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前言:日前,經過幾年走訪論證及緊鑼密鼓的施工,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壁畫修復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兩幅大型陶瓷壁畫《中國天文史》、《四大發明》修復完成重煥生命。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地鐵大型壁畫,建國門站臺兩幅壁畫已經有35年曆史,此次成功修復,北京地鐵運營公司聯合了清華美院、景德鎮陶瓷燒製匠人等諸多機構,採用瓷片定製、手繪等多種複合技術,取得可見的效果。一系列技術難題的攻克,為接下來進行的西直門地鐵站、東四十條地鐵站的其他4幅同批名家壁畫修復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向建設北京"人文型地鐵"邁進全新的一步】

近日,地鐵建國門站2號線,站臺東西牆面上兩幅巨幅陶瓷壁畫煥然一新,一幅幽藍深邃,一幅色彩紛呈,貫穿整個候車站臺,引起大家注目。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圖一:地鐵建國門站壁畫完成修復

家住附近的張先生介紹,他從小生活在建國門附近,親身感受著建國門地鐵站的變遷。在北京地鐵中,類似建國門站這樣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地鐵空間有很多,具有代表意義的壁畫、畫展、雕塑和裝置,讓北京這座城市的地下公共空間更充滿特色和韻味。最具時代意義的還屬西直門地鐵站、建國門地鐵站、東四十條地鐵站的三站六點,新中國最早一批地鐵壁畫。不過,隨著時間的久遠,這幾個站臺壁畫不同程度出現一些瑕疵,近年來,再路過建國門,注意到壁畫出現了陶瓷掉落,顏色陳舊扽現象,原來色彩豐滿畫面細膩的壁畫,也慢慢不再被路過的人們關注,對此張先生表示遺憾。但就在前段時間,再經過站臺時,欣喜的發現壁畫一點點變乾淨,一點點變完整,精美的壁畫再次光彩照人,張先生表示非常激動。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圖二:煥然一新的壁畫引起乘客注意

地鐵壁畫,北京最早的地下藝術博物館

為什麼最早的6幅大型壁畫選擇在北京地鐵2號線展現?

很多人把北京地鐵稱為一座世界級的地下藝術博物館。 1984年,大型壁畫首次被應用到北京地鐵站臺。北京地鐵2號線作為中國第一條環形鐵路線,在中國35週年前夕正式開通運營。為了獻禮祖國35週年,選擇建國門、西直門、東四十條3座車站,邀請國內知名藝術大家,共同創作了展現祖國山河、古代文明、走向世界三個主題的6幅大型壁畫。

為什麼選擇西直門、建國門、東四十條三座車站?

西直門,是北京內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口。即便在北京地鐵交通發達的今天,西直門依然是北京地鐵重要的樞紐站點。西直門站兩側的壁畫《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在中國地鐵壁畫史上也是絕無僅有。首先,壁畫是在高麗紙上創作的國畫;其二,壁畫是著名美術家張仃先生帶領山水畫家龍瑞、姜寶林、王鏞、趙衛、陳平等人創作的;其三,兩幅壁畫的長度各為70米,開巨幅國畫之先河;其四,壁畫使用了環氧樹脂特殊的裝裱方法;其五,兩幅壁畫創作於改革開放初期,是經過鄧小平同志親自審稿後上牆的。 經過三十年的歲月洗禮,雖然部分畫面缺失受損,但豪邁的古畫韻味和長城長江的壯麗氣勢依然迎面撲來。

建國門地鐵站C口,屹立著世界上依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北京古觀象臺,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建築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2號線建國門站壁畫《中國天文史》、《四大發明》,正式依託北京古觀象臺,突出中國璀璨的古代文明。這兩幅壁畫都屬於陶瓷壁畫,是北京最早一批在地鐵公共空間建設的大型壁畫藝術,《中國天文史》壁畫全長60米,高3米,由3000塊彩色陶瓷組成,概括地表現了我國長達5000年的天文學發展史。與建國門旁的北京古觀象臺上下呼應,融為一體。《四大發明》,壁畫長60米,高3米,用了150×150毫米的釉面陶瓷,共8000塊拼出全圖。細膩的表現了中國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推動作用。

與東四十條地鐵站《華夏雄風》和《走向世界》兩幅壁畫遙相呼應的,就是東四十條地面上著名的北京工人體育場和北京工人體育館。這兩幅壁畫分別完成於1985年到1986年間,大型陶板壁畫《華夏雄風》,長62米,高3米,取材於中國歷史人物習武修行的形象,三十餘個人物形象, 或聞雞起舞、或言傳身教、或打坐修煉,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走向世界》則以"衝擊亞運會"為契機,用陶瓷鑲嵌的,長70米,高2.99米,整幅畫面描繪了當代各種競技運動,人物富有運動氣息。兩幅壁畫一古一今,相映成趣。展現了中國人拼搏向上的體育精神。

3座車站,6幅壁畫,構成了最早的中國地鐵藝術世界,步履匆匆中,中國的大好河山,燦爛文明,體育精神在這裡交相輝映。張先生表示,這些地鐵壁畫對於市民來說很重要,一路見證著北京軌道交通的飛速發展,也存儲著他們作為最早一批體驗地鐵的普通市民內心的情懷。

地鐵壁畫,修復的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文化自信

張先生說,特別是在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每次乘坐地鐵都要錯開早晚高峰,人少的時候站在站臺上,看著站臺牆面上的壁畫,逐漸變的斑駁,有些地方開始脫落破損,來往的人群也很少有人去關注牆面上曾經讓他們內心激動的藝術作品。2019年冬天,當他發現壁畫突然變乾淨了,慢慢的,缺失損壞的也都恢復原樣,直到有一天,這兩幅有著30多年曆史的鉅作煥然一新的出現在眼前,又重新喚起了內心的驕傲。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圖三:修復後的地鐵壁畫《中國天文史》

北京地鐵壁畫修復呼聲已久,為什麼久久未見成效?

任何藝術作品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老化損壞。特別是在地鐵站臺這種特殊環境中,地鐵列車的頻繁震動是壁畫受損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最近幾年,客流猛增,列車間隔不斷縮小。平常工作日早高峰,2號線內外環每小時至少要發60趟車,逢週五週六運營時間延長至次日凌晨。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壁畫的老化。同時,運營時間加長,意味著留給機車和線路檢修維護時間變短,兩三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要完成數項檢測維護,留給壁畫修復施工的時間更是有限,這都為壁畫修復加大難度。北京地鐵運營公司一直在多方尋找解決方案,但由於原畫作的不可複製性,原始模具不知所蹤和製作材料及數量的限制等現實原因,一直不敢貿然修復,只能盡力保養維持現狀,尋求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

真正的壁畫修復工作於2018年啟動,通過前期現場勘測,對壁畫的脫落、空鼓、裂紋進行細緻測量統計;專家論證,對壁畫的材質,修復工藝,修復流程進行論證;走訪了全國各地的手工匠人和生產廠家,最終形成一套可行性方案。經過近半年的緊張施工,最終在2019年底,完成了第一個修復站點建國門站《中國天文史》、《四大發明》陶瓷大型壁畫的修復工作。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燈光系統,增強了乘客的觀賞體驗度。並留下了詳細的修復方案,後期維護保養方案,大大減少了未來壁畫修復難度。

煥發新生命的建國門站地鐵壁畫未來也不再單純的做靜態展示,北京地鐵運營公司負責人表示,面對如此珍貴的藝術作品,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將會通過多維度的手法,讓這些地鐵壁畫動起來、亮起來、會說話,讓具有歷史意義的藝術作品呈現出新的生命力,讓更多人體驗到地鐵除了便捷以外的人文氛圍,讓更多人享受這些文化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和藝術魅力。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圖四:修復後的壁畫《四大發明》印刷術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圖五:修復後的壁畫《四大發明》火藥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圖六:修復後的壁畫《四大發明》造紙術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圖七:修復後的壁畫《四大發明》指南針

截止到2019年底,北京市投入運營的軌道線路15條,投入使用的車站216座,日均客運量

574萬人次,北京地鐵被市民親切的稱作"藏於地表之下的另一個江湖",每天早晚進行著最為壯觀的"人類遷徙"。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一邊享受著地鐵交通的快速便利,一邊完成生命與北京這座城市的深度交織。初次來北京的人們,通過北京地鐵,深刻感受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也不斷通過站臺、車廂裡的人和物,感受著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深厚歷史和人文氣息。

張先生說,他作為老北京人,最享受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地鐵裡為初來北京的人們指路,告訴他們如何換乘能快速到達目的地,順便告訴他們哪些線路串聯著北京最有特色的區域。更樂意把藏在地鐵站裡這些容易被忽視的文化故事,分享給別人。不難發現,北京地鐵的改變每天都在發生,小到車廂溫度、安全監控、站臺疏導,大到運營安全、運營時間,以及越來越明顯的文化建設,讓原本冷冰冰的車站,正在變成人們樂意去享受的重要場所。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文化自信"要求,北京市"四個 中心"戰略定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 2035 年)》及《北京市"十 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的重要戰略部署以及《蔡奇同志在北京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 2018 年度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精神,進一步落實北京 地鐵"十三五"發展規劃和關於"在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設上有所作為"的工作 要求。 北京地鐵運營公司提出,要打造北京地鐵"人文型地鐵",實現"一線一 文化" 、"一站一主題" 、"一車一文脈"。 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將在2020年,按照計劃陸續完成西直門站、東四十條站的壁畫修復,同時,圍繞壁畫藝術價值、文化故事、工藝傳承等一系列豐富的文化活動將陸續開展,結合現代化創新方式,讓這些優秀的文化瑰寶更直觀的影響更多人。也讓這些地鐵站點,成為新型的文化地標。



資料鏈接:

1、地鐵西直門站壁畫:《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完成於1984年。設計者:張仃; 繪畫作者是:張仃、龍瑞、姜寶林、 蔣正鴻、王鏞 、趙準旺、趙衛。

車站西牆上(外環)的《長江東去圖》,長71米, 高3米, 用了50×50釐米的環氧樹脂,共840塊拼出全圖。畫面突出描繪了長江三峽地區江流、山峰、峽谷、城市、鄉村、大壩等場景,體現了“大浪滔滔向東流”的氣勢。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大江東去圖》局部

地鐵西直門站東牆上(內環)的《燕山長城圖》,長69.8米,高3米,用了50×50釐米的環氧樹脂壁畫磚,共852塊拼出全圖。畫面表現了北京地區群山峻嶺中長城的雄姿, 城牆的蜿蜒,烽火樓的堅固,長城內外的繁榮,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氣概。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燕山長城圖》局部

2、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中國天文史》和《四大發明》。設計者:袁運甫等。

完成於1985年。

建國門站西牆上(內環)壁畫《四大發明》,作者彥東、易蘇昊,壁畫長60米,高3米,用了150×150毫米的釉面陶瓷,共8000塊拼出全圖。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四大發明》局部

建國門站臺東側的《中國天文史》壁畫,講述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故事。壁畫由美術家袁運甫和錢月華設計,袁運甫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複製大型藝術掛毯《祖國大地》。“中國天文史”壁畫全長60米,高3米,由3000塊彩色陶瓷組成,概括地表現了我國長達5000年的天文學發展史。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中國天文史》局部

3、地鐵東四十條壁畫:《華夏雄風》和《走向世界》。

《華夏雄風》,大型陶板壁畫,長62米,高3米,1986年10月安裝,壁畫取材於中國歷史人物習武修行的形象,三十餘個人物形象, 或聞雞起舞、或言傳身教、或打坐修煉,人物形象鮮活生動。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華夏雄風》局部

《走向世界》,陶瓷鑲嵌,長70米,高2.99米,1985年4月安裝,該畫由細小的陶瓷碎片 鑲嵌而成,整幅畫面描繪了當代各種競技運動,人物形象誇張,富有運動氣息。兩幅壁畫一古一今,相映成趣。

公益裡的藝術,藝術裡的工藝——北京地鐵建國門站壁畫修復

《走向世界》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