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味道,有點鹹!

和空氣、水一樣,人類對鹽(食鹽)的需求出自生理本能。由於汗腺發達,人每天都要攝入足夠多的鹽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至少5克的鹽。如果攝入不夠,就會導致低血壓、四肢無力、神經興奮度降低甚至死亡。

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獲取鹽分輕而易舉,以至於人們認為吃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事實上,由於鹽在地理上的分佈不均以及交通不暢等諸多原因,其在古代一直都屬於稀缺之物。

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人們都在四處尋找鹽,甚至令鹽業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壟斷的產業。可以說,鹽貫穿著整個人類歷史,並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鹽與文明

在獲取鹽分困難的遠古時代,人類選擇住址時除了水源還要考慮鹽源,很多文明的中心都建立在獲取鹽比較方便的地區。考古發現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製鹽歷史也與該地區文明史大致相當。

根據傳說與專家考證,中國最早的戰爭就是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為了爭奪山西運城地區的鹽池而進行的。堯舜禹也曾先後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蒲坂(今山西永濟)、安邑(今山西運城北),為的就是保護鹽池。

因鹽而生的重要城鎮

鹽源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當地的開採過程中自然也催生了一批城市的誕生。如運城因“運鹽之城”而得名;自貢一名,“自”和“貢”兩個字分別由“自流井”和“貢井”兩個鹽井名字合稱而來;美國猶他州鹽湖城(Salt Lake City)因靠近大鹽湖乾脆就起了這個名字......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中國因鹽而生的重要城鎮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鹽與路

除了維持人體健康運轉和調味的作用,鹽還常用來防腐。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鹽是能夠“留住時間”的神奇砂粒。藉助鹽醃製的鹹菜、鹹魚、奶酪等製品可以保存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醃製品讓人類飲食對季節的依賴得以大大降低,這就使長途貿易和旅行成了可能。另外,由於鹽在空間上的分佈不均,進而催生了鹽的貿易和分工。產鹽、運鹽、交易鹽等一系列環節促進了各地間交通網絡的形成和文明之間的聯繫。

川鹽古道

中國四川井鹽豐富,清朝時期逐漸形成了以自貢鹽場為中心,溝通成渝、連接滇黔湘鄂陝等地的運鹽路線,被稱為川鹽古道。

川鹽古道水路旱路交織,主要由運鹽石板路、纖道、棧道、河道、碼頭、古橋及關隘等組成,包括川鄂古鹽道、川湘古鹽道、川黔古鹽道、川滇古鹽道。

川鹽古道在歷史上對促進物資流通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據調查川鹽古道沿線的江津、綦江、鹽津、利川、桑植、思南、仁懷等地的部分方言與自貢地區的一些方言在詞彙、語音和語意上高度相似,可以推測食鹽運銷促進了地區之間語言的傳播和互動。

抗日時期,其他鹽區相繼淪陷,華中、西北、西南7省區食鹽告急,日軍對自貢進行了瘋狂的“鹽遮斷”轟炸,企圖斷絕中國人的食鹽供應,引發厭戰情緒進而征服中國。結果自貢的鹽產量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並解決了全國三分之一的食鹽需求,當時的食鹽很多就是通過川鹽古道向外運輸的。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川鹽古道

羅馬鹽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而羅馬修築的第一條路,就是用來運輸鹽的線路--“鹽路(Via Salaria)”。這條242千米長的路建於羅馬帝國時期,將羅馬與亞得里亞海連接起來,首都與東部商隊、軍隊的通勤和運輸效率得以提升了很多。

早期羅馬帝國的擴張就得益於這些為運輸重要的商品所建立的貿易路線。時至今日這條路仍是意大利境內最重要的交通線路之一。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羅馬鹽路

via知乎《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帝國路網圖——古今地名對照+名稱修訂》

老鹽路

老鹽路(Old Salt Route)是歐洲的另一條重要鹽路。中世紀時期,德意志北部的呂內堡(Lüneburg)是歐洲北部最豐富的鹽源之一,老鹽路將它和北部海岸的呂貝克(Lüeburg)連接起來,為離開前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捕魚船隊提供鹽分,用來保存珍貴的鯡魚和其他食物。

老鹽路的存在,讓呂貝克和沿途的許多城鎮都逐漸富裕起來,間接催生了一個著名的城市同盟:漢薩同盟。漢薩同盟是13世紀逐漸形成的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間的商業、政治聯盟,它以呂貝克城為首,極盛時加盟城市超過160個,為壟斷波羅的海地區的鹽和鯖魚貿易,甚至成立了自己的軍隊擊敗過丹麥,左右了丹麥和瑞典的王位繼承人人選。

漢薩同盟還將貿易延伸至法國、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地,並通過提供借款等手段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特權,客觀上對西歐、北歐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漢薩同盟貿易路線圖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鹽與經濟

在古代,鹽的生產比較集中,便於壟斷與管理,對鹽徵稅不需要龐大的公務員系統,還可以通過鹽間接影響農業貿易進而控制社會,最重要的是,鹽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歷史上的強勢國家都曾使用國家力量,利用鹽增加財政收入、壯大國力。

漢字“鹽”字可以很明顯地體現這個現象。下圖是“鹽”字的篆書,下面的部分代表煮鹽的容器,右上部分是一個人正在操作滷水的樣子,而左上部分一個“臣”字,代表煮鹽與“事君”有關,鹽由朝廷控制。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鹽”字的篆書

戰國時期“鹽策”概念成型,鹽業專營制度迅速推廣,發展鹽業成為積累財富,發動戰爭的隱形力量。秦統一六國後,壟斷鹽鐵價格,這是歷史上已知的最早的國家壟斷的案例。

著名的長城,就是這一時期用鹽鐵稅的收入修築的。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鹽業實行不同程度的專營、專賣制度;每對外征伐,國庫空虛,政府往往加價賣鹽,漢武帝時期百姓買不起高價鹽,只能“淡食”。

漢末,漢昭帝曾專門召集了60名有識之士討論鹽鐵製度,這次討論的話題逐漸拓展到政府的責任、國家利潤對個人的積極性、軍事開支的邏輯與限制、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等更宏大的問題上,後來這些討論被編匯成《鹽鐵論》,對當今經濟政策仍然很有啟發,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經濟政策的必讀之物。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鹽鐵論

唐朝時期,大約一半的財政收入來自鹽稅。官鹽價高,民間就會出現販賣私鹽的現象,但歷朝歷代

政府都禁止私人售鹽。漢武帝“禁私令”規定:私販食鹽者要被割去左腳拇指。明清時期,禁售私鹽如現代禁毒一樣嚴格。

英國入侵印度後,實行鹽業專賣制度,禁止本地人自產煮鹽,強迫他們購買英國產的高價鹽,從中榨取了鉅額利潤,給印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鹽業成了東印度公司的第二大收入,那個時候的很多英國家庭,都想讓子女到東印度公司工作從而發家致富。

當矛盾不可調和時,人們只能選擇抗爭。

唐末販私鹽的王仙芝、黃巢率先起義,重創唐朝;元末鹽戶張士誠、方國珍揭竿而起,專門劫奪海運漕糧;

18世紀法國群眾要求新聞自由,取消鹽稅,卻遲遲不能滿足,於是掀起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隨後國民議會取消了鹽稅,還決定從監獄釋放所有因違反鹽稅法律而被監禁的人,他們所有指控和定罪與都被永久刪除。

1930年年初英國當局制定了《食鹽專營法》,並希望提高食鹽價格與稅收,甘地與其支持者為反對該法舉行徒步抗議活動,並發展為全國性的大規模鬥爭,最終迫使英國殖民

政府同意廢除《食鹽專營法》。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發動“食鹽進軍”抗議活動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鹽與戰爭

鹽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曾經與國際政治有著緊密的聯繫,歷史上因鹽爆發的戰爭不計其數。

最典型的是鹽在北美洲歷史中的作用。北美殖民地的鹽供給一度依賴於海外貿易,尤其是鹽出口大國-英國。獨立戰爭爆發後,英國就曾切斷殖民地鹽的供應,進而削弱了殖民地軍隊的戰鬥力,大陸議會被逼出臺政策對進口和生產食鹽的殖民地進行獎勵。

美國獨立後,受制於英國的貿易禁運政策,鹽價一直高漲不下。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美國政府無力支付前線士兵工資,便用食鹽代替。戰爭一結束,美國就著手開鑿了伊利運河加強食鹽運輸,伊利運河打通了美國東西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紐約的繁榮。

再到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時,林肯也學會了封鎖鹽來限制南方軍隊的行動。在戰爭爆發初期,新奧爾良碼頭上一袋200磅的利物浦鹽只賣50美分。封鎖了一年多時間之後,

1862年的秋天,同樣一袋鹽賣6美元還算便宜。到了1863年1月,在薩凡納,鹽的價格是25美元一袋。沒有鹽供給的南方軍隊很快敗下陣來,加快了美國的統一。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美國內戰北方對南方軍隊的封鎖計劃,由Scott將軍提出,被稱為“Scott's great snake”

在中國,鹽稅是清政府歲入的主要收入之一,其歷年財政收入比重僅次於田賦。鴉片戰爭叩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後,中國逐漸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當時我國的主要稅收已經在列強掌握之中,用作各種外債和庚子賠款的擔保。為最大限度確保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特權和利益,鹽務也逐漸被列強控制,成為帝國主義掠奪中國的工具。

1913年,列強銀行團以借款為誘餌,逐步設立了洋人控制的鹽務稽核總所,建立了中央到地方的獨立的權威的管理體系,從此我國的鹽務行政管理權完全落入外人手中,鹽稅收入也為列強把持,成為操縱我國財政的工具。在這裡,鹽成了強權與殖民的象徵。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政府以鹽稅收入作抵押的外債與賠款(1895-1911)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鹽與文化

鹽在歷史上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以至於在各種文明中還衍生出了各種與鹽有關的文化與現象。

宗教象徵

日本神道教認為鹽有淨化場地、驅趕鬼魅的作用,因此在日本傳統戲劇或相撲比賽前,要在場地裡撒鹽向神明保佑自己不要受傷。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相撲比賽前在場地撒鹽,圖片來自Capt. Raymond Geoffroy

中世紀的歐洲禮儀禁止用手直接觸碰鹽,認為打翻鹽瓶會導致不幸。《最後的晚餐》中,猶大打翻了面前的鹽瓶,暗示了他慘死的命運。

據說聖經中提到了30多次鹽,耶穌曾說:“你們是世上的鹽(You are the salt of the world.)。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5:13),現在“the salt of the world”逐漸衍生出了“社會中堅”的意思。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最後的晚餐,圖片來自wiki

斯拉夫文化中,人們用麵包和鹽歡迎最貴重的客人,因為這兩樣是“人一生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很多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或者返回地球時就會收到鹽與麵包的迎接。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法國宇航員Leopold Eyharts接受傳統的麵包和鹽問候

聖經中神計劃消滅索多瑪和蛾摩拉兩座罪惡之城,並差遣天使營救羅德一家,天使趕緊帶領羅德全家出逃,並囑咐“千萬不要回頭”,但羅德的妻子不聽勸告好奇地回頭了,回頭的一瞬間就變成了一根鹽柱。有人認為鹽柱代表了對情慾的不捨,因此遭到了神的懲罰。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The Destruction of Sodom And Gomorrah, By John Martin

希臘神話中代表性欲與美麗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就是從含鹽的海水泡沫(salty sea foam)中誕生的。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The birth of Venus, by Sandro Botticelli

財富、地位的隱喻

在古羅馬,士兵領取的是報酬叫做“買鹽錢(salarium)”。英語詞彙中“salary” (工資)和“soldier”(士兵)的說法就是由“salt”(鹽)而來的,英語還有說法某人“不配他的鹽(not worth his salt)”,用來指代工作不認真不稱職的人,而用“吃某人的鹽(eat someone’s salt)”指“受人款待”反之,“掙自己的鹽(earn one’s salt)”指自食其力,可見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地質學的突破

四川自貢鹽井數量眾多,當地居民很早就學會了鑽井生產食鹽。但有時挖井的工人會莫名其妙地生病甚至死亡,偶爾鑽井還會發生爆炸事故,後來人們意識到這是由於一種看不到的可燃氣體導致的。

公元200年,人們學會了用氣體產生的火焰加熱鐵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瞭解並使用天然氣。原來鹽難以滲透,許多有機物質在鹽附近分解成為石油和天然氣,因此鹽礦、鹽井周圍常可以發現石油和天然氣。

後來在人們認識到石油的重要性後,古老的鑽井技術得到改良,在石油開採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901年,幾個美國人不顧當時地質學家的勸告,在一個叫史賓杜他卜(Spindletop)的鹽堆開始鑽探,結果竟然發現了大量的石油。

經過65年的開採,史賓杜他卜生產的1.45億桶石油使美國石油產量超越了當時的石油大國蘇聯。這也改變了地質學家、化學家、經濟學家和工程師的看法,誰也沒有想到尋找鹽的過程推動了地質學與地質勘探的發展,並推動了數十個新興產業的誕生。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天工開物》中的四川井鹽生產圖,天然氣用於煮鹽已經廣泛使用

旅遊業的開發

如今,鹽業早已不再擁有往昔的榮光。作為鹽產地的鹽湖、鹽礦更多的是以旅遊景區的面貌呈現在大眾面前。茶卡鹽湖、察爾汗鹽湖、玻利維亞鹽湖、死海等鹽湖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德國薩爾茨堡、波蘭維利奇卡的鹽礦現在也都開發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

历史的味道,有点咸!

玻利維亞鹽湖,圖片來自 Pixabay

人類個體的生存,飲食文化的形成,古老文明的建立,偉大革命的爆發,化學工業的發展,國際關係的變化,都離不開鹽。它貫穿了世界的歷史,融入了人類的血液,像那一粒粒潔白又細小的結晶,慢慢融化,回味無窮。

[1]羅馬鹽路作者:Alexandr(Sasha) Trubetskoy,譯者mooncatcher,http://sashat.me

[2]萬用之物:鹽的故事[M].馬克·科爾蘭斯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中國鹽業史(地方編)[M].唐人粵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中國鹽業史(古代編)[M].郭正忠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中國鹽業史(近代當代編)[M].唐人粵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吳海波.百年中國鹽業史研究發展歷程[J].南都學壇,2011,31(05):31-36.

[7]程龍剛,鄧軍.川鹽古道的路線分佈、歷史作用及遺產構成——基於2014-2015年的實地考察[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0(04):67-74.

[8]趙逵,桂宇暉,杜海.試論川鹽古道[J].鹽業史研究,2014(03):161-169.

[9]曹令軍. 論漢薩同盟的興衰[D].湖南師範大學,2001.

[10]劉佛丁.清末列強各國侵犯我國鹽政主權的活動[J].鹽業史研究,1986(00):104-107.

[11]胡琬琳.西歐近代早期鹽的象徵意義——16世紀至17世紀西歐社會的鹽與巫術[J].鹽業史研究,2013(03):29-38.

[12]唐黎標.鴉片戰爭以後對我國鹽政的影響[J].現代鹽化工,2016(01):10-11+14.

[13]李曉強. 川鹽古道歷史城鎮空間分佈及鹽文化特色評價[C]. .中國鹽文化(第十輯).: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學院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2018:

142-150.

[14]朱喆琳.對清代“鹽引”的法律特徵分析[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04):95-99.

[15]金志霖.試論漢薩同盟的歷史影響和衰亡原因[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5):91-97+219-220.

[16]何亞莉.二十世紀中國古代鹽業史研究綜述[J].鹽業史研究,2004(02):34-44.

[17]楊希元.還有一條茶(鹽)馬古道[J].今日民族,2008(05):31-34.

[18]李芳,馬志強.清代鹽業管理與流通政策[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01):38-41.

[19]姜濤.食鹽與人口[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03):161-162.

[20]吉成名.唐代後期鹽政對政治的影響續論[J].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1):25-31+14.

製作人員:大娘,paprika,蘇倩文,mon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