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作為當代作家,張賢亮的作品並不為大眾所熟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其作品數量不多,再加上其曾經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而被劃到“右派分子”,被“勞動改造”長達22年之久,在平反後才創作了大量的小說、散文、影視劇本,其中有一本作品在近兩年非常火爆,這就是《肉與靈》,從文章的題目就能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內心和精神掙扎的作品,原型本人就是張賢亮。

作為短篇小說,張賢亮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真摯的,以冷靜理性的筆觸抒發著內心對於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沒有絲毫的怨恨和發洩,而是將這麼多年的思考帶給讀者,其中流淌著感人至深的溫情,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1982年,謝晉導演將其改編成了電影《牧馬人》,從名稱來看,不再聚焦在精神方面,而是通過一個牧民的一生來詮釋祖國的美好建設,在豆瓣取得8.7分的評分,可以說,謝晉的改編讓影片比小說更有溫度和深度,讓觀眾感受到屬於人物本身的善良以及歲月帶給他他們的變化,含情脈脈又主題深刻,在28年後仍然能體會到那段歲月的磨礪和對祖國的真摯熱愛。

本文將從敘述結構、人物塑造和主題昇華三個部分來解析這部影片相較於小說的出眾之處,觀眾的這些感動並不是毫無由來的,裡面凝聚了導演關於那個時代深深的思考。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01、影片以第一人稱倒敘的方式回顧許靈均的人生軌跡,採用客觀視角聚焦人物內心和主題,將小說中的人物精神和主題融入到父子相認的情節之中。

小說採用的是第三人稱視角進行創作,謝晉在改編時則以第一人稱為切入點,這樣可以讓觀眾更快的帶入金影片,從第三人稱轉換為第一人稱視角重心不在於敘述者,而是周圍人物的變化,小說以全能視角圍繞許靈均展開敘述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時代環境的變遷,而電影講究代入感,用第一人稱視角是為了更好的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除了敘述角度的改變外,小說中還有很多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這些都是難以通過鏡頭語言直接代入的,因此在處理心理描寫內容時,導演採用了蒙太奇方式進行了處理,比如在開頭的敕勒川草原與北京環境的對比,父親為許靈均購物時兩者購買的不同物品等,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不同人物的內心變化,更利於展現人物形象。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小說中對許靈均的時代背景和生活進行了詳盡的鋪墊,這些都是張賢亮的個人生活經歷的展現,包括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三反五反運動,還有就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的集體勞動,每個人竭盡所能掙工分,這些都反映出當時簡樸的物質生活。影片中淡化了這些時代背景,只是用簡潔的鏡頭語言交代人物所處的外部環境,讓人物的行為具有悲慘的階級屬性。

影片的視角主要是為人物形象和主題服務的,小說中聚焦點不光在許靈均身上,還有一種浪漫主義情懷,電影中將謝晉鮮明的導演特色、曲折的人物命運和人道主義精神,表現為質樸細膩的影像風格和人物對於時代、生活的思考,可以算作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

作者呈現的是無法訴說的苦難,這種苦難以一個過來人的經歷來描述,在身份平反之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電影將這種時代的曲折性轉化為許靈均和父親的相認過程中,他懷恨父親嗎?顯然過去是恨的。但是歲月不僅磨礪了他的性格,幸福的家庭也讓他擁有了向前看的動力。這種表現風格並不是簡單的父子相認,而是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做支撐。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在祖國開放之後,一批知識分子選擇了出國留學,大部分在學成歸來之後回國報效,可是以許父為代表的人士在國外取得了事業的極大成功,卻沒有在家庭上給孩子們更大的關愛,這是一種父愛的缺失,也使影片具有了更多人文主義關懷內涵。

影片極力表現出一種思想上的純潔性,用倒敘方式不斷回顧那段艱辛的歲月

,通過前後對比讓觀眾意識到幸福的根源,當認識到許靈均的現狀後,會引發觀眾對於他經歷的懸念,進而引起觀眾對影片的興趣,而他不斷奮進的回憶又讓觀眾更聚焦在他對於未來人生的選擇上。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謀求財富而改變自己的價值取向,所以當許父要求兒子跟他返回美國時,很多觀眾會想當然的認為他應該去美國,可是他卻猶豫了,這種猶豫被理想主義的堅定所化解,我們發現一旦許靈均堅定了個人意志,竟然堅定的無法改變,這與之前對父親的原諒和對家人的虧欠心理形成了很好的呼應,也更加凸顯出主題的昇華。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02、增強細節表現力豐富人物形象,採用錯位塑造的方式突出許靈均高尚的情操和秀芝善良的品性,並強化了許靈均對人民的熱愛和父親對祖國的眷戀。

影片中對於人物的刻畫都是通過細節完成的,比如許靈均的形象是不修邊幅、不善家務的,儘管他身份被定位“右派”,可是在思想上他卻絲毫沒有表現出氣餒的情況,他愛看書,具有了良好的美德。

許靈均與秀芝的愛情有種相濡以沫的恬淡,他們的生活是極為簡樸的:一口鍋、一張炕、一副門簾、兩碗熱乾麵,但是生活的艱苦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鄉親們在他們結婚當日送上了糧票、布票、糧食等情節極大還原了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和鄰里間真摯的感情。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所謂的錯位人物塑造方式指的是對於小說中許靈均的棄兒形象和秀芝的母親形象進行了轉變,張賢亮的作品時常採用“才子落難,佳人解救”的慣常套路,許靈均是知識分子,秀芝是貧苦農民,他們本不應發生交集,但是命運的巧合卻讓他們生活發生了交匯。

許靈均並沒有像很多棄兒那樣有沉重的心理負擔,而是創造出猶如父親般溫暖的形象,對於缺乏父愛關懷是許靈均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反差,他不但擁有巨大的創作力,還沒有因為生活的落寞而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初次見秀芝後,他主動為她盛飯、倒水、蓋被子,自己睡在地上,這些都是與小說中“不能自制地跌坐在姑娘旁邊”,增強了他行為的主動性和思想的成熟性。

秀芝則從母性角色轉變為孩童形象,小說中是這樣寫的“她抬起頭,看到他誠摯的目光,默默地把一杯水喝完,體力好像恢復了一些,就跪上炕疊起了被子,然後拉過一條褲子,把膝蓋上磨爛的地方展在她的大腿上,解開自己拎來的小白包袱,拿出一小方藍布和針線,低著頭補綴了起來。她的動作有條不紊,而且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由此可見她在思想上是非常成熟的,她在進入這個家庭之前已經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在改編時,與小說中的落落大方、心靈手巧截然不同的是秀芝靦腆羞澀了,她沒有那般的主動,而是猶豫彷徨,她並不確定這是否就是自己未來生活的歸宿,只是因為單純的“我想有個家”的衝動。影片中,她躡手躡腳的坐在角落,等候許靈均對她的關照,像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這些都是為了與之後的成長形成反差的鋪墊。

在成家後,秀芝不但和許靈均一起放牧,還寫日記、做土坯、讀小說,她還會撒嬌“你就知道像哄小孩兒一樣哄我”,這些都是小說中不曾出現過的情節,在影片中以各種細節來展現秀芝心理上的轉變,突出了她的成長之路

這些細節展示很好的凸顯出許靈均高尚的情操和秀芝善良的品性,在面對父愛的選擇時,秀芝說“我知道你走不了”,許良均也堅定的說“我想和祖國一同邁過這道坎兒”,這裡面飽含了對祖國人民的深情,絲毫沒有因為被錯劃入“右派”而產生過任何抱怨的情緒。許父更是展現出比小說中更濃烈的思鄉之情。他不僅送給秀芝一塊金錶,表示有機會想去看看孫子,更表達了想落葉歸根,安葬在祖國的心願,這些都讓影片主題得到了渲染,以濃郁的情感表達昇華了主題。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03、感人的親情、濃郁的家國情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讓真情更加濃郁,故鄉在遊子心中永遠最為重要,在特殊時期顯得尤為真切。

在小說中,許父追求的是無憂無慮的自在生活,因與妻子感情不和而出國,導致許靈均被劃入右派,秀芝是從四川老家逃荒嫁入此地,結果未婚夫意外身亡導致她無家可歸才嫁給許靈均,當時基本上沒有隆重的儀式,就連結婚證也是老郭代領的,可是他們的結合卻表現出了比父親更深的情感波動。

秀芝認準的是許靈均這個人,她明知道他是右派但依然沒有退縮“郭大叔和我說了,他們說你不是壞人”,而在撥亂反正之後,家庭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她仍強調“在我眼中,他還是我的那個許靈均”,他們的感情沒有摻雜任何的金錢雜質,這種愛並不是毫無由來的,卻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演變成了偉大的愛情和親情。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每個家庭都是國家的組成部分,影片之所以感人正是因為這種時代的家國情懷,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許靈均身上有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特有的儒家文化氣息,他不爭不搶,安分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影片傳遞的就是一箇中國人在國家蒸蒸日上時對於國家主人公意識的覺醒,國家安排他當上了老師,給予了補償,周圍的親朋好友不斷的幫助、照顧著他們,這些樸素的情懷都是家國情誼的體現。

謝晉導演將這種情懷轉化為讓人熱淚盈眶的語言“看來,像我這樣的人,既然有這樣一個有錢的爸爸,真應該離開這個國家。但是,我的回答是:不,我等了20 年了,這一天等到了。我看到了祖國的希望,我播種了20年的汗水和眼淚,我不能在收穫的時候離去”。在當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西方物質文明、精神自由衝擊著國人思想的緊要時刻,許靈均為我們作出了傑出的榜樣,他因為愛國而珍惜家庭,因為美好的家庭而更加愛國,這兩者是彼此聯繫,密不可分的。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就像影片開頭說的“敕勒川,你這古老的名字,我從12歲時就從課本上讀到過你,沒想到我這半輩子卻與你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在這裡二十多年了,歲月、生活……”,這與結尾的20年相呼應。許靈均還坦蕩的說“國與家的關係太密切了,國的榮譽感就是家的榮譽感”,他上課的第一顆便是”我們偉大的祖國”,然而父親問他“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敗,如果失敗了怎麼辦?”他說“我堅信我們民族的生命力”。

謝晉將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和美好通過質樸的語言表達出來,表達出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將鏡頭對準人的心理變化和心理描寫,表現出對青春與愛情的追憶,以情感人,彰顯出崇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同時,也將觀眾帶入到那個民風淳樸、感情真摯的年代。

8.7分的《牧馬人》,朱時茂扛鼎之作,帶你回到青草繁茂的敕勒川

結語:

《牧馬人》是謝晉導演反思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兩部是《天雲山傳奇》和《芙蓉鎮》),影片基本上看不到社會批判意識,只是加大了對社會時代的反思精神,還有學者認為“謝晉電影一貫側重從道德倫理角度處理題材、刻畫人物、表達主題……以致被認為形成一種所謂‘謝晉電影模式’”,從本片中我們就能看出謝晉關於藝術張力的諸多處理方式。

影片中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愛情和傳統文化渲染之下的家國情懷感染著一代代的年輕人,讓我們感受到時代脈搏跳動的時候,更反思我們在幸福的今天應該怎樣看待個人和國家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