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而非《金錢經》?是不是要告訴我們“道德至上”,而非“金錢至上”呢?

虛懷若谷104885096



魯東居人1


《道德經》跟道德壓根沒半毛錢關係。

《道德經》的原名叫《老子》,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德經》,下卷為《道經》。

所以即使按照上下卷內容命名,也應該是《德道經》。只是人們普遍認為《道經》內容更為宏大,應該在前,所以才叫《道德經》。

《老子》主要講的是“天道”和“人道”,整本書就講兩件事:

第一是天道是自然法則,眾生平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點物極必反的意思。

第二是人類總喜歡搞一些規則和規矩把自己束縛起來,俗稱“作繭自縛”,還喜歡破壞自然規則,最後自己把自己玩死。

老子追求的無政府主義,很多人覺得道家很玄乎,其實只是你沒有理解罷了。

舉個例子,什麼是孝?老子說“六親不和,有慈孝”,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你覺得有人慈孝,那一定是六親不和。因為如此,才能突出他的行為是慈孝。

換個說法,大概就是說,之所以有“富人”,是因為存在“窮人”的襯托,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富有,還會有“富人”這一說嗎?

同樣的道理,如果六親和睦,人人慈孝,也就不會有“孝”這個說法了。

所以推崇“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等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而老子認為,動物尚且知道反哺,可見“孝”是本來就存在的,這就是自然規律。

而某些人亂七八糟搞了一大堆,結果到頭來卻落得必須靠推崇“孝”來讓人們找回動物的本性,真的可笑。

嗯,他真的沒有在diss某個人。

還比如說對於“德”,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什麼意思呢?

就是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講道德,最壞的道德就是隻講道德。

可能這麼說有人不明白。其實老子是想說,動物懂什麼叫道德嗎?不懂,可是他們依然愉快而有序的生活著,可見道德本身也是自然界與生俱來的。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自己去定義一套規則,稱之為“道德”,結果反而讓一些人為了道德而道德,做表面文章,不知道變通,迂腐不堪。

所以最好的道德就是拋棄人為定義的“道德”,尊重自己內心的正義感和羞恥感。

而最壞的道德就是照本宣科,死守著人為定義的“道德”,也不管他是否客觀,是對是錯。

可能吧,他真的沒有diss某個人。

而現代社會所說的“道德”,基本是以儒家道德為標準,所以請不要把老子和他所diss的某個人混為一談。

他不屑。


逼我用真名嗎


天道壞,則行人道;人道壞,則行權道;權道壞,則天下皆盜。

天,人,權三道,正是華夏文化的核心。

何謂天之道,上古之聖,通天之道。通天為何?事天以安民。使天下無以亂,是謂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聖之道,通天人之際,以期能使人復天歸道。以此治身則養身,以此治家則興家,以此治國,則天下萬安。這才是道德經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經是一本聖賢書,當然是道德至上。如果和金錢掛上鉤,那就是太膚淺了。



路遠心更遠1974


如果人類要想更上一層樓,升級文明等級,就必須 遵循 道 德 至上,這裡的道德,說的就是人類必須按照天道,地道,規範自己的人道,做到天人合一,自然人類的發展就會得到長足進步,然後探索宇宙,形成更高等級的宇宙文明。如果人類認為,追求金錢至上挺好,這樣為了金錢,我不斷滿足人性的慾望,不斷的自相殘殺,自我消耗,自我內鬥,少數人感覺挺有成就感,可以輪流做莊,循環往復,進入死循環,那就接著這樣玩,然後把自己玩滅亡,大家一起消失,那也一種結局!


九陽普照


最好的養生:內靜外動,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靜勝躁,寒勝熱,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清靜為天下正。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不要本末倒置、捨近求遠!理子敬書,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學習《道德經》的益處。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人若明道建德,則人生有常,尊道貴德,本末源流,因勢順性,無為而成,人生圓滿,事業順利,家庭和睦,子孫興旺。

人若不明道德,則福禍無常,成敗不定,本末無序,不明道勢,不知德性,雖進實退,南轅北轍,事倍功半,勞而無果,富不過三,家道不昌。

因此道德之師,在授業前一定是要先傳道,讓人先明道,而後建德,最後是授業學術,再加以實踐和解惑,本末有序,立足根本,把握本質,循道修德,執法御術,才能把人培養成真正的人,才能成為大師或聖人。天地萬物,皆有德性,百家百業,皆可通道,明道建德,順道而行,皆可成聖。就會找到自己的通道法門,成為道德家或道德商,完成生命的完美旅程。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正心。

正心先建德,建德先明道。

留財留紈絝,留權留禍害。

留下道德經,子孫安平泰。

明道就是明白終極道理,人與宇宙、天地、萬物的關係,解決人人從哪裡來,又到那裡去的問題,就是宇宙觀和人生觀(生死觀)的道理。

建德就是建立道德人格,復歸於樸之德性,樸散為器,勤而行之,修德合道。德性(本性)解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德行(行為)解決的是如何實現人生的意義的問題,怎樣才能完成幸福美滿的人生旅程,德就是社會觀和價值觀的道理。道德之學是涵蓋認識論、方法論、本體論、辯證法、統一學的道德主義之學。

道生德蓄,萬物平等,明道建德,皆可成聖。

道化德育,人格立基,尊道貴德,人間天堂。

道不是人為的道路,德不是人為的品德,,道德是一切文化和信仰的根本。《道德經》的道德之學是包含包含道之宇宙觀、天道之自然觀和人道之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的系統性思想鉅著,人道法道,道是天地的本源,德是萬物的根本,天道是人道的依據,人道法道是為德。道之術是運行趨勢,道之法是運行規律,道之德是萬物的本性,是道之分之性, 道之器是自然萬物,萬物生於道成於德,尊道貴德是天地萬物的本性,修德合道是人生的意義和使命。吸取教訓,堅決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續發展之道!

孩子生而平等,所有的孩子都因該平等享受國家統一的福利權利。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家庭教育為本,建德,學校教育為輔,授業,社會教育為用,成器。名師開悟為根,道德家為真師。《道德經》為家教經典。

人性本性,清靜如水,赤子真人,無善無惡。可欲汙染,如水被汙,與其淨水,不如淨性。保護環境,愛護生態,不如歸根,保護人性。人性自然,清清靜靜,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曲突徙薪,反思疫情,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小國寡民,安居樂業,人性素樸,萬物和諧。

加油武漢

一遍又一遍的電話,

一次又一次的發帖,

雖隔千里,連屏幕都能感受到的悽慘煎熬,如在咫尺,那面對親人受難的悲哀無助…

無辜啊武漢

天災人禍

一力承擔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無奈啊武漢

自縛斷後

同道同德

八方支援

加油武漢

自救吧武漢

利而不害

善生第一

邪不干正

天救衛慈

靜勝躁

道德經

安靜清心

熱愛生命

永不放棄

寒勝熱

傷寒論

中本西用

陰陽中和

鬼神不侵

自勝者強

本能論

八段錦

炁意病除

自我主人

曲突徙薪

反思疫情

不爭共生

人道法道

道法自然

上行下效,尊道貴德;

尊老愛幼,明道建德。

同道同德,多多益善,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

大道至簡,易知易行。

不言之教,率先垂範,

少私寡慾,見素抱樸。

無為之治,道法自然,

國泰民安,萬物共存。

道生德蓄天地根,尊道貴德萬物生。

人道法道道自然,無智無慾為無為。

天地無私與善人,天將救之慈為之。

修德證道無死地,鬼神瘟疫不傷人。

營魄抱一德不離,專氣致柔滌可欲。

雞息鵝素鵲和順,素樸質真如童心。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身如藕根在凡塵,花開聖鏡向道心。

人間天堂尊道德,聖人輔眾復自然。

道德書院理子敬書

吸取教訓,堅決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續發展之道!

曲突徙薪,反思老子祖先之言:道法自然,尊道貴德!唯經濟論忽視道德信仰的後果,會越來越嚴重。別再本末倒置了,南轅北轍、勞而無獲而已。

一切人之有為的歷史藝術、法律禮制、仁義禮智、善惡美醜等等文化學說都必須以道德為根本!我們可以不尊重有為的文化,但必須尊道貴德,尊重一草一木,敬畏萬物生靈,因為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

孩子生而平等,所有的孩子都因該平等享受國家統一的福利權利。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家庭教育為本,建德,學校教育為輔,授業,社會教育為用,成器。名師開悟為根,道德家為真師。《道德經》為家教經典。

人性本性,清靜如水,赤子真人,無善無惡。可欲汙染,如水被汙,與其淨水,不如淨性。保護環境,愛護生態,不如歸根,保護人性。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以前的道德不是一個詞,道是道,德是德,道德連在一起用是後來的事。

道德經作為大家推崇的國學經典,集齊家,修身,治國等運用於一身,是大智慧。

道生之,德畜之。道是本,玄牝之門,天地之根。德為撫育,滋養,也體現了道家自有的濟世觀。

道德,涵蓋世間所有,要是老子只為單一傳達正確的金錢觀,只能說他脫俗,不能說他成聖。


l笑笑l


我覺得您這是典型的挑釁式的提問,茬架式的求助🤣

道德經,的道德二字,和近現代道德一詞是兩回事,司馬遷記載老子西出關時,留下五千言,所以最早道德經也叫老子五千言。道德二字連在一起,是荀子提出的,也不是今天這個意思。

老子五千言裡反覆提到“道”,也反覆提到“德”,所以後來才把老子五千言改成了道德經。

道,按照老子的定義,是不可說一說就錯的,那麼可以理解為老子所說的道,就是那個更高緯度的存在,所以用我們三維思維或者語言,對它進行刻畫,一定是有偏差的。

德,從解字的角度出發,事心得於天之理,為之德。

所以,老子五千言,實際上探討的是,人,往內觀之為德,往外應之為道,是一本很有哲學價值的寶藏書。

古往今來,註解道德經排名,個人首推《河上公章句》,然後推王弼註解的版本,

而河上公章句裡有一句非常有意思,說老子五千言乃是“為經世政教之道也”,說的事道德經乃是帝王術,

這就引出了道德經另外一個傳說,傳說周王朝有一個鼎,歷代君王都要頂禮學習,乃是周王朝皇室內訓,後來周朝內亂,時任圖書館長的老子,就把周鼎傷的文字抄錄了下來,帶了出來。

這個傳說有兩個佐證,一是道德經的確沒頭沒尾,而且也可以說哪裡都可以做頭,循環往復,的確很符合三百六十度環繞刻在鼎上,而不是記載竹簡上的。

另外,就是周朝的執政理念,的確和五千言裡記載的很一致。例如“治大國”,“雞犬不聞”,“金玉不守”,等等,都是在講治國之理的。

後代漢文帝更是把五千言運用到實證中,慈,儉,不為天下先,一直是他的行為標準,也依次開創了文景之治。

所以,五千言,往小了說,可以是每個人立世的智慧,也可以是哲學家的參考書,往大了說,也可以是帝王之書。



鄭宇光


出書背景

老子,實名李耳,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

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本書綜述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理常理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探索者Kcarl


關於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其目的、作用、意義何在?我研修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手抄本《老子五千言》(後被世人修改為《道德經》)三十多年,於二σo六年開悟通靈能在靈裡與師父交流後,才知曉老子寫《五千言》的真正意圖和心意目的。《五千言》分德和道兩部分。【德經】講的什麼是修道人的德,與世人所講的德其內容和意思完全不同。老子講的德,是指人的生靈素質。是講怎樣修德提高自身生靈素質,提高生靈層次。使世人生靈提高到靈界成為高級生靈(世人叫仙、佛、神)的修練理法。而【道經】是講怎樣修練才能從靈界提升至宇界,成為宇宙靈,即超級生靈(世人叫宇宙人)。可想而知《道德經》把道經放前,德經放後。把修練程序弄顛倒了,世人怎能按老子的修道路修,又怎能修出成果來。這是世人修偏,修到邪道上去的根本原因。也是通天教主們所為的結果和彰顯,(這一天機世人是不知的,現在天時到了,師父指教讓告知世人了)。所以修道者必須按《老子五千言》的古本去修,才能尊照老子教導的修練方法去修,才能獲得真正成果一一提高生靈層次。(至於怎樣修不是本題內客,就不說了)。再見!


伊尹597


答案是肯定的。“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天地尚且唯道是從,更何況是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這個意思。

哎,一看到對道德經各種歪曲,就忍不住發聲。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凡是話多,亂扯一通的,都不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