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顏丶顏


朱元璋是否在臨終之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這件事是不可考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的確是傳旨讓朱棣趕來見自己。



朱元璋在死前,讓所有的孩子都不要來京城。 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還京 ,但是他又單獨傳旨,讓朱棣來見自己。他的旨意如此矛盾,說明朱棣對他來說是非常特殊的。

說完了朱元璋,咱們再來看看朱棣。既然朱元璋想讓朱棣來見自己,為何朱棣沒有來呢?要知道,當時朱元璋還沒有死,如果他拒絕來京城的話,有可能會背上一個抗旨不尊的罪名。

其實朱棣不是沒有來,而是來到了淮安這裡。史料有記載,其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他之所以沒有進京城,是因為有人偽造了旨意,讓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聖旨,他只能回去。如果他堅持要見皇帝的話,有很大的可能會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殺掉。


朱棣非常的聰明,他在接到聖旨的時候,應該已經猜到這是假的了。倒不是說朱棣會分辨字跡或者玉璽,而是他知道皇帝不會如此兒戲,先把自己千里迢迢叫過來,之後再讓自己離開。

他通過這粉偽造的旨意,知道有人不想讓自己接近皇帝。當時朱棣的身邊可是沒有軍隊的,如果他違背了某些人的想法,那麼他或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他乾脆選擇順從,直接原地折返。

實際上,面對這份假的詔書,朱棣其實是有些開心的,因為他本人也不想去見朱元璋。他知道這次朱元璋找自己肯定不會有什麼好事。那時候朱棣多半已經有謀反的心思了,他非常害怕朱元璋會將自己識破。

如果朱元璋狠一點的話,他或許會直接用莫須有的罪名將自己殺死。當時在諸多皇子當中,朱棣是聲望最高能力最強的,如果說有人會威脅到朱允炆,那麼必定是朱棣了。朱元璋非常偏愛朱允炆,他不是沒有可能在臨死前除掉朱棣這個不安定的因素。


即使朱元璋沒有殺心,他肯定也會對朱棣警告一番,讓他立下不進犯朱允炆的承諾。因為朱棣是老大哥,如果朱棣不鬧事的話,其他的皇子自然是掀不起什麼波浪的。還有後來朱棣並不是起義,而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對抗朱允炆的。如果朱元璋迫使他立下誓言,那麼他之後就沒有正當條件來篡位了。這個場景是朱棣不希望遇見的。

當然,網上也有一種說法,說朱棣篡改了歷史。他編造了朱元璋呼喚自己,但是自己被假的詔書給騙回去的這段歷史。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說明朱元璋在臨死前其實是想把皇位傳給他,但是被有心之人阻攔了。

這件事從理論上來說則是可行的,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且這段記載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史官知道朱棣接到詔書之後回去這很正常,但是記載當中竟然點明瞭這是偽詔,這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夏目歷史君


朱元璋臨死前,特囑所有的孩子都不要來京城。 卻又單獨傳旨,讓朱棣來見自己!朱棣自然快馬加鞭,風雨兼程,很快到了淮安地界,

其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

但還沒到南京城,有人偽造了皇上的聖旨,讓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聖旨”,只好調轉馬頭一言不發地趕回了燕地。如果他以“千里投京,為何不讓進城”相問,並堅持要見皇帝的話,很可能會“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關押或殺掉。

朱棣是聰明人,可以說,他一看“聖旨”就知道是假的,但他懂得偽造這份聖旨的人,是不希望自己接近皇帝,而當時朱棣驟然南下,身邊又無武裝力量,如果不打道回府,很可能會一命嗚呼的!

其實,朱棣本人也不想去見太祖,因為朱標大哥英年早逝後,太子的位置沒輪到自己身上。所以,這時朱棣肯定已經動了謀反的心思了,“伴君如伴虎”呢!如果太祖在臨終前會見自己,發現自己有了反意,十條命也不夠賠的!

事過境遷,朱元璋為何臨終要見四兒子呢?猜想:朱棣能征慣戰,所有兒子裡面他能力最強,太祖肯定有了他將來會謀反的擔心,所以叫朱老四在自己沒死前白紙黑字地立下永遠不反的承諾。試想:如果朱棣簽了承諾,那麼後來的靖難之役就師出無名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一對父子皇帝,都雄才大略殘暴好殺。在朱元璋臨終的時候,曾經連問三遍朱棣有沒有來,可見朱棣這個兒子在朱元璋心目中非常重要,但耐人尋味的是,朱棣已經離南京很近了,卻沒有進南京看自己即將離世的父親,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明太祖實錄》有這樣的記載:

“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由此可見,朱元璋只要見朱棣,其他兒子都不許進京。

朱元璋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大皇太子朱標與老二老三都已經去世,老四朱棣排行最大、威望最高,是朱元璋兒子的代表。

朱元璋臨終要見朱棣,絕不可能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樣是為了殺掉朱棣,朱元璋雖然屠殺功臣,但朱元璋一生沒有殺害一個兒子,在朱元璋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絕對沒有可能自毀長城,對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兒子朱棣痛下殺手。


雖然朱元璋立嫡孫朱允炆為儲君,但並不代表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的皇位而殺兒子朱棣,畢竟從血緣關係上說,兒子朱棣比孫子朱允炆對朱元璋來說更親。何況朱元璋即將去世,明朝天下最終落在兒子還是孫子手裡,他並不是特別關心,從朱元璋詢問朱棣三遍有沒有來,但沒有見到朱棣,朱元璋並沒有任何失望甚至喜形於色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想殺朱棣的想法,對自己死後抱一種超然樂觀的態度。

因此有人說朱元璋臨終想見朱棣是為了殺掉朱棣是完全不成立的。

朱元璋之所以臨終想把朱棣召進皇宮,最大可能是為了當面親口告誡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國、守衛好北方的邊疆,維護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如果朱棣能夠做到這幾點,其他各位藩王斷然不會謀反、也不會再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擔心孫子朱允炆坐不穩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見到朱棣、當面交代他一定要維護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

見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靜的。 所以,朱元璋臨終之時,十分迫切地連喊三遍:第四子朱棣來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見朱棣,朱棣確實來到淮安,離南京已經很近了,為什麼又不進城、親自面見彌留之際的父皇朱元璋呢?

根據史書記載:用事者矯詔即還。就是主持大事的大臣假傳聖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這些主持大事的大臣應該是朱元璋留下來輔佐新皇帝朱允炆的顧命大臣,這些大臣當然不希望實力強大的燕王朱棣進南京節外生枝,威脅儲君朱允炆的順利接班,因此這些顧命大臣假傳聖旨讓朱棣不必進南京而回北京。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朱元璋的聖旨後,必須立即趕回北京、而不是繼續進入南京,無論聖旨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聖旨是真的,朱棣不進南京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朱棣不能違背父皇朱元璋的命令;

如果聖旨是假的,朱棣也不能進入南京城。進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條,因為矯詔的大臣一定已經做好準備,等待朱棣進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誅殺朱棣。


此時風塵僕僕的朱棣根本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畢竟此時南京朝廷裡面支持儲君朱允炆的勢力遠遠要大於支持燕王朱棣的勢力。

何況即使矯詔的大臣不謀殺朱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父皇朱元璋不大可能臨終突然改變主意,廢掉儲君朱允炆,把皇位改傳給朱棣的,那樣很可能會造成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

朱元璋臨終召見朱棣,最多是讓朱棣作為顧命大臣輔佐朱允炆,這必然會讓朱棣與現有的一些顧命大臣發生矛盾,而此時的朱棣還沒有做好奪取最高權力的準備,因此為了保險起見,只能先回到自己的大本營北京積蓄力量。

這時候的朱棣,如果沒有篡位的想法,應該回到北京,防禦蒙古的騷擾,守好北方邊疆; 如果朱棣已經有了篡位的想法,進南京城非常危險,有自投羅網的可能,而朱棣決不會為了希望渺茫的皇位,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冒險進南京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穩妥的做法只能是立即回到北京,招兵買馬、積蓄力量,等待造反的最佳時機,發動一場驚天動地的靖難之役。

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 朱棣都不能冒險進入南京城!


厚德載物49847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不是傳給任何一個兒子,所以,臨終之時會想到所有兒子,但是,不能讓所有兒子都進京,只能讓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兒子進京,這個兒子最合適的就是朱棣。

朱棣是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上面三個哥哥都已經不在了,按照大小順序,朱棣應該繼承皇位。

在朱元璋消滅所有反對派、尤其是消滅元朝殘餘勢力的過程中,朱棣建功最多、最大。這是其他兒子、孫子沒法相比的。

因此,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朱棣。

既然沒讓朱棣繼承皇位,臨終之時,朱元璋還是希望見一見朱棣。於是,《明太祖實錄》中有如下兩段記載:

“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仔細琢磨這兩段文字,可以發現,朱元璋只要見朱棣,其他兒子都不許進京。

朱元璋的想法其實還是能夠理解的。朱棣排行最大、功勞最大,是所有兒子們的榜樣。

朱元璋自信,自己的威望是有的,教育兒子會起作用的。

朱元璋把朱棣召進皇宮,當面親口告誡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國、維護大明王朝的穩定。

如果朱棣能夠做到這幾點,其他各位藩王斷然不會謀反、也不會再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擔心孫子坐不穩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見到朱棣、當面交代他一定要維護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見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靜的。

所以,朱元璋臨終之時,十分迫切地連喊三遍:朱棣來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見朱棣,朱棣確實來到淮安,離南京已經很近了,為什麼又不進城、親自面見皇父呢?

從史料中可以看見:用事者矯詔即還。就是主持大事的人假傳聖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聖旨後,必須立即趕回北京、而不是繼續進入南京,無論聖旨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聖旨是真的,朱棣不進南京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聖旨是假的,朱棣更不能進入南京城。進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條,因為矯詔的人一定已經做好準備,等待朱棣進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誅殺朱棣。此時的朱棣根本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

退一步想想,即使矯詔的人不殺朱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皇父不可能臨終改變主意,把皇位傳給朱棣的。

這時候的朱棣,如果沒有篡位之心,應該回到北京,守好國土;

如果已經有了篡位之心,更應該立即回到北京,秣馬厲兵、尋找適當的理由、等待合適的機會,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

朱棣當然不能進入南京城!


數學張教員


朱元璋為了能讓自己的寶貝孫兒朱允炆安安穩穩地繼承皇帝寶座,確實是操碎了心。

不過,朱允炆也確實夠廢,好好的一手牌竟然被他打的稀巴爛。

朱元璋為了讓自己放心,曾經試探過朱允炆,他對自己的寶貝孫兒說:你的叔叔們被我打發去了邊地,將來即便會有外敵來犯,也是你的叔叔們擋在前線,讓他們給你抵禦外敵,如此你便可以安安心心地當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聽了,心中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兒,想了想後,說:叔叔們抵禦了打上門來的胡虜,可是,如果打上門來的是我的叔叔們呢?他們如果造反,誰去抵禦他們?

朱元璋也不是沒有想過這事,只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總不能讓他為了讓朱允炆安安穩穩當皇帝,或將自己的兒子們貶為庶民,或砍了自己兒子們的頭吧?

他看著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夠想出一個更為完美的辦法,問到:對此,你可有什麼好的辦法?

對此,朱允炆也沒什麼高見,畢竟他也沒真正處理過什麼政事,只是聽了幾節所謂“帝師”講的課,所以他也只能給朱元璋一個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的答案:我會用道德去感化我的叔叔們,我會用禮法去約束我的叔叔們,可是,如果道德和禮法起不了作用的話,我便削奪他們的封地;還不行的話,我也可以廢了他們的爵位;再不行的話,我發兵滅了他們!

這顯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除了先禮後兵,也只能先禮後兵了。

朱標一死,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擺明了是在告訴所有人,將來他死了,皇位便是朱允炆的。

可是,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裡,誰不想坐到那個位置上去?不管別人想不想,總之朱棣很想。

後來,朱元璋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在幾年時間裡先後死去,朱棣這個老四便成了朱元璋的兒子中的“老大”,同時他在北方立了不少軍功,手裡也握著不小的軍權,在軍中頗有威望,所以儼然成為了“藩王之首”。

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允炆繼位當皇帝這條路上最難邁過的一道坎,邁過去了,自然坐穩了皇位,邁不過去的話也只能從皇位上摔下來了。

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臨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為了讓朱允炆能夠在自己死後順利登基,朱元璋臨終前下了一道聖旨,要求“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兒子們呀,你們好好地在自己的封地上乖乖待著,不用赴京奔喪了!

朱元璋的這份旨意,實際上說白了是發給朱棣的,他以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在南京,便沒辦法趁機奪位,只要朱允炆順利即位,朱棣便會乖乖臣服,只可惜,他終究沒有那麼的瞭解自己的四兒子。

當時,朱棣原本已經從北平出發,在趕來北京的路上,卻突然接到了這個聖旨,所以只好停了下來。

所以,朱棣根本不在南京城外,他更不敢獨自一人前往南京。

可是,朱元璋為什麼這邊下了“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的命令,那邊卻又在嘴裡唸叨了三遍:老四來了沒有?

難道,朱元璋臨死之前,突然改變主意了,要廢了朱允炆,改立朱棣?又或者他是要想趁著朱棣來京之後,將他軟禁?

朱元璋憋足了氣,問了三遍之後,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敢回答他這個問題,然後他便一命嗚呼了。

實際上,朱元璋所下的“藩王不許來奔喪”的聖旨和他臨死前嘴裡唸叨著的“老四來了沒”是矛盾的,既然已經說了不讓藩王來京,為什麼又要問朱棣來了沒有?

然而,這種是是非非的意思卻是朱棣所需要營造的假象,他讓朱元璋臨死前唸叨“老四來了沒”是在說朱元璋最後真正想傳位的是他朱棣,不是朱允炆。如此一來,朱元璋臨死前所下的不許藩王赴京奔喪的聖旨便可以推翻了,因為那是朱允炆的陰謀,是朱允炆矯詔!

同時,朱棣又說自己當時正在奔喪的路上,如此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聲,不是自己不孝,實在是他朱允炆騙了我呀!

如此,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發起“靖難之役”了,也可以為自己的“造反”正名了。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便著手修改了部分史實,包括朱元璋的聖旨下達之時他的行蹤,以及朱元璋臨死之前所喊的三聲“老四來了沒”。

所以,朱棣當時很可能一直躲在北平靜待消息,沒有動身前往南京奔喪,更不用說什麼已經到了南京城外了。

朱允炆這個廢柴也夠傻,用了幾個自詡讀了幾本破書便能夠安邦治國的文人,結果挖了坑埋了自己,將好好的一個皇帝寶座讓給了朱棣。

朱棣對朱允炆的狠也很徹底,他根本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畢竟如果承認了朱允炆是皇帝的話,便是在說自己確實造了反,所以他連諡號廟號也沒給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得扇朱棣好幾個耳光,叔叔竟然造了侄兒的反!


寧糊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七,朱元璋在和大臣們議政之後,感覺非常疲憊,便躺在後宮的床上休息,沒想到,這一趟,朱元璋再也沒有醒來,時年71歲。


在彌留之際,皇太孫朱允玟呼喚著爺爺,朱元璋連喊三聲“燕王來否?”身邊的太監回答“燕王未到。”朱元璋一命嗚呼。

朱元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何如此關心四子朱棣?關心自己的兒子,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傳皇位與他、二是除掉他。

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在皇位的繼承上,選擇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位制度,他選了自己和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標做為皇位繼承人。

如果論能力而言,四子朱棣文治武功、軍隊的威望都是最高的。那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為繼承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自建立至以後的三十年中,一直是重典治國,刑罰太重,為了統治的長治久安,接下來需要一位仁慈的皇帝以文治國、以德治國。以後再也不需要殺戮性太重的人繼承皇位。而朱棣殺性太重,顯然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不同。

再一點,朱標是自己與馬皇后所生,在1355年,自己做吳王時,朱元璋就把朱標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繼帝位,便把朱標立為皇太子,他當時才13歲。

而朱棣是朱元璋和高麗李姓女人所生,後來冊封碩妃。在《明史.成祖本紀》裡面記載,朱棣生母乃馬皇后,這裡面本身就有篡改的嫌疑。

據《南京太常寺志》記載,朱棣奪得天下之後,在南京的天禧寺舊址重建了報恩寺,宣稱裡面供奉著馬皇后,平時大殿門緊閉,只有朱棣祭拜的時候才可以開門,據目擊者的太監稱,裡面供奉的金像像不是馬皇后,倒是和碩妃長的挺像。

朱棣是不是馬皇后所生已經成為一件疑案。但是朱元璋心裡有數。他採取“諸王靖邊”的政策,把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守邊。其中有九個守在北方防禦北元殘餘勢力的侵襲,這裡面實力最強的要數燕王朱棣。朱棣曾經兩次北伐,並且活捉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朱元璋在選定了朱標後,教導朱標施行仁政、洞察秋毫,不被奸佞迷惑、勤勤懇懇而又果斷行事,他希望朱標能成為漢文帝那樣的聖君。無奈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患傷寒病逝,朱元璋極度悲痛,以至於頭髮鬍子全部變白。

愛屋及烏,朱元璋又選了朱允玟為皇太孫,把朱棣晾在了一邊。也就是在確立了朱允玟為皇位繼承人之後,朱元璋突然發現皇孫太過仁慈,無法抗衡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弟兄們。留給朱標的文臣武將必須大換血,於是朱元璋開始了大殺功臣的舉動。歷時十年的“胡藍之獄”,朱元璋清洗了五萬五千多人。



在為朱允玟搭建領導班子的同時,朱元璋也在密切監視著一個人——燕王朱棣。朱元璋很清楚朱棣想要什麼。

洪武二十六年,朝鮮的國王,進獻了一批寶馬,國王李成桂派他的第五個兒子李方遠來完成這次任務。但是李方遠在經過北京時,與燕王朱棣徹夜長談,並且把良馬留下了一部分送給朱棣。而李方遠處處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李世民如何上位?兩人徹夜暢談了什麼?細思極恐。

在洪武二十八年,次子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三子朱棡去世,在北方邊境線上,再也沒有任何藩王可以制衡朱棣,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決定除掉朱棣了。

無奈,還沒去來得及付諸行動,朱元璋就進入了倒計時,所以臨死之前,朱元璋無比掛念的就是朱棣。

既然朱棣沒來,就立下遺囑吧,“諸王臨國中,勿至京師。”就是說,各位藩王在我死後不必來京城奔喪,以免發生禍亂。

所以說,假如當時朱棣進入南京城看望朱元璋,結局必死無疑。


品讀春秋001


朱元璋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後來朱元璋忙不過來了,只能把軍權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在各地立藩王,所以朱元璋無疑是給朱允炆埋下了定時炸彈。

朱元璋臨終前喊了三遍朱棣來否?原意是放不下這個四兒子,因為朱棣非常像自己,希望他不要造反,好好輔佐自己的侄子。但是因為身體虛弱終究是沒能等到朱棣的到來駕崩了。

朱元璋在立儲這方面很注重長幼有序,只能立嫡子,很可惜他的嫡子朱標終究是沒活過朱元璋。最後無奈只能立長孫。朱允炆很像他父親比較仁愛,這點朱元璋希望下一任皇帝不要像他那樣殺虐,壞人他做,希望後世的皇帝以仁治天下。可以說朱元璋用心良苦,但是朱允炆真的能鎮得住他的這位四叔麼?

朱棣在從南京趕來的路上,然而朱元璋的叫喚引起了朱允炆的猜疑,他臨時假傳聖旨讓燕王朱棣不得踏足南京。朱允炆覺得朱元璋有可能是要變卦想要傳皇位給朱棣,很可惜,朱允炆也為自己後面埋下了炸彈,他們爺孫倆也是真夠做的,這個誤會也讓朱棣誤解了,他覺得本來是要傳位給他的,是朱允炆從中作梗,導致他不能見父親最後一面還錯過了皇帝寶座。怎麼說呢,不愧是叔侄,臆想的功夫都是如此同步!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率軍十萬直逼皇城,南京城燃起了熊熊大火,然而燕王趕到時只有被燒焦的屍體,朱允炆是不是葬身火海至今仍是個迷。不出朱元璋所料的事情,朱棣繼位後,殺戮更勝於他的父親。朱棣將一批忠於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活人下油鍋,他們的女眷淪為官奴,被軍隊裡面的士兵輪著侮辱直至死亡。

所以朱元璋這三聲叫喚改變了歷史,他本意無人能理會,當初要是直接將朱棣滅了也不會有靖難之役,曾經朱元璋就對朱棣起過殺心,但是馬皇后不忍父子相殘,朱棣是馬皇后撫養長大,馬皇后失去了長子把朱棣視為己出,所以說婦人之仁有時候真的是影響頗廣。

朱允炆在位時期,實行仁政,在法律上就取消了祖父的嚴刑苛律。當然朱棣繼位後又恢復了。減少稅賦,將土地還給百姓。百姓生活改善,但是建文帝還是太天真了,他動了僧侶和當官的蛋糕,還被朱棣造反落下了口實。說他的侄子違犯了《祖訓錄》;為他提供了對皇帝進行“懲戒行動”的理由。

由此可見,朱棣就算不造反,朱允炆的執政生涯也會遇到困難,畢竟是封建王朝,官僚階級不可能以人民的利益至上,朱允炆不得不說是在自挖墳墓。


尼采廣寒宮中坐



簡直是天雷滾滾啊,這是從哪裡看的野史呢,簡直扯淡了啊。

還朱元璋臨終連喊三聲朱棣來了沒?朱棣竟然在南京城外??

看看歷史記載再說話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遺詔中特意交代“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聽朝廷節制”。

朱棣本來由北平要回到南京去奔喪,知道這個遺詔以後不得不又返回了北平。

可見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壓根沒喊什麼朱棣來了沒。還對於包括朱棣在內的諸王很不放心,害怕他們趁機聯合在一起欺負朱允炆,所以都不讓他們來奔喪。

可見這些藩王包括朱棣在內壓根就沒有到了南京。

當時“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意思是認為齊泰假託朱元璋的遺詔,不讓藩王入京奔喪,離間他們骨肉兄弟。

最後再說說關於為何一直有明太祖朱元璋想讓朱棣繼位的各種說法各種野史。

一般權威來源是認為《明通鑑》中記載太祖欲立燕王。其實朱棣在篡位以後,為了自己的正統性,在永樂年間改修過兩次《太祖實錄》,內容用腳指頭都可以想出來,自然是多了一些讚美朱棣之詞,還有明太祖朱元璋想傳位於朱棣的記載咯。

而《明通鑑》很多地方就參考了《太祖實錄》,所以說朱元璋想傳位於四子朱棣這個說法還是不可信的。

拋開歷史細節不說,大家用常識想想,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心狠手辣之輩,怎麼說都不是優柔寡斷的人。

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一面立孫子朱允炆為繼承人,一邊老是公開對大臣門說想傳位於燕王的想法呢,這不是為叔侄兩個鬧矛盾嗎。

所以宋安子個人認為,朱元璋並沒有想過立朱棣為皇位繼承人。


宋安之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所謂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而已。事實上,朱元璋根本就沒有下詔讓朱棣進南京,更沒有在臨死前詢問朱棣來沒有這回事。而這個天大的謊言的始作俑者,這是明成祖朱棣自己。

明太祖實錄中曾記載:“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

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關於朱元璋召喚朱棣事件的記載,大意就是說,朱元璋曾在臨終前下詔讓朱棣進京,本來朱棣在接到聖旨後,已近走到淮安,但是卻被“用事者矯詔”。而這一切朱元璋是不知道的,一直等到臨終,還在問朱棣來了沒有。這裡面的用事者,暗指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

要知道,在朱棣成功當上皇帝后,對《明太祖實錄》進行了數次修改,尤其對於涉及到自己皇位來源是否合法正統方面,更是做了大量的刪減添加,使得一切都向對自己有利的地方來表述。而出現朱元璋召喚朱棣進京此說法,就是在暗指朱元璋本身是有意將皇位傳給朱棣的,而這一切是在朱允炆這個“居心叵測”的人手中被改變了,假傳聖旨,將朱棣阻擋在淮安,沒讓他見到朱元璋,也從側面說明自己的皇位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

這種說法,其實稍微深入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漏洞百出,比如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就將皇位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比如在《明史》中就有詳盡的記載:“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strong>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曾明確表示,皇位是交給朱允炆的,如果對朱允炆不滿意,為何要下這樣的遺囑?還要下詔以示天下呢?並且在遺囑中交代的很清楚,“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意思就是你們都安生的在各自的屬地待著,不要來南京,這也是為了防止藩王作亂,因為當時朱允炆正值年弱,而他這些個叔叔們,各個可是正值壯年。尤其其中還有幾位是手握重兵,如果齊聚京師,看著偌大的帝國和軟弱的繼承人,保不準會有覬覦之心。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孫子,也是煞費苦心。

既然這樣,為何要在單獨召見朱棣呢?當時的藩王中,身經百戰,手握重兵的,朱棣可以算是首位,如此危險的因素,還把他召喚來南京,用意何在?這不是和朱元璋的初衷相互矛盾嗎?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講,朱元璋召喚朱棣,是為了將朱棣留在南京,為朱允炆掃除這個最大的隱患,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可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綜上所述,所謂朱元璋臨死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只是朱棣編制的一個謊言而已,因為他所得來的皇位,於情於理來講,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當然,這並不能阻擋他成為一代傳奇帝王。


史曉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應天皇宮內,彌留之際的朱元璋在安排後事,他對大臣說,皇太孫朱允炆仁慈孝順,適合當皇帝,讓好好輔佐他;喪事要從簡,不可用金子玉石等貴重物品陪葬;各藩皇子們只可留在藩地祭拜,不可進京。《明史》


朱元璋在臨終前真的喊“朱棣來否”了嗎?他為什麼要這麼喊?

大家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經過15年的刀光劍影,最終建立大明王朝。可是他最愛的兒子太子朱標卻去世了。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他的性格和馬皇后極為相似,寬厚仁慈,從小就受到朱元璋的悉心教導。


朱標對弟弟們寬愛有加,每當他的眾弟弟們鬧矛盾要打鬥時,他都和顏相勸,在朱元璋面前替弟弟們說好話,讓他們免收責罰。朱標的弟弟朱棡被人告發謀反,朱元璋要處死他,朱標痛哭流涕,替弟弟求情,使朱棡免死。所以他在眾皇子中的威信是最高的,大臣們也為他的宅心仁厚擁護他。可惜他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感染風寒去世了,年僅37歲。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諸子心中不滿

朱標的死給了朱元璋最沉重的打擊,64歲的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向不認命的他,曾一度把命運交給上天安排。朱元璋極度傷心,痛定思痛,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而朱標的長子夭折了,朱元璋就立了朱標的次子,自己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聰明溫和有教養,非常孝順。朱標生病時他日夜悉心照料自己父親,寸步不離朱標左右,整整兩年,完全顛覆了“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說法。父親朱標死後他過度哀傷,變的非常消瘦,這讓朱元璋心生愛憐,非常喜歡朱允炆。朱元璋把對朱標的愛和思念轉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但是朱允炆又缺少勇武,性格太柔弱,靦腆,過於溫順。當朱元璋選他當皇太孫時他的叔叔們根本不服尤其是朱棣。但是他的出身又讓他心存芥蒂。

朱棣的生母很可能是元朝的一位妃子,這位妃子在元朝滅亡時,被朱元璋收為帳下,封為碽妃,據說她在成為朱元璋的妃子前就懷上了朱棣,這引起朱元璋的懷疑,儘管朱棣文武雙全很有能力,朱元璋還是不怎麼愛朱棣。

朱棣後來娶了大將徐達的女兒,又受到徐達等將士們的精心輔導,作戰勇敢,善於用兵,變的越來越狂傲,目中無人。1392年朱元璋冊封他哥哥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不是讓他當太子,燕王朱棣明顯露出失望的表情。有朱元璋在,他不敢怎麼樣,即使不滿也只能埋在心裡。朱元璋彌留之際朱允炆已經21歲,但他沒有治國的經驗和能力,朱元璋死後有些官宦對他失望,轉而投向朱棣。而他的叔叔朱棣智勇雙全,善於謀略,會籠絡人心。

藩王手握重兵埋下隱患。

之前朱元璋為禦侮防患,曾兩次分封諸子(25個兒子)為 藩王。據《明史·諸王傳》中記載,

“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太子朱標在世時,眾藩王已各擁重兵,坐鎮一方,特別是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太子 朱標死後,朱元璋感到他這幾個兒子會有不臣之心,他為朱允炆擔憂。所以不防大膽假設一下:

如果彌留之際的朱元璋真的呼喚朱棣,那絕不會是傳皇位給朱棣,朱元璋要把皇位傳給朱棣他早傳了,不可能等到自己要嚥氣的這一刻鐘,所以朱元璋喚朱棣很可能是要除掉他,為愛孫朱允文掃清障礙。

如果朱元璋連呼2遍,得知朱棣沒有來。朱元璋應該是放心了,他怕諸皇子進京鬧事,危害到國家安全,危及到朱允炆的帝位。

既然沒有來,朱元璋就因此立下遺詔,自己死後不許諸藩王歸京。

“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各藩王擁兵自重,朝廷權威難立,朱允炆繼位後對諸王的勢力深感憂慮,於是實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早就用招降蒙古士兵的辦法擴充了他的部隊,同時他又和不滿新皇帝的宦官內外勾結起來。幸好朝廷用他的三個兒子在南京作為人質,確保他不亂說亂動。

可是足智多謀的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出盡鬼把戲,裝病、裝瘋,利用朱允文的仁慈,想博得同情。1399年6月朱允炆果然上當准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2個月後,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最終坐上了皇位。

朱棣改歷史

朱棣的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建文帝又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朱棣開始篡改歷史,他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將建文四年,直接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朱棣令解縉、姚廣孝兩次重修《明太祖實錄》,還順手把專門記載朱家血脈傳承的《玉牒》也改了。

《明太祖實錄》改成:

“皇長子朱標、皇次子朱樉和皇三子朱棡都是明太祖嬪妃所生(庶出),只有皇四子朱棣和皇五子朱橚是馬皇后所生(嫡出)。”

成祖朱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從一個妃子所生的歷史事實篡改成馬皇后所生。想以嫡出的身份來正名自己的皇帝位置。也因此他的親孃碽妃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這樣一來他的高明之處:他上面的皇子(一、二、三)都死了,又都是嫡出,下一個皇位的繼承人就理屬老四朱棣了。

朱棣把朱元璋在彌留之際的場景改編為:朱元璋呼喊“朱棣在否?”而且還連呼兩遍,讓人誤以為朱元璋要把皇位傳給他。這樣他就有了被朱元璋立為太子的事實證據,篡位就不能說成篡位,而是正大光明地“繼承”。

關於朱棣的生母是碽妃,這方面史學家也多有論證。這個事實被記於主管禮儀的機構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後書遺失,卻在後來的《國史異考》、《三垣筆記》中所提及。據說1412年朱棣下令重建大報恩寺,目的為了紀念其親生母親碽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