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今天虎哥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寧肯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願意回中國當教授的數學天才,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還表示,“回中國絕不會取得如此成就”。這位飽受詬病的天才,就是著名的華裔數學家張益唐。

張益唐1955年出生於上海,他的出身非常好,父親是電氣工程教授,母親是機關工作人員,良好的家庭薰陶和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來了異於常人的數學天賦,9歲時就開始研究大學數學教材了。

13歲時,他和父母一起搬到了北京,可隨後突遭變故,他母親被下放到農場,年幼的他也遭受牽連。在農場期間,由於表現的與眾不同——邊勞動邊研究數學,他遭到了很多人的欺負,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不僅如此,幾年後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廠當工人期間,在勞累之餘,他也是潛心研究數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抓住了人生的轉折點,在一次考試中考上了北大數學系,這一年他23歲。

這位嚴格要求自己的數學天才,哪怕是在人才濟濟的北大里,也是那麼突出,這讓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著名的華裔數學家莫宗堅。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惜才的莫宗堅,極力邀請他到美國留學,於是張益唐就跟隨莫宗堅到美國普渡大學進修。可讓人奇怪的是,後來不知發生了什麼,兩人鬧掰了,在莫宗堅強大的影響力下,張益唐遲遲不能博士畢業,費盡千辛萬苦畢業後,也得不到推薦信。

在那個時代,畢業於數學系又沒有推薦信,再加上莫宗堅在數學界強大的影響力,即使畢業於普渡大學,張益唐也遲遲找不到工作,最後只能到餐館洗盤子和送外賣。

在此期間,擔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丁石孫,極力邀請他回國到北大搞數學研究,可他拒絕了,心甘情願留在美國洗盤子。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後來在另一位北大校友的幫助下,他才到新罕布什爾大學當講師,在往後十年,除了講課外,他就埋頭研究數學,在2103年4月份,投了一篇論文給世界數學界最負盛名的《數學年刊》,迅速引起轟動,一舉成名,各種榮譽、獎盃不要錢似的湧來。

功成名就後,有人翻出舊事,問他為何不願意回到中國著名大學當教授,甘願在餐館當服務員,如果不是友人相助,豈不是很難有出頭之日?

張益唐對此的回答是:“我要是在中國,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雖說人各有志,咱們不能強求,可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出名的數學家也不少,他這麼說就有點傷人了。比如著名的布衣院士李小文,他也是著名數學家,可他在美國留學後,卻拒絕了高薪聘請,選擇回到國家報效祖國,利用自己的本領,攻克了定量遙感研究的難題,讓我國在遙感領域進入國際一流水平。

而且在我國,如李小文這樣放棄高薪誘惑,毅然報效祖國的老一輩科學家還有很多,比如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等,這些偉大科學家利用自身所學,幫助我國科學事業突飛猛進。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而這些老一輩科學家之所以能在艱難的條件下,取得如此大造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擁有非常紮實的數學基礎。

數學有基礎學科之稱,幾乎所有學科都離不開它,物理學、天文學、化學、醫學等等。而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眾科學家,能擁有堅實的數學基礎,得益於民國時期紮實的數學教育,那個時代雖然戰亂橫飛,可教育名家輩出,其中有個非常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劉薰宇。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劉薰宇曾在多所著名大學任教,比如西南聯大、暨南大學等,除了學識深厚外,他與其他教育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很會講故事,他把複雜的數學問題,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生動有趣的表現出來,深受人們喜愛。因此他也成了很多大佬的引路人。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比如楊振寧就在一次講學中說到,接觸到劉薰宇的書後,裡面有趣的小故事、通俗易懂的知識,激發了自己學習數學的興趣;著名數學家齊民友也非常崇拜劉薰宇,說自己在初中時代對數學也很頭疼,後來接觸劉薰宇的作品,才慢慢理解了那些複雜、枯燥的知識點,並學習了其中的方法,覺得學習數學很容易、很有趣,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著名畫家豐子愷也很喜歡數學,不過他表示自己運氣不好,直到中年後才接觸到劉薰宇的書,懊惱道如果自己能早一點看到這種書,絕不會荒廢數學這樣重要的學科。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無法有幸親自接受大師的教導,書籍就是最好渠道之一。自古以來,關於書籍的名言數不勝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等等,這些名人名言,足以看出讀書的重要性。前輩們把自己的學識、經歷,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供我們後生去汲取知識、經驗,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更容易走過艱難、枯燥的道路。

而為了傳承大師的教學理念,很多數學家聚集在一起,把劉薰宇的書籍彙總,形成了《馬先生談算學》、《數學趣味》、《數學的園地》三書,這三本書把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讀性融合一體,傳遞給讀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點,而是完整的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腦海裡構造起數學體系,從根本上提高孩子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非常適合五、六年級的孩子和中學生來讀。

寧在美國當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天才揚言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就

很多孩子讀完後都表示,這些書非常有趣,讓人在看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理清了數學知識的脈絡,輕鬆理解了數學課本上那枯燥的內容和知識點。這正是這套書的最大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