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最讓你尊敬的人是誰?

鄉野鵬飛話三農


我最尊敬的是我們宗族裡一個真正德高望重的老人——叔太爺爺。一生與人為善,正直公正,輕易不說話。一句話出後擲地有聲。讓人敬畏!據說,土改時!他也是地主的,但由於會為人沒有被人怎麼為難過。但是,在別人處理“罪犯”不合理時他也不懼“強權”勇於為人說些公道話!後來的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還有幸得他的教誨:每天放學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就跑去村口集合聽叔太爺爺講故事。八九個老人都是太爺爺的堂兄弟們和一群十幾個的小學生。主角就是叔太爺爺講的都是些我們的家族歷史及家風,祖先們的為人處事及成就。後來又講一些歷史名人故事如:岳飛,楊家將等等……直至八十幾歲壽終正寢。但,他們那一輩人和他的那些故事一直在我的記憶裡,那個村口土牆腳下有著我美好的童年。愛看書就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剛開始的連環畫、故事書到後來各類書籍都有興趣。有時看到深處時課上都會忘了藏書了。奇怪的是沒有那個老師把我的書收走!?


微閱星君


讓人遵敬的人是毛主席。因為毛主席是從農民中走出來的民族領袖,始終保持著農民本色,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終生艱苦樸素。

全國進入困難時期後,他帶頭降工資,宣佈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跟老百姓一樣,忍飢挨餓、艱苦樸素。延安時期,毛主席的衣服總是縫縫補補,常常穿著帶有補丁的衣褲去巡視、走訪、做報告,與民主人士和工農兵交流。那時,毛主席食粗茶淡飯,住簡陋窯洞,生活物質條件極其匱乏、艱苦。 建國初期,毛主席只做了兩套衣服,一套是參加開國大典的禮服,一套是訪問蘇聯時的禮服,買了一雙圓頭皮鞋,這雙皮鞋他一直穿到與世長辭。毛主席除公眾場合或接見外賓以外,平時穿的衣服經常是補丁摞補丁,內衣、被褥及平時穿的衣褲襪子都是補了又補。直到毛主席逝世時,他的一件睡衣用了20多年,補了70多個補丁,一條毛巾被上的補丁也達70多個,一雙拖鞋穿了20多年。

這就是一位大國領袖的真實生活狀況。實事求是地說,毛主席是我們祖國這幾百年最偉大、最卓越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最大公無私的人。此乃大聖也。總而言之,毛主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集成者,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衷心熱愛無限崇拜的偉大領袖和民族英雄,是值得我們子孫後代永遠學習的光輝榜樣。


齊人一一梳柳風


首先是,毛主席。他讓百姓有自己的農田。隨後就是能為民做實事的幹部,村長或則村書記,以外就看當地的風俗。我是吉林省一個農村。我們這裡農村還有一種人,很受人尊重,那就是知賓。知賓是做什麼的呢?就是農村有大事小情的,他給張羅。你們那裡和我這一樣嗎?


東北牛人韓哥


我們祖代都是生活在農村,農村的人民最尊重毛主席,只因毛主席是位農民的兒子,穿棉粗布衣,穿草鞋走出故鄉,為革命奔波,鬥地主分田地,在舊社會,地主富豪為少數,大部分是受苦的大眾,毛主席是為勞苦大眾打天下,讓多數農民能有地種,有衣穿,有飯吃,過上好日子,當然農村人民更擁護毛主席與共產黨。我家從爺爺那代,家裡就有共產黨員,一直我們這代共產黨員更多,我家是新中農,也沒有分地主的土地,只因我家是做生意的,我父親與叔叔參加革命,爺爺思想進步,我二爺與三爺家兩位叔叔一位十八一位十九參加紅軍,犧牲前線,我家是革命家庭,都是農村出身,農村人民最尊重毛主席,熱愛偉大的黨,愛國愛民!



天長地久紅玫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好,我是一個機會吟詩又會搬磚的農村娃,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了。
在我們村,最讓我尊敬的人除了父母長輩以外就是我們村的赤腳醫生了。赤腳醫生是個特定的名詞,指的是那些半農半醫、一邊務農一邊行醫的人。我們村的赤腳醫生按照輩分我應該叫他爺爺,又因為他的名字裡面有一個堂字,所以我通常叫他堂爺,堂爺今年已經快七十歲了,在我們村當了幾十年的赤腳醫生。


堂爺一開始是個獸醫,在農業合作社那個年代,堂爺是給村裡的牛治病的,後來通過在外培訓與自學就開始慢慢給人看病了。通常人罵醫生時會說就你還能當醫生,你怕是個獸醫吧之類的話。然而堂爺卻並沒有因為獸醫這個身份受到人們的詬病,反而在十里八鄉的村子裡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原因與堂爺的醫術與醫德有很大的關係。

說到堂爺的醫術,如果與大醫院那些教授、專家的水平來相比,可能算不上有多高明,受專業水平與醫療器械的影響,大病、重病、一些疑難雜症堂爺是治不了的,能治的只是一些尋常的疾病。

堂爺中醫西醫都懂一點,在我的印象中,堂爺治病除了中醫的望聞問切以外,唯一的醫療器械就是一個聽診器了,但就憑藉這些東西,常見的頭痛腦熱、感冒咳嗽等病在堂爺的手底下可以說是藥到病除。相反的,現在有些有資質的專業醫療機構、有證書的專業醫生,一個頭疼腦熱治幾次都治不好,我也不知道是為啥。


除了醫術以外,最重要的是堂爺的醫德。堂爺脾氣好,性格溫和,極有耐心,不管你是貧是富,是老是幼,在堂爺這裡從不會出現我們有時候去醫院碰到的那種冷言冷語、惡意嘲諷的現象。我們村是個大村,幾百戶人家,可以說沒有人哪戶人家沒在堂爺那裡看過病,但從來也沒聽人說過堂爺態度不好的問題。。

除了這些,最重要的一點是堂爺給人治病,是為了治病而治病,怎麼樣花錢少又能治好病就怎麼來,從來不會讓你多花一分錢。通常都是一些小藥片用裁的方方正正的白紙按照每頓吃的包起來,幾包這樣的藥片花上幾塊十幾塊錢就把病治了。十里八鄉的,如果誰家有老人生病了又行動不便,一個電話,堂爺就會揹著他的藥箱上門治病,從來也都不收路費。


有時候有些病人覺得自己的感冒或者發燒有點嚴重想掛吊瓶,堂爺診斷過後會告訴他,你這病不嚴重,吃點藥就能治好,沒有必要去掛吊瓶浪費錢。有時候碰到有些農民沒有錢,堂爺也會先給看病,錢讓先欠著,據他說有些陳年老賬沒收回來也是常有的事。大家說這樣的堂爺,如何不讓人不去尊重。

最近這兩年堂爺因為年齡大了,被兒子接去了城裡,不再給村裡的人治病了,村裡人的許多人都很懷念他,尤其是當得個感冒發燒就要輸液,不花個二三百塊治不好的時候就更懷念堂爺了。堂爺偶爾回村,從村頭走到村尾,遇到的村民都會向他問好,給他發煙,村民的尊敬是自然而然,是發自內心的,這種尊敬既是對堂爺醫術的尊敬,更是對堂爺醫德的尊重。


朋友們,你們村是否也有赤腳醫生,他們是否也像堂爺一樣受人尊敬?


搬磚的農村娃


面對“農村都有哪些人讓你敬佩?為什麼?”的問題,我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時間已轉眼過去兩年多了,然而農村兩位老大娘的形象,仍印記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在告別她們不久後的一個夜晚,我終究睡不著,便披衣下床,坐在書桌旁,兩位農村老大娘的形象便又從我腦海中浮現出來,我抑制不住心中的衝動,執筆寫下了《沿著勤勞的腳印前行》一文,把它敬獻給兩位老大娘以及普天下的百姓。

兩年過去了,我還清楚的記得與兩位老大娘相識的過程。

鏡頭一,兩年的一天與朋友相約中午見面,由於時間早,我便到城郊去走一走。在幾顆高大的銀杏樹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大娘一隻手拖著一隻白色的膠絲袋子,在彎著腰,抵著頭,另一隻手在地上採摘著什麼,我走到老人跟前:老人家您在採摘野萊嗎?老人家半直了腰,微微抬起頭,我看到那是一張寫滿了風霜,蒼老的臉。她看了我一下,閃動著不定的眼神:呃,不,俺在揀些銀杏。接著老人家又顯的有些不安:俺這是第一次來,家裡老頭子得了高血壓,頭暈的歷害不能下床幹活了,別人說銀杏果煮水喝能治病,俺就來了。我看著地上撒落的熟透了的銀杏果,有的己經發黴,有的開始腐爛了,又扭頭看到老人家手裡還算完整的果子,鼻子一酸,有種想哭的感覺,伸手摸向口袋:岀門竟忘了帶錢包。“大娘能揀就揀一些吧”。大娘看了看我,什麼也沒說,彎下腰,低下頭儘管忙她的營生去了。我用手機拍了老人揀銀杏果的照片,卻沒有勇氣拍一張老人仰起臉的照片,“老實、誠懇、勤勞、善良的百姓那可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呀!”

鏡頭二,在一塊種滿蔬菜的地裡,一位頭戴斗笠,坐在一個馬紮上,伏著身子,在白菜旁正在用小鏟一棵一棵、小心翼翼的清理著草,唯恐怕傷了菜。我走近大娘與她攀談起來,在她娓娓道來中,我瞭解到:老大娘己經75歲了,老伴長她兩歲,膝下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岀稼另過去了。老兩口有二畝地,一畝地種了蔬菜,其餘的地種了糧。老兩口營生著這塊菜地,有蘿蔔、白菜、辣椒、茄子等十來種青菜,供祖孫四代30多口人吃菜,剩下的再由老伴拿到市場上去賣。我問孩子們孝順嗎?老人家說:還說的過去。接著老人家挺直胸脯,理直氣壯的說:“俺兩口子又不吃、不用他們的,供他們吃菜,來了還要供他們吃飯,他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老人家的語氣一緩,笑著對我說“誰讓我們是一家人呢?”喜悅、滿意之情溢於言表。一位風趣健談的老人,一位75歲、牙齒不剩幾顆、卻還在用勤勞的雙手耕耘,自食其力生活的老人。

我陷入了沉思:民以食為天。兩位老大娘是天下眾多百姓中的一員,她們辛苦一輩子,把心血、汗水和著生命灑在了腳下養育我們的土地上,用勤勞供奉著她們的國家,她們心裡始終把大家當成“自家人”。是啊,“誰讓我們是一家人呢”,那麼質樸、那麼善良、那麼豁然、那麼大度、那麼無私的情懷。這是我們的百姓,這是我們應該傳承的精神,她們才是民族的脊樑。











走在路上亦是風景


生長在農村,一輩子壓根就沒有機會而離開。我覺得在農村最讓我尊敬的還是那些叫民辦教師的群體。

民辦教師是八十年代我們那裡,乃至全國各地農村小學的主力軍,是他們撐起了農村教育的一片藍天。

在那個年代,我們國家還不富裕。我們那裡的農村小學的教室都是四面透風的破房子。沒有窗玻璃,全是用廢舊的報紙粘糊的。土臺上擱著一塊木板就是課桌,凳子不是土臺臺,就是學生從自家帶來的小凳。學校除了校長、教導主任外,其餘的都是民辦教師。他們的辦公室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簡易的灶房。說是灶房,還不是各人生個爐子,燒壺開水就看鹹菜熬過了一天又一天。民辦教師們的報酬最初是生產隊給你工分,到了年底用工分再分口糧。



包產到戶後,只給工資,起初是17元,後來才增加到40元,就再也沒漲過一分錢。別看民辦教師的工資很少,但是民辦教師對工作一點沒少做。早晨學生一進校門,便是他們工作的開始。因為民辦教師都是代著語文、數學兩門主課,還有音、體、美等副課。只要學生在校,他們就不能離開教室。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也是學校的管理要求。下午放學後,還要去學生家中做家訪,動員未入學或輟學的孩子入學。大半夜還在鑽研教材,撰寫教案,星期六(日)還得參加學區召開的教師大會。

儘管做著民辦教師,可他們還是農民。他們都分有承包地,還得抽空務作莊稼。民辦教師可是典型的走出校門就是農民的一個群體。說是務作莊稼,還不是將土地扔給了父母和丈夫(妻子)。民辦教師可是一個人在教學,全家人跟著受苦受累。

熬過了一年又一年,桃李滿天了。有的學生還走上了領導崗位,有的成為經濟的領軍人物。可是民辦教師的他們還是被1984年12月31日“政策界限”“一刀切”被清退了。

民辦教師工作了一二十年,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清退離崗後,他們成了一無技術、二無資金的農民,只能南來北往地去打工。

眼下,這些民辦教師都已經是中老年人了。本米他們辛苦了幾十年是該歇下來了。只是曾經做過民辦教師的他們為了生存,為了家庭,仍在盡最大努力地打工。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現狀,他們只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命運將民辦教師成為了弱者,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沒有地位,沒有尊重,沒有關愛,可他們都曾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是真正的人民教師。是民辦教師為農村孩子點燃了知識的燈塔。現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民辦教師培養的一批批學生。農村經濟的發展,民辦教師功不可沒!


民辦教師是應該得尊敬的人!民辦教師更是我尊敬的人!【#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最尊敬的人應該是我的奶奶,她為人善良對我很好。

從我出生開始,就沒見過我的奶奶吃肉,她信奉佛教,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誦經。奶奶雖然雷厲風行、脾氣暴躁又風風火火,但是為人卻很善良。幾年前,一個外省的年輕人從老家來到廣西,租了一間房子住在我們家隔壁,年輕人和奶奶有一樣的信仰,他們都信奉佛教,但是年輕人過得很落魄生活也很艱難,後來我奶奶就認他做乾兒子了,把自己的積蓄都拿出來為他的乾兒子添置傢俱,經常叫他來我們家一起吃飯。我奶奶看到其他鄰居過得比較艱苦,也會經常送果送菜,在我的眼裡我的奶奶是最很善良最樸實的老太太。

有很多家庭的老人都有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但是我奶奶卻不是這樣的,對我弟弟和我從來都是一視同仁,有時候對我甚至比對我的弟弟還好。記得小的時候,因為爸媽的工作比較忙,寄宿在伯母家,我自己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奶奶擔心我就搬過來和我一起住,當時她的腿腳不方便,但是還是每天堅持接我放學回家。我的奶奶真的是我生命裡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存在。

我對我的奶奶有很深的感情,不僅僅是因為她為人善良,更重要的是她讓我感受到了很多親人之間的溫暖這個總是樂呵呵的老太太是我最尊敬的人,也是我最愛的人之一。





農村人阿雷


答:最尊敬的人應該是我的奶奶,她為人善良對我很好。

從我出生開始,就沒見過我的奶奶吃肉,她信奉佛教,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誦經。奶奶雖然雷厲風行、脾氣暴躁又風風火火,但是為人卻很善良。幾年前,一個外省的年輕人從老家來到廣西,租了一間房子住在我們家隔壁,年輕人和奶奶有一樣的信仰,他們都信奉佛教,但是年輕人過得很落魄生活也很艱難,後來我奶奶就認他做乾兒子了,把自己的積蓄都拿出來為他的乾兒子添置傢俱,經常叫他來我們家一起吃飯。我奶奶看到其他鄰居過得比較艱苦,也會經常送果送菜,在我的眼裡我的奶奶是最很善良最樸實的老太太。

有很多家庭的老人都有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但是我奶奶卻不是這樣的,對我弟弟和我從來都是一視同仁,有時候對我甚至比對我的弟弟還好。記得小的時候,因為爸媽的工作比較忙,寄宿在伯母家,我自己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奶奶擔心我就搬過來和我一起住,當時她的腿腳不方便,但是還是每天堅持接我放學回家。我的奶奶真的是我生命裡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存在。

我對我的奶奶有很深的感情,不僅僅是因為她為人善良,更重要的是她讓我感受到了很多親人之間的溫暖,這個總是樂呵呵的老太太是我最尊敬的人,也是我最愛的人之一。




新村美景


在農村能讓我敬佩的認不多,其中一位本不願提起,既然說到這裡了,我就說一說吧!

他是我的一位小叔,很精神的一個人。他是一名粉刷工,平時村子裡蓋了房子需要裝修總能看到他的身影!為人也比較隨和。

令我記憶深刻的有這麼一件事,那是我10左右的時候。我爸是一名修理工,平時騎著自行車就在周圍的村子裡轉著吆喝,看誰家有東西需要維修,一般以衣服拉鍊,換窗紗,配鑰匙為主。那年家裡有別的事我家開支過度,沒有多餘的錢去買原料,找了幾家鄰居可是沒有借到錢,最後不知道這件事怎麼讓這位小叔知道了,直接就找到我家,拿了幾百塊錢,20年前的幾百塊錢也不少了!然後我們一家很是感激。

他對有困難的人從來都是盡力幫助,村子裡甚至周圍鄰村的人都知道他。大家也很欣慰身邊有這麼一個人!

可是光景不長,那年在幫助別人的路上出了車禍,人就這麼走了,那年他才三十幾歲!留下了那個年幼的孩子。只記得埋葬那天早晨,大家都來了,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我們田溝裡到處都是人來為他送葬。

迄今為止,大家依然感到惋惜。也是我比較敬佩的一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