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當原本幸福安定,安定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不可抗力打破時,我們才發現,原來不得不需要與世隔離的時候,我們其實不懂得如何獨處:

可能很難擺脫焦慮和抑鬱情緒,也無法找到事物,激發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明明難得多出了大把時間,想要心如止水,沉浸其中,不受干擾地繼續堅定做自己該做的,想做的,喜歡的事情,卻無法沉靜下來。

能在一片嘈雜和焦慮中鎮定清醒,做出自己堅定的判斷,堅守初心不被帶節奏,保證自己的心平氣和,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

所以我靜靜沏了一壺茶,默默打開了一部相當冷門的審美入門電影——

《尋訪千利休》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一)千利休——顛覆日本茶道的大師,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

千利休(1522-1591),對不愛好茶藝,不關心日本文化的人來說,太陌生。

他生於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 。

千利休幼年開始學習茶道,18歲拜珠光的再傳弟子,武野紹鷗為師。

在千利休之前,日本的茶道如珠光茶道,內容和形式傳承自中國的明顯印記——器物崇尚“唐物”,講究精巧奢華;理念也深受中國禪宗思想影響。千利休的老師紹鷗把連歌道這一日本民族傳統藝術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而千利休在紹鷗的悉心培養中,完成了對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

《尋訪千利休》這部長達兩個小時的日本電影,雖不能將一個大師的生平淋漓盡致地全面展示,因為這不是冗長嚴肅的紀錄片;但它巧妙地利用電影這個藝術手段,兼具日系治癒慢電影的特點,用舒緩的節奏,唯美的畫面,言簡意賅又形象豐富地展現了千利休核心思想。

1.和——如何讓浮躁的心慢慢“心平氣和”?

真實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地位懸殊,恩怨情仇,可是茶的世界裡,平等很重要。

<strong>人與環境之間的“和”——兒子將庭院打掃得一塵不染,千利休卻輕輕地搖晃樹木,讓些許落葉留在地面。他輕輕地告訴孩子,“打掃庭院,不止是清潔,還要有美和自然。”


<strong>人與器物之間的“和”——千利休的茶藝的高明,從不在昂貴或繁複,而是因地制宜的巧妙匠心,細緻觀察感受,為對方量身定製的同理心。

將月亮的倒影投入盛放茶水的器物中,完成渾然天成的美好圖畫;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在屋頂架起盛放的櫻花樹枝,身處茶室品嚐,卻如同在櫻花樹下休憩,感受落櫻繽紛。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strong>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

——

千利休的茶室,不僅不富麗堂皇,而且入口特意修建得窄小,任何拜訪之人,不論身份高貴低賤,都需要躬身進入——而他,只向美好的事物低下頭。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千利休和我們身處同樣的世界,卻總能發現平淡生活中的簡單又極致的美。


2.敬——生命始終需要敬畏心。

電影裡,豐臣秀吉命千利休插花,卻只給了他一支梅花,一個盛滿水的銅盤。他巧妙地摘淨所有花瓣,散落在水面,將枯枝橫陳與銅盤邊緣。最具有生命力的美,要被欣賞;當被充分利用過後的,也是應該被尊重的美。這大概是啟蒙的愛物思想“日用即道”吧。

這個敬,依然體現在方方面面的關係中。尊重自己選擇茶藝這個職業,尊重每一位客人,珍愛每一個或普通或珍貴的器物。

日式茶道所保留的儀式感,遠勝於現在的我們。表演會有上千道步驟,長則8小時,短則3小時。那麼多複雜繁瑣的過程,有條不紊,充分感受到了對器物對自然的重視,對自我對客人的尊敬。物盡其用,懂得感恩。


3.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千利休與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位權力者的相遇,是他生命中的一大轉折。

千利休讓茶道昇華成一門不依附於昂貴的美。他晚年技能臻於極致,反而越趨於古拙稚樸,比起早先物盡其用的極簡思想,對身外之物的淡然更甚。而當權者豐臣秀吉因為曾經出身低賤,所以內心的自卑使得他喜歡用奢華鋪裝來提升成就感與滿足感,他近乎貪婪的追求名貴茶具,對地位、財富、人生享受都充滿無止境的慾望。

這兩種極端就容易引起權力者的不滿,又因為千利休的盛名在外,隱然有壓倒秀吉之勢,也讓秀吉越來越生忌念,甚至動了殺心。最終為了守護心中的信念,帶著禪者大家的高潔風範,他毫無畏懼拔刀切腹。

茶道中的清,不單是茶道場所的清潔,更是指像千利休這樣的茶道師言行舉止的自我淨化,維持內心的潔淨。


4.寂——安靜也是一種無言的力量。

日本美學文化中獨有的“侘寂之美”,無聲勝有聲,留白意蘊綿長,有限事物中感受無限之美。

電影通篇,千利休都是溫和而安靜的。

喜歡他與妻子浪漫的互動:

最簡單的紙,在這個心思玲瓏的男人手裡,就變成了無聲動人的情話。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將用完卻仍盛放的花朵,細心收在手帕,藏在衣服裡,給打理衣物的妻子一份驚喜——這份用心與體貼,勝卻甜言蜜語無數。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二)茶道的心境禪意,可以反推身邊的人事物,讓你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電影結束很久,伴著餘茶,回味無窮。

我也終於理解了,為什麼不算知名的千利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茶道本身就是融會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縫紉等諸方面的綜合文化技藝,千利休對茶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也讓茶道,花道,懷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發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學,更逐漸成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茶的起源在中國,毋庸置疑。

數千年來,時代更迭、社會變遷,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它始終佔據生活的一席之地,沒有像其他傳統文化和事物一樣,封存在歷史和回憶裡。

<strong>可以不懂茶,不精通茶道,但完全可以利用這美好的事物,用這種信念和儀式感,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1.學習茶的包容性:

茶的幾大特點都耳熟能詳:可雅可俗,可簡可繁,可飲可食、可濃可淡,可賓可主、可有可無,可入藥可消遣,可隨意可堅持。人生又何嘗不能隨遇而安,因地制宜,更機智更快樂更靈活地生活?

2.儀式感和美好,不見得很昂貴,但用心不能省。

茶葉不分貴賤,自然健康,適口為佳;有不少地方性、知名度與價格相對便宜的茶,依然可以感受到土壤、陽光和水所賦予它的自然風味。

茶具因材質,工藝,設計,各有不同,符合眼緣,滿足基本功用,上手即可。經常和正確地使用它,用茶養它,日積月累,自然有屬於你自己和時光共同的痕跡。

所有美好的事物,珍貴但不見得是不易得的奢侈品。看看千利休創造的美,都是被我們忽視和捨棄的平凡日常。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3.外界重要,但自己的心態更重要。

茶藝里人的因素,也很重要。茶因產地、季節、氣候、採摘部位、製茶師父等因素,而風格迥異,但泡茶人的不同,泡法的不同,每道茶湯的不同,品茶人的不同,心境的不同,茶的風味,都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就是很神奇的妙不可言的緣分。

面對外界一切不可抗力,求而不得的遺憾,無可奈何的苦難,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4.珍惜和敬重——學會找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茶道藝術中提出的“一期一會”——人與人的相遇視為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機會,主人用心待客,將心意完全詮釋在行為上,客人則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什麼叫“懷石料理”——懷著熱切而感懷的心來烹飪,表達對食材的敬重。

菜品一道一道呈現於客人面前,細嚼慢嚥,感受食材在最佳狀態下的滋味。樸實略帶拙的器皿,一切都只為食材服務,不喧賓奪主。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三)發現生活的美,才能更好地繼續前行

《茶之路》中何健先生的對茶與茶者的總結,用來形容千利休和日本茶道,也非常貼切——文化是不同的,但美是相通的:

茶身清——顯天地山川之氣

茶性儉——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靈虛——竟諸般藝事之功


現今社會,信息爆炸,物理距離拉近,但人情淡漠,焦慮,急功近利,馬不停蹄,恨不得一切都能短平快地完成。忽略了過程的享受,只想追求結果。

事情越來越多,紀念越來越少;生存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少;記憶越來越多,回憶越來越少。自我越來越多,溝通越來越少。

人生匆匆忙忙趕到終點,就可以了嗎?我們,應該是好好享受完這一生,而不是僅僅“快速完成”。

何況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們都是在苦中作樂,大家不都抗得很好嗎?

我們需要不斷去尋找生活的平凡之美,就像沉浸茶其中,借最簡單的方式,連接人與人的關係,思考人與物的關係,感受人與自然的親近,於塵世喧囂中,創造一個與自己獨處和對話的空間,修身養性,心平氣和。

我們需要通過對外界所有挫折災難的真實感知,澄清自己,內斂自己,過濾並有效地運用信息,充實我們對應這個瞬息萬變時代的能量。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作者:小冒,熱愛閱讀,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只想寫有思考的書評影視劇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