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屏障在青海湖北岸延伸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40年間,一道綠色屏障在青海湖北岸延伸。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不動搖,依託環湖地區生態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從強化溼地保護和恢復等方面入手,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山青、水淨、河暢、景美的生態宜居新海晏展現在人們面前。

雖然已是寒冬臘月,但是在海晏縣克土治沙點,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樟子松、青海雲杉等常綠植物;青楊、烏柳、沙棘、檸條等喬灌木交錯鋪就的綠色屏障蔚為壯觀。

“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40年前,這裡是有名的風沙之地。根據第五次荒漠化監測數據顯示:海晏縣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6.62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4.7%,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製約著縣域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1980年開始,海晏縣歷屆領導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生態優先發展為己任,全面開展沙漠化防治工作,特別是“十二五”以來,累計投資8400餘萬元,共完成人工造林3933公頃,工程固沙267公頃,人工促進自然修復2000公頃,林草綜合覆蓋率達到30% —40% ,局部地塊達到85%以上。經過近40年的不懈堅持,終於把沙漠染綠,走出了一條成活率高、見效快的治沙造林新路子。

去年盛夏時節,記者來到青海湖東北岸的克土治沙區,登上觀景臺,放眼望去,鬱鬱蔥蔥的各類苗木長勢旺盛。三代治沙人幾十年沒有停下防沙治沙的腳步,使得曾經黃沙漫天飛的克土沙區變成了綠意盎然、鳥兒鳴唱的綠洲,構築了一道堅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擴大和蔓延,確保了青海湖核心區域的生態安全,以及青藏鐵路和國道315線安全通暢運行。

“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已經從種樹轉移到了維護和提質增效階段,在維護現有植被覆蓋率的情況下,再種植一些樟子松、青海雲杉等大型喬木。”海晏縣林業站站長馬文虎介紹說。

關於提質增效,馬文虎進一步解釋道:“剛開始為了鎖住流沙,大多選取耐寒耐旱、成活率高的沙棘、烏柳等植物進行栽種,但是這些植被生存期限是10到20年,20年之後就會出現退化現象,防護效益和防護週期都不是很理想。”馬文虎說,在已經固定流沙的基礎上,我們從2010年開始嘗試青海雲杉等大型喬木的種植,2015年開始大規模種植,到目前已經栽植樟子松、青海雲杉等大型喬木1000公頃,目標是建成常綠喬木為主體,喬木、灌木、草本相結合的相對穩定的近自然的森林防護系統。

如今,克土治沙區域已經有4000公頃沙區變成了永久的綠洲,6666.7公頃沙區在治沙措施的作用下不在流動,環湖地區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氣候條件明顯改善,植被沙化得到遏制,數萬畝草場及交通水利設施得到有效保護。

海晏縣三角城鎮三聯村,近幾年通過一系列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使該村的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315國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裡景秀村美、民風樸實的田園生活,吸引了不少遊人慕名而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鄉村,幾年前卻被滿巷道的汙水臭味所困擾。在村民蔡祥海的眼裡,“原來的三聯村,夏天汙水橫流、臭氣熏天,冬天處處是冰面、出行不便。”

2017年開始,三聯村開始了汙水整體治理。經過改廁與汙水治理一體化改造,三聯村水變清了,空氣變好了,花香了,樹綠了,環境變美了,人也舒適了。三角城鎮負責人介紹,三聯村的美是發自於內、顯溢於外的,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內外兼修”。

其實,變美的不僅僅是村莊巷道,還有村民庭院居室。家裡通了下水,衛生間很快也可以使用了,對於今年60多歲的蔡祥海老人來說,這不僅乾淨衛生,而且夜晚如廁再不怕受風寒。

“以前村裡沒有排汙設施,家家戶戶的生活髒水隨處倒,蒼蠅蚊子特別多。”村主任張寶錄見證了三聯村從“汙水橫流”到“潔淨”再到“美淨”的過程。

2017年投資了2400萬元完成三角城鎮汙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汙水處理能力每日達5000噸。2018年又通過山東省援建資金和“一事一議”資金,實施了總投資500萬元的嶽峰村生活汙水處理項目和600萬元的東達村生活汙水處理項目。項目建成後,三聯、西岔、三角城、嶽峰、海東、東達6個村實現了汙水管網全覆蓋,全縣村級生活汙水治理覆蓋率將達到20.7%,超出省定2020年目標10.7個百分點。

一直以來,海晏縣著力打造“政府主導、規劃引領、企業施治、市場協同、社會共治”的農牧區汙水處理新模式,不斷提升汙水處理水平。2016年成立全縣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進三年整治攻堅行動,對環湖9村的生活汙水處理工作做出了統一規劃。積極開展環湖牧家樂生活汙水治理,樹立“再生態”理念,謀劃海綿城市、城市雙修工作,加快編制城市雙修建設規劃,建立完善項目庫,推動城鄉汙水治理可持續發展。

“2017年我縣以三角城鎮轄下的三聯村、西岔村作為試點,實施新舊管網對接項目,群眾反響非常好。今後我們還將把新舊管網對接、新管網鋪設、修建末端處理設備等舉措推廣至全鎮乃至全縣,要從源頭上遏制環境問題的產生,防患於未然,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真正的美麗鄉村。”海晏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楊發奎感慨地說。

據瞭解,隨著《海晏縣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站及配套汙水管網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全縣計劃延伸西海鎮東片區汙水管網系統,實現與西海鎮汙水處理廠的對接,疏通設施脈絡,解決青海湖鄉政府周邊汙水處理問題,完善環湖牧家樂生活汙水轉運處理機制,通過政府監管部門、汙水施治企業、市場經營主體三方簽訂生活汙水處理協議,推進汙水處理的市場化運作。

在海晏縣西海鎮有兩個美麗的人工湖,夏季時,綠樹和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冬天時,白雪覆蓋下,這裡是一個靜謐祥和的世界。“西海鎮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了兩個人工湖,一個叫金湖,一個叫銀湖,”海晏縣農牧水利科技局項目辦主任李洪軍介紹。

悠長愜意的木質棧道、水文化廣場、引人注目的“民族團結柱”,標誌著這裡的和諧安康。金銀湖處處彰顯著對自然的尊重和維護,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得到生動體現。

西海鎮金銀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是海北州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九大示範工程之一,總投資9925萬元。該工程於2016年7月正式開工,主要開展水環境治理、水利設施維修加固和水生態環境建設。

通過開展水環境治理、水利設施維修加固和水生態環境建設,實現河湖連通,擴大湖泊水域面積,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和水流動力,達到河流自淨,提高區域防洪能力,區域防洪標準可達到30年一遇。

“有了這些豐富的植被,既對涵養水源、改善水質有效果,更是美化了整個西海鎮的人居環境,將進一步促進海晏縣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可以重新塑造河湖生態岸線,恢復河湖自然生態岸坡。”李洪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