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就要到了,一些親戚之間走動為什麼越來越形式化,放下禮品就走人?

濟寧張家豪


小孩願意過年,那些禮節對他們來講新鮮感。大人經歷多了,覺得就是一種形式感。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工作中在形形色色的人面前周旋,履行著各種職場規則,形式化的生活,讓自己厭倦了形式,過年休息了,想擺脫一些形式化的東西,恰恰,過年的禮節也還是形式化的送禮,所以就勉強的去走一下。



蕭越xiaoyue


現在人們的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很忙,即便是過春節,也只有短短几天的假期,實在是沒有時間在每個親戚家都留下來吃飯、聊天,這實在是無奈之舉。

比如我有兩個舅舅、兩個姨、五個姑姑,還有岳父家,還有其他親戚朋友,如果每家都留下來吃飯,沒有半個月是走不完的,我們只能採取舅舅和姨家每家一年,姑姑家每家一年的方式,能聚一聚就可以了。

另外,現在交通方便,基本上都有私家車,一天跑幾家親戚不成問題。不像以前,去比較遠的親戚家,當天都回不來,不想留下吃飯也沒辦法。

還有就是現在通訊發達,親戚之間經常電話聯繫,各家的情況都瞭解,少了很多牽掛。以前沒有電話,見了面總有說不完的話,打聽不完的信息,現在這些問題基本不存在了。

親戚是否有感情,真的不在乎吃不吃飯,心裡近才是真的近!


老谷聊天


放下禮品就走,第一說明那是真的親戚;第二,現在每個人的時間真的是很緊張,過年就放這幾天假,還要被加班值班各種佔用,能親自上門去送禮已經很不易了;好多直接發快遞了,是吧!第三,放下東西還要拉會呱,搞不好拉出啥事來,竟是些家長裡短的;第四,留下在你家吃頓飯,那你不還得忙活半天。光盤子碗的就一堆,記得以前過年,大冬天的又累又冷,刷碗刷的腰疼了一年才好,剛好了又過年了。你覺得呢


尤玉纖


跟住宅有關,過去都居住條件隨說不好(雜院平房),過節、過年呀來些個親朋好友,一起在家吃個飯很隨意了,屋裡弄得亂點兒也無所謂,吃喝完了,在本家再喝點兒茶,聊會兒天,嗑點兒瓜子花生的,瓜子皮和花生皮,隨意就扔地下了,過後兒朋友們走了再收拾乾淨,因為當年家家都這樣,都不富裕,做點兒好的一起吃的香。

現在可大變了,富裕了,居住條件今非昔比了,家家裝修的跟賓館似的,來個親朋好友還要換拖鞋,恐怕把地踩髒,因為你一看這環境就不由自主的就有些拘束,所以來了就是一禮節性拜訪,待會兒就走。(帶的禮物放下)本人只是簡單說說,說的不到請多指教[祈禱]


富國強81


我不知道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悲哀。人情淡薄走過場,節奏快,好似蜻蜓點水。走親戚走的是除去父母之外最近的人,一般都是姑姨,都是父母的兄弟姐妹。


其中緣由比較耐人尋味,雖然是從小一家長大的兄弟姐妹但隨著各方家庭的不同造成貧富差距加大,由於機遇不同,生活條件不同,有的經過努力已經家財萬貫,有的卻免強度日,本來在一起時肩膀頭平齊,但現在卻各有不同,難免產生自卑心理,造成隔閡,往往在一起很難找到共同語言。

第二個就是平時在來往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產生過糾紛,清官難斷家務事,有些事情很難分清誰對誰錯,或者是平時人情往來過程中產生過誤會,過年時雖然走動一下,但由於隔閡沒有消除雖然人到了,但心遠,也就是看一下意思意思而已。

第三個就是現在都比較忙,很多未停業,有的好不容易放假想盡快出去旅遊放鬆一下,或者是忙一些必需的聚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有些關係有些人正好是個機會接觸,畢竟現在人生活壓力比較大。


第四個就是很多年輕人都不習慣過去的禮節,只想和同齡人一起玩,尤其是有的喜歡打麻將喝小酒,到親戚家也是大人趕鴨子上架,急匆匆去急匆匆回和交差一樣。

時代的發展,盲目的追求讓人情越來越淡薄,可親情的淡薄讓世界黯然失色,何時社會再發展,經濟越來越發達,親情越來越濃厚。畢竟血濃於水啊!


吟雪楓情12


這個現象,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不無關係。

一,以前的親戚朋友交往沒有現代這麼複雜,交流也比較單純,真誠。也相互比較信任。隨著社會進步,生活壓力的加大,人情也淡薄了許多,親友互相的來往也逐步形式化,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沒辦法!

二,以前新年竄門走親戚不象現在通訊交通這方便,遠的一天也只能一家,還得吃午飯。中間好久不見面有許多話題可以聊,也有好久不見的親熱感。反觀現在,在圈裡天天聊,見面除了應有的客套已無話可聊,在說交通工具也方便,能多竄幾家就幾家,何必在一家浪費時間反而尷尬了。

三,象現在這種形勢化新年竄門的多數屬年輕人,在他們眼裡過年親戚來往就屬於形式化,有的是親戚聊不來,有的是應付老人的囑託任務。早早走完給自己做事情安排時間,工作忙一年,好不容易有時間放鬆一下,肯定多爭取一點是一點的!

總之,社會快速發展加快生活的節秦,這只是其中的一種現象。


寸土尺金


以前,必須是直系親戚,還得是長輩的,過年去給拜年,得乘公交車等交通工具,到地方就中午了,能不留客嗎,現在親情仍在,就是交通工具太方便了,自已沒有私家車,打個出租,個八小時就倒了,嘮幾句嗑,問候幾句,急忙往回跑,因為不但交通工具方便,關鍵是通訊工具更方便了,不管老少,多遠的距離,想聯繫

隨時都可以,有一些家離的近的,禮送到就走了,但接禮的等家有客人時會叫你來陪客的,像俺們年齡大的,過年會定日子,全家兄弟姐妹孩子聚會,俺家全來近四十人,孩子們換班來,拿不拿禮品不要緊,人來就行啊,


山頭16


過年,我家的親戚走動就是形式化,送你一些過節禮物,沒待上一會兒就走了,感覺維持親情的只有禮物了,人情往來,變的淡了。



東北營口人


無論是什麼節日,本身就是一種歡樂,團聚,慶典,紀念等活動的一種形式。所以,親友之間在節日期間的走動往來,當然也就是一種形式。只不過有遠近與濃烈及厚薄之分。


仁春居士


親戚得互相走動,現在社會,人際交往淡漠。親戚之間也是一樣,走動少,聯繫少,除了過年外,只是在婚喪嫁娶時,大家才能碰面,另外各親戚間住得相對較遠,所以過年就像走形式一樣,這是社會的變化。但更應呼喚親情,多些走動。到歲數老了,才懂得更珍惜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