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應該如何養?

翁永林


盆景養植養植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做,1:從下山樁開始,得到下山樁後栽種前,先對樹樁處理好,如修枝,修根,對樹樁整體鋸囗進行修整,鋸口或剪口塗上傷口癒合劑。

2:栽種下山樁最好用乾淨的河沙,或疏鬆透氣的山土或園土,栽種後管理,如果是上盆的話保持盆土溼潤,保持不幹不澆,經常對樁保溼噴霧就行了。

3:下山樁經過一到三年的放養後看樹樁的長勢,可上盆或換盆換土,並進行修枝,整枝,造形。如何養護先要看盆景本身是屬什麼品種,如有的喜歡中性土的,有的喜歡酸性土的,有的是水培的,有的是要陽光或偏陰的,所以說要先了解盆景樹種才能相對應的給盆景施肥、澆水,剪枝、摘芽,如發現蟲害要針對性的噴施農藥。養護盆景的過程,要時間來慢慢的積累,各有各的方法或經驗,只要保證盆景樹樁有良好的生長狀態都是養護盆景的好方法。歡迎盆友們有好的養護方法能分享給廣大盆景愛好者或新手,謝謝盆友。[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藍石灣2


盆景是有生命的藝術作品,要保證盆景作品儘快成型和延續其藝術生命,只有認真科學地做好養護管理工作才能實現。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這個“養”,就是日常的養護管理,包括澆水、施肥、修剪、翻盆換土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

1.澆水

自然界植物離不開水,水是生長第一要素。在日常養護管理中,澆水是最重要的環節,缺水或積水都會直接影響樹木的生長。盆土過幹會造成失水,表現為葉片捲曲或下垂,葉色泛黃,落葉,部分根鬚乾死;盆土長期過溼,則會導致土壤缺氧,葉色無光澤、葉尖枯黃、落葉、悶根爛根,失枝乃至死亡亡。

盆景界有“澆水三年功”的說法,意思是學會澆水要3年的時間,說明澆水其實沒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有不少培育盆景多年的愛好者,還經常在澆水上出大問題。根據樹木品種、生長特性、季節氣候、盆缽大小深淺,以及盆土質地等情況,本著辯證和嚴謹的態度,認真細緻區別對待,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出一套澆水方法。

不同樹種,澆水次數不同。木質松疏、葉片大、葉面粗糙、葉量多,或耐陰喜溼的樹種,應相對多澆;葉小、革質、葉片稀少、新上盆或樹勢不旺的盆樹,可相對少澆。不同季節、不同生長期,澆水次數也不同。除雨天外,春季(萌發期)和乾燥的秋季,每天基本都要澆一次水;夏季(生長旺盛期),氣溫高,樹木生長快、盆土蒸發大,一般早上和傍晚應各澆一次(避開中午最高溫時澆);冬季(休眠期)保持盆土偏幹,無須天天澆水。小盆淺盆則不論次數,見幹即要澆;微型盆景可放置在溼沙床上,經常噴水。花果類樹木,生長期及開花結果期可多澆;花芽分化期要少澆或控水催花;掛果初期及成熟期則需適中,保持土壤溼潤即可,水分過多易造成掉果或裂果。

每次澆水一定要注意澆透,防止澆“半截水”。所謂“半截水”,是指盆土只澆溼上層一半,下層的盆土還是乾的。例如:短時間小雨微微雨,盆土只淋溼表層,特別是樹冠茂密的盆樹,像一把傘把雨水遮住,表土似乎溼透,其實下層的土還是乾的。有的盆土板結,水滲得很快,通過盆壁的空隙很快從排水孔流出,土團中間還是乾的。盆土過幹,會像乾麵粉一樣,水難溶透,特別是盆面鋪了青苔的,一般會經常噴水保苔,造成表土很溼,但中下層仍是乾的。盆土過幹,部分根系會失水枯死,影響盆樹生長,導致樹勢衰弱乃至失枝。所以要時時注意,不能等到盆土完全乾透才澆水,“見幹見溼,不幹不澆”的提法是不全面的。平時可以用竹片或螺絲刀撥開表土,觀察盆土乾溼程度和滲水情況,避免出現“半水”或“積水”情況。另外,如用水管直接衝澆,水流大,很快從盆面溢出,既浪費水,也會因衝壓而加快盆土板結。最好是用花酒頭澆酒,且來回澆酒兩次以上。

在盛夏高溫期、露天水管中的水溫可超過60℃,澆水時應先把水管中的熱水排去,以免灼傷根系。至於水質,當然最好是雨水、泉水、河水、井水等天然水質。其實,一般用自來水直接澆灑是可以的。有人說將自來水放置一天後再澆,這需要有儲存和加壓條件,一般也沒太大必要。只是在自來水水質比較硬的地區,如直接澆自來水,每月可根據樹種對土壤酸鹼度的要求,酌情加澆兩次硫酸亞鐵。

2.施肥

肥料是植物主要的養分來源,肥料供給植物營養,就像糧食對於人一樣重要。盆栽樹木因盆土有限,要保證其生長正常,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及時適量科學合理地施肥是一個關鍵環節。如果施肥過多,則葉片大,葉緣捲起,枝條及節間徒長,樹形難以控制,嚴重時造成樹液倒流,爛根而致殘致死;如果缺肥,則葉片變黃變小,變薄,嫩芽尖端枯黃,老弱枝退縮,樹勢減弱,病蟲害乘虛而入

植物所需的主要肥料是氮、磷、鉀三大元素,以及鎂、鋅等多種中量或微量元素。碳、氫、氧等可以從土壤、空氣、水分中得到補充,氮、磷、鉀則需要人工供給。其中,氮肥有助於長葉,促葉茂色豔;磷肥促開花結果;鉀肥則促枝莖健韌,根系發達,增強抗病能力。

肥料有有機肥和無機肥之分。有機肥主要是腐殖質,也叫農家肥,包括禽畜糞、蛋売、魚精肥、餅肥、草木灰、堆肥、綠肥等。有機肥肥效緩和,能疏鬆改良土質,是首選的肥料。它既可在換土時做基肥,也可做追肥。無機肥主要是人工合成肥料,通常叫化肥,品種很多,如尿素、過磷酸鉀、硫酸亞鐵等。化肥因無臭味,見效快,使用方便,常在家庭種植中使用,特別是長效複合肥既方便又安全。但化肥分解後產生的酸根和鹽基會影響土壤酸鹼平衡,且易造成板結,不宜長期單獨使用。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與化肥交替使用。

施肥根據施用時期,有基肥和追肥之分。基肥是結合換土,將肥料墊於底層或少量拌人泥土中。追肥就是上盆後日常所進行的肥料補給。這裡所講的施肥,主要就是指追肥。施肥應堅持薄肥勤施的原則,區別不同樹種、樹勢,根據不同季節氣候和不同土質,做到適時適量,科學合理。

(1)根據盆樹的生長情況和觀賞需要,合理施肥。如剛移植的新樁,或剛翻過盆,宜用素土,不得施肥。如急於施肥,會影響髮根,甚至導致爛根。不缺肥但樹勢較弱的盆樹,除病蟲害所致外,多為根系發育不良所致,如貿然施肥過多,容易造成爛根;相反,樹勢旺盛,對肥料的需求大,處於培育期的盆樹可多施。一般盆樹在春秋季萌發前,花果類在孕蕾、坐果期,觀花類在花後,應及時追肥,這就是所謂的“促芽肥”“坐果肥”“謝花肥”。

花果類樹種,如石榴、海棠、紫薇等,除春季萌發期外,為促使其開花結果,應以磷鉀肥為主;而黃楊、赤楠、榆、樸等觀葉為主的樹種,則以氮肥為主輔以磷鉀肥。對一些盆齡特別長的老樹柱,要特別注意肥分的均衡補充。對某些酸鹼度敏感的樹種,如喜酸的杜鵑,可在生長期定期施以硫酸亞鐵,以平衡土壤酸鹼度。

(2)根據不同季節和氣候,科學施肥。春末夏初是盆樹生長旺盛期,必須多施,冬季休眠應停施。但秋後入冬前可適量施用一次磷鉀肥,以利於積蓄養分,孕育花蕾葉芽,度過寒冬。

施肥一般宜在陰天、土壤偏幹、傍晚時進行。長時間陰雨天,天氣預報有雨之前,以及夏季高溫期應暫停施肥。長期陰雨或氣溫過高時施肥容易傷根,大雨前施肥則肥料流失。

(3)堅持薄肥勤施的原則,忌施濃肥、生肥、重肥。夏季氣溫較高,蒸發快,肥料要比日常稀釋得更稀些,以防傷根。

(4)施肥注意事項。施肥前清除盆面雜草、鬆鬆表土。雜草既與盆樹爭奪養分,也助病蟲害發生。有機肥一定要漚透漚熟,忌用生肥。有條件的可把肥料裝入肥料盒中,通過澆水緩釋肥分,俗稱“置肥”。施肥時不要灑到幼芽或嫩葉上。若進行葉面噴施,則應選用葉面肥,且宜淡勿濃。施肥後第二天要澆透水,俗稱“回水”,以防肥料傷根。

3.修剪

修剪是雜木盆景造型的重要環節。如果不及時修剪,任其自然生長,則枝條雜亂,養分分散,預期枝託難長到位,無法成型;而修剪方法不對,該剪的不剪,該留的不留,也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只有在生長過程中,不斷按預期設計要求反覆進行修剪整形,均衡樹勢,有目的地調整,才能逐年上升品格逐步接近預期目標,最終成型成熟。日常養護中的修剪,應根據樹種樹性、長勢,結合季節氣候變化情況,採用修枝、摘(抹)葉、摘心等方法。

(1)修枝。修枝包括剪去病蟲枝、過弱內膛枝,並按原定造型方案和枝託造型要求,剪去徒長枝、重疊枝、交又枝等不良枝條,以及造型無用的枝條。對一些過密而影響通風透氣或阻礙透視效果的枝爪也加以清除,保護培育既定枝幹,營造穿插掩映、疏密有致的枝幹佈局。

修枝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一般在盆樹生長旺盛期都可進行。修剪次數根據不同樹種和生長情況而定。一些耐修剪樹種,一年可進行多次。生長較快的,如朴樹、三角梅等,每月都可修剪。但必須注意幾個要點:一是縮剪的枝條一定要促旺。弱枝剪短後容易老化,有些樹種(如山橘、榕樹、金彈子等),弱枝剪的季節不對,剪後枝條雖沒枯萎退縮,但經一兩年都發不了芽。二是盛夏高溫期水分蒸發太快,儘量少修剪。開花掛果的樹種,應在謝花摘果後修剪,花果前只能微調整形。落葉樹,如樸、榆等,重剪宜在晚冬初春萌發前如在冬季落葉前後過早修剪,剪枝會因休眠時間過久而失水,小枝容易枯退。

三是主枝託(幹)的縮剪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一般要達到預期的1/2~2/3。對其側枝培育,還可利用犧牲枝幫助拉粗。

(2)摘(抹)芽。盆樹經修剪後,會長出許多腋芽或不定芽,如任其生長,枝葉過多,養分分散,樹形雜亂,那麼該留的新芽得不到保護,甚至會過弱退縮。有時一個節點長出多個芽頭,則會使該節點長得太粗,有礙美感。因此,必須根據造型需要,對無用的芽頭一律摘(抹)除。有些樹勢較弱的,可先加強肥水管理,蓄養樹勢,然後再行摘芽。雀梅、三角楓、樸、榆等萌發力強的樹種則應不論何時,隨時注意摘(抹)芽。

(3)摘心。摘心其實也是摘芽,不過是指摘除枝梢的頂芽,目的是控制枝條的伸長和促生側枝。摘心後枝條養分聚蓄,可激發萌生側芽或不定芽頭,對某些側枝過少的枝託,可摘心促發側枝,這就是逼芽的方法。較長的枝條一般採用縮剪枝梢的辦法代替摘心。在樹冠穩定的情況下,摘心則成為保形的措施,在整個生長期都可進行。

(4)摘葉。摘葉是雜木盆景,特別是落葉樹種造型的有效方法。所謂摘葉就是修剪前後把葉片全部摘去。修剪前摘葉可暴露枝託,清晰的骨架一目瞭然便於修剪;修剪後摘葉是嶺南盆景“脫衣換錦”時觀賞寒枝的獨特表現手法,大多應用在成型盆景。此外,摘葉可促進新陳代謝,促發新枝,一般摘葉後半個月左右就會萌發新芽。但因其消耗養分大,一年中摘葉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傷及樹勢。摘葉前半個月,應避開盛夏高溫期施肥促旺。常綠樹入秋後一般不再摘葉,以免縮枝。摘葉後身幹裸露,在高溫期要防止暴曬灼傷皮層,特別是對枝幹大面積暴露的地方,必須適當遮陰。

4.翻盆換士

盆樹上盆後,盆中土壤有限,時間一長,根系會密集交錯於盆底和盆體四周,纏繞成毯狀,因擁擠壓迫而出現腐根,盆土會因澆水施肥而酸化,且逐漸板結,保水保肥及透氣性減弱,新根生長困難,影響盆樹生長,故應及時翻盆換土。如因盆樹長粗,或設計上原因,盆缽不夠協調,則應同時換盆。

翻盆換土一般在盆樹體眠將醒,樹液湧動,萌芽之前,可在立春至清明,結合重剪整形進行,但也必須考慮樹種和地域差異,區別對待。翻盆換土前要少澆水,讓盆土偏幹。如為小淺盆,稍加搖動或輕敲盆壁就可使土團分離,直接取出盆樹;中大盆,則可將盆壁附近的盆土挖開,使土團與盆缽分離,就可將盆樹和土團一起取出。用竹片或扁頭螺絲刀剔除一半以上舊土,同時進行修根,結合修剪枝葉整形,儘量保持枝葉和根對應平衡,並消毒根團。然後清洗盆缽,墊好排水孔,按“底層粗、中層細、表層粗”的原則加入新泥。填土時務必用竹片插入搖動,使新土緊貼根系,不留空隙。上完盆後連續灌澆兩三次定根水。成型的盆樹可在盆面加上少量菜園泥,並鋪上青苔,以增加野趣,也便於澆水。最後把盆樹暫時放置到通風遮陰處,待新芽萌發後再進入常規管理。

至於翻盆換土的期限,可以根據樹種、盆樹長勢和盆土具體情況,如盆土透水透氣性能、盆缽大小深淺、盆樹養分需求等,靈活掌握。一般來說,雜木盆景要比松柏盆景翻盤要更勤,特別是花果類,一兩年就應翻盆換土一次。

5.病蟲害防治

盆栽植物發生病蟲害的原因既有管理欠缺,樹勢衰弱,病蟲害乘虛而入,也有周圍環境條件欠佳,病菌、害蟲入侵。雜木盆景的病蟲害較多,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對待病蟲害必須本著“以防為主,早防早治”的原則,定期採取預防措施。在每年4~6月病蟲害較多的季節,每月噴施一次以上滅菌和殺蟲藥物,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在日常養護管理中,結合每天澆水,細心觀察,及時發現病蟲害苗頭,儘早將其滅除,避免蔓延成害。

盆樹的病蟲害除了諸如用土或水肥失當,樹種自身地域性的水土不服,以及擺設環境不適宜等管理上因素導致的生理性病變之外,主要是由真菌、細菌、病毒入侵的病害,以及寄生性害蟲為主的蟲害,在防治上要區別病害與蟲害,並採用不同的藥物。

殺菌類藥物基本都是廣譜藥,如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多菌靈、百菌清、波爾多液、敵磺鈉(敵克松)等。殺蟲類則既有觸殺和內吸毒殺的廣譜藥也有針對某種害蟲的特效藥。傳統的廣譜殺蟲農藥有4種。

(1)敵百蟲。高效低毒殺蟲劑,對毛毛蟲、尺蠖、蚜蟲、卷葉蟲等多種害蟲具有強烈的胃毒殺和觸殺作用。粉劑用1000倍液。

(2)敵敵畏。毒性較強,易揮發,殘留期短,對一般害蟲都有胃毒和觸殺作用。敵敵畏劑型為不同濃度的乳油,如50%乳油可稀釋1000~1500倍。可與樂果混用。

(3)樂果。高效低毒殺蟲藥,而氧樂果則具有強烈的滲透內吸性,其毒性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適應於多種蟲害,特別是對刺吸口器和啃嚼口器害蟲,防治效果很好。除鹼性藥劑外,可與一般殺菌劑和殺蟲劑混用(4)殺撲磷(速撲殺)。具有胃毒、觸殺、內滲作用,毒性強,對多種刺吸性,啃葉性、鑽蛀性、潛道卷葉害蟲,尤其是對介殼蟲有明顯的防治效果。使用時稀釋1500倍。

此外,還有一些針對性很強的特效殺蟲藥,如針對紅蜘蛛的三氯殺蟎醇,針對介殼蟲的高滲氧樂果(蚧死淨),針對潛葉蛾的阿維菌素。

防治病蟲害的藥物很多,在使用時一定要到正規農藥店購買,保證質量,注意其保質期和使用說明。嚴格按分量調配,過稀無效,而過濃會引起藥害。同類藥品要有多種交替使用,以免出現耐藥性性。











雲南清香木盆景


一種植物生長良好與否,與相關生長要素(水肥、陽光、土壤、溫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1.澆水,有些植物喜溫暖溼潤的土壞環境,像蘭花、君子蘭等,平時應保持土壤成溼潤狀態。但它們也怕積澇,所以要嚴格控制水份的供給。植物處於生長髮育期應多補充水份,而冬季大多數植物都處於休眠期,為保證其安全越冬,應減少澆水,甚至不澆水。

2.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溫床,土壤造取合適與否決定著植物生長的好的壞。土壤有酸性、鹼性;肥沃、貧

瘠;粘重、透水之分。怕水澇的植物應選擇透水性較好的砂質土壤,比如仙人球、沙漠玫瑰等多肉植物。

3.施肥。有些植物喜肥,有些植物怕重肥等,我們在平時的養護過程中應區別對待。另外,同一種植物處於不同的生長階段,所需的肥料元素也不相同。生長初期應以氮肥為主,花前期和掛果期應以磷鉀肥為主。

4.光照。不同的植物對光照的要求不同。像文竹較耐陰,可放室內養護。而月季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我們平時養護時應將它到陽光充足的陽臺、窗臺等地方。另外同一種植物所處季節不同,對光照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炎熱的夏季,大多數植物都應避開正午的太陽。

5.溫度。不同的植物耐寒性不同,不同的植物耐熱性也不同,像一般的蘭花品種耐寒性不高,冬季應置於室內養護。而有些植物卻能在冰雪中綻放,比如梅花、迎春花等。而有些植物喜高溫,氣溫越高開的越鮮豔,比如荷花、三角梅等。

以上就是我對盆景養護工作該如何進行所持的看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


花幹谷


盆景是經過時間沉澱的有生命的藝術品,“景成十年功”盆景的管理包括了,翻盆換土,水分管理,環境,修剪,肥料等環節,所以在日常管理上要了解樹木的習性,脾氣。不同的樹種在水分,施肥上時間,以及量的把握各部相同。以下以落葉的雜木類來具體講解關係的細節:

一,土壤使用:

盆景養護一段時間以後,土壤流失,根系膨大佔用空間,盆土營養耗盡,就要換土。 落葉樹種的盆景,翻盆換土大多在春季進行較為穩妥,翻盆換土操作時儘量避免枝幹根系撕裂:

1脫盆:脫盆可輕拍盆壁,土壤與花盆脫離,在拔出土球。也可以直接使用自來水將盆土衝散,露出全部根系。

2土壤:換盆時候的土壤主要使用疏鬆透氣不積水的微酸性土,可用田園土加腐殖土加淡水河沙各取三分之一混合使用。混合土能揚長避短,發揮土壤的優勢。

3修剪:修剪包括了修根,修枝。

(1)根部修剪掉,環盆根系,過長根系,枯根,老根等。梳理交叉根系,讓根系均勻四面輻射。

(2)修剪了根系,枝條上的過長,徒長,腋枝,悶枝等影響盆景美觀的枝條也要相應剪除,較少水分消耗,養份消耗。

4栽種:墊上盆土滲水孔,先填土顆粒性較大的土,選好觀賞面,判斷根系的深淺位置,填上混合土,用木塊搗弄土壤,讓根部以土壤貼合。然後擱置隱蔽處緩苗。

二,光照,澆水,施肥:

1 盆景植物大多能適應充足的光照,但是受到盆土少,換盆容積小的限制,應該大部分養護到散光位置,避開中午強光。

2,養護盆景時合理的配置土,讓澆水更有靈活性,盆土見幹見溼。枝條枝葉部分可以長期使用噴霧補充頁面水,製造周圍空氣的溼潤。

3養護盆景要求通風良好,流動的空氣會給葉片及根部更好的呼吸。通風,光照下盆土才能乾溼有序。

4,盆景施肥,主要氮為主,磷鉀為輔,用漚熟的農家肥,餅肥,就能均衡給與養份,在使用少量的“磷鉀”複合肥。

三,修剪造型:

1春季修剪,主要是抹芽,將細小的不定芽,悶枝,腋芽,隆基部芽,等抹除。

2夏季修剪掉徒長枝,瘦弱枝,強弱取捨等。審視精準將主冠修整呈現三角形輪廓,枝條間不相互阻礙光照,通風,做到“疏能跑馬密不透風”。

3冬季修剪:經過半年的生長,枝條與主枝上的一級枝二級枝有大小過渡,冬季前植物休眠之時,縮短枝條,將過長的枝條,留取2到3個芽點,做縮枝修剪。

意在筆先。因勢造型。動靜結合。繁簡併用。以小觀大。陰陽向背。主次分明。比例協調。顧盼呼應。變化統一。形神兼備。

四,小結:

春日澆水宜早上,加強光照防徒長。增施"磷鉀"有機肥;枝壯葉厚節徑短。夏日最好避西曬。防止葉片早枯焦。氣溫下降及時肥。酷暑盆景分外妖。秋季西風落葉黃,扣水減肥理應當,植物體內轉機制;勤查調整樹可安。冬季防寒是主要。高處放置是首要。室內越冬見光照;充分休眠盆景好。

以上就是個人在養護管理盆景的總結,希望可以幫助上大家。交流經驗請留言評論區。謝謝大家。


喧城靜屋園藝館


適當澆水:盆土裡面不能有多餘的水,澆水即澆透,土壤微溼狀態最佳。及時施肥:生長期要定期的施加肥料,冬季和夏季休眠期可停肥。合理見光:要讓盆景接受溫和光照,不能被烈日照射,夏季需在陰涼處養。位置擺放:養護的時候不要隨便改變養護環境,盆景會很難適應。

一、適當澆水

在養殖盆景的時候,多數花友都是澆水澆死的,所以要避免盆土裡面有積水。千萬不要怕缺水而過度的澆水,因為水分蒸發不了但又排不出去,就會出現爛根的情況。每次澆水差不多澆透就行,土壤也是處於一個微溼的程度最佳。

二、及時施肥

植株在生長期間是需要養料支持的,所以及時和定期施肥是很重要的,不然它就會生長不良。施肥的時候量要少一些,可以少量多次的施肥,並且肥料的濃度也要低一些。通常,植株在春秋是生長旺盛的時候,這個期間施肥就行,冬季和夏季最好不要施肥。

三、合理見光

多數的植株都是比較害怕強光的,所以在陽光溫和的時候是可以接受光照的,但是到了夏季一定要遮光。盆景在烈日下養,它的葉子就會被灼傷,並且高溫的時候也容易缺水,不利於植株生長,所以酷夏要在陰涼處養。



小張日記錄


盆景管理主要分三大塊即:生態環境管理、土壤管理、樹體管理。


第一、環境應潔淨適宜。一般來說盆景應處在通風透光、冬暖夏涼、潔淨衛生、溼潤高燥的小環境中,不能讓盆景受到積水、曝曬、大風的侵擾。不能過於廕庇,也不能放在風口、汙染嚴重處。對於有的盆景夏季還需遮陰、噴水,有的冬季需移入室內越冬。

第二、盆土應疏鬆肥沃。良好的盆土是盆景植物生長的基礎。盆土總體上應該疏鬆、肥沃、溼潤、透氣排水能力良好,無病蟲害及汙染。具體到不同的樹種,又有特別的要求,例如檉柳喜歡鹼性土,杜鵑喜歡酸性土;又如干松溼柏等等。為滿足盆景植物生長的需要,要根據其習性合理配製盆土,注意盆土消毒和定期翻盆換土,澆水注意水質與水溫,要見幹見溼、不幹不澆、澆則澆透。施肥要薄肥勤施、寧淡勿濃,春季以氮肥為主,秋季以磷鉀肥為主,冬季和雨季、高溫時節不施肥。要定期鬆土或露根。盆景用盆要透氣性良好,有排水孔,大小、深淺、形狀、顏色與盆景植物協調一致,在滿足生長的前提下儘量美觀、方便。



第三、樹體應優美健康。盆景樹體總體上要意境深遠、統一協調、主次分明、繁中求簡、小中見大。通過栽植、修剪、攀扎、理根、雕幹,以及配件的裝飾,來充分展示盆景植物的根、幹、枝、葉、花、果的自然美、造型美、意境美。雖然總體上盆景植物病蟲害較少,但也不能疏忽,要注意觀察防範,一有苗條立即除治,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於蟲害可以手捉(藉助鑷子)、刷刷、煙燻(蚊香)、藥噴、燈誘、日曬等等,對於病害主要是搞好環境衛生,斬斷傳播途徑,適時噴藥預防、治療。



圖片均來自網絡


木頭工程師


越來越多的花友喜歡將花草樹木養殖在家中,針對一些比較有觀賞價值的盆栽,會把它養植成盆景以便收藏以及觀賞。


但是最近收到了很多問題,跟題主的題一樣,就是盆景如何養護,那麼今天就根據小編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如何養殖盆景這個話題,希望可以幫助到花友們。

養護的方法非常多,今天給大家介紹養殖盆景的最重要4點技巧。

第一就是澆水。

澆水是養護室內盆景盆栽最重要的一種方式,那麼澆水的過程中管理方式也尤其重要。因為澆水是養花過程中最為頻繁的一種措施。如果澆水太多可能造成積水;但是如果長期不澆水,盆栽的根系因為因為缺乏水分而導致乾枯,因此要及時的觀察,保持花盆土壤的水分處於一個溼潤的狀態。


第二就是施肥。

因為在室內養殖盆景,基本上花盆的大小是有限的,花盆裡面能夠承受的土壤養分也是非常有限。所以,對於有限的養分來說,要想讓植物生長得更好非常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及時的補充肥料。我們要根據自己所養護的植物來判定什麼時間需要施加什麼肥料以及施加多少肥料。

第三就是植物接觸陽光。

因為盆栽基本上是擺放在室內,但是室內的光線非常薄弱,很多室內擺設的盆花,因為無法接觸到陽光,導致植物出現頭脹,甚至出現了不開花,葉片脫落髮黃的情況。


所以在養護的過程中要經常更換花盆的位置,最好是放在窗戶跟前,可以接觸到室外閃光的照射。

第4點及時修剪。

養護盆景盆栽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修剪,基本上每隔幾個月都要進行修剪一次,可以選擇在春天或者秋天季節。因為這兩個時節最利於植物的生長,也是所有植物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

對於土壤或者是被病害蟲侵害的枝條,要及時剪去。如果是在夏天修剪的話,由於天氣炎熱,容易將修剪部分燒傷,因此修剪後要將盆栽擺放在室內陰涼的地方,還上一週左右才能夠正常接受光照。



總而言之,要想養盆景,要做到以上幾點,同時盆土也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在植物生長期間,若想讓植物生長得越來越快,那麼營養土的配置也非常重要。


靈兒養花


個人覺得植物養護主要問題是:澆水、光照、通風、溫度、翻盆、修剪等等

一、土壤:要求土壤疏鬆、透氣、保水、保肥,而且土壤的PH值等要適合樹種,地方樹種最好用地方土壤,平時維護好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讓它能較好的協調植物,水分、空氣、肥力供給地的關係,沒有病蟲害。

二、澆水:水質應清潔無汙染水溫適宜,澆水原則是土壤乾透澆透,季節有別,忌積水。春天光照、氣溫適宜,給水要綿潤。夏季高溫強光,防止植物長期脫水,平時給水寧溼勿幹,注意中午、午後適時遮陽,秋季高溫氣爽早晚涼爽,空氣溼度小,可多噴葉面水,冬季氣溫偏低為防止根系凍害,水分適當少給,中午土溫升高時再澆水為好。

1、澆水判斷:盆栽表土顏色變淺,盆壁於土壤縫隙變大,且底孔觀察時土壤勿溼潤狀態這就表明植物缺水了。也用手指敲擊盆壁呈“噹噹”聲,音質清脆就表明植物缺水。如果聲音沉悶呈“篤篤”聲,表明盆土中部或底部含水量較大不需急於澆水。當用手托起盆栽感覺重量明顯變輕時也是缺水的狀況。

2、澆水的常用方式是噴霧、水淋和浸水三種。

(1)噴霧:細霧狀噴灑植物葉片、枝幹,常用於平時植物不缺水時的葉面水補水。

(2)水淋:細雨狀灑淋,更多遍才能保證土壤水分喝足。

(3)浸水:盆栽直接放入水中,淹沒盆面,等沒有氣泡冒出時稍停片刻即可取出,多肉植物的盆栽浸水時,水位不應沒過盆口。

三、肥料:按目的進行施肥,分季節把控,原則是“少量多次”。常用肥類有氮、磷、鉀三大類,形態上有固態、液態、粉狀之分。春季宜多施氮肥,夏季高溫不宜施肥,秋末、初冬增施磷、鉀肥,觀葉、觀枝幹類盆栽植物多補充氮肥,觀花、觀果類植物適時補充磷、鉀肥,可使花更豔、更大並有保花保果的作用。

四、病蟲害:主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指導思想,盆栽養護量少時,病蟲害、菌害能及時發現、及時滅治即可,殺死幾個害蟲也有為植物除害的榮譽感。市場上有現成的殺菌、治蟲藥物供應,只要告訴店主病蟲害的症狀,多數能得到較好的處理辦法。

五、盆栽的小環境:植物生長適宜氣溫一般在5~32℃之間,並且要求採光、通風良好,空氣無汙染的大環境。然後各人的養護場所不同,因此也需要按具體情況改善條件。樓頂、天台,通風好、光照足、高溫適時遮陽;陽臺、窗臺,因朝向不同,會有通風不佳採光不足之弊;露地放置盆栽要防止地表夏季高溫傷根、冬季潮溼產生凍害。因此植物的擺放也應根據植物習性進行置放。

翻盆:像盆景植物根據盆景大小一般每隔2-3年在春天或深秋進行,當溫度高於30度翻盆就不是很理想了!!!

修剪:盆景植物修剪要看是什麼品種的,像榆樹一年四季都可以修剪,但一年內次數也不宜過於頻繁,松樹就不可以隨便剪了,我們修剪一般在大寒後立春前進行的呢!

植物養護也要看具體情況,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哦,如果還有關於植物的分享的話 可以在百度搜索綠趣網 它有總結了不少植物養護內容的呢!


發條桔子


盆景應該如何養?這是個很多盆友都面對的問題,其實,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本是已有定數,只不過,不容易很好的形容出來。其實,養盆景也不是那麼難,之所以覺得難,更多的是因為心不在焉,又或者是力不從心,如果解決這兩個方面,不但是讓盆景旺盛不難,管理起來也比較簡單。就此,我也聊聊自己的看法,供大家一起探討。

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養

盆景可以形容為一類物種的統稱,細分來看話,不但是千姿百態,還各種各樣。從植物上來說,有松柏類、雜木類、灌木類等等,從造型來說,也區別有懸崖、直幹、臥乾等各樣。區別方式還有觀果、看花、樹種、數量等很多方面。也正因此,喜歡盆景也就成了一個大體的概念,確切到點的話,每一株樹、每一個造型、每一盆盆景喜歡的程度也會不同。所以,我個人覺得,想要養盆景,就養自己最喜歡的類型。喜歡不但是種情感,還會成為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哪怕就是不會,也會有想要了解學習的興趣,自然會讓養護也能變得感覺不到麻煩。

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養

上面說過了,盆景有多種類型的樹木組成。這其中就延伸出來一個問題,樹木品種的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習性。包括的環節有澆水、光照、溫度、施肥等等,有樹木喜陽,需要全天能有充足的陽光,也有樹木怕嗮,需放置的地方有散光。再考慮其餘的環節,都是影響盆景是否好養的因素。然而,每個人的情況卻不一樣,有的盆友有庭院,有充足的空間,甚至能搞大棚,對他來說,可以滿足植物的各種習性,養啥都不會太難。也有盆友空間有限,光照不好,那麼,能耐蔭的盆景就相對好養了一點。因此,根據自己現實的條件來養盆景,在選擇的時候做好調整,應該是一定要考慮的環節。

根據自己的環境來養

這也是源於盆景樹木不同的習性,其實,之所以這樣的原因,還是因為每個地方的環境。要考慮的有南北溫度的差異、水質的區別、溼度的不一樣等各種環節。在南方來說,那些喜溼好溫暖的常綠樹種基本都好養。對北方來講,能耐旱、可耐寒的落葉樹種才更好養一點。所以,當地野外有生長盆景樹種,在當地作為盆景來養才會更簡單。尤其是對於那些剛開始接觸盆景,並不打算在養護方面太過費心的盆友,當地野外有的樹種才是更適合這個環境的品種,養護起來簡單,照顧起來也不難。反之,則要更費心一些,也會輕易出現不好養的狀況,是養盆景一定要參考的條件。

我個人覺得,以上3點就是養盆景的一些條件,尤其是想要好養易活的話,一定要參考這3點,根據這個來養,盆景一點也不難,管理起來還很簡單。反之,則要適當的改善自己的條件,給盆景營造適合生長的小環境,不但是多了一些工作,還容易出現差錯,如果再配上不足的耐心,養護著難不說,養好也不簡單。

我是大曹,一個在盆景路上越陷越深的小夥,每天分享自己對盆景的一些瞭解,愛盆景、愛生活。我的口號,要平心浮氣躁,盆景老樁很妙。歡迎【關注】,一起交流讓生活更美好

農村大曹


盆景是大家非常喜愛的,它把自然之美濃縮在花盆之中,小中見大,美輪美奐,可是盆景養護並不是那麼容易,需要太多的技巧,需要花費養護人太多的精力,下面簡單說說盆景要想優美,養護時需要注意什麼,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盆景養護需要適合的土壤

我們知道,盆景要想生長茁壯,要從土壤中獲得營養,所以適合的土壤顯得格外重要,一般來說,要是山梔子和映山紅等盆景,需要疏鬆透氣的肥沃植料,而且土壤最好要呈微酸性。

話說過來,要是栽培石榴,枸杞等一些北方的盆景材料,這樣的盆景材料比較喜歡北方的生活環境,特別是枸杞,對於略微鹽鹼的土壤也能適應,所以養護這些,才能滿足它們生長的需要。

如果植料使用一到兩年之後,植料的養分會消耗殆盡,或者已經有一點略微鹼化,這時就要注意及時在秋季更換植料。

二,養護盆景要注意合理光照

盆景材料比較多,它們對光照的需要也不相同,要是梔子喜歡略微陰涼的環境,要是山松和石榴以及黃荊等等,它們喜光性會比較強,所以養護這些盆景,要根據它們喜光的程度,靈活給光。山梔子可以早晚見見散光和弱光,基本可以滿足需求,要是山松等喜光性盆景,一定要給足光照,但是由於盆土較少,炎熱的夏季土壤容易曬透從而傷害根系,所以即使是喜光的盆景最好也要注意夏季中午遮陽。



三,要合理施肥

任何植物要想健壯生長,合理的施肥和澆水必不可少,這時施肥就顯得比較重要,前文講過,由於盆土比較少,裡面的養分有限,因此要薄肥多施,這樣植株才會健壯,讓盆景達到矮壯的效果,一些朋友害怕盆景葉片變大,進行控水控肥,其實是不對的,本來盆土比較少,盆景生長就比較困難,如果再控水控肥,盆景肯定會營養不良,更談不上健壯。

要是害怕旺長,或者葉片過大,影響美感,建議大家可以噴灑一些助壯藥物,或者葉面肥,這樣葉片肥厚,而且細小蔥翠,更能控制長勢,讓它葉片細小,更有迷人的魅力。

四,澆水儘量要勤快點

養護山松,小葉榆這一類盆景,它們稍稍喜幹,可以等土壤表面變幹二三公分再澆水不遲,要是梔子或者杜絕的話,可以維持土壤的微溼,因為它們畢竟是喜溼潤的。

再者這些盆景大都土壤少,而且根系大都懸露,營造懸根露爪的效果,所以澆水相對地栽來說,要儘量勤快一些,再者為了避免失枝,不觀賞的情況下,可以在懸根上蓋上一些河沙,或者覆蓋一些水苔,避免蒸發量大,對根系造成傷害,甚至會形成失枝。

五,修剪和造型要注意

盆景要想美麗,離不開蟠扎造型,以及修剪,盆景造型時,要看主幹的直徑,如果直徑在一兩釐米,可以直接蟠扎,手法要柔和,切忌來回反覆,以免上號枝條,再者蟠扎要注意首先捆綁布條再纏繞金屬絲,以免勒傷枝條,造成失枝現象。

當然盆景離不開修剪,配合蟠扎可以修剪掉無用的枝條,再者修剪要剪掉病枝弱枝,減少養分消耗,這些都可以讓盆景更美的。


六,總結

養護盆景,更要重視露天養護,一般來說盆景喜歡自然環境,這樣養出的盆景抵抗力比較強,更蔥翠健壯,盆景一般來說不建議長期放在室內,否則很快就會變黃失去狀態。

當然盆景材料眾多,有以看花為主,有點以賞幹為主,我們可以根據需要,要是看花的,注意要在花芽分化期促進花芽分化,要是賞乾的,要注意通過修剪摘心,或者噴灑藥物,讓它枝幹早日變得健壯,此外注意換土時提根。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和看法,水平限制可能會有不當,敬請大家批評指正吧,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