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人的“盛宴”,一群人的災難

2020年伊始,許多人們才開始真正的瞭解一種動物——蝙蝠

蝙蝠又名蟙蟔,是翼手目動物的統稱,翼手目是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現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佈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


幾個人的“盛宴”,一群人的災難

在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被當作幸福的象徵,習俗運用“蝠”、“福”字的諧音,並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自天而降——但是2020年以後,還有中國人敢用這個圖紋嗎?

03年肆虐全球,使人類談之色變的SARS,據傳也是由於中華菊頭蝠。一隻攜帶SARS樣冠狀病毒的菊頭蝠被果子狸吃掉,使得果子狸成為了病毒的中間宿主。而人類貪食野味,食用了攜帶病毒的果子狸,才導致了當年SARS的大面積傳染。


幾個人的“盛宴”,一群人的災難

無獨有偶,2020年開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是因為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禍從口出”。

國家疾控中心已經從華南海鮮市場檢測出了大量新型冠狀病毒,該所從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併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而有關專家稱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最有可能是蝙蝠,它與雲南菊頭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狀病毒一致性高達96%。


幾個人的“盛宴”,一群人的災難

蝙蝠可攜帶多種人畜共患病毒,但其由於長期處於高溫狀態且免疫機制終身運轉,自身幾乎不受感染。通過對相關基因的研究,科學家發現蝙蝠中NF-κB家族轉錄因子c-REL受到正選擇。該基因不僅在固有免疫中發揮功能,還與DNA損傷反應具有一定關係。自然殺傷性(NK)細胞是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和腫瘤的第一道防線。本來蝙蝠以自身為鎖成為一個移動的病毒保存庫,卻偏偏有人一時貪嘴,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有人說,既然蝙蝠這麼危險,為什麼我們不乾脆消滅了他們呢?其實,蝙蝠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食用花果的果蝠可以幫助植物傳播花粉和種子,而食用昆蟲的肉食蝙蝠則可以有效地控制生態系統中昆蟲的數量,研究表明:一隻蝙蝠每個夜晚能吃掉相當於三分之一自身質量的昆蟲,這樣,一隻20克的蝙蝠一夜可吃掉200~1000只昆蟲。

本來,蝙蝠喜歡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晝伏夜出,與我們人類生活習性完全相反,明明可以互不干擾,卻因為一些人的一己私慾,導致瞭如此嚴重的後果。前有SARS,後有冠狀。希望人類可以記住教訓,真正做到敬畏自然,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