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經嗎,為何還去輔佐劉備?

思維杜鵑


答: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朝代更迭是歷史的必然”,三國中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諸葛亮在三國人物中的排名絕對是在前三的,這樣一個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人物又怎麼會不知道大漢已經無力迴天了呢?

諸葛亮輔佐劉備並不是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劉備所謂框復漢室也只是一個藉口而已。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開始逐鹿中原。貧苦大眾由於天下大亂生活困苦,但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卻因為天下大亂而開始圖謀建功立業。

孫家在南方建立的吳國、曹家在北大建立了魏國、而諸侯亮還沒有出山就給劉備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建國與蜀地。

劉備本來是一個的落魄的編草鞋的小商販,由於天下大亂他糾結忽悠了關羽、張飛變賣家產跟著他一起創業。

他們基本就是屢戰屢敗,隊伍一直沒有多少也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這是劉備最尷尬的;劉備想要爭奪天下,退一步說可能想要有自己的地盤。可是他能力有限,雖然他忽悠人的本事很高打仗、排兵佈陣卻不怎麼滴!

劉備以仁德著稱(哭得天下),掛了一個皇叔的名分。

傳說自己是中山晉王之後,可是皇帝翻遍了族譜也沒有找到這麼一個人。

劉備只是借殼上市而已,諸葛亮當然知道。

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長談之時一定問他“我現在兵就這麼幾個、又沒有地盤;你看我要怎麼樣才能在這個亂世站住腳跟呢?”

諸葛亮回答:“現在南方孫家勢力大,而且已經發展的根深蒂固,北方曹家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很久了;你唯一有機會發展的只有四川了”

西漢這隻ST的股票早晚要退市的,諸葛亮在決定輔佐劉備時考慮並不是劉備真的要恢復漢朝;他在乎的是劉備能給他平臺施展自己的才華。

劉備有皇叔的名號,諸葛亮輔佐他可謂名正言順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諸葛亮自比的管仲樂毅都是忠義之人)。

劉備勢力不強大,他的隊伍中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

劉備肯低三下四的求他,以後在劉備的軍隊中有老大支持工作容易開展。

諸葛亮輔佐劉備是綜合考慮後的結果,卻真的與漢朝是否滅亡毫無關係。


蟻史為諫


諸葛亮出山時,準確的說是漢末,當時漢王朝雖然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崛起自立,但文化階層對漢王朝還是非常敬重。

最典型的是曹操的謀士荀彧,為曹操奠定中原基業出謀劃策,引薦文臣良將,制定國家方針,但其反對曹操架空漢獻帝,最終被賜予食盒而亡。

曹操在受封魏王后,移居鄴城期間更有無數的志士和朝臣,多次想要為漢王朝爭回統治權,如國舅董承等,雖然以失敗告終,卻宣告世人的態度,令曹操不敢再有稱帝野心。

諸葛亮看出漢王朝的衰弱,但荊州劉表老邁無大志,益州劉璋更加無所作為,因此當以仁義著稱的劉備,前來求教和邀請,也就成了諸葛亮出山的機會。

劉備既是漢室宗親,至少家天下時期,民眾覺得天下就是劉氏,輔佐劉備至少有正統的優勢,可以當做報國!

而諸葛亮也正好想要顯示自己的能力,缺少文臣輔佐的劉備剛好便是那個人,因此即便諸葛亮意識到漢王朝無力迴天,倒也是願意去嘗試,這就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執著!


多臻貴


在群雄紛爭的東漢末年,諸葛亮也想有一番作為,但有實力的人都是非常高傲的,寧願待價而沽,也不想隨隨便便就把自己給賣了。也因此諸葛亮放棄了曹操、孫權,還放棄他的當地父母官劉表,偏偏選擇了當時諸侯之中實力最弱的劉備。

一,諸葛亮渴望建功立業

究其原因,還是諸葛亮想要有所作為,如果他選擇當個農民,自然也不會有後面的事情。

諸葛亮出生在徐州,諸葛家族在琅琊郡也是名門望族,他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當過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紀委書記,他的父親諸葛珪當過泰山郡丞,相當於市長秘書,因此諸葛亮從小的生活環境是非常不錯的。

讓一位官二代一輩子過農民的生活,他會願意嗎?諸葛亮也不例外。

二,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江東孫權,雖然年少,但兵精糧足,周瑜、魯肅、張昭、程普等等,都是身居要職,這就導致諸葛亮前往江東,即便能得到孫權的賞識,最多最多也得從中層幹部做起。畢竟一來就把諸葛亮提拔成高層,這讓周瑜、魯肅等人心裡會怎麼想?

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文臣武將無數,甚至都可以用不缺人才來形容。荀彧、程昱、陳群,還有他那一大家子的曹氏家族、夏侯家族,按排資論輩、先來後到的規矩來算,諸葛亮去曹操那又能當個什麼樣的官職?

但投奔劉備,那就不一樣了。畢竟這個時候的劉備正處在人生低谷,寄身之所還是劉表的地盤,手下士兵也不過萬人。不說跟曹操劉備相比,即便是張魯,當時的實力都要比劉備強上數十倍。

打個比方,一開始就跟著馬雲乾的人,現在是不是都身居要職成為億萬富翁了?但現在的985研究生去阿里巴巴,馬雲會一下子就給他集團高管的職位嗎?

三,劉備擁有雄心壯志

劉備一生的口號,都是匡扶漢室。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也知道這個道理。再加上劉備又有著皇叔這一身份,就更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對未來的建功立業能獲得更好的幫助。

並且劉備當時的確是求賢若渴。在諸葛亮之前,劉備的智囊團是孫乾、簡雍、糜蘭等人。讓他們管理一座城市倒還可以,但要想靠他們征戰天下,他們已經是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是真的沒那能力,不然劉備也不至於47歲了還得寄人籬下。

當然了,劉備的實力也不能太弱,不然諸葛亮也看不上他。雖說劉備之前的智囊團不咋滴,但武將方面絕對是頂級的,向關羽、張飛、趙雲,還有劉封、關平,雖然劉備地盤小兵力少,但在頂級戰力上,是不輸曹操、孫權的。

四,總結

三大原因下,劉備最終成為諸葛亮最好的選擇。與其到曹操、孫權手下當個小官,倒不如到劉備這邊當第二號人物。雖說剛開始是有些掉價,但劉備的升值空間大呀。再加上劉備的個人魅力,以及的確是有些真材實料,還有劉備三顧茅廬感動了諸葛亮,這才最終讓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狼群講歷史


好吧,諸葛亮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當然知道東漢王朝氣數已盡。

他選擇輔佐劉備,雖然打的口號是匡扶漢室,說到底,其實是輔助劉備本人。打出的扶漢口號,不過是招攬那些對大漢心存好感的一部分人而已,維護既定的正統,也顯得沒那麼叛逆。


諸葛亮也清楚:自身有才能不錯,還待遇上識貨的主、有需要的主。

試看當時天下,誰有劉備求才若渴,誰有劉備迷茫彷徨?

劉備需要諸葛亮指點迷津,諸葛亮也需要一個揮灑自如的舞臺。

其他地方都擠滿了人,只有劉備這裡,諸葛亮可以一家獨大,所以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也就欣然出山了。



關鍵是,也沒見曹孫兩家來人……


錢多多讀文史


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

一、氣數已盡的是東漢,諸葛亮想輔佐劉備成為劉秀,再造一個新漢朝

歷史學家認為漢朝其實分三個階段,即西漢、東漢、季漢(即蜀漢),這三個階段,其實是三個不同的朝代。

王莽篡漢時,西漢其實已經滅亡,王莽的新朝存在15年。如果不是綠林、赤眉起義,劉秀乘機起兵,並最終推翻王莽、剿滅各路起義軍,漢朝早就亡了。

從皇位傳承來看,根據古代的宗法制,劉秀其實是小宗,皇帝那一脈才是大宗。

劉秀本來是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一支的後人,因為漢武帝推恩令,爵位越分越低,食邑越分越小,到了劉秀父親劉欽時,已經無爵位可以繼承,無土地可以分封,靠舉孝廉當了個小小的濟陽縣令。

劉秀9歲時,父親在南頓縣令任上去世,劉秀徹底淪為平民。

劉秀抓住了王莽新朝後期天下大亂的機遇,靠著劉邦九世孫的血脈聚攏人心,推翻王莽新朝統治,掃平各路起義軍,最終登基做了皇帝,因為他姓劉,所以國號還是漢,史稱東漢。

但東漢事實上是在推翻王莽之後建立的一個新朝代,窮小子劉秀創業成功。

在諸葛亮的眼裡,東漢末年和西漢末年是一個性質。同樣是漢景帝后代的劉備也是平民,劉備和劉秀一樣,也是舉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創業。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天下形勢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一超”就是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多強包括孫權、劉表、劉璋、張魯、馬騰韓遂、遼東公孫氏這些割據勢力,劉備勢力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那時候的劉備和昆陽大戰前的劉秀差不多,有機會也有很大的難度。而劉表、劉璋的無能給了劉備機會,因此,他才決定追隨劉備,和劉備共同創業。

在諸葛亮的心裡,東漢氣數確實已盡。但他要輔佐劉備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像光武帝創業成功一樣,他覺得劉備創業能成功,也能創立一個披著“大漢外衣”的新王朝。

劉秀通過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扭轉局勢。

劉備通過赤壁之戰,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奪取了荊州四郡作為立足點,真正撈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這也說明,諸葛亮把劉備比劉秀是正確的。

二、諸葛亮更相信“人謀”而不是“天時”

雖然《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說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但正史上,司馬徽可是向劉備極力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的。

司馬徽可能也認為漢室氣數已盡,但那是針對漢獻帝一脈說的。

對於劉備來說,因為是重新創業,只是起步比曹操、孫權低一點,成功得比曹操、孫權慢一點而已!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輔佐劉備創業,而不是幫助漢獻帝劉協重振東漢雄風。

既然是創業,那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首先,對創業者來說,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劉備其實既擁有人和,也擁有天時。

曹操得天時,因為他挾持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打誰都能從漢獻帝那兒討得一張聖旨,從而師出有名。

孫權據有江東六郡和長江天險,擁有地利,使得江東易守難攻。

劉備手裡既沒有漢獻帝,也沒有地盤,更沒有什麼地利,但劉備卻擁有“天時”與“人和”:

  • ——劉備是漢室宗親,這是天生的“天時”。對漢末亂世來說,那些心懷漢室的人,不一定都要追隨漢獻帝劉協,而是隻要劉邦後代姓劉的就可以。因為漢獻帝被曹操裹挾,隨時有可能被弒殺。就像王莽毒殺漢平帝、囚禁孺子嬰一樣。劉秀的漢室宗親身份就有很大的號召力。劉備的漢室宗親,在東漢末年同樣有號召力。因為劉備是自由之身,這個號召力甚至比漢獻帝更大。這是劉備的“天時”優勢。

  • ——真正的“天時”,其實是亂世帶來的“機遇”。什麼是真正的天時,就是機遇。亂世出機遇,亂世出英雄,劉備是英雄,身逢亂世,自然可以有一番作為。事實也是如此,劉備憑自己的打出了一片天地,而同時期的其它漢室宗親,比如劉表、劉璋、劉繇等,都碌碌無為。而劉備本來就是一平民,卻抓住亂世的機遇,重新創業。雖然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創業連續失敗,還是零基礎,但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比較高的口碑。再次創業完全可以搏一把。


  • ——劉備擁有“民心”得“人和”。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最受苦的還是百姓,而那些軍閥,包括曹操、孫策在內,都沒少“屠城”,暴虐程度不亞民董卓。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

不僅曹操、孫策,袁紹、馬超等幾乎所有軍閥都有屠城記錄,所以東漢末年呈現了“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慘景。

而劉備一生不僅沒有任何屠城記錄,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關心民生疾苦,受到當地民眾擁戴。在徐州是這樣,在新野也是這樣。攜民渡江就是劉備行仁政、得人和的最好說明。

得民心者更容易得天下,這是劉備能成功創業最過硬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諸葛亮願意陪劉備一搏。

其次,天時只是外因,人謀才是內因,內因決定外因。

天時,歸根到底是外因;地利,歸根到底也是外因;而人和卻是內因決定的。從哲學來看,內因決定外因。所以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況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謀劃,人謀有時比天時、地利更重要,而人謀更是內因。諸葛亮更看重人謀。這從《隆中對》可見一斑: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曹操能以弱勝強,主要靠的是人謀。而謀事正是諸葛亮的長處,曹操能通過人謀以弱勝強,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輔佐劉備以弱勝強?

三、劉備具有良好的創業條件,值得諸葛亮追隨

首先,劉備有大志向,並矢志不渝地追求“初心”

劉備小時候就有大志向,想乘“羽葆華蓋”的車子。長大後跟隨盧植學習,注意結交人脈,黃巾起義後,乘勢而起,開始創業。

但是劉備創業,一直到赤壁之前,可以說是失敗的,連戰連敗。陶謙把徐州讓給他,這麼好的地盤最後都丟了,最後不得不投靠劉表。

劉表對劉備是既利用也提防,只讓劉備駐紮在新野小縣,幫著劉表看守荊州的北大門。

但劉備並沒有因為創業接連失敗而放棄夢想,始終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在荊州新野,劉備一呆就是七八年。這七八年裡,曹操逐步平定北方,成長為當時天下的超級大諸侯。孫權也在江東站穩腳跟,東吳成為僅次於曹操的第二大諸侯。

劉備這七八年也沒閒著,除了幫劉表平定山賊外,注重結交荊州當地的豪強,併到處尋訪人才……這一切諸葛亮都看在眼裡。

而劉備因為七八年沒有大的戰事,還慨嘆“髀裡肉生”,留下了“初心不改”的佳話: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這個典故,諸葛亮應該也有所瞭解。像這樣矢志不渝追求“初心”的主子,值得諸葛亮效勞。

其次,劉備善於借勢借力

劉備雖然是零基礎,但卻非常善於借勢借力發展自己。

  • 第一,利用漢室宗族的身份,借大漢王朝的勢。三國時代,雖然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但是懷念大漢、心繫大漢、嚮往大漢的官員、民眾還是很多的,打著“復興大漢”的旗號,就能號召很多人。關羽、張飛、趙雲、糜竺、孫乾這些人都是因為劉備打著復興大漢旗號而跟隨的。

  • 第二,利用軍閥矛盾,借力打力。陶謙死後,徐州民眾擁戴劉備為徐州牧,結果被呂布搶走,劉備借用曹操的力量消滅了呂布,還被曹操引薦給漢獻帝,確認了漢室宗親的身份。然後又利用袁術與曹操的矛盾,主動逃離許昌,襲佔徐州。逃到荊州後,又借用劉表的力量,在博望打敗了前來討伐的于禁、夏侯惇。劉備的借力打力,使自己始終就像打不死的小強,越打越頑強。


  • 第三,藉助一切可能機會,發展自己勢力。劉備在公孫瓚的時候,發現趙雲是人才,就暗中拉攏,最終趙雲成為自己的貼身護衛。在袁紹那兒避難的時候,劉備又讓趙雲暗中招兵買馬,為脫離袁紹創造了條件。諸葛亮投奔劉備後,借東吳之力,打敗曹操,奪得荊南四郡立足,更是借力的典範。

劉備善於借勢借力,說明劉備創業有方法,這一點也值得諸葛亮追隨。

其三,劉備有成大事的人才基礎

成大事離不開各種人才。三國亂世,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武士與謀士。

劉備雖然謀士力量不足,他前期創業屢屢失敗,也是因為謀士的智力不足。

但是劉備帳下的武力人士並不差,相反,卻非常厚實。

頂尖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這些都是萬人敵,所謂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關羽在之前就有百萬軍中單騎斬顏良的神話一般表演。二流武將有關平、劉封、糜芳等。

劉備的人才厚度雖然不如曹操、孫權,但是銳度非常厲害。

亂世創業要靠征戰,有了這些一流銳度的武將作為基礎,諸葛亮再加盟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劉備完全能夠創業成功。

綜上,因為劉備完全是白手起家再創業,而不是簡單的維護東漢末年的腐朽統治,且劉備得天時、人和,加上良好的創業人才基礎、矢志不渝的創業初心、借勢借力的創業能力,再加上諸葛亮的戰略、政治、經濟、軍事謀劃,劉備完全有可能創業成功,諸葛亮追隨劉備是正確的抉擇!


一葉碧雲


諸葛亮是三國曆史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出現甚至影響了三國曆史的走向。為劉備獻計而謀劃三分天下的創舉更是讓後人佩服不己。與此同時,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一個疑問:諸葛亮有如此大才,為什麼卻選擇了當時擁有勢力最弱小的劉備?難道說諸葛亮真的心繫漢室正統?還是說另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我們今天就從諸葛亮的個人理想抱負、當時所處的時局變化以及劉備對待諸葛亮的禮賢下士的態度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諸葛亮的理想抱負

聊起諸葛亮的個人理想觀,這個要從諸葛亮的家室說起。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是太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豫章太守,可見諸葛亮怎麼說也是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這種家庭環境豐富了諸葛亮的生活閱歷,從小耳濡目染,站在官僚階層的高度對漢末整個時局肯定會有一個更清晰的全局意識,也容易培養其遠大理想。

再者,對於一個這樣的家庭背景,飽讀詩書應該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漢朝以儒學一家獨大,那種家國天下的大局思想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士人。

諸葛亮能經常自比管仲、樂毅的這份自信與魄力很可能就由於上面所述的原因所致。這點可以看出他想服務的對象是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割據一方的諸侯國,而非漢室正統。這也說明此時諸葛亮對當時的天下形勢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漢王室會像周王室那樣先是被各諸侯利用,然後再走向滅亡,最後的勝利者會屬於某一個諸侯國。諸葛亮本人恰恰想成為的就是這個諸侯國的丞相。其實他的遠大抱負很早就有體現:

《魏略》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具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所以諸葛亮無論選擇哪一方勢力,都不可能真心為了匡扶漢室。這一點在隆中對時就強調了,若天下有變,按其計劃便霸業可成。

雖然諸葛亮跟隨叔父投靠到了荊州劉表,但卻沒有得到重用,一方面是由於劉表安於現狀,無意進取,另一方也是由於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認可,所以最後只好躬耕隴畝。

《三國志 諸葛亮傳》: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曹操方面能堪丞相之職的人也很多,荀彧、鍾繇、華歆等等,根本輪不到諸葛亮來做這個職位。江東的孫權方面也是如此,張昭的存在根本沒有諸葛亮上位的機會。

所以能為諸葛亮提供丞相職位的,並且還有能稱為諸侯潛力的勢力中就只有劉備這股勢力了。因此,諸葛亮最終選擇加入劉備的團隊是一次理性的選擇。

二、時局所迫,機不再失,失不再來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居住的位置在荊州的範圍內,而當時的荊州處於“待定”的尷尬地位,劉表、孫權、曹操、劉備都在盯著這塊土地。之所以劉備前兩次沒有見到諸葛亮,很有可能是諸葛亮想隔岸觀火,看一看荊州最終會花落誰家,再做打算,擔心萬一劉備在爭奪的過程中被消滅了,豈不是站錯了隊伍。

可沒想到的是曹軍北伐烏丸,遲遲沒有進攻荊州,劉璋也沒有下一步的打算。而此時劉備已經第三次來拜訪了,再拖下去恐怕不僅看不到荊州最後的歸屬權,就連加入劉備勢力的機會也會失去,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就麻煩了,所以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也可能也是出於抓住機會的考慮。

三、三顧茅廬確實盛情難卻

諸葛亮最終能加入劉備的團隊,既有諸葛亮的主動選擇,也有劉備三顧茅廬的主動爭取。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就很明確的寫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可見當時劉備的三顧茅廬,力排眾議,重用諸葛亮確實打動了他,而且這也是爭取到諸葛亮的關鍵步驟。如果沒有當初的三顧茅廬之情,估計也不會有後面諸葛亮死命力保劉禪的江山,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在君臣之間來說也無非就是這樣了。

結語

綜上,無論是出於滿足個人理想抱負需要,還是時局所迫亦或是受到三顧茅廬誠意的感動,諸葛亮最終加入劉備的勢力都是最優解。所以就是因為大漢氣數將盡,諸葛亮為了施展自己的遠大理想,經過了一系列的考慮,最終才慎重的選擇了輔佐劉備。


嗶嗶巫


諸葛亮輔佐劉備,並不是衝著匡扶漢室去的,他更期待的,是選擇一個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的平臺。

比劉備更能代表漢皇室的,除了漢獻帝,還有劉表、劉璋

在正史中,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身份一直是存疑的,至於“皇叔”的頭銜更是子虛烏有;即使他確實是宗室之後,那關係應該也比較疏遠了,不然何至於淪落到“織蓆販履”。

而當時,比劉備更正兒八經、官方認證的宗室,其實另有其人:

一是太常(主管朝廷宗廟禮儀)劉焉,魯恭王劉餘之後;二是宗正(主管皇親國戚事務)劉虞,東海恭王的五世孫;其三就是劉表,他也是劉餘後人,當時正在朝廷擔任北軍中侯(掌管朝廷北軍五營)。

可見,這三位大佬起初都在漢朝廷中央任高官。到了公元188年漢靈帝在位末期,鑑於朝野混亂、天下騷動,為了在可能到來的危險時刻使劉氏在外有靠山,朝廷派宗室擔任地方大員。其中,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劉表為荊州牧。

後來,劉焉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璋接位,劉虞則被公孫瓚幹掉。諸葛亮出山前,代表著漢王室純正血統的地方勢力有荊州和益州,一個就在他的所在地,另一個也不遠,諸葛亮若要匡扶漢室,大可以放下身段前去求職。

而他最終選擇了流浪到荊州、宗室身份存疑的劉備,只有一個原因:他們互相需要。

“如魚得水”,互相需要的劉備與諸葛亮

對於自己的職業定位,諸葛亮早就立起了flag: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梁父吟,又稱梁甫吟,是中國古代流傳於山東梁父山一帶的民謠,漢代被收為樂府詩,內容記述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嬰以權謀幫助齊景公剷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而齊桓公和樂毅我們就比較熟悉了,這兩位是中國歷史上宰相的楷模,前者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後者匡扶弱小的燕國逐漸壯大,並最終向強大的齊國復仇。

因此,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大權在握的宰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但在東漢末年的亂世,門閥家族勢力甚至左右了各路軍閥的勢力走向,像諸葛亮這樣從山東流落到襄陽的士人,無依無靠、沒有家族力量背書,想要攫取大權,那可稱得上痴人說夢。

劉表單騎定荊州,依靠的是本地蒯氏、蔡氏等名門望族的支持,他甚至與蔡氏聯姻,將軍權、政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利益集團手中。諸葛亮這樣的年輕孤狼,即使個人能力再優秀,對劉表的價值並沒有高到讓其成為文官首腦的程度。

而劉焉入蜀之際,核心助手是從長安跟隨自己前行的董扶、趙韙,以及當地的黃權、張松等一大批才俊。他們要麼是劉氏父子的心腹,要不是地頭蛇,核心權利豈能容其他人染指?

而劉備就不一樣了。關於自己為何要跟隨劉備父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是這樣向劉禪解釋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一席話,既有真實,也有謙虛之語。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不可能“不求聞達於諸侯”;而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卻真實反應了他旗下缺少頂樑柱的尷尬處境、求賢若渴的急切心境,也正由於這一原因,諸葛亮才正式出山。

而劉備在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深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對其言聽計從;奪得荊州後,他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全權負責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在拿下蜀地後,劉備出征之際,諸葛亮必定鎮守成都;而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成為了頭號託孤重臣,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治理蜀漢。到了這一步,諸葛亮已經超越了管仲、樂毅的地位。

理想向來是奢侈的,而諸葛亮不僅實現了理想,更是作為忠臣、能臣的象徵青史留名。這遠比在其他勢力中做個馬仔幸福多了,為人能如此,夫復何求?至於漢室不漢室的還真不是關鍵,能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皇帝是誰重要嗎?


正史漫談


導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奉天子坐擁朝廷,孫權傭兵佔據東吳。大漢已是名存實亡。漢室宗親劉備在徐庶和司馬徽的建議下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被其感動決定下山輔佐劉備完成匡扶漢室的抱負。

諸葛亮之所以執意輔佐劉備復興漢室。是因為諸葛亮對漢朝是有情節的,天下很多人也同樣對漢室有感情,亡國之際拯救國家於危難之間,重塑王朝正是像諸葛亮這種有志之士最想做的,所以復興漢室同樣是諸葛亮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在當時只有劉備能完成。

一、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復興漢室”同樣是諸葛亮的心願

諸葛亮出生於181年(漢靈帝光和四年),他是官吏之家出身,諸葛家族是當時的望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曾經在西漢時期做過司隸校尉,他的父親諸葛珪也在東漢末年時期做過泰山郡丞。也就是說諸葛家曾是漢臣受過漢朝的俸祿,所以諸葛亮對漢朝是有很深的情節的。

諸葛亮是個文人,他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的薰陶。這些思想在諸葛亮的奮鬥生涯中便可以看出:

忠義——儒家思想倡導“忠君愛國”,及其注重忠義。而諸葛亮就是個及其忠義的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可見諸葛亮當時權利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如果他想取代劉禪的帝位,那是輕而易舉的,而且名正言順。然而,諸葛亮心裡卻從未有過半點非分之想。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完成對先主劉備的承諾 內修法度、外伐曹魏,數次北伐,屢敗屢戰。即便最後勞累而死,也不曾有半句怨言。

仁政民本——“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以民為本,而諸葛亮在治理蜀國的理念中,一直滲透著仁政民本的思想。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還將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這一政策對蜀漢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都起到了正面的影響。

禮——“禮”也是傳統儒家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古代出身是很重要的,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劉備是漢室後裔,一直都以“仁義”著稱,有打的又是“匡扶漢室”的旗幟。他的思想跟諸葛亮完全契合,對於像諸葛亮這類人來說,展示平生所學輔佐明主、平定中原是畢生的心願,而劉備剛好跟他自己的理想一致。

二、只有劉備是真的想“復興漢室”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當時獨霸一方的有曹操、孫權等人,而劉備當時雖打響了名聲但連一塊自己的領地都還沒有。但他有一個別人沒有的武器那就是皇室身份。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 從身份背景來看,劉備是漢室後裔。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有匡扶漢室的心願,既然是復漢那必須得是正統,但在這些諸侯中只有劉備是漢室宗親,而且他的身份已被皇帝認可,並且昭告了天下。

  • 從復漢的志向上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上朝配劍,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是;而東吳本來就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偏安於一方,已然沒有復興漢室之心;三方之中只有劉備一心想匡扶漢室。

所以不管是從出身背景還是從復興漢室的志向上看,三方之中只有劉備真的想復興漢室的,如果是曹操或孫權統一天下可能就是改朝換代了,這樣的話有背諸葛亮的理想,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荀彧就是死於這一點。

三、只有劉備能給予諸葛亮最大的信任,讓諸葛亮才華得以施展

諸葛亮還在茅廬中時,平時裡非常喜歡吟誦《梁甫吟》。常常拿管仲、樂毅來自比。凡是有才華之人,身上難免會有一些傲氣。諸葛亦是如此,他既然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那必然不想於屈居人下。

就當是的背景而言,曹操早已下了招才令,廣招天下名士,此時他身邊已是謀士如雲。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賈詡等。諸葛亮雖然有才但太年輕,不瞭解他的人並不知道他的才能,也只有徐庶、司馬徽這些與他接觸過的人才瞭解。所以如果諸葛亮投奔了曹操,他對於曹操而言也只是眾多謀臣之一罷了,曹操不會特別重視他。

孫權也是一樣,他身邊已經有了魯肅、張昭、周瑜等,如果諸葛亮過去地位也一定在這三人之下。諸葛亮曾經出使東吳聯劉抗曹時張昭曾勸他為孫權效力。諸葛亮是這樣回答的:

據裴松之注引《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原話:"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意思就是孫權確實是個明主,如果自己投奔孫權,孫權一定會受到孫權的禮遇,但不一定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張昭聽完後就沒再勸諸葛亮。因為就東吳內部局勢來講,孫策將江東交到孫權手裡的時,內部政權基本已經穩定。孫權手下的得力干將基本都是長兄留給他的。孫策離世時曾交代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基本已經決定了周瑜和張昭在東吳的地位。除了他們倆還有魯肅這樣的大士族也是孫權的依靠。諸葛亮來基本就是往後排了。

但劉備不一樣,劉備身邊唯一的謀士徐庶也被曹操設計引走了,他急需要一位有才能的謀士與他共謀天下。劉備三請諸葛亮,足見他對諸葛亮的重視。

裴松之在注引《三國志》的時強調了一點:

原話是:“觀亮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終始以分,誰能間之?”

意思就是諸葛亮與劉備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他們的關係在當時都很罕見。足以見得劉備是多麼重視諸葛亮,而在後來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現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的關係不是一般人可以離間的。

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最終沒有完成心中的抱負,但他為了心中的大義、理想奮鬥一生,不管身處什麼樣的險境都從未放棄,從未妥協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歷史湮滅的足跡


諸葛亮知道大漢氣數已盡,可是自然選擇了劉備,去走匡扶漢室的道路,我想,這就是諸葛亮最值得我們敬重和追懷的地方吧!

首先,諸葛亮是個有抱負之人,還未出山,在南陽茅廬耕讀之際,他就常常吟誦《梁父吟》,而且“每每自筆管仲,樂毅”。管仲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名相,常常排在姜子牙之後,樂毅也曾經幫燕國把齊國打得剩下孤城。而《梁父吟》,說的則是春秋時期齊國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晏子是齊國繼管仲之後的另一位名相。

由此可見,諸葛亮他的理想抱負,就是要做名宰相,或者能幫國家攻城掠地,大有貢獻的人物。

既然想要做宰相,或者攻城掠地的名將,為什麼諸葛亮就偏偏選擇了劉備呢?

那是因為諸葛亮心繫漢室的緣故。

所以像公孫瓚、韓馥、馬騰、陶謙,乃至袁紹袁術,諸葛亮是不選的,這不僅因為他們不姓劉,更重要的是他們打一開始就表現出了爭地盤的方向。

曹操更不行,因為在諸葛亮心裡,曹操是“曹賊”,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劉姓地盤裡,劉焉和劉表,就是看著天下將要大亂,所以就找朝廷討了益州和荊州,準備等天下大亂的時候,自己有一方地盤,可以趁勢而起。

雖然是自家人,卻巴不得自家著火大亂的人,諸葛亮自然是鄙視的。

還有一個劉虞,算是忠於漢室的,而且為政寬仁,善於安撫百姓。可惜被公孫瓚殺害的時候,諸葛亮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

所以選來選去,有“漢室宗親”之名,被漢獻帝尊為“劉皇叔”,雖然一生顛沛流離沒有地盤,卻為天下豪傑所敬重或者忌諱的劉備,自然成了諸葛亮投靠的最佳之選。

至少,劉備當時放出來的口號,也是要匡扶漢室的。而且天下許多英雄豪傑,也都相信他真的是想要這麼做的。

其次,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著許多的豪傑志士,崛起於危難之間,奮發於草莽之地, 以一腔孤勇,抗流而上,逆勢而行。

像晉朝的祖逖,立志北伐,中流擊楫,不復中原誓不南還;

像宋朝名將宗澤,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三呼過河而死;

岳飛文韜武略,精忠報國,誓逐韃虜,最後卻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還有像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等等,他們或在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際,想要力挽狂瀾,以一片丹心,映照漫漫丹青;或在國破家亡,孤守困境之際,力逞慷慨之志,用一腔赤誠,傳誦千古忠義。

難道這些人,就不知道他們要做的事情,都氣數已盡了嗎?難道他們就不知道,做這種逆勢前行,逆天改命改名的事,即使在神話裡,也要經歷一番割肉還血,脫胎換骨的代價嗎?

可是像諸葛亮他們這樣的人,還是站了出來,還是義無反顧地去選擇,去做。

這又是為什麼呢?

大概是因為,他們心中的忠義,就是這個樣子吧。





文士野


諸葛亮當然知道大漢氣數已盡,他並不是要光復大漢,而是要重造乾坤。

三國演義中,明鏡有一句話來評價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

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惜哉!

主說的當然是劉備,時則是當時的天下大勢。

諸葛亮出山時,是公元207年。

當時天下諸侯已經出現分化,曹操成為實力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此外,孫權,劉表,劉璋,張魯,馬騰,韓遂等人擁兵自重,實力比曹操稍弱。

其實局勢已經非常明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從他的《短歌行》中,我們也能窺探曹操的理想。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正是曹操想要實現的夢想,也是整個曹操陣營中的主要作戰目標。

而諸葛亮之所以要輔佐弱小的劉備,主要就是因為他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用三分天下的計謀,來對抗曹操一統天下的目標。

可以說,諸葛亮最後成功了。

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計劃,主要分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第二步: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第三步: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做完這三步,劉備即使不能統一三國,也能成為一方霸主。

諸葛亮想要的不是光復大漢王朝,或者迎回漢獻帝劉協。

他只是想借用劉備的個人身份,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像管仲,樂毅一樣,成為名留青史的名相。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名留青史。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如果輔佐曹操或者孫權,可能結局會不一樣,諸葛亮也不至於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

可是,我們仔細想想,諸葛亮用一人之力,為劉備謀略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實在是一個有經天緯地的人才。

諸葛亮看重的,是劉備的皇室身份,當時像關羽,張飛和趙雲,都是因為劉備是大漢皇叔,才會忠心輔佐劉備的。

這個旗號打出來,許多人都會跟隨劉備。

後來的荊州,益州和漢中,就有許多忠於漢室的人,選擇了劉備作為靠山。

這也是諸葛亮比較佩服劉備的地方,他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但卻越打越勇,越打身邊的人才匯聚的越多。

筆者認為,這也是劉備吸引諸葛亮出山的一個主要原因。

著名史學家錢穆曾經評價諸葛亮: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輔佐劉備,而不選擇曹操和孫權的原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