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關於單個病毒的傳播機制,我們一般已經比較清楚了。病毒的生物學意義,傳播影響因素,很多文獻資料都可以查閱。此處,我不再詳述。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復讀機

我想從另外一個視角來探討一下病毒的傳播過程,希望可以提供若干思路。

達爾文發現了物種進化的模式,但是他沒有提出此模式最初是怎麼形成的。日光之下,無新鮮事。在信息化爆炸的時代,我們面對的問題,愈來愈來的顯現出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數足夠龐大。同理,病毒雖然微小,但是數量極大。因此,下述分析是基於統計學範疇,試圖窺探莽莽叢林中病毒的傳播過程。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蒲公英

迷因(MEME):模仿傳播

什麼是迷因?

迷因是科學嗎?迷因吸引了許多研究者,來自從計算機科學到微生物學等五花八門各種領域,並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迷因學。構成迷因的一個共同特質,它的命令: 複製我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黑客帝國

迷因是複製因子,而模仿是它的主要傳播方式。

不同的研究領域,以及差異化的思維,研究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從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角度闡述迷因學。總體而言,迷因具有模仿、複製、傳播和非遺傳性的特點。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迷因詞條

“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溫暖的吐息,不是什麼‘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詞語、指令。”

198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如是說。

有機體的細胞是一張高度複雜的通訊網絡中的節點,不停地發送、接收、編碼與解碼。演化本身包含了有機體和環境之間持續不停的信息交換。

道金斯提出,“如果你想理解生命,不要去琢磨那些顫動伸縮的黏糊糊的原生質,而要研究一下信息傳播。”

生物學家認為,模仿是人類進化的關鍵環節。在文化方面,模仿行為一脈相承,極大地推進了文化演繹。人的模仿行為源於內心的好奇、仰慕和創造等,生物學家道金斯(Dawkins)借用模仿理論及達爾文的物種進化理論,在自私的基因基因(The Selfish Gene)書中提出迷因(MEME)一詞,用於研究知識與藝術文化的進化,將迷因定義為文化基因或者模仿基因。道金斯(Dawkins)認為,迷因是一種類似於生物基因的文化複製因子,通過模仿的方式在人類大腦間傳播。他指出,迷因的表現形式多樣化,可以是流行曲調、妙句、服裝時尚、建築風格,也可以是做事情的方式等。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基因

科學家‍講述著“生物圈”這樣的宏大概念:一個由地球上全部生命形式構成的實體,內部充滿了信息,處在不停的複製和演化當中。

諾貝爾獎獲得者,生物學家雅克·莫諾(Jacques Monod)揭示了信使 RNA 在基因信息轉錄中的作用。

正如同生物圈立足於無生命的物質世界,一個“抽象王國”亦將崛起在生物圈之上。那麼誰會是這個王國的居民?——思想。莫諾寫道。

“思想已經擁有了有機體的一些特性。與有機體類似,它們傾向於保持自身結構並繁衍後代;它們也會合並、重組、分離其內容;事實上它們也會演化,而選擇無疑在這一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宗教思想影響著數量龐大的人群,可以作為傳染性思想的典型例子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龍的形象

複製因子在我們的大腦中不停的繁衍生息,通過語言或者行為傳遞,形成人類文化。

回顧一下,那些簡單的複製因子是怎麼影響我們的言行。

“人多力量大”,“善惡有報”,“福相”,“手機控”,“學而優則仕”等等。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手機控

再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從開始的少量信息,到現在鋪天蓋地的輸入,你的意識發生了什麼變化?它又是如何影響了你的諸多決策?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秦軍

朗朗上口,且易於渲染。

複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押韻和節律尤其是“複製”,結合情理有助於迷因生存。正如同力量和速度有助於動物的生存。

和基因一樣,迷因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例如,取火的迷因,穿衣服的迷因,耶穌復活的迷因等等,迷因的作用可以非常強大。在向世界施加作用的時候,迷因改變了與其自身生存機會息息相關的外部條件。構成摩斯電碼的迷因便獲得了強烈的正反饋效果。比如,“三思而後行”,心肺復甦術技巧、飯前洗手的習慣等,這些迷因對人類宿主有好處。但是迷因所產生的效果與基因相比,往往更加複雜。迷因在複製過程中可能會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流毒和觸目驚心的附加破壞。例如:秘方藥、通靈療法、占星術、惡魔崇拜、種族神話、迷信和計算機病毒(特例)。而有些迷因甚至發展到戕害其宿主,比如自殺式炸彈襲擊者,他們認為會在天堂中獲得回報。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宿命

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或許是最好的類比。大家對流行病學都還一竅不通的時候,就已經將它的詞彙應用到信息的“物種”身上了。一種情緒是有感染力的;一段曲調是難以抵抗的;某個吻是情不自禁的。“憑藉彼此相望的目光,恐慌在人群裡傳染。”

彌爾頓這樣描寫慾望:“夏娃的眼睛放射出富有感染力的火焰。

迷因如此強大,你我深受傳染,甚至我們都是它的產物,不受自我意識控制。——好吧,你可能會下意識的反駁,至少會覺得不舒服。為什麼會抵抗,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你會覺得自我被邊緣化了。把一個人說成只是基因用於製造更多基因的手段,已經夠難聽了。現在人類又要被認為是迷因傳播的載體。沒人喜歡被稱為傀儡。反正我一上來就不喜歡這一說法,說什麼我的大腦只不過是個糞堆,是為了讓別人的思想的幼蟲生長更新的場所,然後再把複製品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散播出去。如此往復。以此類推,那究竟誰說了算,是人還是人的迷因?

弗洛伊德在潛意識裡涉及到這一問題,其中在暗示和力比多概念闡述中,他認為:意識不是我們說了算。

“不眠的夜裡,思緒湧入我的腦際······它們來自何方,又往何處?我不得而知,也與此無關。”

——莫扎特。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靜夜思

後來據證實,這段引語根本不是莫扎特說的。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生命,稱得上一個相當成功的迷因。

迷因突然而來,又迅速消逝。究竟誰是主人,誰又是奴隸?

基因起碼擁有物質基礎。迷因則是抽象、無形,以及無法計量的。基因的複製準確得幾近完美,而演化正有賴於此:一點點變化必不可少,但是變異必須罕見。迷因很少能夠原封不動地複製,其邊界總是模糊不清,其變異的狂野靈活程度放在生物界足以致命。術語 “迷因” 被應用到了大大小小豐富得可疑的各種實體身上。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荷馬的《奧德賽》、輪子、反猶太主義以及書寫等等都是迷因。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進化

迷因理論的發展如火如荼,但依然存在諸多缺陷,其爭論的焦點在於:迷因是否真的存在、迷因是否有固定單位、迷因是怎樣傳播點三個方面。

反對者認為,由於目前無法瞭解迷因的組成結構、不能確定迷因存在的類型,難以界定迷因單位等等,所以應該摒棄迷因的觀點,否則無法對其展開量化研究。

最後:模仿是否是迷因傳播的唯一方式。依然存在質疑。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迷因:模仿傳播(系列一)

卓別林

小結:

病毒是怎麼傳播的呢?是微觀和宏觀的一種協同機制;是實體和虛無的同一映像作用。

我們所行之事和病毒有什麼不同?

你在模仿死亡,病毒正在做這件事。

你在模仿生存,病毒亦然。


維基百科:Meme

理查徳·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詹姆士·格雷克《混沌:開創新科學》

張頔:互聯網迷因的流行病傳播模型研究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下一篇我們聊聊《病毒是怎麼傳播的?暗示的力量:集體和個體傳播(系列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