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手機用戶68309247432


本人平時也愛光交朋友,所以多少知道點。例如:桃園三結義,伯牙子期,秦瓊賣馬,管鮑之交,馬克思和恩格斯…………


良藥瓶子


交友典故的故事有哪些這個提問好!因為在古今中外,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如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情。

有我國古代的交友典故有很多名傳千古,流芳百世如《桃園三結義》、《管鮑之交》、《俞伯牙與鍾子期》等許多被後人稱道的故事。

在我記憶深處讓我記得最深的是在我十四那年,我讀初中二年級。學校裡有一個圖書館,管理圖書的是一位和謁可親的中年女老師。我一般中午下課後都要去圖書館看書。

有一天下課我做完數學作業後。離吃晚飯還很早。我從教室裡出來便奔向對面不遠的圖書館去了。

來到圖書館裡我徑直走到擺放中國歷史古代春秋戰國書籍的地方。突然看到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中國上下五千年》上策和下策二部書。我激動壞了,因為我在老家經常聽長輩給我們講春秋戰國故事。

我看到了一段故事,到現在已經四十年了,它讓我記憶猶新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管鮑之交》,我前後看了很多次。

在中國十大賢相中管仲是繼姜子牙、范蠡之後的中國第三大名相。也是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之一的人。這中間離不開好朋友鮑叔牙向齊王的推薦。以及對他的關心和支持了。

鮑叔牙當時是齊國大夫,善識人,善用人。少年時與管仲結交成好友。一起討論問題。一起合夥經商。

後來齊襄公禍亂朝政,鮑叔牙與管仲商議。管仲保公子糾。鮑叔牙保公子小白。管仲跟隨公子糾逃亡魯國。鮑叔牙則保公子小白逃往莒國。

後來,齊國國王齊襄公被殺死了。得到了消息後,為了能繼承王位。公子糾和小白都分別忙著往回趕。

這時他們碰在一起,管仲用箭射向了小白。小白裝死。管仲和公子糾大喜,然後放慢了回齊國的速度。

而鮑叔牙跟隨的小白並沒被管仲用箭射死,只是裝死而已。對管仲恨得咬牙切齒。他們連夜趕路,及時回到了齊國,當上國王,他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是一位明主。他希望國家富強,想成為霸主。

鮑叔牙說道;″你希望國家富裕,強大。成為霸主,就一定要任用管仲為相。這樣才能讓國家強盛起來。

齊桓公是很分鄙視管仲的,對鮑叔牙說道:″管仲在打仗的時候,別人都是奮勇向前,而他則是躲在最後面,那裡安全躲在那裡。

齊桓公又對鮑叔牙說道:″鮑大大,聽說管仲與你合夥經商,本錢全是你出的,賺了錢後,給他的三分之二,而你得其三中有一。你身邊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鮑叔牙向齊桓公說:“大王,給管仲三分之二的錢財是我自己願意的,管仲家裡貪窮,還有一個老母在堂需要贍養。

打仗的時候他躲在後面,也是還有他老母親在,他是一個孝順的人,因為母親需要贍養。

鮑叔牙又向齊桓公建議,說如果你想成為強國霸主是一定要任用管仲為相才能達到目的。

就這樣,在鮑叔牙的推薦和支持下。齊桓公用管仲為相實行多項改革,很快齊國便成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也成為了春秋霸主。




愛國愛家正能量


記得我上初中二年級時,迷上了籃球運動,於是,小姨帶我去買了我人生的第一顆籃球,由於珍惜,所以一直陪在我身邊。

後來,我上了高中,又迷上了滑板,與此同時,我並沒有放棄籃球,籃球以舊是我的第一愛好。

逐漸的,玩的久了,便有了志同道合,興趣一致的朋友,就將滑板的籃球借給了他。

高三即將畢業,能夠將自己的興趣帶到大學,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於是我去他家索要籃球和滑板,可是他在家中的儲物間找來找去,都不見籃球和滑板。看到尋找無果,他一溜煙跑出大門,等我追到門口,他已經抱著我的滑板回來了,同時,鄰居家的大媽從窗臺上投過眼神。我明白了,滑板被借給了他鄰居家的小夥伴。此時我很是生氣,但是並沒有表現出來。

接著他支支吾吾的說,籃球丟了,我賠你錢

我說:沒關係,你還我一個一模一樣的就可以。

他說:你這個人注重物質

我一臉懵逼,說到:那你還是賠我錢吧

他又說:原來你看重的只有錢

。。。。。。。。。

因此,天下有許多愛好一致的人,真正的朋友是願意危機時刻幫助你,勸你戒驕戒躁,珍惜你的所得。而不是像超市分類員一樣,劃分你到某個區域。


蠟人李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古人交友的故事,一起看看吧。

1、雞黍之約

秀才張劭,字元伯,乃漢明帝時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奮志讀書。有弟張勤同在家務農耕種,以供六旬老母。時到東都洛陽應舉,於客店遇秀才範式正危於時疫之中。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陽人氏,年四十歲。元伯扶救巨卿於垂危之際,二人結成生死之交,式為兄,伯為弟。二人已誤考期,時值重陽節,臨別,相約於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會,元伯言設以雞黍相待。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鄰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雞黍之約。其心慌極已碎,蓋因相隔千里之遙,非一日可至。聞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說,特以死而赴。元伯是日終日佇立而待,至夜半方迎來巨卿,乃魂魄也!後元伯急赴山陽,半月至。見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報耳。蓋義約之重,過生死也!

2、生死之交

春秋時,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賢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時有左伯桃,乃西羌積石山賢士。幼亡父母,奮發攻書,義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遂赴元王處,值雍地,於竹林間茅舍,求宿於羊角哀。二人徹夜長談,十分投機,結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長,角哀為弟。後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風雪連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決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見元王。封后,即辭王回梁山樹洞尋伯桃屍。卜地葬於蒲塘之原,前臨大溪,後靠高崖,左右諸峰環抱,風水極佳。為伯桃建享堂,塑儀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於荊軻之墓相近,故軻鬼逼伯桃。伯桃靈魂無奈,夜告角哀。角哀大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戰荊軻,裂其墳,拋其骨。此二人義交俠舉,遂為千古美談。

3、管鮑之交

昔,齊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自幼以貧賤相交。後鮑叔先在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終始如一。管仲曾有言道: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故而古今談知心結交,心曰管鮑。

4、管寧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5、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隻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6、膠漆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為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批准。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後,便私下替他還債。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來,才真相大白。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後來陳重複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後又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7、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後漢書.吳佑傳》。原文:時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8、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9、莫逆之交

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原文記述:子祀、子興、子梨、子來四人相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10、忘年之交

出自《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範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陳泰歎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清風與故事


杵臼之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莫逆之交

原文記述:“子祀、子興、子梨、子來四人相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知音之交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隻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奔跑的阿丹


我是菜菜Di,我來回答

管寧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

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

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隻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

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膠漆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為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批准。

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後,便私下替他還債。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來,才真相大白。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

後來陳重複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後又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菜菜Di


1、伯牙絕弦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俞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好啊,我彷彿看見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

俞伯牙心裡想的,鍾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壞,和琴絃斷絕關係,一生不再彈琴。這就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此後,因為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尋或樂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因為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專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2、君子之交

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

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

一打開酒罈,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面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

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水。”

此後,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係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國內外創業故事


“詩僧”皎然與“茶聖”陸羽的友誼

  陸羽在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前後來到湖州,在妙喜寺與皎然結識,後來二人成了忘年之交。皎然與陸羽共同的愛好和興趣不僅體現在日常的飲茶、談佛、論道,更體現在他們的純潔個性中。陸羽隱逸的生活,使得皎然造訪是經常不遇。在皎然的名篇《尋陸鴻漸不遇》中就反映了皎然因造訪陸羽而不遇的惆悵心情,對陸羽的仰慕之情躍然紙上。從皎然的詩中,除了可以瞭解到兩位忘年交之外,這些詩作也是研究陸羽生平事蹟的重要材料。如後人有關茶聖陸羽的形象,很多都是從皎然的詩中獲得的。此外,他們在湖州所提倡的節儉品茗習俗對唐代後期茶文化的發展影響很大,更對後代茶藝、茶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成都三昧茶興怡


典故來講,中國最著名的便是八拜之交。

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捨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看很多老師都說到了

(ps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

怕誤人子弟,又看了看典故什麼意思,我想 黑白無常,七爺八爺的故事也算是交友的典故。

白無常名叫謝必安,稱「七爺」;黑無常名叫範無救,稱「八爺」。據說,謝範二人自幼結義,情同手足。一天,兩人相偕走至南臺橋下,天將下雨,七爺要八爺稍待,回家拿傘,豈料七爺走後,雷雨傾盆,河水暴漲,八爺不願失約,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爺取傘趕來,八爺已失蹤,七爺痛不欲生,吊死在橋柱(所以很多白無常的形象是伸著長長的紅舌)。閻王爺嘉勳其信義深重,命他們在城隍爺前捉拿不法之徒。有人說,謝必安,就是酬謝神明則必安;範無救,就是犯法的人無救,當然這都是漢族民間傳說。

先說這麼點吧[呲牙]



銀子S


北郭騷是春秋時期齊國名士,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但他的家境不好,十分貧寒,以至於到了無錢奉養老母的地步。於是慕名去找當時名相晏子,希望得到一些糧食奉養老母。晏子久聞其名,很樂意交他這個朋友。

晏子臨走又送北郭騷很多糧食、金錢。北郭騷謝絕了金錢收下了糧食,兩人從此成了很好的朋友。不久之後,晏子受讒言被齊景公猜忌,逃亡他國,臨行路過北郭騷家進來告別,晏子闡述了事情的經過,北郭騷只是說了一句:“請好自為之。”完畢送客。

晏子走後,北郭騷找來他的朋友,告訴他說:“我仰慕晏子道義,與之相交,如今晏子被無端猜忌,我將用生命為他洗清冤誣。”北郭騷換好衣冠,請朋友攜劍和竹匣跟隨其後。前往皇宮會見景公近臣,北郭騷慷慨激昂地說:“晏嬰是名聞天下的賢相,因他在而其他國家畏懼不敢侵犯。若他出亡,齊國必遭侵犯。我不想看見國家生靈塗炭,我願用我的生命為晏子洗清冤屈。”然後自刎身亡。景公看此情景非常後悔,親自駕車在邊境追回晏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