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如果不死,真的能打敗金國麼?

沈靜軒


岳飛是在找死!岳飛不懂政治,不懂人心,空有一腔報國的熱情,可惜了岳飛。即使岳飛有能力打敗金國,但是趙構和秦檜們會讓他這麼幹嗎?會讓岳飛迎回徽欽二帝威脅到趙構的皇位嗎?答案很顯然,要不然也不會有十二道金牌招岳飛回朝,也不會有風波亭岳飛之死了。


老何157501439


題主說的這個打敗含義是什麼?如果是指消滅金國,對不起,做不到。但如果是在一兩場戰役中打敗金國,那是可以的,比如郾城之戰,岳飛率岳家軍以少勝多,確實打敗過金國。很可惜,雖然岳家軍取得大捷,但是金強宋弱的整體態勢並沒有改變。

如果雙方要進行的是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一方以消滅另一方為戰爭目的,那麼戰爭至少要打好幾年,就會陷入長期的戰亂。鹿死誰手那就很難講。估計先垮掉的是宋朝。下面從幾個方面做一個深入的分析:

一、宋朝有致命的軟肋在金國手中。

暫且拋開雙方的整體國力不談。宋高宗趙構有一個最大的軟肋就是:關鍵人質在對方手上。不要以為這個不重要,這個是宋高宗的最大心病。對趙構來講,其他問題都好克服,這個問題無法迴避。因為只要有這個因素,金國隨時可以另立一個大宋朝廷出來,那麼南宋朝廷就有大麻煩了。

趙構不僅父母在對方手上,關鍵是他的哥哥,也就是正宗的皇帝宋欽宗也在對方手上。

不要小看宋欽宗趙桓是個金國的俘虜。他可是宋徽宗趙佶長子,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就被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後宋徽宗禪讓登基為帝。他的皇帝之位,來得名正言順。在當時宋朝人心目中,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而在宋朝人眼中看來,宋高宗趙構這個皇帝之位,來得就有點不太正。在當時的南宋人看來,趙構其實就是一個代理皇帝。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迎回二聖,正宗皇帝回來了,應該就沒他什麼事了。當然,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如果他真的能夠擊敗金國,威望那就不一樣了。

高宗在位時,曾經發生過一次兵變,差點讓他送命。這就是苗劉兵變。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將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譁變,帶兵圍住皇宮,以清君側為名 ,誅殺了宋高宗趙構寵幸的大臣及宦官,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苗劉二人還當眾責問趙構:

“陛下帝位來之不正,若淵聖(宋欽宗)歸來,當何以自處?”

因此,金國掌握了一個大殺招,如果萬一宋朝取得軍事優勢,金國就會讓欽宗趙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從而扼制趙構。而宋高宗趙構,斷無北上攻打哥哥宋欽宗趙桓的法理依據。金兀朮曾經將這種可能性進行過認真分析。秦檜從金國回來,已經把這種可能性告訴了趙構。


也就是說,金國一旦軍事上處於失利狀態,就會把欽宗立為傀儡皇帝。而南宋不是整天吵著要“迎回二聖”嗎?現在我把二聖還給你,另立一箇中央。你趙構能和你的父兄爭天下嗎?就算你狠下心來無父無兄,別忘了你媽也在那邊。如此一來,南宋小政權就會完全失去道義上的正當性。

如果金國真的這麼一來,很有可能南宋就有許多人要投奔宋欽宗。這個仗就沒法繼續打下去了。

二、南宋整體國力明顯弱於金國。

1.金國擁有軍事、地理優勢。宋高宗趙構建立了南宋朝廷後,啟用了中興四將以及吳階等一批重要將領,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在與金國的作戰中,扭轉了一敗塗地的局面,能夠互有勝負。金國一時也拿南宋沒有辦法。

客觀上,當時中國形成了一個南北朝對峙的態勢。在整體國力上,金國佔據北方,相對南方而言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其疆域東抵日本海,北至火魯火疃謀克(今俄羅斯外興安嶺南博羅達河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與蒙古部、塔塔兒部、汪古部等部落為鄰;西與西夏毗鄰,以大散關與宋為界,南部與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其面積相當於南宋的兩倍。



如果金下決心攻打南宋,具有自古以來由北向南征服的軍事上和地理上的優勢。

2.金國有更強的戰爭資源。金國實施的“乣軍制”和南宋的“募兵制”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拉壯丁,動員能力更強,戰爭成本低,後者動員成本更高。而金國由於佔據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其擁有的土地、兵源都遠遠超過南宋。其戰爭消耗可以隨時得到補充,而南宋在這一點上就有所不如。

所以,如果要支撐長期的戰爭,南宋跟金國拼消耗拼不起。南宋唯一的優勢就是:原北宋金佔區,人心思宋,有民間反金力量。但如果金國把宋欽宗立起來,這一點又是立馬就不復存在。而南宋內部,也一直不太平,各地流寇以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岳家軍除了要對抗金國,在大多數時間就是跟農民起義軍作戰。主要是征伐楊玄起義軍,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武裝。我們在《宋史》上經常看到這樣的記載,如:

三年,賊王善、曹成、孔彥舟等合眾五十萬,薄南薰門。飛所部僅八百,眾懼不敵……四年……盜郭吉聞飛來,遁入湖,飛遣王貴、傅慶追破之……盡降其眾……


3.金國的軍隊更容易統一集中指揮。這一點是和宋高宗趙構抑制武將的一貫思想分不開的。他始終擔心的是:不能讓某一個武將掌握全部的軍隊。南宋中興四將之間彼此沒有隸屬關係,互相都不能夠指揮對方的軍隊。趙構曾經也打算過讓岳飛接管劉光世的部隊,並節制川陝諸軍。但為防止他一家坐大,很快就取消了這個打算。

趙構曾經問過秦檜:“岳飛應當是個忠臣吧?”秦檜向趙構說的一句話很能體現皇帝的心理:“當初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嗎?”人是會變的,今天是忠臣,明天不一定是。既然宋太祖曾經是個忠臣,他能搞黃袍加身,誰敢保證岳飛就不能也搞一次?

所以南宋的軍隊,在對金國作戰時,往往難以做到統一協調指揮。帶兵的將領相互之間存在本位主義思想,彼此之間互相協同作戰存在很大的問題。

4.戰線如果太長後勤跟不上。如果要消滅金國,所謂直搗“黃龍府”,黃龍府的位置在今吉林省農安縣。而囚禁徽欽二帝的五國城,在今黑龍江依蘭縣。

對於南宋軍隊而言,要想由南向北征服實現統一,打到那麼遠的地方,難度極大,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南宋除了人力、資源、地理方面不具有優勢。戰線拉得如此之長,其戰爭的後勤保障也不是南宋朝廷所能夠承擔得起的。


三、和談幾乎是唯一的出路。

1.趙構其實是個有為的皇帝。宋高宗趙構在人們心目中長期是一個窩囊皇帝的形象,但其實他不是天生髮賤,心甘情願地向金稱臣。如果有人認為宋高宗趙構是個庸才、膿包,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可以把趙構與南明王朝去做一下比較,南明的條件,比當初趙構不知要好了幾千倍。但是南明很快滅亡了,而南宋生存下來了。

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後,由於明朝有北京、南京兩個都城,在南京,南明政權還有一整套完整的機構。明軍的精銳部隊還在,弘光政權剛建立時,左良玉和江北四鎮尚有數十萬大軍,而清軍只有約二十萬。即使是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初衷也是為了對付李自成而不得已為之,實際上他內心還是願意忠於明朝的,如果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也完全可以把他爭取過來。就這麼一個條件,南明王朝還很快就滅亡。

而宋高宗趙構在靖康之變後,僅憑自己的皇室身份,在金軍“搜山撿海捉趙構”、國內處於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生存環境極端險惡的情況下,很快地組織起自己的一套班子, 並很快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基本上和金國打了一個平手,保住了半壁江山。兩相比較,你能說趙構是個庸才、膿包嗎?

2.趙構的目的就是以打促談。宋高宗趙構非常明白,憑南宋的那個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消滅金國的。中興四將等人在軍事上取得的那些成果,並沒有給金國帶來實質上的打擊。金國的戰爭機器尚沒有完全發動。因此,他希望岳飛等人在戰場上能夠取得局部的勝利,以打促談。讓金國受到一定的損失,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來。他的總體戰略指導思想就是:“打還是要打,談還是要談,和還是要和”。


“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在當時只能是一個政治口號,是為了激勵人心,同時證明自己政權的正統性,合法性,但當不了真。皇帝又不能明著講:我不想收復中原,我就是想談判。 而岳飛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實意圖,這就是他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


3.趙構希望解決人質問題。一般人以為,趙構很擔心宋欽宗回來。其實根本不是這回事,如果趙構真的憑藉自己的能力迎回二聖,那麼他的威望將會達到一個頂峰。真到了那個時候,誰又能夠撼動他的地位呢?二聖即使回來了,最多就是做名義上的太上皇吧。趙構怕是怕的金國把宋欽宗立起來對付自己。

趙構非常希望能夠通過談判讓金國釋放他的母親。據《宋史》:

命何鑄、曹勳一報謝,召至內殿,諭之曰:“朕北望庭闈,無淚可揮。卿見金主,當曰:‘慈親之在上國,一老人耳;在本國,則所繫甚重。'以至誠說之,庶彼有感動。”

紹興和義談判期間,趙構讓何鑄、曹勳到金國報謝,讓他們以至誠感動金國:我母親在你們那邊不過是個無用的老人而已,但對我來說卻是異常重要。

在紹興和義簽訂後第二年,金國終於釋放了趙構的母親韋太后,並將宋徽宗等人的靈柩一併送還。兩國實現了和平。但對於宋欽宗,金國卻一直扣押著不肯釋放。這是他要挾對付南宋的一張王牌。


4.和談相比較戰爭損失要小得多。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部分土地,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這個思維其實和北宋時,宋真宗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是一個思路。《澶淵之盟》簽訂後 ,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目的就是避免戰爭。再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以文景之治積累下的鉅額財富與匈奴作戰,而匈奴人口不過漢朝一個郡,最終的結果是民眾死傷過半,國內經濟衰退。

所以,宋高宗趙構明知長期戰爭不可為,而與對方簽訂這麼一個和約。不能簡單地斥之為賣國。站在他的角度,他有他的道理。

四、岳家軍的作用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1.岳飛大敗金軍後,金軍仍能進攻。我們從宋史中可以看到,岳飛與”流賊“作戰,反而比與金國作戰還要多。而岳飛與金國作戰,似乎並沒有決定性的優勢。《宋史》中經常看到:他大敗金軍後,金軍反而瘋狂進攻的描述。比如他在泰州等地與金國作戰,大敗金軍,但金國繼續作戰,泰州也仍然陷落。使人不禁要產生懷疑:既然大敗金軍,又怎麼會陷落?



在整個對金作戰中,岳飛並不是總指揮,他經常負責一個大戰役的局部,與其他部隊協同作戰。照我看來:郾城大捷應該是個局部性的勝利,該地區遠離金軍的大本營。但戰役幾天後,楊再興就在小商河陣亡。緊接著,金軍繼續進攻穎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金軍在所謂的大敗後,攻勢並不減,看不出其實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之後岳飛又打了個勝仗,接著就是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駐軍於朱仙鎮的岳飛。在此之前,淮南東路張俊軍也已撤退。



2.史書的描述有所誇大。我們要客觀看待史書中對岳飛的一些誇大性的描述。史書中對岳飛的描述確實有一點神話色彩,經常描述到岳飛一個人單挑敵人的大部隊,並且還大獲全勝。

根據《宋史》記載:有一次,岳飛憑一個人的力量,擊敗了賊眾五十萬人馬。據說當時王善、曹成等一幫豪強聚集了五十萬人馬,進軍到應天府的南燻門。 而岳飛手下只有八百人。所有的人都認為這仗沒法打。但岳飛左手拿弓,右手持矛,衝入五十萬人馬的敵陣,橫衝直撞,一下子就把敵人的陣營衝亂了,敵人大敗而逃。所以這中間確實有一些誇大的成分。

岳飛由於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實意圖,只知一味精忠報國,最終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這也充分說明岳飛是一個優秀的將領,是一個典型的業務型幹部,但他不是一個政客,他不明白軍事永遠是為政治服務的,從而,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也是民族的悲劇。


今古講堂


談起岳飛,我們總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為什麼宋高宗趙構會被奸臣秦檜矇蔽,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為什麼要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岳飛,致使趕走金兵、收復中原的抗金大業功虧一簣。然而我們並沒有去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岳飛究竟能不能獨自承擔起收復中原的重任,岳家軍有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打敗金國?

後人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但身處歷史旋渦之中,肩負重擔的岳飛對此卻有著清醒的認識。紹興四年(1134年)六月,岳飛在《畫守襄陽等郡札子》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時,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復故疆,民心效順,誠易為力,此則國家長久之策也...六州之屯,且以正兵六萬為固守之計,就撥江西、湖南糧解,朝廷支降券錢為一年支遣,候營田就緒,軍儲既成,則朝廷無饋餉之憂,進攻退守皆兼利也。經過敵我力量的對比,岳飛估計,打敗金兵,收復北宋故土,需用精兵20萬。固守六州,則需要精兵6萬。那當時岳家軍有多少軍事力量呢?綜合各種材料來看,岳家軍兵力發展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建炎二三年間(1128年)岳家軍僅有二千人,紹興二年(1132年)增為12000人,三年(1133年)三月為24000人,至紹興十年、十一年時,大抵為6萬人。為此,自紹興四年起,岳飛就一直努力去擴充隊伍,特別是招納得力的將領。如牛皋、董先就是他設法招納過來的。
1140年岳家軍北伐的確取得了一些勝利,並罕見地在平原上以騎兵對陣決戰的態勢擊敗金軍,不過戰果其實頗為有限,遠未達到讓金軍喪失反撲能力的程度。1142年初的隆冬季節,宋將岳飛遇害於風波亭。這一悲劇使他本人成為漢民族主義的高度象徵之一,在身後贏得了僅次於關羽的戰神般的地位,並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對立鬥爭的神話。這給很多人一種感覺:假如當初朝廷公正,這樣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不過事實也許恰恰相反,岳飛之死之所以成為悲劇,乃是因為它不可避免。中原地勢平坦開闊,最能發揮騎兵優勢,而不利於步兵守衛。宋軍幾乎90%都是步兵,這在冷兵器時代與騎兵對壘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之一。所以李綱才說:“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以復中原而有西北,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當時宋軍約近20萬人,而其中大部分戰鬥力遠不及金軍,要靠這支軍隊在野戰中徹底擊敗金軍並堅守住收復的失地,其難度是可以想象的。
岳飛的悲劇在於: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剛正清廉,對政治簡直毫無頭腦。他忠誠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為高宗最欣賞的將領(南宋初年,岳飛是提升最快的大將),岳家軍番號正式改為神武后軍時,高宗親筆題寫“精忠岳飛”戰旗,賜白銀2000兩犒賞,以籠絡其心。後來岳飛眼看收復失地無望,表現得極為憤恨,稱病3個月,不肯復職,遭到李若虛嚴厲責備:“是欲反耶?……若堅執不從,朝廷豈不疑宣撫?”岳飛顯然並未意識到自己這番舉動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書建議立皇儲,遭高宗訓斥,下朝後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對議和,這更觸犯高宗忌諱。岳飛不懂政治顧忌,以為自己問心無愧,直言進諫,即使在當時朱熹看來,卻已是“驕橫”了。岳飛在獄中聽一個獄子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不禁悲憤難當,然而只有大書“天日昭昭”四字,實至死也未知這一猜疑與自己平素沒有心機和政治覺悟有關。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眾所周知岳飛是抗擊金軍的英雄,但是岳飛不是也不可能打敗金國。

其一

金國初立,正是蓬勃向上的時候,內部團結,軍隊戰鬥力強,並沒有沾染上其他享樂的毛病。

其二

宋朝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岳飛主戰,但是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一直掣肘著北伐收復失地的岳飛為首的主戰派。

其三

宋高宗趙構的態度,決定著岳飛北伐的成敗,岳飛的口號是打到黃龍府,迎回二聖。而忽略了一點,二聖回來,讓宋高宗如何自處?這點是大忌。

所以岳飛就算沒被賜死,也不會有太大作為了。







0度觀


幾乎不可能。

岳飛再厲害也是人,不是神。雖然他的統兵能力很強,戰無不勝,但決定兩個國家間的勝負的,是兩個國家間的綜合實力。


當時的南宋,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千瘡百孔。政權被文官集團把控,雖然經濟發展很好,但是國家的實力卻增長不多,武將沒有出頭之日。文官又大多是軟骨頭,沒有武者的血氣,只會一味的求和。在這種情況下,金依靠這從南宋收來的資金和物資,迅速發展;而南宋卻在逐步的墮弱。

要想戰勝金,南宋就必須從頭到腳的換血,讓昏庸無能、高談闊論的人下去,讓年輕有為、踏實肯幹的人上位。可是這些事,岳飛一個小小的將軍又怎能做到呢?

要是沒有改變,岳飛面前有強敵,背後有人拖後腿,怎能打過強大的金。


Joshua射手男


趙構是個自私的卑鄙小人。這點毋庸置疑。岳飛是不是能打敗金國,區分一下情況,在南宋全力支持他的前提下,就是宋軍全部出動,韓世忠,吳陵劉琦等人全部策應岳家軍的行動。另外原先淮西兵變劉光世那幾萬人馬也如願撥給了岳飛。讓岳家軍有了差不多十六七萬人的規模,糧餉方面也準備充分,那岳飛北伐成功的可能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北伐這件事對國家民族有天大好處,對於趙構本人卻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不北伐和金人和談,趙構穩穩當當做半壁江山的主人,榮華富貴。哪怕不和談,以守勢,以當時宋金兩軍實際實力,南宋守住也沒有問題。北伐確實存在著百分之二十的失敗風險,而且一旦宋軍崩盤,趙構自靖康之變后辛辛苦苦經營的這點本錢就會化為烏有。他很可能再次漂流海上惶惶不可終日。他當然不願意過這種日子。那如果北伐成功會怎麼樣?岳飛對國家赤膽忠心,自己也沒有反意,這點可以肯定,但是打敗金國,假如金國在最後兵臨城下拋出當時還沒死的宋欽宗趙桓這個救命稻草,岳飛怎麼辦?打還是不打?再假如岳家軍救了趙桓,怎麼處置他?趙桓自然會對岳飛感激涕零。先前在趙構那裡經常受委屈已經對趙構失望了的岳飛會不會在部下慫恿下索性奉原先國家正統的皇帝趙桓為主在北方重建宋朝?再者說,岳家軍滅了金國,解放了幾千萬北方原北宋遺民,此刻岳飛的聲望肯定是如日中天,不但是這些北方漢人,就連南渡去而老家在北方的那些南宋軍民,在內心也一定視岳飛和岳家軍為天神下凡的大救星。這時趙構算什麼?


揚州石頭魚


第一:我們對岳飛的印象都是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金營裡甚至喊出一句口號說“捍山易,捍岳家軍難”!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在深入敵後,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場作戰,真的直搗黃龍度和會寧府,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步兵打得過人家騎兵的概率低,且傷亡不小。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阿城市,不但距離遠,糧草供應也相當困難。 第二:就算岳飛不死,打仗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場戰爭雙方經濟實力上的較量。當時的宋朝國力已經不支持這一場戰爭了。北宋是很富強,最富強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6000多萬貫,可是到了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可是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光他一隻部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裡掃倉庫給他。在當時財政那麼艱難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持岳飛直搗黃龍府,也是一個問題。


破乞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難。在宋朝以文抑武的制度框架下,不論岳飛還是張飛,都難以有所作為。

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周而建宋。從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到宋朝的陳橋兵變,這是帝國從以武抑文,到以文抑武的根本性轉向。漢唐都是因為兵強而滅,宋明則是因為兵弱而亡。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宋朝之後長期的以文抑武。為什麼會有這種轉向,因為唐朝的以武抑文的歷史原因是,他們起家于軍事集團,而且魏晉南北朝都是因為士族門閥政治而天下大亂。士族門閥又多興起於文官集團,所以隋唐的以武抑文是有歷史原因的,算是對魏晉南北朝士族門閥社會的一次矯枉過正。

那麼宋以文抑武,則是對藩鎮割據,五代十國軍閥大混戰,這種可怕社會的矯枉過正。隋唐修復了魏晉南北朝的系統漏洞,卻亡於新的漏洞。宋朝修復了唐朝留下的帝國統治系統的漏洞,則又亡於自己的以文抑武。

為了害怕宋朝被武將篡逆,宋朝皇帝讓文官統領武將。一個有才能的武將,在宋朝文官的眼裡,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他會不會造反,而不是他能不能打敗遼和金。秦檜殺岳飛,就是以文抑武的典型。趙構和秦檜,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岳飛會不會造反,而不是思考岳飛能不能打敗女真人,能不能收復中原。

因為這樣的以文抑武體統,儘管宋朝有最先進的文化,最先進的經濟,最先進的手工業和科技,但是他們不敢放手讓武將們去打仗。層層制衡,遇到了強大而才華橫溢的武將,皇帝和文官們,第一反應就是殺掉他們。

強大的軍事,有賴於強大的武官集團,武官被文官集團壓制,那麼誰來幫宋朝消滅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呢。宋朝沒有給出答案,所以宋朝亡了。

下面詳細地講講。

唐朝亡於藩鎮割據。也就是說,中央帝國的政治操作系統,出現了一個漏洞。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都在試圖修復這個漏洞。那時候的君王,流行養義子。為什麼有這麼個風氣呢,因為大家都被唐朝的軍事失控所導致的天下大亂嚇破了膽。如果把皇帝把領兵的將軍,收養為義子,以政治血統意義上的聯姻,是不是可以控制這些武人呢?

郭威為什麼傳位給柴榮,而不是傳位給自己的血緣後代呢,即便沒有兒子,也有其他有血緣的後代。但是郭威傳位給了柴榮。為什麼郭威要這樣做,因為柴榮掌握兵權。收柴榮為義子,傳位給沒有血統的有才能的將軍。延續自己既有的社稷。這便是五代十國,修復唐朝那個大窟窿的補丁。

但是這個補丁包,被趙匡胤給黑了。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欺負柴家孤兒寡母的,篡奪了老柴家的江山。首先,老趙家,得國不正。其次,老趙家這麼對老柴家,別的將軍,也可以這麼對老趙家嘛。趙匡胤怕不怕?他當然怕。

趙匡胤這個黑客,攻破了別人的補丁,自己也留下了一個補丁。怎麼防止別人效法自己,篡奪大宋的江山呢。所以,趙匡胤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同時主張以文抑武,終止了五代十國以來,靠政治意義上的血統,皇室與軍隊搞聯姻的做法。當然了,趙匡胤防住了外人,沒防住自己的兄弟。

至此,唐朝留下的大窟窿,終於被修復了。假設沒有蠻族,趙匡胤所設計的系統可以說是很完美的。在這個新系統下,很難再有軍閥篡權的事發生。從安史之亂到趙匡胤,一百多年,就忙這個事,修復系統。

但問題是,恰恰這個系統對內完美,對外很脆弱。宋朝終於穩定了下來,朝代也不那麼走馬燈的頻繁更迭,可是,以文抑武,誰來打蠻夷呢?如果放手讓軍人打蠻夷,萬一將軍們再來個黃袍加身呢,怎麼辦?

宋朝幾百年,一直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也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是岳飛他們打不過契丹和女真人嗎?根本不是。而是,一旦這個系統被突破,那麼中央王朝,就要從安史之亂,到黃袍加身,再重演一遍。

為什麼蠻夷們,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呢。因為蠻夷們的統治系統,都是動物式的組織結構。你可以說他們不聰明,也不文明,但是他們的系統,就是因為簡單所以魯棒性(robustness)才足夠高。

而中央帝國,統治系統太複雜,要讓國家政權不更迭,那麼必須得有穩定的內部制衡體系。宋朝把內部制衡體系,做到了最好。但是越複雜的系統,就會越脆弱。精緻絕倫的大宋,面對一群病毒一樣結構簡單的蠻夷,卻束手無策。

怎麼形容這個事呢,就好比說,一套價值幾百億的操作系統,被一箇中專生寫出來的熊貓燒香給黑得崩潰了。文明對野蠻,複雜對簡單,從來都是這樣的不對稱。你能怎辦麼呢,沒辦法。

所以後來朱元璋,來給大宋補窟窿。朱元璋是怎麼補的呢,以簡單制簡單,對蠻夷,直接征服它們,屠殺它們。對將軍們,直接殺掉。死人需要制衡嗎?死人當然不需要制衡。這就是朱元璋的邏輯。朱元璋的系統有漏洞嗎,當然也有的。他捨得殺藍玉,但是不捨得殺自己的兒子。儘管他知道朱棣靠不住,也不捨得殺他。這就是朱元璋的漏洞。趙匡胤沒防住兄弟,朱元璋沒防住兒子。

為什麼中國的政治這麼難,因為中國人太聰明瞭,大家都嚴重的智商過剩,所以必須得制衡,不然就會內部崩塌,然後頻繁的王朝更迭,到處人頭翻滾,生靈塗炭。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李狗神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闕《滿江紅》,將岳飛一腔熱血,和拳拳報國之心毫無保留的抒發出來。但最終,這位忠君愛國的將領,被皇帝和宰相,聯手做掉,成為了議和的籌碼,冤死於風波亭,時年三十九歲。

岳飛生前,立下赫赫戰功,對金國作戰中,多次獲得勝利;岳飛的岳家軍,以軍紀嚴明和戰鬥力高強著稱。他曾經立下豪言“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但最終,岳飛沒有能夠實現他遠大的抱負,作為一名將軍,他沒有血灑疆場,而是死在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手中,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那麼,岳飛如果不死,他真的能夠實現他“直搗黃龍府”的誓言嗎?

答案是否定的。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即使是英雄人物,也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那麼,南北宋交替之際,“天下大勢”究竟如何?

汴梁城被金軍洗劫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宋朝處於鬆散狀態。即使康王趙構已經在南方登基稱帝,但實際上,作為一個政權,南宋王朝的合力尚未形成,最重要的體現便是,趙構作為皇帝,並沒有一支直接效力於自己的軍隊。所謂的中興四將,他們的武裝實際山都是私人軍隊,也就是說,南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其處於強枝弱乾的局面,即以皇帝為首的中央實力較弱,不得不依賴於在戰爭中勢力不斷擴大的諸多將領。換言之,南宋境內,在精神上雖然空前團結,但在實際局勢上,是一盤散沙;在戰略上也處於被動地位,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將領各自為政,抗擊著一定區域內的金兵。

與南宋相反,金國內部則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消滅南宋。雖然金太宗去世後,其內部經歷了一些不和諧,但這絲毫不影響金國貴族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因此,金國在對宋作戰方面,有著很好的延續性,即使多次遭受挫折,但絲毫不影響其向著總目標的邁進。

在這個層面上,南宋以一盤散沙,去對抗金國的眾志成城,這是斷然難以取勝的。

再者,總體的軍事實力方面,金國也佔優勢。南宋的韓世忠等人,在南方多次擊敗金軍,甚至在黃天蕩險些活捉完顏宗弼,但這些都是在防禦作戰中取得的成就,儘管局部常有小勝,但絲毫不影響金軍在全局的優勢。金國女真人,起於北方,當時武德充沛,崛起短短二十餘年,便滅掉了東亞兩大帝國——北宋和契丹,可見,其軍隊戰鬥力之恐怖。可以說,當時的金國,正處於巔峰時刻。相比之下,南宋則黯淡無光,軍事實力僅僅足以自保,何談北伐。

在南宋整體國力不如金國,尤其是軍事方面遠不如金國的情況下,北伐,本身就是痴人說夢。更何況,岳飛的某些戰績,也有被誇大之嫌疑,比如朱仙鎮的八百勝十萬,這是典型的誇張。同時,由於宋史中採納了岳飛之孫岳珂的記載,這些記載本身就帶有一定的主觀情感,雖說不能否認岳飛是一位偉大的將領,但對於其能力,無疑是有些誇大的,以岳家軍的數量和戰鬥力,想要一直北伐到黃龍府,滅掉金國,也是比較困難的。

故而,即使岳飛沒有被殺害,他也難以完成“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大業。


庭州行者


歷史不能重寫,嶽武穆一曲《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唱出了他的雄心壯志。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假如他率軍北伐,能驅除韃虜,還我中華嗎?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岳飛兵鋒正盛,可以乘勝前進。沒有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岳飛肯定要進行北伐的。可以取勝嗎,因為金國當時的實力仍很強盛,還有騎兵的優勢,岳飛的北伐不會順利的,必定是艱苦的戰鬥。可宋高宗不想打、不敢打,他想見好就收,保住半壁江山。因為他考慮南宋立足未穩,國家沒錢,孤注一擲地北伐,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在這種背景下,宋高宗決定議和。至於說他怕北伐勝利迎回徽欽二帝,那還不是主要原因,勝負都未卜,能想那麼多嗎。

但在宋高宗授意下,秦檜害死了眾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岳飛,這是被歷史所詬病的。無論什麼理由,都不應該。還要說一點,宋高宗的繼任者宋孝宗為岳飛平反,那時宋高宗已退位當了太上皇。彼時,南宋經濟好轉,兵強馬壯,金國發生了內亂,宋孝宗趁機發動了北伐,但沒有成功。從此,南宋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北伐,可見北伐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