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文 | 駱海濤

現代人對這類“出軌”新聞早已見怪不怪,就當作看八卦,過幾天就忘記了——因為這種新聞會層出不窮,總會有新的猛料。


關於這類新聞的分析解讀已經非常多,我沒必要湊熱鬧。只想將《嗜好心理學》這本書中有關讀後感來分享一下。


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1


1923—1929年的美國在任總統名叫柯立芝。


在他執政期間,美國處於一輪前所未有的經濟飛速增長期,人稱“柯立芝繁榮”。


當然,他也為繼任者埋下了不少“經濟地雷”,在柯立芝卸任後不久,美國進入長達數年、至今仍讓人心寒的“大蕭條”時期。


但除了“柯立芝繁榮”,這位美國第30任的總統還留下了“柯立芝效應”這一遺產——與經濟無關,這是人們用他的名字來形容一種特定的心理現象。


“柯立芝效應”的源頭是這樣的:


柯立芝總統和妻子正在參觀農場。主人分別帶著他們,在不同的時段觀看農場的不同區域。


在養雞場,柯立芝夫人看到一隻公雞非常主動地交配,就問它交配的頻率有多高。


工作人員告訴她,公雞一天要交配幾十次——這讓第一夫人感到震驚,估計她內心在想“公雞就應該是男人”的榜樣,只見她說:


“等總統來了,請把這個事實告訴他。”


隨後夫人走了,總統來了,農場的工作人員轉達了他夫人對公雞的看法。


聽到了夫人的心聲,柯立芝很淡定,提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公雞每次都是跟同一只母雞交配嗎?”


工作人員回答說:當然不是。


於是,總統說:


“既然這樣,那不妨也請你把這個事實轉告我的夫人。”


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因此,“柯立芝效應”指的是在許多物種中都可觀察到的一種現象:


雄性已處在性慾發洩後處於疲憊的狀態下,但如果有新的雌性(與熟悉的相對)“投懷送抱”,雄性會變得再次渴望交配。


用技術化的字眼來說:如果引入新配偶,雄性的不應期(一輪交配與下一輪交配所隔的時間)將變短。


我用俗鄙的語言來“不恰當地”翻譯一下,那就是:


伴侶如衣服,而衣不如新,新鮮感會讓男人重振雄風,生龍活虎。


這樣聽起來,有點像我在給某款壯陽藥打廣告,但“柯立芝效應”指向的並不是什麼藥物,而是“更換性伴侶”這個行為本身讓“旗幟不倒”。


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2


說到這裡,需要澄清一下:我是在一本正經地講《嗜好心理學》這本書的讀後感,沒有搞笑。


該書援引了從1960年代到2012年關於“柯立芝效應”的研究證明。


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記錄了對柯立芝效應的研究。


在實驗中,雄性老鼠與發情的雌性老鼠交配,至少維持30分鐘後(是的,30分鐘!)才叫停,此時,雄性老鼠在性上已經達到力竭狀態。


接著,實驗人員拿走雌性老鼠,一些雄性老鼠接觸到新的發情雌性(我覺得,這可視為“出軌”了)。


而另一些老鼠則接觸到前一輪性力竭時的同一只發情雌性(我覺得,這是保持“忠誠”)。


然後,實驗人員記錄第二輪性行為,尤其是雌性老鼠被騎的次數,以及雄性老鼠達到第一次及第二次射精的百分比。


補充說一句,至於研究人員到底怎樣檢測到老鼠射精,當時的論文中並未說明。


研究的整體記錄是:


開始,不管接觸的是新的雌性還是原來的那隻雌性老鼠,雄性老鼠的騎乘次數和第一次射精都沒有明顯差異。


然而,接觸原來那隻雌性伴侶的雄性老鼠,沒有一隻二次射精的,而跟新伴侶性交的雄性老鼠,卻有好幾只都享受到了“第二次爆發”。


到了第三輪接觸雌性的時候,如果引入了新雌性,86%的雄性老鼠射了精;但接觸原本伴侶的雄性,只有33%射了精——前者比後者高得多。


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反之亦然,上述研究結果也適用於雌性。1980年代中期的一份論文在雌性倉鼠(接觸新雄性伴侶或始終相同的雄性伴侶)身上也發現了柯立芝效應。


2012年,墨西哥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有關柯立芝效應的論文,除了騎乘和射精次數,還測量了精子數量、勃起的程度——老鼠的陰莖如此細小,研究人員必定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測量清楚。


看了這些研究,我有點納悶:柯立芝效應最早是關於雞的交配,後來研究人員一直拿老鼠來做實驗,這能推導到人的身上嗎?


《嗜好心理學》作者理查德·史蒂芬博士認為,從進化的角度以及延續物種的需求來理解,柯立芝效應的進化優勢是鼓勵擴大交配伴侶的範圍,從而提高妊娠和生育的概率。


在他看來,柯立芝效應大概就是大自然的對應版:


“所以,性生活會讓你筋疲力盡,但矛盾的是,跟新伴侶進行更多的性行為卻能夠重新點燃你。性力竭的解藥是更多的性!”


3


用柯立芝效應來解釋出軌,那就是當人們性慾得不到滿足,就需要找新的伴侶;而與伴侶的性行為達到筋疲力竭之際,治療力竭的方法不是休息或吃藥,而是需要找更多的新伴侶來進行更多的性行為。


之前,某些貌美如花的女明星的老公被曝光出軌。每次都不乏網友這類的評論:


既然你老婆都那麼漂亮了,你為什麼還要出軌?


柯立芝效應直截了當地解釋人類的這種本能選擇——不是“審美疲勞”之類的陳腔濫調,而是因為與更多新伴侶性行為能給他帶來能量。


還有些男人會炫耀自己是“一夜N次郎”。或許我們會覺得他在吹噓。但也或許是柯立芝效應在起作用——他需要更多的性來“補充”體力。


但又一想,無休止的性行為,最後不就是“精盡人亡”嗎?《金瓶梅》、《肉蒲團》等經典之作不提示了縱慾的惡果麼?


《嗜好心理學》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但該書在開篇引用了喜劇演員約翰尼·卡森的一句話:


“我認識一個人,他戒菸戒酒戒色戒美食。一直到自殺那天,他的身體都挺健康的。”


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雖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但是也不必一絲不苟。


比起糾結習慣的好壞,更重要的是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太拘泥於外在的形式,反而會忽略背後的隱患。


正如作者查德·史蒂芬所說:


“身為人類,我們需要承擔風險來提醒自己還活著。


當然,有個關鍵:只冒那些歸根結底對我們有好處而不是大有可能害死我們的風險。


人們經常認為承擔風險是不負責任、很糟糕的行為——但做些壞事兒,也有無形的好處。這好處,不光針對逾矩的個人,也針對更廣大的群體。”


我的理解是,做些“無傷大雅”的小壞事,是有些好處的。


同時,這也間接回答了:出軌和濫交是不對的,甚至是有害的。


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4


意大利的一項研究表明:有外遇的男人,心臟病發作或出現其他重大心臟問題的概率是無外遇者的兩倍。


研究人員解釋說,與長期伴侶相比,新戀情會帶來“額外的活力”,這與醫學研究觀察到的一種名為“馬上風”(又稱為“性交突發死亡”)現象相吻合,即一個人在性行為中突然倒下死亡。


雖然這種現象比較罕見,但它主要發生在婚外情性行為中,而且不在受害者的家裡進行。


這說明,外遇不光會讓你的精神變得糟糕,還有可能讓血管爆裂,帶來致命後果。


在這些意大利男研究對象中,根據他們的長期伴侶(主要是妻子)的“性趣”最近是否有變化,將之分為兩組:一組人的伴侶沒什麼性趣,另一組人的伴侶仍然有性趣。


這兩個群體的心臟病發作概率有很大的差異:


因為伴侶失去性趣而有外遇的男性,心臟病發作概率沒有提升;


只有那些長期伴侶仍然保留性趣的男性,才會由外遇導致的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


關於出軌的另類心理學分析


在《嗜好心理學》這本書的觀點看來,欺騙有慾望的配偶,會給出軌者帶來深深的愧疚感。


我們都知道,心理顧慮與心血管問題有關,比如,長期的壓力被公認會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


因此,此項調查發現,揹著深愛的伴侶鬼混的男性,容易因為內疚而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


別以為花心大蘿蔔就是不羈放縱愛自由,可能他的內心深處藏著難以名狀的濃濃憂傷。


回過頭看,貝索斯不惜少了一半身家、支付數百億美元的代價,也要離婚來結束偷偷摸摸的出軌行為。


或許這位25年來幫妻子洗碗的模範丈夫,雖然下半身犯錯了,但下半生不想一直被內疚的心理負擔所困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