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作家,所創作的文藝作品都是反映生活表現人生的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作家,所創作的文藝作品都是反映生活表現人生的

文友對我說:你寫的文章太生活化了,有濃重的生活氣息。
我回答說:我的文章本身就來源於生活,可以說是生活的再現。文學藝術只有生長在生活的沃土之中,它才會枝葉繁茂。
文友儆戒無虞對我的評價說:你的文章很平實,很嚴謹,不像我的華而不實。其實,很多寫文章的人,大多受所讀著作的影響。不知道你是不是經常看現實主義的作品?你的手法是很突出作品的生動性的 。甚至有些馬烽、 西戎、 李束為的影子在裡面。你的小說風格與趙樹理相像。
我回答說:我不敢與你說的那些名人相比,我只是按我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我自己的平凡的人生罷了。我的文章喜歡從生活中取材,我的文章是生活的再現。我喜歡看汪曾祺和歐•亨利的作品,也許是受到他們的一些影響吧!歐•亨利認為:文章取材於生活,資源才不會枯竭。在歐•亨利的《幽默家自白》一文中,就是反應這個問題的。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作家,所創作的文藝作品都是反映生活表現人生的


我的文章來源於現實的生活,是生活的再現。即使是小說,也是生活素材的整理,加上一些自己的想象罷了。即使是虛構的,這虛構的成分也是紮根於現實生活基礎之上的。
我喜歡“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句話。我在寫作中,提煉生活素材,就象修剪一盆花,保留需要的部分,除去不需要的部分,這樣就成了我的文章了。我隨時隨地都可能從生活當中吸收營養。生活的信息經過我的大腦思考、分析和處理之後,就成文章了。我在生活中,有很多讓我們感動的事情,一個鏡頭,一個畫面,都會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最後就成為了我寫作的素材了。
我在感受生活的時候,我是非常單純的。我在思考生活的時候,我又想得很複雜。如果我感受生活的時候,沒有這種單純,我對一切事物,就會覺得——就那麼回事吧!
那樣,我就無法產生一種想寫作的激情了。對每一件事,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我都會在裡面看到一種美感。我看報紙、看書,看到精彩的部分,我都會很激動。我會關注我們周圍的一切生活,生活當中的一切事情。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作家,所創作的文藝作品都是反映生活表現人生的


我想,即使是歷史小說和歷史故事,也都要被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那些感受激活之後,才會有意義。很多的歷史小說和歷史故事,它也跟我們的現實生活發生著某種對應的關係,從中可以看到我們今天的生活的影子,或者說,是我們今天的生活的一種折射。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無法產生興趣了。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作家,他們所創作的文藝作品,都是審美地反映生活,表現人生的。審美與人生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人生是審美的人生,審美是人生的審美。作家對人生的理解越豐富,文學越偉大。文學,是對人的生命的審美體驗。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不倦地在尋找,在探求,在孕育,終於,文學這棵奇妙的生命之樹,綻放出了奇妙的精神花朵。這一精神花朵,就是對生命、對人生的審美。作家進行文學創作,是審美地反映生活的。作家對生活的高度的審美把握,將生活原型內化為自己的創作源泉,才有可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在具體的文學創作中,作家把審美獲得的頓悟與愉悅,物化為文學作品。文學與生活之所以能夠融為一體,是因為有作家的主體性存在。作家對生活把握的高度,直接決定了作品的深刻度,決定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作家,所創作的文藝作品都是反映生活表現人生的


文學是人學,是關於人生、社會、人的心靈與精神的藝術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實際上就是一段人生。康定斯基說:“任何人,只要他把整個身心投入了自己的藝術的內在寶庫,都是通向天堂的金字塔的值得羨慕的建設者。”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是作家審美地反映現實生活。作家對生活的高度激情,對人性的熱心關注,往往會產生偉大的作品。不管時光如何流逝,這些作品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生活,本來就是矛盾的統一體。片面地只反映生活中的人性美與不美,這樣的文學創作都是殘缺的,不完美的。作家如果一味地揭露生活中的醜,而對美置之不理,那樣的文學作品便是陰沉沉的,甚至會讓心靈窒息。生活到處都有美。文學創作,既要賦予讀者陰雨天,陽光明媚更是不可缺少。因此,作家在審美地反映生活時,既要審美地直觀人性的醜陋,也要審美地直觀人性美、人情美。很多作家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進行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更是充滿愛意。捕捉生活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為生活的本真狀態起舞高歌。
所以,生活實際上一直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當下的生活,還有一部分是過去的生活。當下和歷史,構成了我們在感受生活當中的兩個主要的來源。 所以說,文章來源於生活,文章在表現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