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後下場如何?

瘋瘋癲癲大洋蔥


誠邀,如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清朝的九位封疆大吏是什麼?



所謂封疆大吏,指的就是雖然受到中央轄制,但是仍然天南為王獨霸一方的人物。能被稱為封疆大吏的,多是一省之長,對應到清朝,應該也是總督巡撫之類的人物!


那麼清朝總督有哪些呢?


有清一代先後設了九大總督府,他們分管各自屬地的軍政民等事務,官位從一品。

直隸總督,轄直隸省,治保定;地位最高,為總督之首,後來直隸總督又兼北洋大臣,權勢更重

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晚清兩江總督又兼南洋大臣,權勢也日重

湖廣總督,轄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

兩廣總督,轄廣東,廣西二省,治廣州

閩浙總督,轄福建,浙江二省,治福州

四川總督,轄四川省,治成都

陝甘總督,轄陝西,甘肅二省,治西安,地處西北所以地位不高,晚清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陝甘地位只在直隸與兩江之下

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二省,治昆明

東三省總督,管轄黑龍江,吉林,奉天三省,治盛京



所以這九位總督,清末的結局究竟如何呢?

東三省總督末代叫趙爾巽,對大清忠心不二,辛亥革命後趙爾巽被迫辭職,致力於整理大清史記,後因病去世。


直隸末代總督張鎮芳,支持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宣統復辟,因此被判無期,後疏通關係才得以改判無罪。

兩江總督張勳,張勳是典型的守舊派,曾聯合康有為在紫禁城恭請溥儀復辟,失敗後灰溜溜地逃到天津,至死也沒有剪掉辮子。


閩浙總督叫松壽,在抵抗起義時,他給百姓都送上了武器,寧死不降,結果民兵自然比不過專業的軍隊,最後松壽兵敗自盡。

湖廣總督瑞澄由於地處武漢,革命的中心自然結束得更早。四川總督趙爾豐是東三省總督的兄弟,早年保衛西藏有功,辛亥革命前後受到四川軍政府衝擊,被判處死刑。兩廣總督張鳴岐畏罪自殺。陝甘總督升允厲害了,溥儀退位後自己重新打下西安,想留給滿清一塊復興之地,接著又積極準備復辟,可事情還沒做完,卻是敵不過年老西去了。


滿清九大總督中,雲貴總督李經羲下場應該是最好的。由於雲貴地方的革命派多出自其創立的雲南講武堂,所以對於李經羲並沒有過多的為難,只是剪了辮子送到上海安居晚年罷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有人說清朝的組織架構註定了農民起義是很難成功的,後來我翻閱歷史,清朝享國近三百年的歷史,確實沒有農民起義成功的案例,除了官員任命制度,還有最基本的軍事制度,清朝前期以“八旗”和“綠營”為主,後期大多是漢人組成的軍隊。

今天就來講講清朝的“封疆大吏”,其實這在清朝之前就有,多指古代省一級長官,負責整個省份的軍政事務,簡單來說就是相當於如今省委書記外加軍區司令的職位,而清朝共有9位封疆大吏,分別是:

兩江總督(江蘇江西安徽)、湖廣總督(湖南湖北)、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四川總督、東三省總督、甘陝總督、雲貴總督;

那麼這九位封疆大吏的最後一任總督都是誰?他們的在清朝滅亡之後結局如何?

兩江總督(張勳)1854年-1923年9月11日

清末民初大臣,江西奉新人,清朝滅亡後,張勳為了表示自己效忠於清朝,下令禁止所轄部隊剪辮子,1917年擁護溥儀復辟失敗,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靈柩被送回奉新老家安葬。

湖廣總督(段祺瑞)1865—1936

出生於安徽合肥,皖系軍閥首領,在清朝滅亡之後,曾組織張勳復辟,後日本要求段祺瑞在東北組織傀儡政府,被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宏恩醫院病逝。

閩浙總督(松壽)

滿洲正白旗人,在清朝滅亡之後,松壽還頑強抵抗,組織旗兵發動反擊,最後和革命軍激戰一夜,潰敗之後,松壽看見大勢已去,吞儘自殺。

兩廣總督(張鳴岐)1875—1945

清朝滅亡之後,張鳴歧指揮軍隊鎮壓革命軍,眼看大事不妙,竟然攜款逃亡日本,後又因為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被封一等伯爵。袁世凱去世之後,又逃亡天津,日本入侵後又勾結日本特務,淪為漢奸,還生成“大東亞戰爭必勝!”日本投降後張鳴岐在民眾的一片罵聲中死去。

直隸總督(張鎮芳)1863—1933

是袁世凱兄嫂的弟弟,民國成立之後,擔任河南都督一職,1914年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被列為“七兇”之一,袁世凱去世後又參與張勳復辟,擔任內閣議政大臣,復辟失敗後被抓,1918年被釋放。張鎮芳心繫自己家鄉,曾多次為家鄉捐款,1933年,張鎮芳在天津東南郊吳窯村病逝,時年70歲。

四川總督(趙爾豐)1845年-1911年

趙爾豐為遼寧人,1908年平定西藏,1911年4月,因為自己的兄長被調往東三省任職總督一職,之後清政府下令自己前去鎮壓保路運動,所以導致湖北兵力空虛,爆發了武昌起義,1911年10月,趙爾豐想要策劃兵變,卻被尹昌衡發現並抓獲,最後被殺死,時年66歲。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

辛亥革命之後,清朝覆滅,趙爾巽在清史館工作,著手編纂清史,此時的趙爾巽已經是古稀之年,之後他主持編纂了《清史》,還在全國各地網羅了一批學者,1927年,趙爾巽因病去世,此時的《清史稿》並未完成,可謂是帶著遺憾去世。

甘陝總督(長庚)1843—1914

滿洲正黃旗人,宣統元年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後武昌起義爆發,清朝滅亡之後,長庚就將總督印章交給了布政使趙惟熙,1914年,長庚病逝,時年71歲。

雲貴總督(李經羲)1860—1925

李經羲在清朝滅亡後被蔡鍔送至北京,與其他官員組織維持國會,袁世凱任命他為政治會議議長,袁世凱稱帝后又被封官,1917年,被黎元洪任命為國務總理,後來又遇到張勳復辟,總理一職才擔任了一週不到就離職,1925年在上海病逝,時年65歲。


貓眼觀史


大清滅亡後,最後九位封疆大吏中第一個是東三省的總督,他叫做趙爾巽,當清政府沒了,他也不再當官了。後來袁世凱當皇帝,曾經請他回來當顧問,他拒絕了袁世凱。但是後來袁世凱又想了一個辦法把他騙了過去叫他修改清朝歷史,只是編了初稿很快過世了。也算是壽終。

第二個人叫做張鎮芬,他是袁世凱的親戚,他在清朝佔有一席之地也是拜袁世凱所賜。清朝滅亡後,繼續跟著袁世凱,當河南都督。後來他也搞復辟,最後被抓了,但沒關多久就出來,後來經商了。

第三個是兩江總督張勳,這也是一個復辟帝制的一個大臣,但是失敗了。最後回老家了。後來也沒了消息。

第四個叫做松壽, 他是滿族人,這人是死忠派。一直擁護清王朝,還想奮起反抗,最後自盡了。

第五個叫做瑞澄,他曾任湖廣總督,其實他陰錯陽差也是為了武昌起義做過貢獻的,但是並不是他覺悟高,而僅僅是湊巧而已。但是他也是個貪生怕死之人,最後逃跑了。

第六位兩廣總督張鳴岐,也是貪生怕死最後當了漢奸,後來傳說被人罵死了,也是很神奇了。

第七位陝甘總督升允,也是一個死忠派,又十分愚蠢,一直都在阻礙革命。

第八位四川總督趙爾豐。他帶領著軍隊打贏了西藏的叛軍,維護了國家的完整。不過,他率兵鎮壓革命人士,人稱趙屠夫。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公審處決。

第九位雲貴總督李經羲,他是李鴻章的親侄子,不過他一直在搞教育,但最後還是效力袁世凱去了。這九位滿清最後一代封疆大吏,結局各不相同,有愚忠自盡的,有被斬殺的,有跑路的,也有平安壽終的,還有當漢奸的。最讓人嘆息的就是趙爾豐了。


HL5555588269


題目中所說的九大封疆大吏指的是晚清設置的九位總督,包括直隸、兩江、兩廣、湖廣、閩浙、雲貴、四川、陝甘和東三省總督。清朝滅亡後,這九位末任總督結局如何?且聽慢慢道來。

1、直隸總督陳夔龍

宣統元年(1909年),湖廣總督陳夔龍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武昌起義爆發後辭職退休。民國後寓居滬上,一直妄圖復辟清廷,張勳復辟期間被任命為弼德院顧問大臣;1948年在上海病逝,享年91歲。

陳夔龍從直隸總督任上辭職後,袁世凱的姻親張鎮芳曾護理直隸總督一職,但時間很短,所以末任直隸總督應是陳夔龍。

2、兩江總督張人駿武昌起義爆發後,兩江總督張人駿拼死抵抗,後來與江寧將軍鐵良乘日本軍艦出逃。進入民國後,張人駿寓居天津,以詩文書畫自娛,1927年逝於天津。

張人駿去職後,江南提督張勳曾短期署理兩江總督一職。

3、湖廣總督瑞徵

武昌起義後,湖廣總督瑞徵與新軍鎮統張彪倉皇出逃,武漢城內群龍無首,革命於是取得成功。瑞徵先逃至滬上,後又去日本,最後返回上海,1915年病故。

瑞徵逃跑後,清廷任命袁世凱、段祺瑞等人為湖廣總督,但皆未到任。

4、兩廣總督張鳴岐

張鳴岐是最後一任兩廣總督,曾鎮壓黃花崗起義,反對民主共和,武昌起義後潛逃日本。袁世凱執政期間,張鳴岐擁護帝制,被封為一等伯爵;抗戰全面爆發後,張鳴岐公開投敵,擔任偽職,日本投降後死去。

5、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武昌起義後,福建新軍也發動起義,松壽率部拼命抵抗,兵敗自殺。松壽是辛亥革命期間唯一一個自殺的封疆大吏。

6、陝甘總督升允

升允是末任陝甘總督,武昌起義後率清軍進攻西安,清帝退位後才退去。後來升允在青島、天津和大連寓居,圖謀復辟,1931年病故於天津。

7、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1909年擔任雲貴總督,辛亥革命時被雲南方面禮送出境。袁世凱執政後,與徐世昌、趙爾巺、張謇等人並稱"嵩山四友"。黎元洪擔任總統時曾短暫組閣,期間遭遇張勳復辟,1925年在上海去世。

8、四川總督趙爾豐

1911年初,趙爾豐擔任四川總督。保路運動期間奉命鎮壓,遭川人憤恨,辛亥革命期間被革命黨人處決。

9、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趙爾巽是趙爾豐的哥哥,也是他的前任。趙爾巽從四川總督任上調任東三省總督,民國成立後短期擔任奉天都督。後來擔任清史館館長,編纂清史,1927年在北京去世。


民國年間那些事


清朝末年,總督一級尚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九位。其中最後一任四川總督趙爾豐與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還是親兄弟。

最後一任直隸總督張鎮芳,宣統三年十二月以湖南提法使署理,署理僅十天。民國曾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長,後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袁失敗後又支持張勳復辟。後轉政從商,擔任鹽業銀行行長等職,1933年病逝。其嗣子張伯駒是著名的“民國四公子”之一。

最後一任兩江總督張勳,宣統三年十二月以江南提督署理,僅十二天。張勳一心維護清政府,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契機進入北京,隨後擁護宣統復位,但不久失敗,史稱張勳復辟,失敗後逃亡天津租界,此後再未入政界,1923年病逝天津。

最後一任陝甘總督長庚,宣統元年任,三年去職。四年後即去世。

最後一任四川總督趙爾豐,宣統三年三月署理,十月武昌起義後宣佈四川獨立,十二月被殺害。

最後一任閩浙總督松壽,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三年任,宣統三年11月與革命黨人激戰,失敗後吞金自殺。

最後一任湖廣總督瑞澂,宣統元年任,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逃亡上海,因擔心清政府治罪又逃亡日本,清滅亡後又返回上海,1915年病死。

最後一任兩廣總督張鳴岐,宣統二年十月至三年九月任。此人是所有最後一任總督中活的最久的。辛亥革命後逃亡日本,袁世凱時回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成為日本特務,1937年七七事變後公開投靠日本,歷任漢奸要職,1945年抗戰勝利後去世。

最後一任雲貴總督李經羲,宣統元年任,三年去職。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光祿大夫李鶴章第三子,辛亥革命時被蔡鍔禮送出境,曾短暫出任民國政府總理,1925年於上海病逝。

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宣統三年三月任。民國時期曾任奉天都督、臨時參議院院長等職。趙爾巽最大的貢獻在於主持編纂《清史稿》。


楚邾


清朝定鼎中原江山之後,他們一脈沿襲了明朝的統治體系,在清朝時期,總督和巡撫都稱得上是封疆大吏,他們的手中掌握著非常龐大的權力。

其中總督的權力是清朝所有封疆大吏中最為龐大的,少的也掌握一個省份的大權,多的更是掌握了兩到三個省份的巨大權力。

他們站在朝廷的權力巔峰,除了朝廷中心的那些大佬之外,無人可以和他們匹敵。而巡撫雖然同樣權力龐大,但與總督相比,權勢卻要稍低半個檔次。

清朝的巡撫一般只掌握一個省份的大權,不過雖然他們明面上受到總督的管轄,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總督的下屬。他們都直接受到皇帝的調令、互相之間都有著節制權,因此說不上誰是誰的下屬、誰是誰的上司。


接下來我們談到提問中所提到的問題,既然說是9位封疆大吏,那這個問題所詢問的必然是清朝的9位總督。

清朝的9位總督依次為直隸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東北總督。 這幾位總督除了東北總督之外,其他8個總督官職都是清朝比較老牌的官職,而東北總督相比以上8個總督官職,出現時間要晚上很多,這個官職是在清朝末年才出現的。

清末東北總督的設立

而在清朝早期的時候,東北是沒有總督的。

東北是女真人的發源地、是他們在遇到危機時唯一能選擇的避難所,所以對於清朝的皇帝來說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地位。

因此在清朝早期時,清朝皇帝就在東北設置了三個將軍官職,這三個將軍官職分別是奉天將軍、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其中奉天將軍後來又改名為盛京將軍。

大家也不要小瞧這些將軍官職,在清朝,將軍是軍隊方面地位最高的職位,相當於如今的大區司令,地位和總督相比只高不低。

不過在清朝末年,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清朝朝廷這才把東三省給統合起來,設置了一個東北總督職位管理東三省,這才有了後來我們所知道的清朝九大總督。


清朝是在1911年進入生死危機之中的,在那一年,辛亥革命爆發了。而清朝真正的死亡時間是1912年,1912年,正是袁世凱的脅迫下,清朝廷才主動選擇了溫和的死亡,而不是在鮮血之中被迫滅亡。

在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的9位總督分別經歷了不同的人生。

清朝末年直隸總督張鎮芳

清朝的最後一任直隸總督是張鎮芳,張是河南項城人。

一說到河南項城,很多人可能就會想起民國時期的第一號大佬袁世凱。

而現實中,張鎮芳和袁世凱也有著非常深厚的關係。他不僅是袁世凱的同鄉,還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

在那個人情複雜的時代,這點是最為重要的,張鎮芳之所以能當上清朝最後一任的直隸總督,就跟這個關係有關。


清朝的消亡對張鎮芳的影響不大,因為在清朝滅亡之後,他的親家袁世凱成為了民國的頭號人物,雖然朝代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中心的權力卻是差不多的。

民國時代開啟後,張鎮芳被袁世凱安排到了河南,成為了河南的頭號人物。

不過隨著袁世凱的去世、隨著他參與辮帥復辟活動的失敗,他開始嚐到了鋃鐺入獄的滋味,曾經被關到牢裡待了一段時間。

在他被放出來後,他變得安穩了很多,從此沉迷於商業之道,一直到1933年才安穩離開了人間。

閩浙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閩浙總督名字叫做松壽,松壽並不是漢人,而是滿清正白旗的旗人,在那個年代,出身可謂是根正苗紅。


因為他出身的原因,所以導致了他對清朝格外的忠誠,在清朝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他並沒有選擇妥協,而是帶著他自己對清朝的無限忠誠,和反清軍隊戰鬥到了最後關頭,在明知不可為之的情況下,選擇了為清朝自殺。

湖廣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湖廣總督名字叫做博爾濟吉特.瑞澄,他和松壽一樣,在滿清出身非常的根正苗紅,是滿清正黃旗出身。

而且他的家世也非常顯赫,他的爺爺曾經當過正一品的大學士,而他的父親則當過黑龍江將軍,他自己更是成為了湖廣總督,可見這其中的家世有多麼顯赫。


不過在面臨清朝的生死存亡危機時,他並不如松壽對清朝那麼忠誠。

武昌起義就是在他的管轄地裡爆發的,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他選擇瞭望風而逃,先是跑到了上海,然後又跑到了日本,這才避過了反清軍隊的追殺以及清朝朝廷的懲罰。

而在清朝之後,他則回到了國內。

雲貴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雲貴總督名字叫做李經羲,他的身世同樣非常不簡單,他是晚清第一權臣李鴻章的侄子,在李鴻章的關係之下,這才有了那般輝煌的成就。


李經羲和袁世凱的關係非常好,在清朝滅亡後,他在袁世凱的手下擔任了各種重要的官職。

四川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四川總督是趙爾豐,趙爾豐雖然很出名,但是相比於他的哥哥、清朝在東北總督趙爾巽來說,他卻還是有所不如的。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趙爾豐曾經在西藏平定了英國人和當地貴族聯手策劃的叛亂,這點是一個不得不提的歷史功績。


而在清朝滅亡的過程,趙爾豐的運氣並不是很好,雖然他想努力維持和反清軍隊的關係,但是仍然被反清軍隊給殺了,在1911年的時候丟掉了性命。

兩江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兩江總督在現代史中有著很大的名氣,此人就是民國時期人們稱之為辮帥的軍閥張勳。

在清朝滅亡之後,張勳轉型成為了民國的軍閥,不過在民國的時候,他仍舊沒有忘記清朝,不僅自己沒有剪掉原來的辮子,還下令自己手下的軍隊,不準剪掉辮子。


在1917年的時候,他更是在北京展開了復辟活動,打算使清朝重新出現於歷史之中。

不過後來他失敗了,失敗之後,他為了逃脫民國政府的懲罰,就逃到了天津的租界裡,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兩廣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兩廣總督名字叫做張鳴岐,在清朝滅亡後,他選擇了投靠袁世凱,而在袁世凱去世後,他先是逃到天津租界避開了一番風頭,而在1931年後,在日本人的招攬下,他則成為了一名漢奸。


陝甘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陝甘總督名叫長庚,他是滿清正黃旗人士,是在溥儀登基第一年被授予陝甘總督職位的。

在清朝滅亡之後,他主動辭掉了自己的官職,從此過上了平淡的生活。

東北總督

清朝的最後一任總督是趙爾巽,那就是我們以上所說的四川總督趙爾豐的哥哥。

在清朝滅亡之後,他開始過上了平淡的生活,在民國的時候、在袁世凱的邀請下,他開始主理起了《清史稿》的編撰。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滅亡後,清朝九位總督的下場、去向,他們每個人的人生結局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遭遇激烈、有的人遭遇平淡,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孤客生


在清朝,所謂封疆大吏只能是總督,大多數時間裡,清朝常設八大總督,分別是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四川、陝甘、雲貴總督,後期加設黑龍江總督,是為題目中的九位封疆大吏。

九位總督,在辛亥革命前後,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軌跡,有的為清廷盡忠報“國”、捨身取義;有的順應時勢,在民國也混個風生水起;有的不甘淪落,再舉刀戈;有的晚節不保,投靠了異國侵略者;有的淡泊明志,相忘於江湖。

逐一介紹。

末代直隸總督:陳夔龍(張鎮芳)

直隸總督管轄直隸省(現今的河北),治保定,屬於天子腳下,在九大總督中的地位最高,清朝歷史上共產生了59位(66任),末代直隸總督名義上是張鎮芳,但他僅僅當了十天,宣統帝就宣佈遜位,這十天的清廷已是人心惶惶,所以張鎮芳的直隸總督其實是有名無實。

張鎮芳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在袁世凱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時候才飛黃騰達,有了這層裙帶關係,民國肇始後,袁世凱大總統任命他當了河南都督兼民政長,在位期間,張鎮芳捕殺河南革命黨人,犯了眾怒,被袁世凱撤職。

之後,張鎮芳又去主持官商合股的鹽業銀行,張勳復辟期間,他鞍前馬後的追隨張勳,被封為為議政大臣兼度支部尚書,也因為參與復辟,被判了刑,花了大錢才贖身成功,餘生從事金融業,1933年病亡。

張鎮芳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多,但他有一個侄子(後來過繼給他做養子)——“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卻是有名的鑑賞家,張伯駒在建國後曾經捐贈給故宮大量珍貴的個人收藏品。

比起有名無實的張鎮芳,在直隸總督位置上做了兩年多的陳夔龍才是真正的末代直隸總督。

陳夔龍的幹老丈人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慶親王奕劻,他於宣統元年十月由湖廣總督改任直隸總督,做了兩年多後病休。雖然他的夫人認了奕劻當乾爹,但陳夔龍對奕劻倚重袁世凱很不以為然,反倒很看不起袁世凱。辛亥革命後,他恥於與“竊國大盜”袁世凱為伍,拒絕了袁世凱讓他進入民國政府的好意,退隱江湖,在家安享清福。

陳夔龍餘生以懷念故清、難忘皇家恩典而聞名,到1948年才以91歲高齡在上海去世,差一點活到新中國建立。

末代兩江總督:張人駿(張勳)

清代的兩江總督管轄的地區包括今天的安徽、江蘇、上海和江西,在當時這幾個省份是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與末代直隸總督的經歷接近,張勳一直到了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攻陷江寧,末代兩江總督張人駿不得不逃亡後,才以江南提督、江蘇巡撫身份兼署兩江總督和南洋大臣,一共幹了沒幾天,同樣是有名無實的戰時臨時總督。所以,張人駿才是真正的末代兩江總督。

張人駿在1909年,由兩廣總督改任兩江總督,他所做出的最值得人們拍手稱頌的事蹟,恰是發生在兩廣總督任期內。

張人駿是清政府的末代封疆大吏中,最有海權意識的一位。他在職期間的1907年,在中國南海發生了日本侵佔東沙群島的事件,張人駿頂住了壓力,堅決與日本領事交涉,收回了東沙群島的主權。

1909年,張人駿調集軍艦,帶領大批軍政要員,前往西沙群島親自測繪,每到一處島嶼,便勒石命名,鳴炮升旗,重申中國對該島嶼擁有主權,各國紛紛因此承認了清政府對西沙群島的主權。

張人駿對南海島嶼的前瞻性的經營,也被民國政府傳承併發揚。

張人駿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爆發了辛亥革命,在革命黨人攻陷江寧之際,坐船出逃到上海,後來先後移居至青島和天津。拒絕了張勳復辟時對他的拉攏,餘生以詩文娛老,未再復出,1927年,在天津以82歲高齡去世。

張勳的事蹟比較被大眾熟知,他在辛亥革命後,堅決與革命黨人對著幹,即便是清帝遜位後,自己所部新軍也不肯剪掉寶貴的大辮子,人稱辮帥。1917年,藉著府院相爭的好機會,率領辮子軍來到京城,說服小遜帝玩了一票“復辟”醜聞,終於被歷史的車輪所碾碎。

復辟失敗的張勳又多活了六年,大部分時間都躲在天津租界裡,拒絕了北洋好友們三番五次請他復出的好意,以“大清股肱之臣”自居,終生未剪辮子。

末代湖廣總督:瑞澂

瑞澂其人,必將因武昌首義永載於歷史。對於清政府來說,瑞澂在武昌首義中,純屬豬表現,對於革命黨人來說,瑞澂所為,則是神助攻,沒有瑞澂關鍵時刻連出昏招,辛亥革命可沒那麼容易成功。

瑞澂,正黃旗人,出自名門,系大學士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恭鏜之子。1910年,出任湖廣總督,1911年5月,他向清廷提出修建川漢鐵路,被任命為總辦,積極推行“鐵路國有”政策,直接促成了後來的保路運動。

時間來到1911年10月9日,武漢革命黨人秘密據點不幸被巡捕破獲,黨人名冊被沒收,瑞澂得到了這份名單後,採取全力搜捕黨人的策略,次日晨,殺害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武昌首義三烈士”。新軍中流傳,瑞澂準備把黨人全部揪出來處理掉,一時傳言,喧囂塵上,當天傍晚,便爆發了劃時代的武昌首義,成為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聯想到保路運動也是由瑞澂引發而起,沒有保路運動,湖北軍隊就可不能被調往四川鎮壓,新軍中的黨人起義就不可能輕易成功,辛亥革命成功的雙響炮,全部系由瑞澂一人點燃,對於初生的民國來說,瑞澂實是“居功至偉”的代表人物。

武昌首義後,瑞澂繼續他的神仙表現,在革命黨人進攻總督衙門之前,就不管不顧地迅速逃命。

武昌首義當天上午,瑞澂還向清廷報告,他成功粉碎了一次潛在的兵變,清廷回電,予以嘉獎,武昌首義次日,清廷降旨,瑞澂革職,命令他戴罪立功,電報還沒收到的時候,民軍已經攻下了漢陽和夏口,瑞澂乘著兵艦逃跑了。

清廷在震怒之下,派末代兩江總督張人駿捉拿瑞澂,可惜瑞澂已經跑到“解放區”上海,鞭長莫及。

瑞澂於1912年,死於上海。

末代兩廣總督:張鳴岐

1909年,張人駿由兩廣總督改任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出現空缺,先是由袁樹勳代理一年多,後來又由廣州將軍增祺兼署了幾個月,到了1911年4月,張鳴岐靠著行賄慶親王奕劻,得到了這個封疆大吏的位置。

張鳴岐剛一上任,就遇到了嚴峻考驗,革命黨人舉行了黃花崗起義,被張鳴岐與水師提督李準迅速撲殺,林覺民等革命者被張鳴岐下令殺害。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府督均惶惶不可終日,身處華南一隅的末代兩廣總督張鳴岐因為曾與黨人結過大梁子,眼見長江流域的各省都宣佈獨立,兩廣儼然成為被隔離的孤島,自然也驚恐異常。

本地革命黨人蠢蠢欲動,張鳴岐眼見大勢已去,遂於11月5日宣佈廣東獨立。本地士紳推舉他本人當臨時都督。張鳴岐情知被黨人不容,不敢接任,旋即逃亡香港和日本。

北洋政府期間,張鳴岐倒是給足袁世凱面子,復出任職,在袁世凱稱帝的過程中,也發揮了積極的“勸進”作用,沒想到卻押錯了寶。

護國戰爭爆發後,心灰意冷的張鳴岐脫離政界,到上海租界隱居。 在抗戰期間,張鳴岐晚節不保,又出山擔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官職,一直到1945年3月,還跟大漢奸王揖唐、 殷汝耕等在法會上祈祝“大東亞戰爭必勝”。同年9月15日,病死於天津,僥倖逃離了戰犯的處罰。

末代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者,滿洲正白旗人也,為官廉潔、不求名利,是清政府內部難得的清正官僚,1907年,出任閩浙總督。

武昌起義爆發後,福建的鄰省江西、浙江、廣東先後宣佈獨立,福建本地革命黨人彭壽松也做通了新軍工作,準備起義,福建本省的諮議局議員勸告總督松壽順應潮流,松壽堅拒。

在革命黨人發動的起義中,松壽組織旗兵進行了殊死抵抗,鏖戰一晚,初戰得利,但很快就遭到了新軍優勢兵力猛攻,旗兵潰退,松壽看到大勢已去,選擇了吞金自殺。

站在滿洲貴胄的立場上,松壽可謂是為清廷殉節的忠臣,算的上一位鐵骨錚錚的人物。

末代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是盛京將軍趙爾巽的弟弟,1911年4月,哥倆同時接任東三省總督和四川總督,他倆雙雙成為兩地末代總督。

1908年,趙爾豐擔任駐藏大臣兼邊務大臣,其時兄長趙爾巽擔任四川總督,趙爾豐在西康藏區實行改革,改土歸流,加強清政府對藏區的控制,西藏噶廈生怕趙爾豐繼續收緊繩索,妄圖調集藏兵武力阻止趙爾豐入藏。次年,趙爾豐打垮藏軍,進入西藏,達賴喇嘛逃到了印度。

1911年4月,趙爾豐接任四川總督,前文說了,末代湖廣總督瑞澂引發了保路運動,但責任卻要剛剛接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來扛,趙爾豐一面開導群眾,一面向清廷請示,意欲和緩處理,不建議直接鎮壓。

清政府卻下令趙爾豐必須鎮壓如火如荼的四川保路運動,不得已之下,趙爾豐只好執行,但手下的川軍的執行效果卻大打折扣,武昌起義後,清廷免去了他四川總督一職,保留了邊務大臣職務。

武昌起義爆發後次月,成都宣佈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不料後來卻發生了軍隊譁變事件,軍政府懷疑是趙爾豐背後搗鬼,隨即捉拿趙爾豐並殺死了他,據稱趙爾豐死前,曾經罵不絕口。

末代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東三省總督本來設置的就很晚,直到1907年才設立,1911年4月,趙爾巽出任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其實,趙爾巽本人就出身於東北,之前做盛京將軍期間,將東北地區的財政工作經營的相當不錯。

當上末代東三省總督後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趙爾巽組織了“保安會”,率領張作霖保證了東三省的穩定局面,趙爾巽本人雖然跟袁世凱聯繫密切,但內心深處忠於清王朝,鎮壓革命黨人,迅速剿殺了劉建封在安圖成立的“大同共和國”,一直到清帝遜位後,趙爾巽仍然保持著對革命黨人的高壓態勢。

民國建立後,趙爾巽因得罪革命黨人太多被解職,他來到青島寓居,置辦了大量房地產,用於買賣出租,儼然成為當時青島首富。

1914年,趙爾巽接受袁世凱的任命,出任清史館館長,組織各路專家學者、清廷遺老編纂《清史稿》,歷時十三年才編纂完畢,趙爾巽於當年(1927年)以83歲高齡在北京病逝。

在北洋政府段祺瑞執政期間,趙爾巽先後出任善後會議議長和臨時參議院議長職務。

末代陝甘總督:長庚

長庚之名,最出名的時候是他在當伊犁將軍之時,他在西北經營三四十年,面對沙俄入侵,他幾番收復伊犁失地,力保西北邊陲疆土,這一點上還是有些功勞的。

1909年6月,原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因反對“立憲”,誓死捍衛清廷實權統治,被清廷當做反對改革的典型,揮淚斬馬謖,予以免職處理,長庚被調任陝甘總督一職。

武昌首義爆發後,陝西與湖南並列第一響應,長庚獨木難支,大力舉薦升允復出擔任陝西巡撫,全力鎮壓起義民軍,從此刻起,升允開始搶鏡,長庚幾乎消失了存在感。

升允逃到甘肅,帶領清軍展開反攻,殺入陝西,在南北合議期間,升允堅決反對和談,清帝退位後的第二天,革命軍代表前來談判,升允竟然喪心病狂的把談判代表雷恆焱割耳削鼻挖心處死,對手下隱瞞消息,繼續大舉進攻民軍。

怎奈手下慢慢得知了消息,再加上其它清軍勢力紛紛反正,袁世凱三令五申讓他停止作戰,升允也知道大勢已去,這才悻悻退兵。退兵之後,他還異想天開的向袁世凱發報,請求給他陝西都督的位置,沒把袁世凱氣樂了。

回到甘肅後,升允沒想到的是,甘肅也宣佈共和,這就堵死了他和長庚設計的把小皇帝迎到西北繼續抗戰的所有努力,痛哭之後,升允經西伯利亞逃亡日本,餘生奉獻給了復辟清王朝的運動中,歷經多年努力,數次功敗垂成,升允於1931年死於天津租界。

長庚在清帝遜位後,沒敢像升允表現的那樣鐵血,他識時務地選擇了掛印而去,1915年去世。

末代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親侄子,於1909年升任雲貴總督,能力如何權且不論,李經羲與他叔父一樣,都是洞察時局的明白人,知道早晚要面對大清完了的這一天,因此對雲南省內的革命黨人比較客氣。他與蔡鍔有師生之誼,在辛亥革命後,蔡鍔將軍也沒有為難末代總督李大人,而是將他禮送出境。

李家本來也是北洋一系的創始人,北洋政府當然對李經羲很客氣,他後來在北洋政府中先後出任政治會議議長、參政院參政、審計院院長等職位。

1917年張勳復辟之前,李經羲本已答應黎元洪出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可惜僅僅幹了七天,就被入京的張勳打斷了進程,李經羲倉皇南下,落了個民國任期最短的總理記錄。

李經羲死於1925年,他的後代中,除了一位著名外交家,那就是前駐美大使李道豫先生。


歷來現實


改朝換代,不僅僅是皇帝、后妃的命運轉折,對於高官大臣們來說,這也是難逃的一劫——要不隱名埋姓解甲歸田,要不劫後餘生被明主賞識再度重用,要不慘死刀下,要不以死殉國……今天要說的這九位封疆大吏便是清朝的總督,他們在面對清朝滅亡之時,也有著不同的命運。

東三省總府趙爾巽,他本人是非常反對共和的,也是一個有骨氣的清臣。辛亥革命之後,這些高官大臣王公貴族們都選擇前往青島,趙爾巽已經做了挺久的高官,雖然有些本錢,但蝸居在青島小賓館的生活讓他透不過氣。後來他便聯合其他幾個官僚組成了“十老會”,常常聚在一起回憶過往,互相安穩。這個時候袁世凱也在嘗試著到處拉攏人才,於是就派人找到了趙爾巽,趙爾巽不願當袁世凱的顧問,但當袁世凱邀請他主持修訂《清史》之時,他卻同意了。他對清朝廷有著深厚的感情,一心編書,不作他想。但由於常年憂鬱,積勞成疾,趙爾巽死於任上,第二年清史出版。

雲貴總督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因為支持袁世凱稱帝,所以在袁世凱死後不得不退居天津。後來因為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政治鬥爭升級,他也曾做過一週時間的國務總理。晚年他住在蘇州,宅邸名為“蛻廬”,可見他在這一場場朝堂風雨之後終於還是想通,最後他病逝在上海,人們都稱其為短命總理。不過李經羲還有一事值得說道,他曾經對朱德元帥和蔡鍔有過知遇之恩。

四川總督趙爾豐和趙爾巽是兄弟,趙爾豐在位之時的貢獻還是很大的,他曾經鎮壓了西藏的叛亂軍,粉碎了英國操控西藏的計劃,阻止了西藏的分裂。因為武昌起義之時,他下令屠殺革命人士,所以後來被公審處決,算是極為總督之中下場最為悽慘的一個。

直隸總督張鎮芳是袁世凱的親戚,也是因為家族關係,等到袁世凱離職之後,他才坐上了這個位置,也算是一心一意跟著袁世凱幹事業的。袁世凱去世之後,他依舊不死心,還在聯絡張勳搞復辟。失敗後被判重刑,後來借錢消災逃過一死,也算是安安分分度過了下半生,一直活到了七十幾歲。

兩江總督張勳是極為舊臣之中最忠於滿清的忠臣之一,清朝滅亡之後,他到死(1923年)都留著辮子,並且不允許部下剪辮。他對清朝的復辟始終不死心,一次次失敗之後,他最終只能躲在天津。去世之時,他嘆自己無力迴天,只得獨善其身。張勳固然固執保守,但是也算是忠臣了。

閩浙總督松壽是個悲壯之人,他出身滿洲貴族,對清帝忠心不二。在清朝滅亡之時,他還在誓死抵抗,在無力迴天之時吞金殉國。

陝甘總督升允的命運就比較複雜了,他在光緒帝時就已經是陝甘總督,因為反對維新變法被強制撤職。在武昌起義之後,清帝又想起了他,將他重新找了回來,繼續做他的陝甘總督。即便清王朝如此待他,他還是極為忠心的,一直在為清帝尋找出路,試圖輔佐清帝復辟。九一八事變之後,升允憂心過度而亡。

以上兩位總督的事蹟還是比較觸動人心的,但也有膽小無能之輩。湖廣總督瑞澄就是大清的掘墓人之一。他出身滿洲正黃旗,少年時就是出了名的京城惡少,在起義前,他明明得到了起義者的名單,卻敷衍了事,加速了武昌起義的進程。事發之後他丟盔棄甲逃到日本,等到風頭過了才偷偷回到上海。

兩廣總督張鳴岐是個左右搖擺的漢奸,晚清兩廣地區本就是多事之地,張鳴岐以錢財向袁世凱買了這官做做,在袁世凱復闢的時候溜鬚拍馬無所不作。袁世凱死了之後,他躲在天津安分了一段時間,九一八事變之後迅速投靠日本人,為人所不齒。


木劍溫不勝


在古代,封疆大史指的是省一級的長官,相當於總督,主要負責區域內的軍政事務,職務和權力都是所有官職中最重的。而在清朝時,曾經冊封了9位封疆大史。但清朝是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在清朝滅亡之後,這9位封疆大使當中有幾位投靠了帝國主義,也有幾位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因此他們的結局都是不同的。

一、張鎮芳是清朝的最後一任直隸總督,他與袁世凱關係很好,所以清朝滅亡之後,袁世凱對其非常信任和重視,讓他成為了河南的重要人物。不過在袁世凱去世之後,他進入了監獄,被放出來後一直沉迷於經商,在1993年時離世。

二、松濤,他是閩浙總督,對清朝有著相當高的忠誠度。所以在清朝滅亡之後,他和反清軍隊戰鬥了許久,在最後選擇了自殺,跟隨清朝一併離去了。

三、最後一任雲貴總督叫做李經羲,他與李鴻章關係非常,也與袁世凱交好。所以在清朝滅亡之後,他一直都在袁世凱的手下擔任官職,也被袁世凱看重。

四、兩江總督張勳,是9位封疆大史當中最有名氣的一個。他在清朝滅亡後便成為了民國軍閥,不願意剪去辮子留短髮,還展開了活動,希望能重現清朝的統治與文化,但在活動失敗之後,他逃到了天津,在那裡度過了最後的日子。

五、張鳴岐,是清朝滅亡前的兩廣總督,他也在第一時間選擇了投靠袁世凱,並與張勳一樣,曾經在天津躲過一段時間。可在1931年之後,他卻成為了日本人的手下,也是有名的漢奸,被人不斷唾罵。

六、四川總督名為趙爾豐,他在清朝滅亡之後,卻被反清軍隊殺害了。

七、趙爾豐的哥哥是東北總督,清朝不復存在後,他沒有太大的動作,反而是過上了平淡安靜的生活,後來袁世凱要求他整理清史稿,這才算有了一些作為。

八、陝甘總督,也是與東北總督一樣,在清朝滅亡之後,將官職辭掉,選擇安享晚年,生活過得平靜沒有波折。

九、而湖廣總督則是爆發了武昌起義,之後他跑到了上海,又逃去了日本,在躲過反清軍隊追殺之後,才回到了國內生活。

每個人的信仰與想法不同,也註定他們離開清朝之後的生活是不一樣的。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直接盤點末代的九位總督吧,畢竟,題中所說的封疆大吏其實就是總督。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東三省是最後設立總督的,而最後一任總督就是趙爾巽,進士出身也是一個東北人。在清朝滅亡之後,袁世凱想讓趙爾巽當自己的顧問的,可是也許是因為還有一點骨氣吧,所以趙爾巽就沒有去,而袁世凱也沒有過多的為難,讓他去編寫清史,可是還沒寫完,就留下一個稿子趙爾巽就因病去世了。



直隸總督張鎮芳

原本的直隸總督是袁世凱,後來袁世凱退崗離職,於是他兄嫂的弟弟張鎮芳就直接接他的班了。也是因為這關係,所以張鎮芳在清朝滅亡之後就直接跟著袁世凱幹了,後來袁世凱去世了,他就跟著張勳搞起了復辟,失敗後被抓了判了個無期,之後破財消災出了獄就去經商去了,享年七十歲,也算的上是結局好的了。



兩江總督張勳

張勳可以說是清王朝最忠實的擁護者了,因為他對清王朝都至死不渝,不僅搞起了復辟,到死的時候都留著辮子,而且還讓自己的手下都留著辮子,是個典型的保守派。在復辟失敗後,他就逃到了天津,直到1923年去世,被運回老家江西安葬。他自稱: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旗人,在清朝滅亡的時候,他盡力的去抵抗,甚至讓婦女手持兵器。最後,秉持著國在人在,國亡人亡的念頭,松壽吞金自殺,為大清殉葬去了。



湖廣總督瑞澄

瑞澄被稱作是大清的掘墓人,因為正是因為瑞澄,武昌首義才這麼快就爆發了,撇開調兵去四川不說,早在起義之前,瑞澄就得到了起義者的名單,可是不知是無心還是有意,他竟然隨便抓幾個殺了就完事了,導致了起義者橫下心直接提前起義了。都沒有怎麼反抗就直接逃到了上海後來再逃到日本,等到風頭過去了又回到上海於1915年去世。



兩廣總督張鳴岐

因為在晚清時期,兩廣地區著實是是非之地,處於多事之秋,所以也沒有什麼人願意來兩廣,後來張鳴岐通過走後門買通了袁世凱才來到兩廣當總督(難度也不怎麼大)清朝滅亡之後,他就投奔袁世凱去了,盡極阿諛奉承鼓吹袁世凱復闢帝制。後來袁世凱去世,他就逃到了天津,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就直接投奔日本人去了,也正因為此而為國人所詬病,直接被定性為漢奸,在1945年被罵死了。



陝甘總督升允

升允是蒙古鑲黃旗人,原本就是陝甘總督,後來因為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而被強制退休了,後來在武昌起義時就又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在上任之後,他就反攻西安,想為皇帝留下一條後路,可惜的是,西安還沒打下來呢,大清就滅亡了。不過他還不死心,仍然與革命黨對抗,還策劃復辟帝制,為此,他還和日本人走的比較近,幻想著藉助日本的力量復辟,不過,他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不久就抑鬱而終了。



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是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弟弟,算的上是末代總督中比較有作為的了,因為他在任期間率領軍隊去西藏鎮壓由英國人操縱的西藏叛亂軍,並且將其打敗,將西藏保留在了中國的版圖中,不至於分裂出去。後來武昌起義之後,因為在四川保路運動中屠殺革命黨人士,所以趙爾豐被直接公審處決。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同時也是雲南講武堂的總辦,結果用清朝的資源培養了一大批的革命人士。在武昌起義之後,蔡鍔將其禮送出境,而李經羲則在去過上海遇挫之後直接去投奔了袁世凱,於1925年在上海去世。


呼,整理這些資料好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