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傳家——海寧陳氏長盛不衰背後的原因


詩書傳家——海寧陳氏長盛不衰背後的原因

陳家的三位閣老,陳之遴有詩集傳世,陳元龍曾編纂大型類書《格致鏡原》,陳世倌治宋五子之學。另有陳與郊雅好戲曲,留下雜劇十餘種;陳瓛、陳之伸父子刻叢帖《玉煙堂帖》《渤海藏真》;陳奕禧擅書;陳邦彥撰《康熙字典》御製序。陳家各位閣老、翰林除了科舉、為官以外,在學問、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以下挑選三件文物詳細介紹。

陳之遴《浮雲集》

詩書傳家——海寧陳氏長盛不衰背後的原因

陳之遴 浮雲集 浙江省博物館藏

該書縱27.4、橫18.2釐米。康熙刻本,分上下兩冊。上冊封面有後裔陳乃乾記陳之遴事略,“彥升相國以崇禎丁丑進士榜眼及第,入清官至弘文院大學士,以事誅,累謫戍塞外。母吳太夫人及兄弟偕往,吳梅邨祭酒詩所云,生兒真悔作公卿也。後已賜環,有疑其與中使往還者,乃再謫,竟沒於戍所。諸子亦先後摧折。夫人徐氏於康熙十年九月聖祖謁陵跪迎道旁,手疏面陳。上曰,豈有冤乎?夫人曰,先臣惟思過耳,豈敢言冤。伏惟皇上覆載之仁俯,賜先臣歸骨。因得旨,命家屬扶梓還,時相國沒已五年矣。夫人名燦,字明霞,號湘蘋,吳縣人,著有《拙政園詩餘》。自相國遭譴後,即布衣練裳,不再以一字落人間。晚年皈依佛法,更號紫䇾。丙戌嘉平裔孫乃乾得於滬上。”

陳之遴(1605~1666),字彥升,號退之,海寧陳家三閣老中的第一位。明崇禎十年進士,清順治八年任禮部尚書,九年授弘文院大學士。後遭人彈劾,流放遼東。在流放地撰寫詩文集《浮雲集》,題材包括自然山川、朋友送別、人生感悟。以浮雲為名,說明他已經看透了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陳之遴夫人徐燦,工詩擅畫,二人之間的伉儷深情在後世也傳為一段佳話。

陳奕禧草書五言詩軸

詩書傳家——海寧陳氏長盛不衰背後的原因

陳奕禧 草書五言詩軸 海寧市博物館藏

詩軸縱165.5、橫75.1釐米。錄文:春暮萍生早,日落雨飛餘。橫彩分長漢,倒色媚清渠。梁前朝影出,橋上晚光舒。願逐旌旗轉,飄飄侍直廬。癸未夏日,奕禧書。啟首章朱文“御賜日巖”,落款章白文方印“陳奕禧印”,朱文方印“六兼”。陳奕禧(1648~1709),字六謙,又字子文、文一,號香泉。康熙三十九年,官戶部郎中,康熙帝極為欣賞其書法,召入值南書房。曾出任貴州石阡府知府,康熙四十七年擢江西南安知府,修學宮、纂府志、興文教,卒於官,年62。陳奕禧自幼習書,書法取法晉人,在當時的士大夫文人中影響較大。陳奕禧本無功名,只因字寫得好,康熙破格提拔其入值南書房,後又外放任知府。

作為世代書香門第,陳氏子弟在書法方面都頗有功力,包括陳之閶、陳詵、陳奕禧、陳元龍、陳邦彥、陳世倌等人的墨跡都在展覽中進行了展示。陳氏書法風格多是“二王”、趙孟頫、董其昌一路正宗的“帖學”,圓潤秀麗,陳元龍、陳邦彥的字頗得皇帝好評。唯有陳奕禧風格多變,能夠跳出董字的藩籬,看到了北碑的價值,在書法中加以融會貫通,創造出“香泉體”。時人評價他“大字沉著渾融,無輕佻之態,小字穩健而柔美,精於小楷,以行草書著稱於世,善於作大幅立軸”。與姜宸英、汪士鋐、何焯被並稱為康熙年間書壇四大家。陳奕禧的字是陳家無可爭議的第一名,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陳世倌行書軸

詩書傳家——海寧陳氏長盛不衰背後的原因

陳世倌 行書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該書縱139、橫38.6釐米。錄文:橫渠先生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古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學之道當如是。新吾先生雲,泰山喬嶽之身,海闊天空之腹,和風甘雨之色,日照月臨之目,旋乾轉坤之手,盤石砥柱之足,臨深履薄之心,玉潔冰清之骨。為人之道當如是。末署:戊寅暮春黃髮老人陳世倌為既堂年兄書,時年七十有九。朱文方印“陳世倌蓮宇氏之章”“蓮宇居士”。

陳世倌抄錄北宋大儒張載的“橫渠四句”,闡述為學之道;抄錄明代思想家呂坤的名言,闡述為人之道,這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追求為人、為學的最高境界。陳世倌書寫此軸時是乾隆戊寅(1758)暮春(農曆三月),在《陳世倌國史館本傳》中明確記載陳世倌在當年四月卒。在寫完此軸一個月的時間,陳世倌就去世了。可以看出,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晚期,他還是沒有忘記對理想的追求。陳世倌雖宦海一生,終不失書生本色。

海寧陳家背後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閣老、有翰林、有傳說、有園林、有書法、有詩文。陳之遴、陳元龍、陳世倌、陳邦彥這些史書留名的大人物不止是一個個名字,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由於條件所限,本次展覽只能展示部分,不能把更多鮮活的內容展示出來。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2期《煙海餘珍——海寧陳氏的文物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