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武當山、龍虎山、青城山和齊雲山被稱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那麼這些道教名山分別有哪些宮觀呢?本文盤點了十大道教名山道觀,其中包括武當山金頂太和宮、紫霄宮、南巖宮,龍虎山正一觀、上清宮、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青城山天師洞、建福宮、祖師殿道觀,齊雲山太素宮、玉虛宮,三清山三清宮、羅浮山沖虛古觀等,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1、武當山金頂太和宮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大嶽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托、直插雲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在1612米的巔峰絕頂上建造規模宏大的道宮,更多地體現出的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氣魄和征服者勝利的昭示,武當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眾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觀也神奇地渲染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大嶽太和宮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人信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2、武當山紫霄宮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1982年,紫霄宮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紫霄宮,又名“太元紫霄宮”,明代宮觀建築,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紫霄宮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佔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較完整的皇家廟觀建築群。同時也是武當山保留比較完整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3、武當山南巖宮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南巖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道教著名宮觀,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的南巖上。現僅存元建石殿、明建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原元君殿舊址上尚存玉皇大帝神像一尊,峨冠華衣,形態逼真。宮外巖北有老虎口,巖南峰巒之上有梳妝檯、飛昇臺等古蹟。

4、龍虎山正一觀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正一觀是道教宮觀。在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境內的龍虎山張道陵煉丹處。據《龍虎山志》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之後,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時在此建天師廟;北宋崇寧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奉敕修葺,徽宗時改天師廟為演法觀。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賜帑重修,並改演法觀為正一觀。

5、龍虎山上清宮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上清宮(江西省龍虎山上清宮)該宮始建於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築群落之一,其規模大小,等級高低不等,遍佈全國。上清宮不僅獨居江南宮觀之首,且在全國也是舉世無雙,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大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里。古代這裡稱為仙源鄉招賓裡。其街曰: “瓊林”。左擁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環拱,實乃仙靈都會也,古老相傳。這裡是九龍聚會的寶地。

6、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天師府位於鷹潭上清鎮,臨清溪,為張氏歷代起居之地,原建於龍虎山腳下。北靠西華山,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佔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傳言天師府是張盛以及他的歷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的辦公機構。

7、青城山天師洞道觀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天師洞又稱常道觀,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除此外,青城山還有四宮殿,分別是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上清宮。相傳東漢末年,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縣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頂峭壁間修煉佈道,俗稱天師洞。原觀早毀,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天師洞附近景色幽麗,東有三島石,巨石矗立,上有兩條裂隙,故名。

8、青城山建福宮道觀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建福宮為道教宮觀,坐落於四川省灌縣西南的青城山丈人峰下。此地傳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處,該宮創建於唐代開元十二年(724),時名丈人觀,宋代改名“會慶建福宮”。現僅存兩院三殿,均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宮內殿宇金碧輝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點綴亭臺,宛如仙宮。宮右有明慶符王妃梳妝檯等古蹟,宮前有溪穿過,溪水清澈見底,四季不絕。四周林木蒼翠,濃廕庇日,炎夏盛暑,身遊至此頓感清涼,大有如入仙境之意。既是青城著名的道教宮觀,又是遊覽青城理想的休息之所。

9、青城山祖師殿道觀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祖師殿,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天倉峰,背靠軒轅峰,面對白雲溪。古名清都觀、洞天觀、真武宮。始建於晉代。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殿內供奉真武大帝、東嶽大帝、呂洞賓及張三丰塑像。據載唐代薛昌、唐末五代杜光庭、宋代張愈、費元規等道士曾在此地隱居。

10、齊雲山玄天太素宮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玄天太素宮原名佑聖真武祠,始建於南宋寶慶年間,後因嘉靖皇帝祈嗣靈驗後敕建,而稱“玄天太素宮”,是齊雲山著名的道觀。太素宮背倚鍾峰、鼓峰和玉屏風,左右有真武殿和浮雲嶺護持,形如皇帝出行所乘坐的輦;宮前的中軸線上有作為案山的香爐峰;東西白象、青獅分列;遠處連綿的黃山山脈,如臣子跪拜朝拱;香爐峰和黃山山脈之間蜿蜒的橫江由西向東流淌,狀若玉帶,肩負生氣、止氣職責。

11、齊雲山玉虛宮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齊雲玉虛宮位於安徽省休寧縣城西十五公里處的齊雲山紫霄崖下,是齊雲山著名的道教宮觀。明代正德十年(1515)養素道人汪泰元創建,主祀真武大帝。宮前建四柱三層樓閣式石坊一座,坊高17米,以紅色砂岩鐫成,古樸典雅,獨具特色。宮左現存明畫家唐寅撰書《紫霄宮玄帝碑銘》碑一通。

12、三清山三清宮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三清宮是三清山道教的標誌性建築,是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位於江西三清山北部三清福地南側九龍山口的龜背石上。三清宮東倚聚仙台,南靠九龍山,西鄰演教殿,北踞龜背石,佔據了三清福地藏風聚水的風水寶地。以三清宮之名命名的三清宮景區是三清山厚重人文景觀的薈萃福地,也是三清山道教古建築群的“露天博物館”。

13、羅浮山沖虛古觀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羅浮山沖虛古觀位於羅浮山朱明洞景區麻姑峰下,南臨白蓮湖。為東晉葛洪創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葛洪“羽化成仙”後,晉安帝在此建“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仙祠”、宋元祜二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道教宮觀之一,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黃龍廟等,均認它為“祖庭”。

14、羅浮山黃龍古觀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黃龍古觀位於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下的黃龍洞中,是羅浮山道教聖地,終年香火鼎盛,遊客不絕。黃龍古觀的主體建築為三清殿和三師殿。三師大殿為一回環相扣式群體建築,其中包括正殿 東西兩側的培元齋、抱朴齋和前方的護法殿。三清殿兩側分別供奉著東華帝君王玄甫與正陽帝君鍾離權的神像。

15、羅浮山酥醪觀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酥醪觀,位於博羅縣西羅浮山羅嶺之北,浮山之西。是羅浮山道教五大觀之一;建於晉代,有1600餘年的歷史;1988年,由香港圓玄學院出資修復。古時在周邊城市小有名氣,而近代則因蔣介石曾在觀中求得“勝不離川敗不離臺”一卦而被人津津樂道。前臨荷塘,宏偉壯觀,舊志贊曰:“洵棲靈之奧區,修養之福地。”歷代視為修身聖地。

16、泰山碧霞祠

中國道教名山16座宮觀,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影響深遠

碧霞祠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今代稱昭真觀,1488--1505年(明弘治年間)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 沿用至今。碧霞元君又稱泰山老母,是北方地區傳統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朝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傳統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碧霞祠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

道教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道教的歷史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