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是怎樣自救、得以延命三十多年的?

阿姆貝兒


長平一戰讓強大的趙國損失了絕大部分主力部隊,瀕臨於亡國的邊遠,按道理秦國只要再加把勁就能滅掉趙國,但是趙國卻堅持了下來,然而事實上長平戰爭是公元前260年結束的,而趙國確實在公元前222年滅亡的,之後居然堅持延續了38年之久。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滅掉了東北的中山國,在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雁門、代三郡,並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趙長城”。從此趙國一躍成為戰國後期數二數三的強國,為啥說數二數三,因為戰國後期基本就秦國一家獨大了,趙國再強也只能是爭取二、三名的位置。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一帶爆發了持續三年的“長平之戰”,這也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也是交戰雙方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役,沒有之一。

長平之戰最終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參戰趙軍全軍覆沒,紙上談兵的趙國指揮官趙括被射殺,45萬趙軍戰歿者5萬,投降被俘者40萬,降卒除200多位童卒外皆被白起下令坑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其餘五國也出於驚怖之中,而秦滅趙國看起來是指日可待了。

那麼秦國最終在巨大優勢下未能一舉滅掉趙國,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秦軍自身也損失巨大,長平之戰是關係國運和歷史走向的大戰,秦、趙兩國都舉全國之力參戰,尤其時到了戰爭後期,秦昭王就親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徵調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諸國的援軍和糧運。而秦軍自己也有傷亡十萬說和二十萬說,但是我個人認為二十萬說誇大了秦軍的損失,二十萬說的出現是和給趙括平反的論調幾乎一起出現的,秦軍後期圍殲戰俘虜了巨量趙軍戰損比不可能那麼高,所有秦軍傷亡十萬說是可信的,但是即使是十萬這個損失也是巨量的,已經到了秦軍承受的極限。

二、秦國自己錯過了滅亡趙國的大好機會,給了趙國以喘息之機,長平之戰後,秦國大將白起建議秦昭襄王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滅亡趙國。但是秦國應侯範睢妒忌白起功勞,不想讓白起有滅趙之大功,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向秦昭襄王建議韓國割讓垣雍(今原陽縣)、趙國割讓六城請和,沒有想到秦昭襄王居然同意範睢的建議,坐失良機。結果最終協商卻是趙國堅決不同意割地,等到秦昭襄王再次決定攻打邯鄲的時候最好的實際已經過去了。

三、秦軍屠殺降卒,讓趙國幾乎家家帶孝,趙國上下一心,抗爭暴秦,趙國重新起用廉頗,廉頗率趙軍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秦軍統帥王陵戰至第二年,仍不能攻邯鄲。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秦軍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陣亡,秦昭襄王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近半,仍不能下。

四、唇亡齒寒之下魏、楚救援趙國,給本已損失慘重,疲勞不堪的秦軍給了最後一擊,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屢次突圍不成後,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秦軍再次大敗,導致河東郡數座城池失守。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但是長平之戰依然意義巨大,趙國損失四十多萬大軍,之後邯鄲保衛戰雖然獲勝,但是國力劇減淪為弱國,秦國長平一戰讓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鋒,而邯鄲保衛戰只是讓趙國多存活了一點時間而已,從大歷史來看,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國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也就是長平之戰39年之後秦國便統一了天下。


我家的貓叫皮蛋


公元前262年爆發的長平之戰,趙國精銳士兵一夜之間被坑殺40多萬,這使得趙國元氣大傷,然而長平之戰後,趙國卻沒有馬上滅亡,而是又苟延殘存了3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公元前259年的邯鄲之戰,趙國聯合魏國楚國大擺秦軍。長平之戰後,趙國意識到了滅國的危機,於是一面派人向秦國求和,表示願意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以求平安,另一方面又派出使者不斷地遊說其餘五國,以求聯合抗秦。在使者們的努力下,魏國楚國都相繼答應共同出兵對付秦國,趙國於是在國內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準備。


另一邊,秦昭襄王見趙國遲遲沒有兌現割讓城池,於是在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趙國在大將廉頗的帶領下頑強抵抗了一年後,派人向魏國和楚國求救。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各發兵10萬救趙,在三國軍隊的夾擊下,秦軍最終在邯鄲城下大敗,損失慘重。邯鄲之戰使秦軍損失了軍士30萬(後又增兵10萬),這是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最大的一場敗仗,也給了趙國以喘息之機。


其次,是趙國重新重用了廉頗趙牧等一批有才能的將領。長平之戰後,趙國仍然人才濟濟,有平原君趙勝,老將廉頗,李牧等一批有名的將領,國內賢明的大臣還有不少。正是有了這些賢臣良將,趙國才得以君臣一心,眾志成城。尤其在軍事上,廉頗和李牧都是一等一的用兵高手,就連後來滅趙國的王翦都不是李牧的對手,最後也只能用反間計來除掉李牧。而反觀秦國方面,最能帶兵的白起卻受到了應侯範睢的妒忌,後來還被奪去了兵權,而派一個二流的將領王陵去帶兵出征,最後也直接導致了邯鄲之戰的大敗。由此也可見人才對於戰爭勝負的重要性。


漢時明月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損失殆盡但為什麼沒有滅亡?

這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長平之戰後,趙國同仇敵愾。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全軍覆沒,投降的趙軍士卒也被白起全部屠殺,40萬大軍吶!可以說,當時的趙國幾乎每一家都有在長平之戰中死去的親人。

也正是這樣,趙國幾乎每家每戶都和秦國有深仇大恨,面對秦軍的進攻,趙國臣民們同仇敵愾,婦孺老幼全部為趙國貢獻自己的力量,趙國精銳損失殆盡,但是趙國臣民的戰鬥意志卻更加頑強,秦軍等於是與趙國全國臣民在作戰,難以取勝。



第二,長平之戰中秦國慘勝。

秦國雖然贏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秦軍幾乎也是折軍一半。長平之戰中經過長期的對峙,秦國也消耗巨大,急需休整。

秦國雖然打敗了趙國,但是此時的秦國還沒有能力一舉滅亡趙國。



第三,東方列國不會坐視趙國滅亡。

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都是軍事強國,其他國家不想支援趙國,很大原因之一就是不想趙國過於強大而威脅他們自身的安全,列國對待長平之戰,頗有點坐山觀虎鬥的意思。

但是,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殲滅,元氣大傷,秦國的虎狼之師,已經真正的成了“無敵之師”。如果坐視趙國被滅,下一個被滅亡的必然就是他們了。

所以,在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中,魏國和楚國出兵救援趙國,在三國軍隊的聯合打擊下,長平之戰後還沒有來得及休整的秦國疲憊之師被擊敗。



第四,秦國邯鄲之戰大敗。

秦國在邯鄲之戰中失敗,被迫讓出很多既得利益,長平之戰後原本就損失嚴重的秦軍再遭重創,一時之間再也無法重新組織力量對趙國發動攻勢,趙國得以延命。



第五,趙國名將輩出。

趙國在邯鄲之戰後,秦國一時無力東出的二三十年內,又誕生了新的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李牧作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在長期的對匈奴戰爭中得到鍛鍊,並訓練出一支能征慣戰、戰鬥經驗豐富的軍隊,在秦國休養生息重新東出時,趙國也從長平之戰的元氣大傷中恢復過來,在名將李牧帶領下,曾幾次挫敗秦軍,趙國得以繼續延命。 直到秦國再次使反間計,李牧被殺,趙國最後有戰鬥力的軍隊被滅,趙國再也難逃被滅的命運。



結語。

長平之戰後趙國能夠延命三十多年,主要是長平之戰後同樣損失嚴重的秦軍難以一舉消滅同仇敵愾又有其他國家支援的趙國,而秦國修養後趙國為得到喘息,並且誕生了戰鬥力強悍的戰將和軍隊。

所以,長平之戰後,趙國在精銳損失殆盡的情況下仍然得以延命三十多年。


津城沐雨


第一,趙國經過趙主父的改革後,軍事實力大增,能打,這邊的能打偏向於防守。而趙國所處的位置也利於防守。

第二,長平之戰,秦也消耗過大,損失慘重,需要休養。長平雖然勝了,但是後期處理不好,加上前期的損耗,國力受到影響。

第三,後期秦內部發生君臣不和,內亂,以及修鄭國渠等一些力事情,拖延了進程。長平後沒多久秦王就掛了,後面的繼承者一個三日,一個三年,然後有了各種內鬥內亂,而內鬥的結果就是對外發展受限制。

也就是說,秦要滅趙,要等到國力強盛到可以應對各國合縱。


小豪讀歷史


長平之戰,趙國前後損失45萬士卒,元氣大傷。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壯者皆死長平。”可趙國卻並沒有滅亡,延續了32年的國運。

其中主要有三個原因。

  1. 趙最大的敵人秦在長平戰後戰略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錯過最好的時機,結果秦被東方各國合縱對抗,導致邯鄲大敗。隨後秦國重新調整戰略,攻伐中原,暫時放過趙國;昭襄王去世,即位的兩代秦王均享國不久,秦始皇幼年登極,國政大權旁落。等始皇帝親政,橫掃六合的時,已經是長平戰後23年後。

  2. 趙地處四戰之地,人民勇武。雖然遭逢史無前例的失敗,但民風依然強悍。趙國上下在長平戰後萬眾一心,矢志不移的抵抗暴秦侵略。邯鄲之戰,他們堅持不懈並最終扭轉戰局,不但保存國家,還趁機收回了長平之戰丟失的太原,上黨等地。始皇帝吞併六國的戰爭中,趙將李牧接連打敗秦軍,與王翦對峙,又延續了趙國三四年壽命。

  3. 秦長平大勝引起東方各國的普遍恐懼。它們怕秦一舉滅趙後國力猛增,然後被逐漸消滅。秦兵在邯鄲城下苦戰不休時,魏、楚聯軍趕到給了它致命一擊,秦兵敗逃。昭襄王死後,魏公子無忌甚至帶領聯軍進軍到函谷關下,秦風光不再,要重新攻略。

長平戰後,昭襄王沒有采納白起立即起兵攻打邯鄲的建議,與趙國休戰。趙國君臣對外聯盟各國以為援引;對內公卿家族傾盡所有財物,共赴國難,如平原君甚至讓家族女眷為守城將士做工。

秦攻打邯鄲一年半有餘,期間數次增兵,卻始終不能破城。等信魏無忌和黃歇帶領魏、楚聯軍趕到,消耗過大的秦軍無法抵抗,慘敗而歸。

趙在聯軍幫助下收回了皮牢、武安、太原、上黨等地。韓魏楚也趁機收回了不少先前被秦掠奪的土地,如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魏國還趁機奪取了秦在東方的陶邑(《呂氏春秋·應言》)。昭襄王邯鄲一敗,秦國失去了三十年苦戰獲得的土地。


邯鄲慘敗之後秦重新進兵中原,沒有精力對付趙國。趙國國風強悍且將帥得力。北境李牧足以應對匈奴;西面廉頗擊敗趁機侵略的燕國;南方韓魏被秦國攻伐,自顧不暇。因此儘管長平損失慘重,趙國能維持國祚,沒有滅亡。趙國無法應對的只有秦,但秦攻伐三晉,並沒有傾盡全力再次滅趙,只是趁勢攻城略地,如蒙驁、王齮等攻取榆次、新城、狼孟以及太原等。

秦國在始皇帝的帶領下再次攻略趙國是始皇帝13年,長平戰後26年。秦軍在桓齮、王翦的帶領下奪取邯鄲周圍的城池。但李牧先宜安、後番吾接連打敗秦軍,再在井陘阻擊王翦,抗秦有四年之久。如果不是他被反間誅殺,趙國壽命還能延長。李牧死後,王翦從攻破趙軍防線,到拿下從前苦戰不得邯鄲,只用了三月時間。

趙國在長平慘敗後萬眾一心,最終擊敗強敵,保存國家於危難之際;最後卻因君臣離心,自毀長城而速亡,正應那句和則強,分必弱的古訓!


始於終


長平之戰經常被看成是秦統一六國的最後一戰,長平之戰後再也沒有那個諸侯的軍隊能與秦軍抗衡。

長平之戰初期,老將廉頗採用的是防守戰略,他希望能將秦軍拖死在漫長的補給線上。於是他高築牆,無論秦軍罵的有多難聽也堅決不出戰。

他成功的實施著他的戰略方案,但戰爭的勝敗有時並不一個由一個將軍決定的。最高領導人的一個決策就會將所有策略打亂,就有可能將國家推向滅亡。

趙王臨陣換將,殺神白起滅趙括。

秦國在推行遠交近攻策略的同時還向各國派了大量的間諜。趙王的決策受到秦國間諜的影響,臨時派趙括(趙奢之子)頂替廉頗。從此以後中國多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趙國的軍隊主動出擊卻被白起反殺;40萬趙國士兵只有280多人能回家。

這個失敗對趙國的打擊是巨大的,這時候秦國一個衝鋒就可能搞定趙國。可每個諸侯國都有那麼一些為了一己之利而放棄國家立場的人。

當時的范雎(遠交近攻的提出者)就是這麼一個人。趙國給他送去大量的金錢美女。在繼續攻擊邯鄲滅亡趙國和撤軍修整之間,范雎建議秦王修整後再戰。

秦軍確實是得到了修整,可是趙國也因此得到了恢復。

趙王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長平之戰後開始痛定思痛;他經常到村裡慰問老人,給烈士家屬送溫暖。他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回報,趙國內部空前團結;農業生產也很快恢復。

不久後秦王派兵圍困邯鄲,想要滅趙卻發現“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邯鄲城內團結一致,對秦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平原君給小舅子信陵君寫信求救;春申君也從楚國出發援救趙國。

邯鄲被圍困多時,雖然暫時與秦軍處於一種奇妙的平衡;可是如果沒有外援,邯鄲城破趙國滅亡是早晚的事。

信陵君用計奪得兵權,率領軍隊首先出擊(涉及另一個故事,在此不多累述)春申君南面出發援救趙國;秦軍被迫撤軍,自此秦國的滅趙行動失敗。

之後信陵君扛起了合縱大旗,在信陵君的領導下;各諸侯國共同抗擊秦國的侵略,為各國又延續了多年的壽命。


蟻史為諫


第一是哀兵必勝,秦國的殘暴激起了趙國軍民的團結抗擊之心,眾心齊,泰山移,無論是趙國的君主大臣,還是平民百姓,一致對外、積極防禦,再加上胡服騎射的善戰基礎,趙國還是具備較強的軍事力量;第二,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取勝,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軍力,短時間也不具備大規模作戰的實力;第三,長平之戰也給山東六國極大的震動,懼於秦國的強大實力,六國也結成統一戰線,蘇秦配六國相印,客觀上也阻滯了秦國的擴張!


飛時點評


趙國畢竟也是個強國,雖然敗了,不至於立刻滅國。經過趙主父的改革後,軍事實力大增,能打,最主要是防守。而趙國所處的位置也利於防守。

長平之戰,秦也消耗過大,損失,需要休養。長平雖然勝了,很多事後期處理不好,加上前期的損耗,國力受到影響。 後期秦內部發生君臣不和。加上有了各種內亂,而內亂的結果就是對外發展受限制。


藍空大長今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53年至周赧王55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趙國國力大衰。

那麼趙國是怎樣恢復國力的?

趙國有三個傳統的政治中心南之邯鄲、西之晉陽、北之代,無論誰來滅趙國光是打下邯鄲趙國殘餘勢力還能憑藉另兩個政治中心掘起。

長平戰後趙國借諸侯之力奪回大片土地,恢復到長平之戰以前的格局。

李牧在趙國恢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李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無謂的軍費支出,利用政策傾斜迅速積累大量財富,並將其用在刀刃上,北方邊郡蓬勃發展,朝廷省下錢搞重建,趙國恢復元氣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知恥而後勇,趙國還做了大量增加國力的工作……。





行象象行


背景介紹: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戰役,史書上記載秦軍消滅了是前後趙軍四十五萬軍隊,但是實際上趙軍的損失遠遠小於這個數字,不過長平之戰還是給趙國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以至於秦軍在長平之戰後的一年後,秦軍兵臨趙國首都邯鄲城下。


趙國形勢岌岌可危,趙國的即將要被秦國所滅,但是趙國命不該絕,在進行一系列的軍事和外交活動後,趙國奇蹟般的擊退了秦軍,又繼續存在了三十多年才在被秦國所滅。趙國究竟是如何做的起死回生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

邯鄲之戰是趙國能夠挽回長平之戰頹勢的關鍵之戰,也是奠定了趙國能夠繼續存在三十多年。

趙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的勝利

在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就感到來自秦國的巨大壓力,與韓國一道割讓城池以換取秦軍的退兵。在這次外交活動中,趙國充分的利用了秦國朝堂上範睢與白起的矛盾,以遊說秦相範睢為突破口,最終勸說秦國退兵。為趙國備戰邯鄲之戰贏得了時間,以此同時趙國積極聯絡了其他諸侯國,以圖共同抗秦。


秦昭襄王王四十八年(前260年)九月,經過了九個月休整的秦軍再次發動了對於趙國的攻勢,目標直指趙國首都邯鄲。由於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準備,趙軍依託防禦優勢與秦軍在邯鄲附近相持不下,戰爭一直持續打了九個多月。由於秦強趙弱的國力對比,趙軍雖然能夠抵擋一段時期,但是在長期的戰爭中,趙軍漸漸不支。就這樣危如累卵的邯鄲再次獲得了寶貴的時間,此時魏楚聯軍已經趕到戰場,疲憊秦軍一時間損失十分的慘重。

就在秦趙邯鄲大戰之時,趙國通過外交手段已經與魏國和楚國達成共識,決定一同合縱抗秦,魏楚援軍在趙軍最困難的時候加入了戰鬥,最終贏得了邯鄲之戰的勝利。



隨著邯鄲之戰秦軍的徹底失敗,六國與秦國的戰爭再次發生了逆轉,秦國一時間也無法大規模的東出作戰。在之後的戰爭中,秦國吸取了此次攻趙之戰的教訓,加大了對於中原地區韓魏(尤其是魏國)的打擊力度,以割斷六國之間的聯絡渠道。

以上的兩方面因素,使得趙國得以繼續存在三十多年的時間。在邯鄲之戰後,趙國的對外政策出現了巨大的錯誤——與鄰國的關係搞的十分糟糕,錯失了發展的好時機,以至於在之後的戰爭中,當秦軍再次集中打擊趙國時,趙國最終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