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什麼?我們感受的時間流逝普遍存在於宇宙中嗎?

藍冰天雪


時間是什麼?對“時間”這個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時間就是斗轉星移,日月輪迴,星球週而復始的變化過程。

對居住在地球上的最高級動物…………人類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就是生命。人從來出生那一天起,就是逐漸走向死亡的過程,所以,對於人類來涗,時間是有限的,既然時間有限,那麼物以稀為貴,時間就是寶貴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所以說時間就是生命。我們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每時分刻都珍愛自己的生命,健健康康地過好每一天。人吃五穀雜糧不可能不生病,生病不可怕,我們要第一時間找醫生,解除病痛,如果醫生都難以解除病人的痛苦,那就面對現實,倍加珍惜時間,儘可能的去做短暫的人生中沒來得及做還想做完的事情。時間就是生命,我們要學會與時間賽跑,做時間的主人,切不可空悲切。

時間如此寶貴,人們要在寶貴的時間時生存的更好,就要創造維繫生命的價值……金錢。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我們要趁身體強健的好年華,擠時間,搶時間去奮鬥,勞有所獲,獲得更多一點的財富,才能老有所養。做為人類,我們要勇於和時間賽跑,特別是對於創業者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的流失普遍存在在宇宙間,我們人類要做時間的主人。對於醫生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對於商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對於學生來說時間就是知識,就是未來;對於老師來說,時間就是靈魂的窗戶……讓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有時間意識,爭分奪秒搶時間,讓生命大放光彩!





王淑俠


時間是人類文明定恆鍾,自始至終沒有休息。因為生活與生命與時間緊緊關係著。自人類有文明,自然與人體關係有天地人三才,分日夜年月四季。更有陰陽五行八卦論時辰。落印於時間。時間是空間的一分子,有人類在運動中掌握規律。它是宇宙感知循環過程。認知的表獻。然而,隨著人類在生產力與工作需要,人們不息改變運動時間規律。不分白夜環境。至使時間空曠與運體變幻,非根與天地人三才而不確定性。從人類大數據,觀人類接觸碰撞。交往與世間過程。時間的未知數皆同近與有無。有則被時間空制,困或與意識心體。執而勞煩困苦。無者,不論晝夜與時空風雲變幻。恆性與時空沒有關係。人性與時間處與非有非無。本然同與宇宙無盡時。始至與恆,而不得無有。


543755661413滕忠林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週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週期,地球繞太陽週期,地球自轉週期,原子震盪週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

時間是地球(其他天體理論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體(物質)三維運動(位移)對人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等,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奇點沒有“之前”一說,討論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並存,只要物質存在,時間便有意義。

愛因斯坦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錯覺。”時間倒流或回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註明:在基本的物理學定理中沒有時間概念,時間不參與計算,這並不表明其不存在,物種衰老、晝夜更替都證明其真實存在,切莫誤解其意;相對論中,粒子的很多運動,裂變、聚變,互相之間都是這種關係,互為倒放的關係。)

從廣義上講:當一個點相對於某座標系運動時,其運動所形成的直線或線段或曲線就是相對於該座標系靜止的點的時間之一。每個點對應多個時間。相對於某一個時間,靜止的點開始運動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當速度與該時間中運動的點一樣時時間停止,速度超越該點時相當於正回到過去。

相對時間

即實時間,用實數表示的時間。指不在額外維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絕對時間

即虛時間,用虛數表示的時間。指在額外維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與空間關係

空間使事物具有了變化性,即因為空間的存在,所以事物才可以發生變化。空間是沒有能量的事物,即當事物能產生變化時,變化產生的能量已經和阻礙的能量相互抵消。點在空間中變化對點的描述稱為被描述點相當於該點的時間【該點運動到某一位置時,被描述點都會有唯一的對應位置,稱為此時被描述點的位置】。

被描述點可以隨時間變化位置不變,可知時間與被描述點的位置有函數關係。

與平行宇宙

從廣義上講:平行宇宙就是宇宙在高一維度的空間中多出來的方向上有差值的平行時空。相鄰的宇宙在多出來的維度【座標】上有著不為零的最小差距。多出來的維度便是相對於宇宙的虛時間,可以通過穿越平行宇宙穿越虛時間。


水木99999


一、時間就是生命。

如,在汶川地震中,人們爭分奪秒地搶救遇難者,早一秒鐘,就會有許多個生命生存下來。

二、時間就是金錢

如,魯迅先生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三、時間就是效益

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珍惜時間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贏得時間就是贏得了效益。

四、時間就是機遇

如,一場足球比賽,只要比賽結束的哨聲沒有吹響,落後的一方就有反敗為勝或者扳平的機會。

時間是什麼 對農民來說,時間就是糧食。 對工人來說,時間就是財富。 對醫生來說,時間就是生命。 對軍事家來說,時間就是勝利。





濟寧大哲


我們都曾接觸過時間,看著鐘錶的擺動,感受著日月的變遷,享受著成長的快樂,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著時間的存在。我們曾經喜歡它,也曾經討厭它,但在科學的面前我們又不理解它,時間它到底是什麼呢?

從普通人的生活經驗來看,時間無處不在,貫穿於人類的始終;從牛頓的數學原理來看,時間是描繪運動的一個標誌,是一種數據常量;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看,時間是宇宙的一個規則,我們超越它,就能夠進行時空穿梭;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在宇宙現實面前,卻又變得捉摸不透,時間好像只是宇宙的組成部分,在宇宙面前根本微不足道。

隨著我們對時間概念的認知,越來越多的人對時間提出了疑問,這個伴隨著人類無數年的事物,它在宇宙概念上是否真的存在?人類對時間的各種描繪,會不會只是我們整個物種文明,對未知宇宙的一個心理暗示?

這種說法聽起來看似荒誕不羈,但具體科學理論卻把它描繪的是真是假,因為如果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看,光速它只是一種三維世界裡面的侷限,一旦進入到超光速狀態,所謂的時間和空間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在那種狀態下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一個微弱的平衡狀態,我們可以肆意的對它進行打破。

如果我們從宇宙的一些特殊現象來看,例如宇宙曾經進行過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初不存在時間空間,甚至連概念都不存在,在那個沒有時間的維度裡面,原始宇宙卻真實的存在著。

另外,在黑洞的正中心,它的盈利達到了極致,理論上來說扭曲了時空的座標,在那種狀態下,它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效果,人類所想象中的永恆,在其中變成了一件普通的事情。

而且宇宙的範圍是那樣的廣闊,即使我們用光速來奔跑,至少也需要與光速跑一年的速度時間來衡量,宇宙920億光年,光需要跑921年,這麼漫長的時間量對人類而言不敢想象,但對宇宙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所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我們所感覺到的時間,其實就是人類基於對未知事物的一種自我心理暗示,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衡量標準。就好像我們感受到的時間流逝,它可以以一種另類的宇宙現象進行改變,例如人在黑洞之中可以實現永恆,那麼生老病死也就不存在的。另外人在光速狀態下可以前往過去、現在、未來,那麼我們所感知的時間流逝,也就不存在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真的還能夠直接下定論認為,時間就是時間,它是永恆並且絕對存在的呢?恐怕可能也是需要存疑的吧。所以說,人類所描繪的時間只是相對於人類而言的一種概念,它在宇宙的尺度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我們的宇宙還有太多需要了解的東西,在未來這一切都將會被改寫。不過未來的格局發展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也無從預料,畢竟宇宙那麼大,人類的發展也是未可知的。我們都曾接觸過時間,看著鐘錶的擺動,感受著日月的變遷,享受著成長的快樂,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著時間的存在。我們曾經喜歡它,也曾經討厭它,但在科學的面前我們又不理解它,時間它到底是什麼呢?

從普通人的生活經驗來看,時間無處不在,貫穿於人類的始終;從牛頓的數學原理來看,時間是描繪運動的一個標誌,是一種數據常量;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看,時間是宇宙的一個規則,我們超越它,就能夠進行時空穿梭;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在宇宙現實面前,卻又變得捉摸不透,時間好像只是宇宙的組成部分,在宇宙面前根本微不足道。

隨著我們對時間概念的認知,越來越多的人對時間提出了疑問,這個伴隨著人類無數年的事物,它在宇宙概念上是否真的存在?人類對時間的各種描繪,會不會只是我們整個物種文明,對未知宇宙的一個心理暗示?

這種說法聽起來看似荒誕不羈,但具體科學理論卻把它描繪的是真是假,因為如果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看,光速它只是一種三維世界裡面的侷限,一旦進入到超光速狀態,所謂的時間和空間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在那種狀態下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一個微弱的平衡狀態,我們可以肆意的對它進行打破。

如果我們從宇宙的一些特殊現象來看,例如宇宙曾經進行過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初不存在時間空間,甚至連概念都不存在,在那個沒有時間的維度裡面,原始宇宙卻真實的存在著。

另外,在黑洞的正中心,它的盈利達到了極致,理論上來說扭曲了時空的座標,在那種狀態下,它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效果,人類所想象中的永恆,在其中變成了一件普通的事情。

而且宇宙的範圍是那樣的廣闊,即使我們用光速來奔跑,至少也需要與光速跑一年的速度時間來衡量,宇宙920億光年,光需要跑921年,這麼漫長的時間量對人類而言不敢想象,但對宇宙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所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我們所感覺到的時間,其實就是人類基於對未知事物的一種自我心理暗示,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衡量標準。就好像我們感受到的時間流逝,它可以以一種另類的宇宙現象進行改變,例如人在黑洞之中可以實現永恆,那麼生老病死也就不存在的。另外人在光速狀態下可以前往過去、現在、未來,那麼我們所感知的時間流逝,也就不存在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真的還能夠直接下定論認為,時間就是時間,它是永恆並且絕對存在的呢?恐怕可能也是需要存疑的吧。所以說,人類所描繪的時間只是相對於人類而言的一種概念,它在宇宙的尺度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我們的宇宙還有太多需要了解的東西,在未來這一切都將會被改寫。不過未來的格局發展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也無從預料,畢竟宇宙那麼大,人類的發展也是未可知的。





劉豔8812155431081


時間是存在和事件的無限持續不斷的發展,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似乎都是不可逆轉的。時間是各種的成分量的測量用來序列的事件,比較事件的持續時間或它們之間的間隔,並量化的變化率的量在材料現實或在有意識的經驗。 的時間通常被稱為作為第四維,沿著三個空間維度。

概念

時間[2] 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週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週期,地球繞太陽週期,地球自轉週期,原子震盪週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時間沙漏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

時間是地球(其他天體理論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體(物質)三維運動(位移)對人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等,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奇點沒有“之前”一說,討論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並存,只要物質存在,時間便有意義。

愛因斯坦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錯覺。”時間倒流或回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註明:在基本的物理學定理中沒有時間概念,時間不參與計算,這並不表明其不存在,物種衰老、晝夜更替都證明其真實存在,切莫誤解其意;相對論中,粒子的很多運動,裂變、聚變,互相之間都是這種關係,互為倒放的關係。)



腦洞大開萌兒


這個問題提的很神奇。可以說時間是一個過客。也可以這麼說,時間就是歷史。一個人在時間中很短,只有幾十年。時間是宇宙留下的產物。人可以把時間看得很重很重。畢竟一個人的觀音太短了。一個有錢的人把時間看得更為稀奇。總而言之,時間是寶貴的。沒有時間就等於沒有一切。窮人對時間並不那麼重視。都認為我們來去匆匆。最重要的時間是莫過於科學化學等等。在全世界沒有人打破時間這個概念。站在宇宙看時間莫過於樹木比較明顯。一棵大樹生長几百年?埋在地底下變為煤炭也要幾千年。這就是歷史。這個問題牽涉到太陽,也是根據時間轉動。現在的太陽正在旺盛年代。沒有人能預測宇宙,只能預測到太陽的年分。如果一個人活到80歲的時候。現在的太陽正好在40歲左右。人有上萬年的歷史,很少有人談到時間問題。在我看來時間跟太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太陽是36小時一週,那麼人的生活就會有很大的改變。現在一週不是24小時嗎?按照這樣的公式計算,中國人可以活到100多歲。人是上帝賜給地球的一種動物。也算一種長壽的動物。其他動物都沒有人這麼一個長壽。據考究有很多細菌病毒等類比人更長壽。今天這個問題談得好,值得大家去研究。








用戶江南好風光


時間是從遠古開始,人類對天體週期變化運行規律總結出的一個參數。

對於時間這個概念,在科學界也有爭議,有研究者認為時間只是人類自我感覺認識自然規律的一種觀念。時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宇宙的奧秘是無窮盡的,人類只是生存在浩瀚星球中的一滴水,對多維空間的認識只是在一個狹小的區間,我們的認知和感受只是停留在大腦的思維中。

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有些被科學研究印證了的存在。但是我們人類現有的知識和認知,想要去破解宇宙的奧秘是非常困難的。比如說“外星人”,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就有報道,出現在世界各地,什麼飛碟、外星人虜走地球人、外星人屍體等等、直到科技發展的今天,還在爭論不休,更沒有發現其它星球的生命。

那麼,是不是我們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唯一,肯定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看似的高度文明,不過是地球人自我的感覺和認識。放到茫茫宇宙中,不過是蒼海一粟而已。





文鸞竹


時間是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物理學家能找出時間的本質嗎?

公元4世紀的希波哲學家奧古斯丁曾經寫道,他感覺他知道時間是什麼,只要沒有人問他這個問題。直到20世紀,關於時間的圖景也鮮有改變,物理學家Carlo Rovelli曾說,時間“也許是最超乎尋常的未解之謎。在我們目前所知的最基本的層面上,沒有什麼能給我們類似於時間的體驗。”

時間以一種均勻、普遍的方式流逝,不可阻擋地將我們從不能再訪的過去運往無法預知的未來,這也是我們存在於這世上的最基本體驗。然而我們最好的理論卻認為它不是真實的。時間不會流動,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法被合理地定義,甚至不存在統一的時間來支配事件發生的次序。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Carlo Rovelli是眾多尋求答案的物理學家之一。最新一代的實驗給了我們比以往更深入地探究時間本質的希望。基於所有的這些,一種新的認知正在形成,我們也許能夠更接近謎團的核心。或許我們不用過於擔心我們對時間的無知。也許,在某種層面上,時間就是不可知的。一個世紀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革命性地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他的相對論賦予時間物理本質:作為時空的一部分,是真實事件發生在其上的可延展結構。

愛因斯坦的理論在數學上自洽,而且經過了實驗的嚴格證實,但要將空間和時間捆在一起並將他們等同,這顯然與我們的經驗並不一致。確實,空間和時間都能夠區分物體和事件。但是我們可以在空間中自由地穿行,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而時間則強加了移動的方向,當它將我們從過去運往未來時,我們被困在無限的當下中。

如果時間的流動不在我們最基本的描述中,那它來自於哪裡?現代對它的理解都是從熱力學第二定律著手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描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宇宙中的熵,即宇宙總的無序度總是在增加。這個論證表面上十分有說服力:你不能夠將鍋裡的炒雞蛋復原成完整的雞蛋,也沒法將灑在地毯上的紅酒重新裝進酒杯裡,因為這麼做熵是減少的。許多物理學家將熵增解讀為時間的箭頭:一條宇宙的單行道。如果相對論為現實的表演提供了舞臺,那麼熱力學就解釋了為什麼表演總是遵從同樣的情節。

神秘的開端

本質上,劇情遵循統計學上的平均定律。高度有序的狀態最不可能:想一想原子在盒子的一角整齊地摞在一起,這是多麼不切實際的一件事。熵傾向於增加,因為我們是趨向於更有可能狀態:例如原子在盒子中原子隨機排列。當我們沿著一條道路向宇宙的起源回溯,我們實際上是走向越來越不可能的低熵狀態。剩下的疑問是,為什麼宇宙是從這樣一個不太可能的狀態開始演化的。

不要太著急。首先,沒有證據證明,宇宙中總的熵是在增加的。也許熵增只是一個局域的特徵,就像全球變暖中的寒流。其次,熱力學第二定律只適用於封閉的系統,也就是說系統的總能量不變,同樣的,宇宙是否是一個封閉系統還有待商榷。“宇宙是否在一個盒子中?” 來自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Julian Barbour 問道,“這看上去並不合理。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宇宙正在沒有限制地膨脹。”如果事實如此,熵給出的限制也許不適用於宇宙。

湧現的時間箭頭

因此,Rovelli和其同伴希望能超越熱力學定律,找到令人信服的機制來理解時間。他們的出發點是熱力學起源於人為的假設,它使用大量原子統計平均的性質來避免處理單個原子的性質。這一平均過程暗示了原子固有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最終構成了所有原子遵循的原理:量子理論。如果我們要尋找時間的答案,我們應該在量子力學中尋找。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出了名的在很多事情上都不一致,所以在它們對時間的描述上找不到共同點也不足為奇了。在量子力學中的公式中,時間不像相對論中所描述的那種“宇宙可延展結構中的一個動態分量”。量子力學中的時間更符合我們的直覺,它是一個在宇宙之外存在的均勻流逝的時鐘。

也許,粒子創造了時間而不是被時間支配。1972年,法國數學家 Alain Connes在代數中發現了量子版本的時間,他使用的是馮諾伊曼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探索量子理論而發展出的數學。Connes說:“我不知道它在物理中處於什麼地位,也不知道它是如何與經典概念中的時間聯繫起來的。”

1994年,Connes在劍橋大學見到了Rovelli。那時,Rovelli剛剛寫了兩篇文章,論述時間在尋求統一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理論中的地位。Rovelli的想法和Connes的量子時間相吻合,他們隨後展開了合作。他們的核心論點是,時間箭頭在微觀量子物體(如原子、光子)與測量它們性質的宏觀經典物體的相互作用中湧現。測量對於量子世界十分重要。在測量之前,我們只有關於量子物體動量和位置的概率。直到測量後,不確定性才會坍縮成經典的確定。

然而事實並不僅如此。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說明我們對於量子世界的認識在測量後依然是受限的。我們對某個量的瞭解越精確,比如位置,我們就越難以確定另一個量,比如動量。既然我們的測量結果遵循某種概率分佈的,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測量的次序決定了它們的結果。Connes說:“物理中的可變性的本質不是時間的流逝,而是量子實驗結果的‘不可重複性’。”

這意味著時間不是基本的。在量子世界沒有時間的順序;時間的順序只出現在在將量子現象轉化為可觀測的經典現象的不可逆測量中。將此應用到熱學系統,湧現的現象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符。Rovelli說:“這樣的流動和時間有著相同的性質。”

這不是唯一一種認為時間源自量子不可知性的假說,另一種假說將時間起源和量子糾纏聯繫在一起。糾纏允許之前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粒子瞬時傳遞相互的影響,這與我們直覺中時間和空間概念相悖。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顯而易見的規律相悖也許是因為糾纏創造了時間。這個想法由Don Page和William Wootters在1983年首次提出,他們認為時間起源於量子物質相對於空間背景的分佈。空間背景扮演了時鐘的角色,由於量子疊加原理,空間背景可以同時存在多種分佈形式,這個疊加態中的每一個元素都產生了一種不同的時間。

2016年,在牛津大學的Chiara Marletto和Vlatko Vedral回顧並擴展了這個理論,他們認為,糾纏程度各異的不同物質分佈相當於不同熵狀態的集合,從中也就產生了時間的流逝,但宇宙作為一個整體所有狀態都是共存的,沒有時間的流逝。Vedral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想法,但這也是我們需要去檢驗的觀點。

這就是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Aephraim Steinberg的目標。他已經花了數十年來思考量子事件(比如隧穿)的持續時間。在隧穿效應中,電子這樣的量子粒子可以穿過經典粒子無法逾越的勢壘。在一些情形下,電子會掙脫原子穿過勢壘,瞬間出現在勢壘的另一側。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想法,而是確實會發生的效應,這是現代電子學的核心。

根據從量子場論得出的,被科學界普遍接受的隧穿效應概念,這個過程根本不需要時間,也就是說電子比光速還快。“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都持十分謹慎的態度,認為我們不應該考慮比光速還快的事情的發生,” Steinberg說到。

隧穿時間

Steinberg指出,這個理論表明隧穿的原子造成了勢壘兩邊區域之間的糾纏。因此,對兩個區域獨立的測量應該能夠解釋時間、空間和物質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是否真的能有事情“瞬時”發生,甚至可能揭示量子糾纏與時間更為深層次的關係。“我認為在它們之間有直接的關聯。” Steinberg說。

他的團隊正通過周密的實驗來探討這個問題。最基本的想法是讓超冷原子,也就是比絕對零度高十億分之一度的原子,隧穿過由激光形成的高度聚集的電磁場勢壘。“我們已經看見了原子的隧穿,” Steinberg說,“我們需要測量原子在勢壘內待了多久。”

困難在於,沒有標準時鍾能夠做到這一點。每一個原子都必須要有自己的時鐘。現在,這個團隊正試圖用原子的內稟自旋屬性來衡量它們在磁場形成的勢壘中到底停留了多久。勢壘的兩邊都要對自旋進行測量,答案將會揭曉原子穿過勢壘所用的時間。Steinberg 說:“這些都是已知的技術,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如何將它們拼接在一起以保證正常運行。”

然而即使這樣的實驗,以及Rovelli 和 Connes的提議真的表明我們所體驗的時間流逝源於量子,關鍵問題仍然存在:量子效應如何和相對論中動態、形狀可變但卻不流動的時間相聯繫?我們對量子系統理解的加深將為我們帶來新見解。例如,我們可以讓原子鐘處在兩個不同狀態的疊加態上,例如在不同強度的引力場中,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兩個狀態下時鐘走的速率會不同。Vedral 說:“這項實驗很具有挑戰性,但是我們很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時經歷著不同步的時間意味著什麼?”

現實的結構

例如,我們可能發現處於疊加態的原子鐘對時間產生干涉效應,就像一個光子穿過雙縫屏會產生空間的干涉條紋,表明光子是從兩個縫同時穿過一樣。或者,和牛津大學的Roger Penrose很久以前所想的一樣,引力會使量子疊加態坍縮。Vedral 說:“真實的可逆事件可能在那個層面上發生。那麼時間之箭的方向就是任意的。”這可以提示我們“量子引力”理論是什麼樣的,時間的流逝是從何而來的。

“也許都不是。”劍橋大學的哲學家Huw Price說。如果物理學告訴我們,時間的直覺特徵,例如它在流逝,“現在”區別於過去和未來處於特殊地位,都不是現實結構的基本特徵,那麼也許對時間的最完整理解只能是物理學和心理學的結合。

Rovelli同意這樣的觀點,也許到最後,都沒有任何一個普適性的解釋能回答“時間是什麼”。“當我們在思考時間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將它想成單一概念,這顯然是錯誤的。”他說。我們的經歷有心理時間;時鐘測量的流逝時間;愛因斯坦探索的相對時間;與熵增等價的時間;也許,現在時間源自量子不可知性。“這是一個很美的問題,因為它將很多事情都納入了,” Rovelli說,“我並不認為我們找到了答案,但是在這個方面確實有進展。”





謝專一


不是普遍存在

突破空間就突破了時間軸的限制

這個可以用做飯做比喻

食物在世間是一個時間軸

你把它吃到肚子裡

你的肚子裡是另一個時間軸

作為排洩物再排出體外

又回到了世上這個時間軸

不同空間如人間不同時區

時間和時間本身的長短各不相同

佛家曰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升鐺內煮山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