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一眼看穿人性本善的角色,往往都是心智成熟智慧的高人。

能夠一眼看穿人性本善的角色,往往都是心智成熟智慧的高人。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在於肚子裡喝了多少墨水,拿到多高的學歷,擁有多牛的職稱——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夠“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眹”。換句話說,是否能洞悉人心所思,是否能順應事物變化規律,這才是決定你人生境界的最核心條件。這兩點決定了你是聰明人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傻蛋。

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決定人的命運。我們的性格、看待問題的方式、思考問題的方式,還原事情真相的能力,都是我們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第一步是如何認知我們遇到的人和事,利用我們的潛意識去感知。我們接觸一個人也好,接觸一個新的產品也好,第一印象很重要,也就是這個階段發生的。所以,為什麼長得好看、衣著得體、談吐得體的人,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一個產品也一樣,名字、設計(視覺形象)等等,如果設計得當,也會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這個階段或者說步驟,是我們在
尋找同類的過程,也就是那些和我們相似的人,和我們有著同樣喜好的人。

理性分析,通過與這個人的深度交往,對一件產品的使用體驗等等,開始理性的分析。但是,對於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產品,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真正的進入這個階段,除非是出現了重大的變故,而重大的變故讓很多人又返回到第一個步驟,重新開始一個循環。

人性複雜而簡單。說它複雜是因為不懂人和人性,說它簡單是因為明白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人是人性的載體,每個人都有人性的多面,時正時邪,無關對錯。我們之所以對某個人生氣,是因為,我們覺得那個好人,居然做了一件壞事,好人做了壞事才是最讓人生氣的地方,於是最恨那些做了壞事的好人。

“壞”不是壞人的“壞”,更不是惡,“壞”是一種對事物的洞察,能夠看見事物潛在的邏輯,這種喜歡探究和打破恆定思維的性俗稱格“不老實”

事物分兩面,表層叫顯規則,潛在的層面叫潛規則,“壞”的人就是能夠看到潛規則的人

就好比“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不是女人真的喜歡壞人、惡人,而是“壞男人”比所謂老實人更加了解女性,知道如何使女孩子高興,從而獲取芳心。

“壞”是明白利益的本質“壞”就會明白:利益的本質是巧取與掠奪。

因為個體認知多寡和環境的不同,利益交換的個體間往往是不信息對稱的,對於價值的衡量標準不同,利益交換沒有公平的,“壞”的人想盡辦法獲取更多。

巧取:是想辦法用價值1元的東西,換來10元的東西,還要讓人甘心情願,這需要套路;

掠奪:用1元的東西換10元的東西,還要讓對方不得不接受。

“壞”是會利用套路和權力賺錢,而“老實人”是想怎麼強化自己從而多賣點錢;

老實人的思維是:”我的付出能不能匹配人家給我的錢“;

“壞”的人思維是:“怎麼能更少付出,更多回報”。

“壞”,是具有叛逆思維,叛逆思維越重,人就越不“老實”,總喜歡探究“為什麼”

這種刨根問底的思維,必定會逐漸穿透事物的“顯規則”,而看見“潛規則”

而老實人都很聽話,最怕的就是犯錯誤,一切按照既定的“顯規則”來做人做事,很容易逆來順受。

只有看透潛規則,才能找到人生進擊之路。

“不按套路出牌”才能贏,只有這樣才能創新、顛覆。

老話講“好孩子沒出息,壞孩子有發展”大同小異。

“壞”,道德情感束縛小,懂得“不要臉”。社會是人情與利益的混合體,而“壞”與老實區別就在於怎麼對待道德與情感的束縛。

老實人腦子裡滿是被教育洗腦“正確”的觀念。害怕拒絕人,害怕談利益,顧慮太多。

顧慮:因顧忌而思慮,本質就是慫。而“壞”的人,道德情感束縛很小,懂得放下面子,人情與道德很難綁縛住“壞”的人,任其馳騁追逐利益。

“壞”,能更專一,壞的人每天想的都是得到什麼,怎麼得到;

好人道德束縛過大,每天糾結應不應該得到,最後不了了之;

壞的人,只看結果,好的人,太注重形式與過程,

一個分心的人勝不過一個專一的人。壞”一點,才能更獲得尊敬。

尊敬始於忌憚,給你發好人卡的人,表面上尊敬你,實則心理瞧不起你;

說你是“壞”的人,表面上討厭你,實則因知道你“壞”而內心忌憚你。

好人就一定一直做好事?壞人就一定一直做壞事?不是的,好人內心也有黑暗。人生下來就帶著善與惡,二者時刻在較量。

小孩子純真吧?但我告訴你,他們發起惡來也相當可怕。就說我自己,在我8歲那年,家裡收到別人送來的一隻瘸腿雞,媽媽說把它殺了吃肉,我覺得小雞好可憐,就說我養著它吧,於是壘了一個雞窩,並鋪了柔軟的麥秸杆,還用樹枝做了一個門幫它抵禦夜晚的寒氣。每天我都去看它,餵它。是不是覺得我這個小孩很有愛心?事實是我才堅持4天,就覺得這隻雞好醜,而且拉好多屎,為什麼它的病老不好呢?我掐住雞脖子,它的掙扎讓我最終放棄,於是挖了一個坑把雞埋了,我居然活埋了一隻雞?!到現在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要那麼做,可能只是好奇它被埋在土裡到底會不會死?死又是什麼樣?過了半個小時吧,我又把雞挖出來了,它已經變得僵硬,於是重新把雞埋了。過了幾天媽媽問我:怎麼不見我弄雞了?我撒了謊,說:雞有病死了,我把它埋了。媽媽沒說什麼。

這件事過去了,卻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裡,現在我長大,沒有變成虐待動物狂魔,也沒暴力傷害過誰,就是一個普通人。我看過一些研究暴力起因的電影,童年的一些事和傷害會改變一個人,我的經歷也有可能把我引向另一條路,看來和電影演得不太一樣,隨著年齡漸長那件事讓我產生一種愧疚之情,一個小孩惡作劇之後的悔意,可能是這點悔意制止了內心的惡吧。話題又扯遠了。

還繼續講人性,人性在一個8歲小孩身上,是不是表現鮮明?先是發善心,又變殘忍,最後還說了一個謊言。這些人性在一個人身上全都有。又該如何評價這件事的這個人的好壞?

《罪孽天使》中的兩個女孩初生情愫,違揹人倫,她們愛得那樣痛苦, 我非常理解同情片中主人翁的遭遇.但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這在當時是要被詛咒的,媽媽想要分離她們,可她們最後的選擇卻是殺害了母親。人之初,善惡並存。長大之後,一部分人變成了好人;一部分人變成了壞人。

好人之所以成為好人。是因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有良好的環境,使他善的一面得到發揚,惡的一面得到遏制。

人變成壞人,因為家庭中愛的缺失,或溺愛,或家庭暴力,父母中有一方或雙方有不良惡習,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惡運傷害,往往就會造就一顆苦毒邪惡的心。

壞人好人,只是天性中的善惡,哪一個更有發揮的區別而已。

好人也會有惡的一面,甚至他們也會犯非常嚴重的錯誤;壞人也會展現偶爾的善意和純真,會非常的迷人。人性是劉慈欣筆下的人類的健忘和懦弱;人性是金瓶梅里人們的自私虛偽、欺軟怕硬;也是莫言寫過的堅韌和善良。

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你不知道人性善惡並存,好人也有壞的一面。人為什麼不辨善惡?因為你不知道人性善惡並存,壞人也有好的一面。

當你有一天不容易生氣,又能明辨善惡,那一天,你真正長大了。

有人問那該怎們弄懂人性?你要勇於接觸各色人等。如果你只願意跟喜歡的那種人打交道,那你對人性的認識就是單一的。討厭的人你不願意接觸,就會失去研究對方的機會。學會傾聽。不管對方是什麼人,是什麼思維和觀念,只要有機會聽到對方的心聲,就要傾聽。還有一點同類型的人們,存在很多的共性,他們的某個觀念或行為邏輯很可能是重合的。所以建議接觸不同的人。

如果覺得跟對方話不投機,你就要教育人家,那麼人家就會關閉心扉,你就無法知道其想法了。雖贏得口舌之快,卻失去了學習對方的機會,對你的成長是種損失。這就需要你的胸懷了。

做人就要看開一點,無論在婚戀、職場還是人際交往中,能給你製造大麻煩的人,恰恰是你討厭的那一類人,但也是能讓你學知識的,促進你成長的人。當然,對於你不喜歡的人,或者說危險的人,接觸時要萬分小心。因為對他們的過去毫無瞭解,難以找到對付手段,你不要輕易相信,多問為什麼。

還有讀書是瞭解人性最方便的方法,前提要搞清楚你讀的書,到底是真實的人性分析,還是雞湯,或者只是意淫之作?譬如一些網文,女主男主自帶光環,快意恩仇,情節毫無邏輯可言,一付擋我路 電者殺無赦的樣子,少看有益大腦健康!電視劇《延禧攻略》被很多人拿來用作職場教材,恕我直言,誰才有資格成為作者筆下加持的主角?就算盡得魏瓔珞的真傳,在現實職場中你也根本活不過半集。道理很簡單:魏的對手都是編劇為她量身定製的,你的對手則不是,你可能連對手是誰都沒搞不清楚!

但也別害怕人性,一些自詡道德高尚的人隨意就把自私自利、不擇手段之徒比作禽獸,其實讀一讀歷史就懂了。毛主席說——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隻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就是隻有帶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麼超階級的人性。很哲學,深思起來這才是人家勝利的根本原因。

認識到人性的善惡分佈在哪裡,善惡的度在哪裡,根本不會生氣社會之下人們的做法,不會輕易絕望,更不會隨意變態,只會讓你思考更深遠,在人際關係處理中更能做到遊刃有餘。

現在這個社會不再是靠誰的社會了,大多數女生都變得很獨立了,靠自己賺錢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才是活成最精彩的樣子。

人這一生,要經歷無數的大事小事,難事急事,要想過好這一生,就要記住三件事:能扛事,少惹事,不怕事。

人生重在及時適應,貴在不斷改變;改進中不斷完善,變化中逐步取勝。不能改變環境,可以改變自己;不能改變方式,可以改變方向;不能改變面容,可以改變笑容;不能改變去路,可以改變思路;不能改變貧困,可以改變精神;不能改變法律,可以改變觀念;不能改變昨天,可以改變當下。

物質豐厚是富有,心靈寬餘乃幸福。富有的人不一定幸福,幸福的人不一定富有。不遺餘力地追求物質的富有,聲名的顯赫,地位的尊貴,往往錯失了淳樸的幸福。心如水杯,幸福如杯中的甘泉,杯中的雜質越多,幸福就越少,當沉渣填滿杯子,幸福之泉已被榨乾。清除慾望之塵,心寬了,才能時時感覺到幸福。

能扛事,是氣魄,人這一生,無論是誰,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坎,或多或少要承擔一些壓力,只是有的人遇到事情,一咬牙,含著淚就扛過去了,有的人卻被壓垮了。

這世間從不缺讓你的世界天翻地覆的事情,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扛得住。

有一句話說:“挫折經歷得太少,才會覺得雞毛蒜皮都是煩惱。

當你經歷越多真實與虛假,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後,反而沒有那麼多的酸情。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

我喜歡這段話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沒必要攀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風有風的自由,雲有云的溫柔,沒必要模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你認為快樂的,就去尋找;你認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認為幸福的,就去珍惜。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有時話多,會惹出好多麻煩;話少,能減少好多麻煩;沉默,可避免好多麻煩;微笑,能解決好多麻煩。其實,很多時候,語言並非人與人溝通的唯一或最好的方式。有時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謙卑的姿態,一個開懷的擁抱,一個善意的舉動,勝過千言萬語!

世上最難求的是愛情,世上最難受的是無情,世上最難還的是人情,世上最難斷的是感情,世上最難得的是友情,世上最難分的是親情,世上最難找的是真情,世上最難猜的是心情,世上最難報的是恩情,世上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世上最可愛的是你們微笑的表情。

坦然做人,坦然做事,坦然生活。坦然,是內心的沉靜,是大風大浪之後的安謐,是生命了無遺憾的恬淡,是無慾無求的從容,是不卑不亢的自我關照。緣聚緣散一笑而過,功名利祿皆順自然。有勇氣放下才能得坦然。

讓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誘惑;最終耗盡一個人精力的,往往是自己的慾望。非做不可的事,聰明人一開始就做,傻瓜卻要等到最後才做。上帝能夠原諒的事,社會不一定會原諒;老師能夠原諒的事,老闆不一定會原諒。你得生活在現實而複雜的社會,而不是大學和天堂。

輪迴的路上,註定要面對風雨,也將因此獲得成功,因為它能創造出因堅持而獲得幸福與快樂的奇蹟。人置身於某些事態中,往往會迷失自己,看不清事情發展的方向。這時,便不如順流而下的退後一步,暫且跳出圈外,以更深遠的目光覺察事件的本質,從而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

很多時候,感情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淡;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風雨。友情和愛情一樣,都有保鮮期,想一想,有多少夫妻患難時,彼此扶持,彼此溫暖,風雨過後確抵擋不了慾望的誘惑。有多少朋友風平浪靜時,勾肩搭背,推杯換盞,一旦遇事知己幾何。不是不想聯繫,實在是。

雄鷹高飛是為了更好地尋找食物,麻雀飛得低是因更有利於生存。只有適合自己的高度,才是最好的高度。放空的心,是人生最好的禮物;獨走的路,那是最美的風景。做人恰如其分,是人生最高境界;做事恰到好處,是人生最大學問;把握做人分寸,掌控做事尺度,日積月累,便會在一分。

屬於自己的風景,從來不曾錯過;不是自己的風景,永遠只是路過。天地太大,人太渺小,不是每一道亮麗的風景都能擁有。一輩子,只求有一道令自己流連忘返,不離不棄的風景就已足夠。每一顆心,都有一份無法替代的情愫和某一道風景永遠關聯著。人生的風景,是物也是人。

世事太亂,紅塵太深,一顆心承載不起太多顛沛流離。大家的路大家走,磕磕碰碰無可避免。眾人的緣眾人結,聚聚散散無可厚非。寬容才有寧靜,看開方能淡泊。讓心安靜,不要把心放入風雨交加的處境之中。一個人,一輩子最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財富,不是事業多麼輝煌,而是有顆平常心,有平靜的生活。

中年以後,常常會覺得孤獨,常常會沉默不語。因為每天一睜開眼,周圍都是要依靠你的人,你自己卻無人可以依靠。

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是明白了:生命來來往往,能走進心裡的人寥寥無幾。

無論有多少痛苦和委屈,不必逢人就說,別人會安慰你,也可能當笑話聽,真正能治癒自己的,始終還是自己。

其實,沉默是一種成熟,看淡了許多事,看清了許多人,不喧譁,不聲張,自有不動聲色的力量。

看透不如看淡,年少時,總是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聽到閒言碎語就耿耿於心,被誤會就急於爭辯,遇到一點委屈逢人就說。

經歷的事情多了,越來越喜歡沉默了。生活是自己的,不必過給別人看,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有時候,說多錯多,沉默比解釋更有說服力。

人生,看透不如看淡。好事壞事,最終都會成為往事,不必過於執著。看不慣的人,默默轉身就好;放不下的事,學會淡然處之;繞不過去的心坎,學會釋懷。

人生數十載,在漫漫時間長河裡不過短短一瞬,回過頭一看,再大的事都是小事,又何必耿耿於懷?

南懷瑾曾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人生最難得的,是修得一顆平常心,得也罷,失也罷,沉默以對。凡事看淡些,過眼雲煙事,都付笑談中。

以前,心裡有苦總是四處找人訴說,後來,越來越喜歡沉默,越來越不想說,因為放下了,放下過去,就是放過自己。

糾纏不如放下,看過一個故事:一位苦者向禪師問道:“我總是放不下一些人和事。”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總會有高低不平,掬一捧光陰,握一份懂得,穿越一場又一場的生命迷霧。不是沒有憂傷,是我們學會了堅強,不是沒有挫折,是我們學會了面對。每一場經歷都是生活的積累,每一次坎坷都是生命的歷練。春暖花開,打開心靈之窗,走過陰霾,只要明天的太陽還會升起,生命就會在陽光中怒放。

財富是一種寄存,你不能將它帶走;榮譽是一道亮光,你無法將它留住;成功是一顆碩果,你無法四季品嚐;生命是一種過程,你不能讓它停步。放下已經遠走的人與事,忘記已經塵封的事與非,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堅定信心與夢想,但行好事莫猶疑,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禪師說:“這世間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苦者說:“可我偏偏放不下。”

禪師讓苦者拿著一個杯子,禪師往杯裡倒熱水,水滿了,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放開手。

禪師說:“痛了,自然會放下。”人生總會經歷一些欺騙、傷害、甚至辜負,如果一直苦苦糾纏下去,受傷的終歸是自己。

放下,不是原諒傷害你的人,而是對自己的溫柔,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
,對於那些欺騙、傷害、辜負你的人,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放下過去,沉默前行,才能在“山重水複疑無路”後,遇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抵達你想去的地方。

從歲月中走來,慢慢明白,世上很多人和事是我們左右不了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左右不了的,就隨緣吧。

這些年,走過風雨坎坷,有過淚也有過痛。有些事不可觸碰,只能沉默;有些人無可奈何,只能沉默。

執著不如隨緣,看慣了人心叵測,選擇沉默,隨緣而化,也是一種灑脫。

越來越沉默,是因為越來越成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可能事事順心,無法左右的,只能順其自然,不抱怨、不惱怒、不強求、不悲憤,讓它隨緣。

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就如人生的四季,不停流轉。隨緣自適,方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學會隨緣,才是放下煩惱的第一法門。

有人說:“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也沒人在乎你要輾轉反側,熬過幾個秋。外人只看結果,自己獨撐過程。等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會在人前矯情,四處訴說以求寬慰。”

當你越來越沉默,是一種成熟的標誌,是生活教會你的內斂和淡定,也是對別人最大的謙讓和寬容。

往後餘生,願你靜默淡然,隨遇而安,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作家餘華說:中國年輕一輩人裡面,有很多優秀者,但很少有能抗得了事兒的人。

什麼叫能扛事兒?是遇事不逃避,不輕易放棄,迎難而上,咬緊牙關想辦法渡過難關,即使失敗了也有從頭再來的勇氣。

就像67歲喪女,71歲被判無期,74歲回到深山種樹的褚時健。

作為曾經的中國菸草大王,曾當選全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後因經濟問題被剝奪一切,還深陷囹圄。

一般人遭受這樣的打擊,肯定會心灰意冷,了此殘生。

但是,他卻並沒有被命運打垮,他以74歲的高齡承包了2400畝荒地,開山種果樹,後來他的橙子銷量過億。

一個能扛事兒的人,就像一棵大樹,歷經四季的風霜雨打,卻依舊挺立,越來越有魅力。

少惹事,是謹慎!中國有句老話: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很多時候,人遭遇更多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常常因為逞一時的意氣,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大禍,追悔莫及。

就像我今天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新聞。在上海某一小區門口的公交車站,一個年輕的女子等車的時候,不遵守規則秩序,肆無忌憚地插隊。這時,她身邊的一位大爺就好心地提醒她要遵守公共秩序。

女子聽了,不僅不改,還打電話叫來自己的老公,把大爺打了一頓,打完之後,她的氣是消了。但是大爺被打成腰椎壓縮性骨折,住進了醫院,她丈夫也被警方帶走。

面對記者的鏡頭,該女子後悔不已,跪倒在地,表示他丈夫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還有心梗,家裡孩子尚小,需要養育,乞求能得到大爺的原諒。

我們說惹事則生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果她當初不惹事,又怎麼會被麻煩惹上身呢?

人生要想順遂,就要少惹事,本本分分,方能平平安安。

不怕事,是膽量,人生無常,每個人都會有遇到事情的時候。詩人王維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遇到困難不要怕,也不要慌張,畢竟車到山前必有路,人到橋頭自然直,沒有過不去的坎,也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現在解決不了,那就等等,總有解決的那一天。

我們既然存在於這個世界,那就要相信自己有存活下去的能力,那些生存的技能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都深深地埋藏在我們的血液裡。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度過難關,可以解決任何難題。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輸給了困難,而是輸給了自己。就像一首歌裡唱的“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遇到事情,不要怕,勇敢面對,就像尼采說的: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讓我們更加強大。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在平時,我們要安分守己,不惹事,遇到事情,我們也不怕事,要能抗!

世間,人人都很忙,人人都很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心事,找個能幫你的人不容易,找個能依靠的人不可能。

生活裡,有太多的不確定,靠自己,才無懼艱辛;靠別人,永遠缺少安全感;沒有傘的孩子,必須自己努力奔跑;靠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安全。

強者都是熬出來的,勇者都是逼出來的,自立都是扛過來的,成功都是幹出來的。

人生這條河,沒有那麼好蹚,深淺都要自己試,高低都要自己過,再苦再難,也要勇往直前,人生再苦,也要加油前行。

靠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當人生落魄時,別去打擾任何人,不要逢人就訴苦。

人生路上,想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除了奮鬥,就是努力,苦要自己吃,才能嚐到生活的甜;痛要自己扛,才能珍惜幸福的來之不易。

人生落魄時,別到處去傾訴自己的不幸,要學會沉默寡言。

這世間最騙人的感情就是感同身受,別人不是你,你也不是別人,不同的人心,不同的人生,怎麼會有相同的感受。

誰懂你深夜輾轉反側的難眠,誰疼你夜深人靜時的哭泣,誰在乎你曾經吃過的苦,只有自己。

再說了,人窮沒朋友。沒人願意幫助你,沒人願意聽你滿腹的牢騷,沒人願意理解你的痛苦,沒人願意接收你的負能量,你逢人就訴苦,別人會嫌棄你是個大麻煩,避之不及。

人生低谷時,不去叨擾任何人,是最基本的自知之明,自己救自己,才不負光陰,默默努力,準備東山再起。

世間百態,人情冷暖,唯有自知,能幫你的只有自己。

自古有: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世無人問;不信你看那杯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

人只有落魄一次,才能知冷暖,明人心。三十年前,二叔是一家酒廠的老總,日子風光無限,二叔的嗜好也是喝酒,關鍵是一喝就醉,在他任廠長那幾年,他的酒朋酒友遍“天”下,光在外認的乾兒子乾女兒就有十幾個,逢年過節,真是門庭若市,每天迎來送往,絡繹不絕,二叔是一場又一場接,一波又一波的送,紅包備好,酒場擺好,好不快活。

人生巔峰時,莫張狂,太過張狂,老天會收你!好景不長,二叔犯事了,被查,好在事不大,繳完罰金,給放出來了,官職自然不保,從那以後,二叔的門口再也沒有一部車出現過,沒有一個朋友看望過他,也沒有一個乾兒子乾女兒來拜訪過他,逢年過節,冷冷清清,二叔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在以後的生活中,總是一個人借酒消愁,沒有一個人來作陪,天天一醉方休,了卻餘生。

人生,任何時候,都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更不要高估你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當你活得風生水起時,周圍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心走肺的閨蜜,心有靈犀的情人。你會說,沒關係,憑著這些人際關係,我就不怕人生沒有無路可走的時候。

當你人生落魄時,睜大了眼睛,就是看不到,曾經周圍人的真心,就是抓不住,伸手拉你一把的人,相反,看你笑話的人很多,瞧不起你的人很多,幫你的人卻寥寥無幾。

有錢的時候,人人圍著你轉;沒錢的時候,人人都躲著你走。困難面前,關係說就遠,常常讓人猝不及防。

世間從來不缺錦上添花的人,稀罕的是雪中送炭的人。

社會現實,人心真實,人生路上,落魄時,永遠不要指望別人扶你一幫,不要期待他人幫你一把,在這無常的世事裡,真正不變的依靠就是你自己,你的幸福終歸靠你自己成全。

別人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根本。靠自己的人生,不會輸。依靠別人,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主動權交給別人,依靠自己,才是長久。

別人幫你只是一時,不會是一世,就算是有貴人相助的好運,那也是你自己努力經營出來的人脈,沒有天上掉下里的貴人。自己不強大,別人幫你也沒用,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提升自己,讓自己強大。

真正的強者都是無依無靠的,人,不逼自己一回,就不知道自己的潛力;不靠自己一回,就不知道什麼是獨立。

經歷了人生低谷,才有機會看透世間很多東西,也不會永遠抱有僥倖的心理,才能學會在沒有路的地方,找出路;在無法堅持的時候,再堅持,用心走,用力走,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們終究要學會自己堅強,學會靠自己,你不堅強,軟弱給誰看;你不努力,誰替你強大。

做人,就要做強者;靠人,就要靠自己,人生才永遠不會輸。

有時候,比起優秀的辦事能力,“讓人放心”顯得更為重要,踏踏實實地做事,能夠穩重地完成任務,這便是極好的了。

世界上從來不缺少聰明能幹的人,過人的天賦能讓他們優人一等,但能貫徹信念做到“讓人放心”的人卻不多,這是一種唯妙的能力,它往往比過人的天賦更容易讓人信服你,願意將大任託付於你。

無論是在現實社交中還是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強者的角色,往往都不侷限於優秀的能力,更注重的是一種做人之道——“讓人放心”。

能夠讓人放心的人,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青睞,能在工作中平步青雲,擁有較好的人緣,其中蘊含著一個人的品格,也體現了這個人的修養價值。

讓人放心,不失為一種人生境界,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地修正自己,做到讓周圍的人都能夠信服,能夠滿意,最終達到的極限終點。

所以,我才覺得,一個人最大的能力,就是讓人對你放心。

讓人放心,是最真誠的社交方式。生活中,若讓你選擇一種朋友去深交,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我的話,一定會比較青睞那些讓人放心的朋友,正是因為他們的靠譜,我才能體會到,這種人往往都很不簡單,他們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以最為真誠的方式去和人相處,能讓人信服,讓人放心,所以值得深交。

我有一個年紀比我稍微大些的好朋友,一開始我們並不是很親近,但越是相處久了,越讓我信服他的能力,讓我能夠深刻地明白,讓人放心的人是最值得深交的。

我還記得前幾年剛出學校來到社會上闖蕩的時候,因為能力不足,吃了不少苦頭,撞了好幾次牆壁,那一年整個人都消瘦了不少。

那時候的一次朋友聚會上,大家都在談自己社會經歷,輪到我的時候卻只剩下了訴苦。

因為是以自嘲的口吻來敘述的,周圍不少朋友也是一笑了之,那時候只有他笑著和我說:“不如來我公司試試吧。”

當時,我覺得他只是在開玩笑,為了安慰一下我,我也欣然地接受了他的好意,就笑著便順口答應了,畢竟他比我早出社會幾年,而且能力優秀,創業開了一家公司,經營地還不錯,怎麼可能會看上那時候的我呢。

但最讓我意外地是,沒過幾天,他就約我出來又具體地談了此事,鄭重地邀請我加入他們公司,我當時就就被感動到了,當我問他為什麼看上我的時候,他只是回了我一句:“因為我都答應你了啊。”

雖然如今過去了好幾年,現在想起他的那句話,我還有些感動,他說過的話都會去做,承諾過的也都會完成,做起事來,相處起來,都讓人放心,用最為真誠地方式打動人心,讓人更願意和他深交。

現在想想,當今社會,儘管掌握了再多的社交手段,都未必比將心比心,做到讓人放心,來得更讓人信服,更讓人為之有所觸動。

讓人放心,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讓人放心,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這不但意味著這個人很靠譜,還說明了他更值得人信任,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

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一號人物,即便出身農家,卻不失為一位讓人放心,受人敬重的人。

偉人曾給過曾國藩高度的評價:“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縱觀曾國藩一生的經歷,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並且能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甚至獲得了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子子孫孫也都能因他獲福。

他一生的輝煌成就,其實都脫離不開他“讓人放心”的處世之道。

曾國藩有一次在父親的生日上,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顯得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了鄭小珊的反感,因為這件事情,他後悔萬分。

最終立下了“戒多言”來告誡自己,說話要給自己和對方都留有餘地,做到讓人放心,不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優勢去揭露別人的短處或是誇耀自己的長處,這都是心胸狹隘的體現。

此後,曾國藩一生中,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明白“多言”的人不僅容易為自己招致災禍,還容易喪失來自他人的信任與尊重,讓人不放心,所以萬萬不能“多言”。

也正是因為他這種律己的行為準則,才讓他在為人處世上都令人放心,受人尊重,最終獲得了眾人的高度評價。

如果一個人能在言行之間嚴於律己,做事做人上都讓人放心,那麼這樣的人就值得受人尊重,“讓他人放心”不失為一種對於他的最高評價。

曾國藩曾說:
“最聰明的做人之道,是讓人對你放心。”聰明的人,做人做事之間,都貫徹著“讓人放心”,“讓人放心”或許是一種難以量化的的能力。但隨著日漸的相處,真的會發現這種靠譜,就是一種最值得讚頌的能力。

在和人的相處中,將心比心,展露的是最為真誠的一面,說出的話一定做到,要做的事一定做好,做到讓人放心,這便是一種令人舒服的社交方式,這樣一來,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順暢。

所以,我們才說,一個人最大的能力,就是讓人對你足夠放心,這也是他人對他能力的肯定,對他的最高評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惡的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說不清道不明,根本沒法用善惡來判定。

建議大家,不管做什麼重大決策,對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於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與人自己的關係,你選擇相信友好、堅固關係的時候,這其實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人性中最根本性的特徵之一就是趨利避害,這是人性的基礎和探討和人有關的所有問題的前提。

如果我們忘掉這個前提,或者說忽視了這個前提,最終我們可能總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經常說,你看過了世間所有的惡,還能選擇善意,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智慧的好人。

我真的有幾位這樣的朋友,能夠認識他們,真的是我的榮幸。

我們其實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別人的一點舉動,我們就草木皆兵,然後以自我保護的名義進行反擊,因為感覺別人讓自己失去了安全感,然後互相的對抗,最終導致了不可收拾。這裡的根源就在於避害。很多歷史的大事件,其實都是因為這種誤會引發的。

《管子·禁藏》: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翻譯一下:凡人之常情,見利沒有不追求的,見害沒有不想躲避的。凡人之常情,慾望得到滿足就歡樂,碰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憂慮,這些不管是社會地位、財富水平等等因素都區隔不了的,都一樣。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多與利益相關,當然這裡的利益不僅僅是指金錢財富這些財貨之利,更包括名譽、面子、慾望、自身安全等等這些利。

其實,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當我們覺得受到了巨大的傷害,說對方喪失了人性的時候,是不是我們對對方的人性之善有了過高的期待,覺得別人應該會怎麼樣,覺得對方一定會怎麼樣,

人性趨利避害,同樣有著貪婪和恐懼,而讓我們貪婪和恐懼的就是利與害。

這是我們的祖先們,還在叢林的時候,面對洪水猛獸的生存經驗,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貪婪、過度的佔有,就是為了面對不時之需,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確保自己能夠生存更長的時間,也就是獲得安全感的過程,而面對危險,甚至是危險的苗頭或者貌似危險的時候,下意識的直接逃跑,能跑多快跑多快,這種貪婪和恐懼在那個時代是最為重要的生存智慧,也就逐步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基因裡。

但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再面對這樣的風險的時候越來越少,而對於利益,也不像那個時代食物對於他們能否生存下去有那麼重要的、決定性的價值。但是,這種貪婪被烙印在我們的基因裡,而且是被放大了。

而我們今天,真正讓我們恐懼的,絕大多數時候也不再是洪水猛獸,而是失去利益,或者是失去自己已經計入自己心理賬戶的利益。

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就是在不停的計算利害,並以此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和依據,能夠清晰的計算利害,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這已經算是智者。但是,很多人不是計算的真正的利害,而是用貪婪和恐懼,其實就是自己的想象在計算利害,而貪婪和恐懼把利害因為自己想象的加入,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甚至把利與害顛倒了。

權力,這個詞,很多人對其趨之若鶩。因為權力背後是名譽、地位、利益。那權力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其實就是利用了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心理,追求利益,逃避懲罰,嚮往安逸的生活。如果趨利避害在人性中消失,那權力的基礎或者說底層邏輯就沒有了,也就失去了價值。

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著權利失效的情況,就是權力的運行失去了公平、公正,只有害,而沒有利的時候,就像有些企業,重獎之下也沒有勇夫,重罰之下也沒人害怕。

權,這個字的本意是秤砣,那權力又是什麼呢?就是用比較輕的秤砣,通過秤桿的槓桿原理實現與重物的平衡,這就是一種力量的傳導與放大。

我一直把《管子》的核心思想總結為三個詞:靜因之道、輕重之法、因勢利導。靜因之道,前邊有專門的文章寫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從歷史文章中看一下。而輕重之法,其實就是權力的運用之法,以輕御重。當然,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權衡取捨,其實也,權衡取捨的也是利益;而因勢利導,其實就是認清形勢、看清形勢,利用利益的調整和取捨讓事情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講《管子》的時候,經常講到的,要學會“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權力,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主導權。與其對人性有著美好的期待,與其信任人性,不如學會駕馭人性,學會因勢利導,這樣你更容易洞察人性,也會對人性更寬容。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忍有時是怯懦的表現,有時則完全是剛強的外衣。 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學會忍,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謀生課程。 懂得忍,遊走人生方容易得心應手。 當忍處,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 不當忍處,拍案而起,奔走呼號,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 懂得忍,才會知道何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揮舞得筋疲力盡,卻不知道大多數的揮舞動作,只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的體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實也是不忍之界。

人只有兩隻手,能抓多少東西? 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 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 不要以為得到了什麼,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會。 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喪氣。 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間的精彩太多,持有什麼,不持有什麼,都不是人生過程的關鍵,關鍵是選擇。 選擇,是人生過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誘惑的課題。而持有,只是選擇之後的一種隨機或必然的結果。 當選擇的命題被完成之後,所選擇事物的結果於個體的生命來說,雖然影響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個體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無足輕重了。 畢竟,那已經脫離了生命個體的願望軌道,而進入了事物發展規律的軌道。 人生關鍵的課題是選擇,但人生最難的卻是人要不停地選擇。有時候剛完成一個選擇,又得進行另一個選擇。有時在開頭選擇對了,在第二步卻可能選擇錯。有時一直都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到最後一個選擇前卻走到了另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講持有什麼,而是講選擇什麼,放棄什麼。 正所謂: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我們應該明確我們不需要什麼。 畢竟我們心的慾望太大,而我們的手太少。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

放棄才是人生的大學問。持界其實更是一種棄界。當火會燙手被教給小孩子時,仍然會有很多被燙得縮回去的動作在歷史中不斷被重複。 而沒有被教給的東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發現。 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不同的悟性,同樣的環境,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果。 心鶩神遊,不可預知,奇妙無比。 眼睛,心靈,表現,人生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悟的過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可見,悟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在不斷進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別人的做秀和個人英雄的自我表現,而是不斷完善自我心智的內修。 悟界更是一種自省和自律。 悟界更多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但是首先要通過改造自我或者主觀世界,然後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是故悟界不單純是一種心智的活動,更是一種言行的活動。悟界也是一種做界。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