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範永慶,1953年生於天津市。幼承家學,向祖父範明甫學習書法、甲骨文。後,得拜學者李鶴年、華非、王千諸先生學習祖國傳統文化。於書法和文字學用功最勤。曾有《說文部首》發行全國,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天津書協理事。

福壽康寧探字源

·範永慶·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福壽康寧 範永慶書

我們寫文章、練書法,講求的是“翰不虛動,下筆有由”。格調高雅,筆墨精良而外,應該力求做到用字正確,有出處有根據。學習文字學,探知漢字字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本文選用“福壽康寧”四字作例子,展示探知字源的過程。也同時把這幅篆書習作敬獻給大家,當作節日的祝福。歡迎批評指正。

一、福字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福字是由“示”字和“畐(讀作福)”字組合而成的。是個形聲字,左形右聲。

示字本義為“神主”。甲骨文的基本字形寫作一豎上面頂著一短橫,它是依據木表、石柱的形狀造的字,後來又逐漸增加許多點劃作為增飾符號。甲骨卜辭中的示字,代表著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秦統一文字時,把示字統一寫為圖一中“福”字左邊的樣子。舊時人們不知有甲骨文,往往就按這種字形作解釋,認為上面的短橫是供品,下面長橫是供桌,桌下三個豎劃是支架。這種說法通俗易懂,未嘗不可。

示為神主,如果置於室內,添一個寶蓋兒,又造出了“宗”字。

畐(讀作福)字本義為“罈子”。資料顯示,甲骨文時代,畐即是福,字形不同但音、義沒有區別。後來,畐字被分離出來,單獨成字。《說文解字》:畐,“滿也”。滿就是充盈,充盈就是有福。畐字的原形就是罈子,今天仍然可以見到,老式硬木櫃子的櫃門上刻著罈子圖案,圖案上方刻著蝙蝠,罈子表示食物充盈,蝙蝠則表示著“福”字的發音。今天楷書的畐字是由篆書字體直接楷化而來的,上面的橫劃代表壇口,中間的方塊兒代表罈子的頸,大腹中的十字代表著腹內盛滿食物。

把盛滿食物的罈子移到室內,上面加寶蓋兒,就造出了福字的近義詞“富”字。

在甲骨文中,盛酒的罈子是酉字,盛糧食的罈子是畐字,二者寫法上有區別,應加以注意。

示、畐相合而成福字。此時這個福字的本義是獻祭,也即祈福之祭。甲骨文的福字寫法很多,其中比較繁複的寫法見(圖2)。獻祭的人雙手捧樽走向祭臺,散落的小點示意有酒濺出,生動而傳神。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圖2

二、壽字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從已經出土的甲骨中沒有發現壽字,這裡只能按金文和小篆的字形進行解析。如圖一所示,壽字是個形聲字,外形內聲。是由“老字頭(老字去掉下半部分)”和“疇”字兩部分組合而成的,“老字頭”是形,“疇”是聲。

“老”字省去下半部分,楷體寫作“耂”,俗稱老字頭,又稱老省,讀音仍是“老”。耂下填入其它單字,可以造出與老相關的新字。比如填入“子”,就造出“孝”字(會意兒子背老人)。耂下填入疇字,就造出了表示“老而活得久”的壽字。耂下加疇是壽字的基本形態,後人按照主觀想象不斷添加“口”、“寸”,這種現象被稱作“增繁”,徒使字形茂美,實際意義不大,不值得去討論研究。

疇字,即圖一壽字下面蜿蜒曲折的部分,《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疇,“耕治之田也。從田,象耕曲之形”。這裡講的“耕曲”,是指田地溝隴彎彎曲曲的形狀,稱作疇。在耂下加疇,用田地溝隴彎曲形狀比喻老人臉上、身上皮膚皺紋多而彎曲,又暗喻了老人的人生經歷曲折不平,簡直是造字者的神來之筆!此外,疇、壽音近,疇字在這裡表聲,壽字真可謂是形、音、義無處不和其宜,體現了漢字之大美。

壽字造出,本義老而久,代表著人生美好願望,受到所有人的喜愛。容庚先生編著的《金文編》一書,僅商周時期的壽字就收入150個,成為書法愛好者書寫“百壽圖”的極好素材。

三、康字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康字本義為樂器發聲。是由樂器和代表發聲的四個點兒構成的會意字。康又是個象聲詞,它與“彭”字相同。彭的左面是鼓,右面的三撇表示聲音傳開,發出“彭彭”的鼓聲。

如果試圖從《說文解字》中弄清康字的來龍去脈,就會陷入一個迷魂陣。《說文解字》中沒有康字,細細審查,原來康字被“隱藏”在穅字的解說之中。《說文解字》講:穅,“穀皮也。從禾,從米,庚聲。康,穅或省”。這裡說“從米”,遍查小篆無果,又上溯金文,查到了,是銅器鑄造過程中結瘤產生的錯字,被誤認為是米字。這裡說“庚聲”,又查庚字,其解說不知所云。費盡周折,一頭霧水。

正確解讀庚、康、穅這三個字,最終得益於兩位著名的學者。首先是郭沫若先生,他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指出:庚,“觀其形制,當是有耳可搖之樂器”,康,“庚下加點是表發聲振動”。其次是李孝定先生,他在對甲骨文“庚”字(圖3)考證之後,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圖3

在《甲骨文字集釋》中進一步指出:庚,“其形制當後世之貨郎鼓,執其柄旋轉搖之以作聲者”。庚字上部為裝飾,中間為鼓面,兩邊下垂的是鼓槌。這裡選金文中象形最肖者(圖4)刊出,更為直觀易懂。行文至此不由得心生感嘆:僅從東漢算起,至今已有近兩千年,存在兩千年的謎團,被這些偉大的學者一朝破解,撥雲見日,福廕後學,這該是多大的功勞啊。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圖4

下面來梳理一下:

庚,古樂器(貨郎鼓)的名稱。象形字。不搖動時稱為庚。後被借為天干的第七位。

康,古樂器庚下加點兒為康。會意字。搖動而發聲叫作康。後被借為康健之康。

穅,康下四個點兒被誤以為“米”字,增禾後造出了米糠的穅字(多虧了有此誤會,漢字裡才有了此字)。

附帶說一句,許多書法前輩受時代侷限,都寫過從米的康字,比如鄧石如、汪鳴鸞、莫友芝等。今人就要引起重視,不應該寫出錯字來了。

四、寧字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寧字是由寶蓋兒、心、皿、丂(讀作考)四個部分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心在房子和食物之間,會家室安寧之意。

寶蓋兒(讀作綿),是房屋的側面象形。甲骨文寫作(圖5)的樣子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圖5

上象尖屋頂,兩豎象牆壁。這種簡易房,古代稱為廬,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說的就是這種。造數字六時,同音相借,把圖5借走作為六使用,另造廬字表示房屋。甲骨文圖5又演化為代表房屋的部首,楷化成現在的寶蓋兒。

心字是個象形字,但不是解剖學意義上的心臟的具象,它是人們頭腦中約略的象形。中為“心包”,兩側為“心室”。圖1的寧字是上中下結構,所以把心字壓扁使用。單獨使用或作偏旁使用,就要把它拉長,即所謂“豎心兒”。具體到寧字中的心,只是代表人的精神狀態。

皿字,是古代食盤的側剖面的象形。甲骨文寫作(圖6)的樣子。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圖6

凹面為盤子,中間是高腳,下部是底託,兩側是供端起的環。《說文解字》: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在寧字中,皿代表食物。

丂字讀作考。很多漢字都用到它,比如:兮、號等。《說文解字》說它是“氣欲舒出”,缺乏象形依據。對於甲骨文中的丂字,學者們都說“所象何形不明”。曾經有個“老省”的說法,姑且可以借來一用。甲骨文的老字寫作(圖7)

名家新年漫談“福壽康寧”字的起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圖7

長髮散亂,弓背,拄杖的老人。將上部省去,單留下柺杖,就是丂字。在這裡,柺杖象徵著支撐、穩定。具體到寧字,下邊加丂,代表穩定,字義的解釋就通順了。不知是否符合當初造字者的本意。

甲骨文的寧字由寶蓋兒、皿字、丂字組成,沒有心字。

金文的寧字增添了心字,但沒有丂字。

小篆的寧字,四個組成部分全部用齊。

由於這些書體寫法的不一致,直接影響了隸書、楷書寫法的不同。寧字存在多種寫法並存的局面:寍、甯、寕、寧等等。簡化漢字時統一寫作“寧”。

五、小結

“福”是罈子,“壽”是老而久,“康”是搖貨郎鼓,“寧”是家室之安。相信讀者們會從四個字的追本溯源過程中,對漢字有一個立體的認識,從而引起研究漢字的興趣。弄清漢字之源,對於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對於從事書法創作的人,乃至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通過學習,瞭解中華民族祖先造字的智慧,瞭解漢字在朝代更迭各階段的演變過程,進而瞭解漢字藝術的博大精深,最後運用自己書寫漢字的相關技法,把漢字的大美體現出來,形成一個提高個人素養和審美情趣的完整過程,是件何等快樂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