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人開始種植。雷竹由此名,聽說是因為此竹筍一般在第一聲春雷來到,就冒頭了。可以說,是最早長筍的一種竹子了。那麼出筍早,也就表明這種竹筍上市早,上市早了,自然價格就會很好。


事實上,在我準備種植雷竹的2015年,當年雷竹筍在我們宜昌當地的價格達到了每斤15-20元。這個價格還是地頭價,而販子出貨達到了每斤20-25元。這個價格在當時是非常誘人的。原因就是雷竹上市早,且雷竹筍的品相非常的好,做出的菜品,也是好看又好吃。相比較我們當地的本地竹筍來說,雷竹要早20-35天左右,也就是說雷竹上市大半個月,其他竹筍才能夠陸陸續續的上市。不過,隨著這些年雷竹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價格也有下滑。今年的雷竹價格就比較低,在8-10元一斤左右,但還不太好銷售。


在我們當地雷竹最開始種植也是江浙人引進過來的,種植年限不久,差不多在2008-2009年左右,而雷竹行情好,卻是到了2014-2015年左右。也正是因為那幾年行情非常好,所以當地也興起了種植雷竹的熱潮。

在我們當地,雷竹種植的時間一般在下半年,原因是很多雷竹種植戶,為了上半年收穫一批筍子銷售,基本上,上半年是不賣竹苗的,所以要想買苗種植,都是在下半年10月份左右。我們當地種植雷竹多利用一些不耕種的荒地,或者河灘地等。

我們在挖取雷竹苗的時候,一般要注意竹根必須帶兩個新根芽,這個有利於竹子快速緩苗,提高成活率,並且所挖的種竹一般是2年左右的竹子。太早的竹子,竹竿不夠硬,不利於運輸,成活率差,而太老的竹子,根系萌發能力太弱,成活率差,後期竹筍產量也低。


因為竹子的生命力比較旺,所以很多種植竹子底肥都不用。不過,為了後期竹子能夠快速出筍,還是施用底肥好。一般我們當地都是施用腐熟的欄糞作為底肥,待竹子成活以後,在追施肥。種植雷竹的行距和株距,可以在1.5米左右,每畝栽種500-600株。這裡要注意的是,好的土地,雷竹生長快,出筍快。這樣就可以很早的獲得收益。

雖然我上面說了很多,但是雷竹種植也還是有風險的,特別是現在雷竹種植面積比較大,市場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不過,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雷竹種植比種植傳統農作物要強一些。


著迷大鄉村


導讀:雷竹是一種供繁殖竹筍用竹子的,作用材基本談不上,凡有竹子生長地方輪不上雷竹的用途,其竹肉薄而生脆,又暴突節,鄉下連做曬衣竹篙都懶得用,乾燥後經太陽一曬,整根爆而裂縫難承力,生長得倒挺直,粗度適於成年人手一握,同粗約長3一5米,見之非常適竹篙或以前大棚用竹,但用用也就半年報廢,雷竹筍倒是非常不錯食材,沒有毛竹之麻澀,比毛竹之味甘,適適一兩根竹筍正值一盆。不用與肉食也比其他筍類甘飴,在食味上應該是在國內前三名。

在我們江西的河灘,山沿地塊野生也不少,從八十年代浙江發展種植收益不錯,江西在許多地方也支持發展人工種植,我大舅在九二年也種植12畝,開始不知用稻殼保溫覆蓋,生長的竹筍總比浙江方面晚許多。價格上就差許多,後來到浙江金華地區去學習一陣,回來也用稻殼覆蓋,產量,質量上去了,那是一畝也能一年賺1一2千元。後來鎮裡也推廣起來。沒過幾年,上面政策下來,不準用基本農田種植這些,許多後來發展的還沒有開始賺錢,就要被迫挖移,鎮裡給了一片山,讓種植戶們將雷竹移上山去,結果移上山的雷竹雖然生長的很好,無論用什麼方法,雷竹長筍就非常之少,慢慢的全荒廢棄了。

這裡有個經驗告訴大家,雷竹生長在坡度10-30度的土地上,生長竹筍會很少,可能是雷竹竹鞭細根少,而又鬚生長爬坡之間,鞭中筍奶基是由鞭節中出現,個數很明顯比平地竹鞭節少許多,所生長的竹筍也少而又少。可參見山沿平地上自然生長的雷竹,就算沒人挖雷竹筍,也沒見雷竹往斜坡上發展,可能就雷竹不適應有坡度地生長。

雷竹種植技術

選地整地

在年平均溫度15-30度,年降水量1500毫米,向陽平坦地塊,最好近水源,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普通的土壤也可種植但產量不理想。

將土壤全面翻耕,清除樹蔸,石塊,先挖穴,畝約60穴左右,穴以長方形,長約80釐米,寬50釐米,深40釐米,每穴施入農家肥10公斤墊底與泥拌勻備用。

繁殖或取母株

雷竹有野生的,也可到己經栽種者那購賣。選1一2年生母株,挖出時刨根細看母株的來鞭和去鞭(來鞭鞭筍奶頭對著母株,去鞭筍奶頭正反向)。

為什麼要尋找這來鞭去鞭?

作栽用的母株,一般來鞭只作吸收營養所用,去鞭作以後生長髮根所用,來鞭挖取時可短些(留15-20釐米足可),去鞭得挖取(25-40釐米或更長)比較易活和生長快,種植後的髮根多由去鞭的筍奶(筍芽)發展生長的。截斷竹鞭方式也很講究,不是一鋤頭斬斷就可,而是刨開根後,量好來鞭去鞭需要位置,做好記號,用鋒利的刀按在竹鞭上以45度角敲打下去,來鞭以切口順鞭來向45度,去鞭以切口去向45度。整個挖出竹鞭是八字型,這樣不震傷竹鞭,切口也平滑,栽後易成活。將挖出母竹斜去竹尾,留二,三分枝即可。

種植

以6月多雨季節最好,也可秋未,夏初栽種的當年可見筍,將移栽的母竹由一人扶著,入穴,把竹鞭來鞭去鞭統一朝向,一切鬚根展開即可覆土,竹蔸處覆土成饅頭形,以免風吹斜倒。

覆蓋上層

一般採用稻殼比較好,既通氣,又便宜,也可用雜草等,覆蓋雜草或稻殼要求30釐米以上。

施肥

栽種後前三年多以農家肥為主,最好不用化肥,不然雷竹易死亡。待過三年後可加入化肥施入,量不易多,施後即時澆水溶化。

竹林管理

栽種後,因畝僅60餘株,頭幾年是不可能形成陰蔽的,這土地上易生長雜草,可以套種農作物,黃豆最好,其他禾本科類不能,對竹林有影響,特別不能種植芝麻,易爛竹鞭,對竹林影響十分大。

在頭幾年中也有雷竹筍生長出來,這幾年不能將好的挖去賣了,留下差的長竹子,是留好竹筍,挖去差的。經過三年管理雷竹林將可大批挖取竹筍了。

雷竹病蟲害不多,蟲害主要是竹螟,蝗蟲。用樂果可防治。病害以煤汙病為主,這病由竹山蟲害引起的先治蟲,再用多菌靈控制病害。

雷竹的市場前景仍主要在南方市場,特別是鮮銷,可補缺冬筍(毛竹)大小年和難挖出市場,經北方到南方打工,商務等活動頻繁,北方這幾年也開始能的銷售不少。


老艾葉


雷竹筍味鮮美。喜歡吃的人很多,要種植你得選對品種。有的只有春季長。有的春筍3月初至4月底出筍,秋筍10-12月出筍。。所以要種得種長兩次筍的那種雷竹



梅溪小吳


雷竹是一種小型竹,作為用材時主要用於農業生產上的支護,如豆角、黃瓜支架,或者水面養殖時插網屏,用途不是太廣。在竹用材林經濟效益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竹筍用林異軍突起,主導了目前竹子種植培育的主要方向。尤其是以筍用為主的雷竹,是目前很多地方發展竹產業重點種植的竹種。

雷竹的種植技術要點

雷竹由於突出的發筍能力,因此種植非常簡單,主要以移竹栽植為主。

  • 種植地塊選擇
雷竹是淺根性植物,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潤溼的土壤生長,忌積水。因此需要選擇坡度平緩、水源充沛、地勢較高、土壤深厚肥沃的坡地種植,地勢低窪、貧瘠的地方不宜種植雷竹。
  • 種植時間

雷竹種植以春季為主,也可秋季移栽,但以早春3月雨水較多的時節最佳。

  • 母竹選擇

選擇健壯無病蟲害2-3年生幼竹作為母竹,留3盤枝椏,逢節上端截斷母竹上半部分,以母竹根部為中心,以30公分為半徑連土帶竹鞭一起挖出,移栽成活最好,發筍最快。
  • 種植方法

種植地塊按照3米*3米左右株行距,挖50公分*50公分*40公分大穴,栽植前先回填表土20公分左右,放入母竹,回填土壤,輕踩壓實,再覆蓋浮土,多雨季節無需澆水,持續乾旱天氣有條件的可澆一次透水即可。

雷竹的種植市場前景

雷竹多以筍用為主,傳統的雷竹栽培是採收春季自然萌發的竹筍,雖然產量很高,但同時上市的竹筍較多,賣不上好價格,經濟效益一般。

現在,很多地方種植雷竹,多采用穀殼、稻草覆蓋技術,配合施以農家肥,提升土壤溫度,誘導雷竹提前萌動,可使雷竹在春節前大量產筍上市,既能提高產量,又能提升銷售價格,經營前景非常看好。

據率先創新栽培的浙江、江蘇、江西等地種植情況來看,經濟效益非常顯著,採收的反季節雷筍,市場供不應求,非常火爆。基層林業所在的安徽南部山區,近幾年有人嘗試種植,盛產期畝均收益可穩定在6000-8000元左右,個人認為如果當地沒有大面積發展,完全值得引種種植,一旦發展過剩,就需要謹慎種植了。

綜上所述,雷竹的種植相對較為簡單,而且目前前景看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產業都一樣,要敏銳的分析市場發展趨勢,一旦規模過大,發展失衡,就需要引起警惕,不要盲目跟風。


基層林業


選擇合適的地塊進行整地,並選用母竹進行栽植,在幼林期做好除草鬆土、合理施肥澆水,長成後加強肥水管理,併合理挖筍和養竹。

(一)造林技術

1、林地選擇與整地:造林地以背風向陽、陽光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的土壤為好。整地一般採用全墾整地,深翻30釐米,除去石頭、樹根等雜物。每畝挖種植穴40—80個。

2、母竹選擇:一股選擇年齡為1—2年,粗度為6—12釐米。枝下高低,無病蟲害,無開花的母竹。

3、挖掘、種植、運輸要小心,不要弄傷螺絲釘,去梢後留枝5—7檔。

4、栽種季節:春季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冬季11月為好。

5、栽植母竹應掌握四點:穴底要平:竹鞭放平;適當淺栽;鞭土密接。還可澆水,施點底肥。

(二) 幼林撫育

1、及時補植:對於已死的母竹要及時補上,避免影響成林速度。

2、除草鬆土:2、6、9月進行除草鬆土,前二年也可間作低矮的農作物,如豆科植物、綠肥等。

3、水分管理:若遇乾旱要澆水,特別是7-9月竹鞭生長與筍芽分化期。

4、合理施肥:可結合鬆土進行,每年三次,每株2月施人糞10—15公斤,6月施人糞25公斤,9月施豬糞等,也可施化肥,但要用水衝稀。

5、合理留養:要挖近留遠,挖弱留強,挖密留稀。

6、竹林保護:鉤梢留枝12檔左右,進行病蟲害防治。

(三) 早出高產技術

幼林經幾年後可成林,一般每畝留竹600—800株,母竹健壯,結構合理即可進行覆蓋。

1、覆蓋物選擇:竹葉最好,現在用的較多的有稻草、穀殼等。

2、覆蓋方法:採用雙層覆蓋法,下層發熱層用雜草、稻草、新鮮欄肥等,應有一定的溼度以利於發酵、發熱,厚度為15釐米左右。上層保溫層用穀殼、竹屑、木屑等材料,厚度也為15釐米左右,使覆蓋後的地表溫度為10℃以上,但不能太高。在覆蓋前,首先在竹林周圍每隔1—2米打下50釐米左右的小木樁,地上部分留35釐米,用塑料繩在地上30釐米處將竹林圍成一圈,再用塑料薄膜或紡織袋沿繩將竹林圍住,然後再覆蓋。

3、覆蓋時間:12月上旬至中旬為好,因為此時覆蓋的林地,出筍旺期正好處在我國高消費階段的春節。覆蓋最好在雨後2—3天內,若沒有下雨,則在覆蓋前要澆水,使林地溼潤。

4、施肥技術:第一次在5月底6月初,每畝施尿素50公斤,廄肥1000公斤,深翻入土中;第二次在8月底9月初,每畝施複合肥100公斤,沖水5000公斤澆施;第三次在10月底11月初,每畝施廄肥4000公斤,深翻入土;第四次在12月中旬,覆蓋前進行,每畝施尿素60公斤,沖水15000—25000公斤。

5、挖筍和養竹:一般覆蓋40天后開始出筍,可撥開覆蓋物挖筍,挖出筍後,將土回蓋原處,再將覆蓋物蓋好,使土層繼續保持一定的溫度。當氣溫回升時應移去覆蓋物,留養母竹,一般每畝留養150—200株。由於提早出筍的林地留養母竹較早,而此時氣溫尚較低,甚至於有霜凍或低溫危害的危險,故對留養的母竹應進行保護(如採用尼龍袋,或周圍蓋竹葉、稻草保護),以免母竹留養不好,影響竹林生產力。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