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文摘17

【1】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寫道:“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你生活的主人,是自己,不是別人。你最瞭解自己需要什麼、堅守什麼。當你在意別人評價的時候,你最大的對手,其實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自己的想法。只有實力與眼界,才讓你更能把握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精神的自由與篤定,而不輕易被別人的評價,風吹雨打去。

.

不要輕易評價別人,也不要總活在別人的評價裡——這是一生修行,且行且悟。​

——墨華不冷

【2】

從小至今,不知道什麼原因,身邊總是有一些抑鬱症或者潛在抑鬱症人群,他們要麼弱小無助,要麼孤苦伶仃,要麼一身傷痕。

見到這樣的人,哪怕是隻見了一秒的陌生人,我也總是忍不住心疼,總是想幫他們開導人生,總是想做一盞他們世界內明亮的燈塔,總是為他們犧牲了很多,總是想讓他們溫暖起來,總是想讓他們自信,總是想讓他們開心。

但是,他們敏感而自卑,不自信又脾氣怪異,容易生氣,容易因為一件莫須有的事情而忘掉我之前所有的付出。

要讓他們開心,得付出比對別人更多的努力,得承受他們的痛苦,得把時間給他們,得把我變成一個外向而溫暖的人,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個表情,一句話讓他們不開心。

和他們相處,我明白了一個事情,要治癒他們,得把他們身上的刀拔出來,然後捅在我身上,而且我還不能表現出痛的樣子。

但是,我憑什麼?

他們的苦難又不是我造成的,我不是醫生,更不是天使,我憑什麼一直去用我的生命去治癒一群不想好起來的人?

我也是活生生的人,我憑什麼要把我的大好人生浪費在這些人身上?

明明自己也一身黑暗,卻妄圖成全別人,這本身就是笑話。

2020年以後,遠離這些人。

【3】

不尋求其他人的認可,贊同,批准 這不是冷血無情,缺心眼,盲目自大嗎?死得很快。而且你還不需要尋求你父母的認可、贊同、批准?

其實這個是有一個過程的,最初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認同。有的人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有些人通過人生的磨礪和閱讀以及深入自省,才能逐漸進入新的階段,即不以他人的評價和認可作為自己的行事標準,只追隨自己的內心。

但是第一階段是必經之路,如果跳過第一階段,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就直接我行我素,確實會像你說的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我需要父母認同贊可跟我尊重父母意願感情是兩回事,隨著經歷的豐富完善,活出自己的生活,父母的認同贊可並不是我做事的必要條件。但這跟我對他們有感情,大事上願意尊重他們的情感意願是兩回事。成年人了,做任何事還要跟家長彙報批准?怎麼擔起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責任。

我就問你,你不需要你父母的認可?扯一堆沒用的?

不需要啊…你為什麼還要問…一開始我不就說了氣場強大不需要…然後你非說我對父母沒感情,那我告訴你需要認可跟尊重他們的意見是兩回事,小事不重要,他們這麼想就順著他們好了;人生大事自己做主…能說服父母就努力說服,說服不了也沒辦法…還是自己開心比較重要…當然,經濟獨立是這一切的基本條件。

【4】

我也曾經自卑,那是一段非常嚴重的自我否定的時光。說實話,日子很難熬,什麼都不敢做,認為自己肯定做不好。朋友也非常氣憤地指責我,你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膽小怕事,一無是處。

那之後,我幡然醒悟,告訴她以及我身邊的親友,請你們不要否定我,我需要肯定和鼓勵。孔子還說因材施教呢,我現在的狀況,就需要你們變著法子誇我,哪怕我確實做的不夠好。

後來,在他們的鼓勵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變得自信多了。現在,遇到問題我也開始學著主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

【5】

我最痛恨這種強盜邏輯。一個女學生被變態教師性侵犯,就會有人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老師教育學生也有這種邏輯,同學之間發生爭執甚至暴力,不管對錯,先各打五十大板。孩子被別人孤立和歧視,又會說“怎麼就針對你一個,肯定有你的問題。”這種做法會讓多少孩子失去自信,失去積極性,該據理力爭的時候你卻告訴他從自身找原因。這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被世界孤立的時候,自己也會在心靈設一道牆,孤立全世界。

總是從自身找原因,會讓多少人從此失去鋒芒,變得泯然眾人,失去自信。造成的結果就是做事情顧頭顧尾,害怕出錯。當你總是把錯誤怪罪在自己身上時,你反而更加難以進步和突破自己,因為有些錯誤根本不是你的原因,是別人或者環境的問題。有時候不去顧慮那麼多,一根筋地幹下去,反而更容易成功。不是事情太難,是你把自己看得太低。強者不是自己從不犯錯,而是他敢於挑戰對錯的定義,他認為對的事情絕不低頭,讓別人做出退讓。

孩子,其實你沒有錯,有時候理直氣壯一些沒什麼不好的,你不用總是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你要讓環境為你而改變。

【6】

發現一個現象:很多人的痛苦或者職業、情感停滯不前是因為不夠主動而造成的。

因為不主動,所以寧願選擇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如果現狀不滿意,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我就這樣了 、 我做不到、我沒那麼好運氣等等消極情緒。

其實好工作是要靠自己主動爭取的,好的姻緣也是要自己主動積極創造條件的。命由己造,福自我求。這並非是口號,而是一種非常積極入世的觀念。如果看過《了凡四訓》的人一定能對命運與現實的關係有一種透徹的理解,用積極、主動、創造來代替 消極、被動、宿命。

羨慕別人漂亮,你也可以學習穿衣打扮保養化妝,羨慕別人學識淵博,你也可以讀書寫字充電學習,羨慕別人掙大錢,你可否把打遊戲、無聊發呆刷劇的時間用來掌握某項技能,研究一種商業模式?想要甜蜜戀愛,可否積極主動讓身邊人幫助介紹,尋找一些靠譜的積極健康的社交圈子?而不是自閉不出門還怪圈子太小......

【7】

為什麼別人總不把你當回事呢?

第一你太好說話了,有求必應。

第二你心太軟,不懂得拒絕。

第三你太重感情,總是委屈自己。所以學會拒絕,你才能活得不糾結

【8】

有些人的內心裡面滿滿的原始感受。

當你在看到一個人發出來了一看就不成立的消息的時候,你只需要點出來就可以了,改不改怎麼改那是他的事情,而你用憤怒怨恨的情緒去驅動你自己的語言,說出一些更加無奈的話的時候,只能襯托出你自己的低層次。

這是因為:

1. 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是和他本身的經歷有直接關係的,這個固定的模式基本上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形成了,後面的生活基本上就是這種固定模式的驗證;

2. 所以你如果看到某個成年人說出了明顯不合邏輯的看法的時候,你就基本上可以判斷出來他之前的經歷是怎麼樣的;

3.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會發現要改變那種固定模式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你會有更多的理解;如果你是用更加憤怒的感受來說一些更加讓人憤怒的話,那你本身的固定模式就要提高;

願這個世界多一些對自己的理解包容,而不是對別人的狹隘計較。

【9】

父母在和孩子互動時,必須遵守多聽少批評的原則,才能讓孩子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也就是不必擔心說錯了會被責備,也不必顧忌說得不好了會被批評。

當子女自幼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時,到了青少年時期也才能持續和父母有良好的心理溝通。

【10】

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可怕?

愚昧無知而不自知者;

貪婪自私顛倒黑白者;

盲目跟風沒有主見者;

人云亦云搬弄是非者…

更可怕的是:你被這樣的人道德綁架!

【11】

做事是你的原則,碎嘴是他人的權利,歷史只會記得你的作品和榮譽,而不會留下一事無成者的閒言碎語。

【12】

孩子如何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

這需要父母無條件的,及時的回應滿足孩子。

孩子對獲得回應充滿信心,自然能夠在條件暫時無法滿足自己的時候,不著急,不生氣,能夠接受生活中不如意。

從出生就被及時滿足的孩子,大概到1歲,就變得很好商量,父母不能及時滿足孩子,孩子也不會撒潑。——李雪

【13】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人要想活得自由和幸福,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學會愛自己才是真自愛。

【14】

當你有了觀點的時候,你就有了敵人;

你懂的多了,懂你的人就少了。

不要和你價值觀相差甚遠的人辯論,

他永遠不可能理解你。

【15】

成年人所謂的面子一點都不值錢

被人拒絕、退單、否定,不是很正常的事情。要麼你們彼此價值觀不一致,要麼人家佔時無需求,要麼人家沒這個想法。

他人拒絕你,不管是直接拒絕,還是委婉動聽的拒絕,或者給你太多冷麵拒絕,都不是針對你本人,都是針對一件事。

有的人體諒你自尊心,有的人不想傷你,有的人不想得罪誰。面對拒絕,面子並不重要。沒有強悍的心,怎麼對抗這個人世間。

沒臉沒皮不害臊又不是貶義詞,成功者都是:臉皮厚、不怕被拒絕、也不怕失敗、更不怕被否定。東邊不亮西邊亮,沒必要糾結被人家拒絕,就是看不起你云云。

玻璃心不適合去做任何事。人家壓根沒那麼想。做生意就的皮厚、膽大。做人就的無條件自信。

全世界否定我又如何,我在我自己的世界:永遠勞資最牛逼,勞資就是比你強,勞資就是霸道不鳥你咋地,你咬我啊。

【16】

社會牛人的四大特徵:

1、臉皮厚。

在不觸犯法律底線的情況下,厚到不要臉,無臉的人才能賺大錢。看看那些明星、富豪們的成功歷史,就是最好的例證。

2、特自信。

習慣性冒充成功人士,將自己哪再小的成就都會擴大化。口袋揣著10塊錢,都自信能幹100萬的大事。處境再難,氣勢都不能差。

3、心很硬。

說要怎麼幹就怎麼幹,態度堅決。為了把事情辦成,見人能點頭哈腰。但為了清除風險、障礙,權謀伎倆樣樣精通應用。

4、敢爭搶。

為了使自己強大,敢於爭取機會,搶佔資源,甚至敢於掠奪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被道德條框所約束,不會被傳統模式束縛。

【結語】:社會上捱餓挨窮的從來都是膽小怕事的,人的潛力和價值不是靠隱晦,而是要積極大膽去表現、去發揮。不發光不閃亮,誰又會知道你是個人才,是塊金子呢?

【17】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表現出受倫理、道德或社會質疑的行為。人格心理學家將亞臨床人群的這類行為特點歸為“暗黑特徵”(dark traits)。

先前莫滕·莫斯哈根(Morten Moshagen)及其同事就人類的黑暗人格潛質進行研究,他們發現,人類的黑暗人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這些:

1.利己主義。以犧牲集體利益為代價,過分關注自身樂趣或優勢。

2.馬基雅維利主義。操縱,冷酷的影響,以及戰略性算計的導向。

3.道德脫離。對世界的一種普遍認知導向,以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推脫。

4.自戀。一種強烈消耗以加強自我鞏固的動機。

5.心理權利。一種穩定而普遍的感覺,認為自己應得更多並且有權獲得比他人更多的權利。

6.精神病態(Psychopathy)。無法產生正面影響,冷酷,自我剋制並且衝動。

7.施虐。有意造成他人生理、性或心理的痛苦,以宣示自己的權力和支配地位,或獲得快感。

8.自利。追求社會價值體系認可的利益,包括物質、社會地位、人際認可、學術或職業成就以及幸福。

9.懷恨。一種對他人造成傷害的偏好,但這種偏好同樣也會對自己帶來傷害。這種傷害可能是社會性的、財務上的、生理上的,或者是一種不便。

這類人習慣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性格極端,多次呈現出邊緣性行為。

這些人表現出來的就是及其的極端,性格扭曲,和他們相處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