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老師,書法上長橫在字的首橫和最後一橫寫法上有不同嗎?

淡水月


書法上橫畫可以分為:勒、短橫和長橫。勒的寫法很像勾畫,短橫即平橫,是左低右高平直的一筆,長橫收筆有俯勢。比如我們寫一個三,分別用勒、短橫和長橫來組合,每個橫畫的筆勢和形態各不相同,變化豐富,非常生動。

長橫是一個字的主筆,作為主筆,長橫需要讓字具有穩定性,一般是作為一個字最後也是最下面一橫時使用長橫。即下長橫。

所謂的上長橫其實就是短橫,短橫是左低右高平直的一筆,一般左右結構的字,左偏旁中的橫畫用短橫比較多,但對於如:下、丁等字,第一橫需要寫成左低右高,因為筆畫比較長,應該屬於比較長的短橫,即所謂長短橫或上長橫。在碑刻文字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上長橫是筆直的,而在墨跡中我們會發現這種橫往往是有一些弧度的,與下長橫非常相似。

上長橫與下長橫的關鍵不同在於,上長橫收筆即使下壓,收筆點也必須高於起筆位置。而下長橫收筆點可以和起筆點處於水平位置。

每個書法人又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在橫畫的表現上各有特色,橫畫是非常重要的筆畫。在我們非常豐富的漢字中,沒有橫畫的字屈指可數。所以,寫好橫畫非常重要,甚至可以事半功倍。


凌川


筆畫為結字服務,它始終是活的,究竟怎麼去寫主要依據體式風格的需要,沒有固定寫法。如果對點畫進行制式的固定,比如電腦字庫裡國標系列的字,是規範字,並不是狹義上所說的書法。

雖不固定,但有規律,比如同一字或同一偏旁部首內有相同的筆畫,則需作出一定的調整,使其更生動豐富,以規避生硬呆板。又或者像題主所言,長橫的點畫出現在字首與字尾,肯定也是有所區別的,究竟怎麼去寫,還是要根據如何進行個人風格的詮釋和結字的需要來進行把握。

筆畫亦即提按運筆呈現的線條,是書法“有形”的載體,但指揮塑造筆畫的,在於“無形”的技藝修養。人是主體,筆畫是手段,人是靈魂,筆畫是血肉。因為主體的人各不相同,書法技藝與風格迥異,筆畫便不可能有標準規制。我們所謂的法度意識,大多是對經典作品規律性的理解,但法度從來不能具體規定每一個點畫該如何去寫。

因此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儘量依據所臨書帖的筆畫線條形態來仿摹,原帖中都是散隱的規律,需要練習者去梳理總結。等到出帖創作的階段,就可以依據個人風格習慣去處理點畫線條的問題。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習作。


抱庸詩書


長橫在字的首橫,和最後一橫的寫法何不同?這其實問到了書法的兩個關鍵要求,一是筆法;二是間架結構搭配法。

從筆法上說

可以說,不同的字體,不同的書法家,都有各自不同的運筆和處理方法。

1比如隸書要求"燕不雙飛,無橫不斜",是說書法橫基本上沒平直的,都有一定左低右高的斜度,即使楷書也是這樣。

"燕不雙飛"古人將隸書橫畫(包括捺)收筆的挑腳比作為燕尾。一字之中包括長橫在內,宜用一次捺腳收尾,二次出現就會筆畫雷同,字形拖沓。“雁不雙飛”即比喻捺腳的不可複用。實際上這個原則也用於其它書體,目的是避免筆畫形狀重疊,呆板。

2比如同樣是楷書,鍾繇的字由隸書脫胎而來。多是橫長豎短,橫平豎直。所以主筆的長橫放在首筆,一般要求橫畫起筆重,以便壓住下部,如"不"字。還有"再,至"。也是突出首橫上橫,要求斜勢落筆,起筆要重。下橫收筆則輕。起收的鮮明對比,顯示字的拙樸,勁道。

3如果是書聖王羲之,首橫大多方起筆,中間微凹,右上仰,平而勁挺。如下圖《黃庭經》的"玉,五,下,二";下部的橫,有的左尖,如"三"有的平直粗細一樣,如"生"字。使字體看來娟秀流美。

從結構上說

萬變不離其宗。依據"歐陽詢結字三十八法"和"蘇東坡結字理論"可以總結出一下幾個方法:

1 排疊法: "字欲其排疊,疏密亭勻,不可或闊或狹"。如"書"是上下層疊字,首橫長橫作主筆就要用筆重,同時中間細,左右伸放很長。和其他橫劃對比錯落協調,筆畫生動。給人感覺很美。

2頂戴法 :"頂戴者,如人戴物而行,欲其上下皆正,結字玲瓏榮秀"。對於上面橫畫多或重的字,多用此處理法。如"晨""寵"繁體字,上面的筆畫多,長橫,寶蓋就用頂戴正勢。把上部上開下合,長橫穩定字的重心。

3 小大和大小法。字的布白有疏密大小之分,如"平"字疏而小,上橫就要依字勢尖鋒輕起筆。下橫用筆重。"棄"字密而大,長橫就要用王羲之的內擫筆法,遲澀運行,起筆輕蹲中間平穩,收筆回鋒提筆。顯得筆畫勁挺,疏密得當。


張勁逸


從上圖《九成宮》拓本來看“其”字特點

四橫:首橫忌長,末橫忌短,中兩橫與左右兩豎相接,末橫粗細變化明顯,四橫間距基本均等。

左右兩豎:左短右長,左輕右略重,兩豎略帶背勢。從起筆位置來看,左低右高;從收筆位置來看,左高右低,右豎超出末橫。

下兩點:左點起筆承接了上一筆畫(長橫)回鋒收筆的筆勢,雖筆斷但意連,左點向右,右點尖起筆向左,兩點遙相呼應。

結合歷代其它碑帖中“其”字寫法,作對比分析

上圖分別從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權《玄秘塔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顏真卿《多寶塔碑》和歐陽詢《皇甫誕碑》《蘭亭記》《虞恭公溫彥博碑》中選取了此字,下面對比著來看一看都有哪些特點。

首橫短末橫長,長橫覆勢較明顯。左右兩豎起筆處左低又高。以上兩點是各家共性,下面不再分別說明。

鍾繇《宣示表》:中兩小短橫俱不觸右豎,取勢略平。左右兩豎起筆處左低右高,收筆處基本相平,向背不明顯。

王羲之《黃庭經》:中兩小短橫俱不觸右豎,但有變化,上橫略長,下橫略短,皆向右上,姿態各異。左豎輕於右豎,注意兩豎粗細變化,左豎略帶向勢,收筆處右豎略高於左豎,與下橫左低右高取勢正好相匹配。下面左點處理為撇點。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兩小短橫與左右兩豎相接,上短橫略向右下取勢,下短橫略取平勢,兩短橫姿態不一。在左豎粗細的處理上,智永不同於常規,恰恰相反,左豎重而右豎輕,右豎的處理上與王羲之差不多,但又比王羲之誇張一些,右豎與首橫相交處上下略細。下兩點處理更加靈巧,左點收筆出鋒向右上,右點順勢入筆。

柳公權《玄秘塔碑》:中兩小短橫接左不接右,上短橫略帶仰勢,下短橫平。右豎起筆、收筆向左,略帶向勢,下面長出下橫。左點處理為撇點,與右點成“八”字形,上合下開。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左豎取向勢,右豎帶背勢,兩豎很明顯都超出了長橫,左短右長。下兩點同樣取“八”字形。

顏真卿《多寶塔碑》:中間兩小短橫,起筆、行筆、收筆及傾斜角度皆不相同。右豎同樣超出下橫,略帶背勢。左點處理為一撇點,與右點上合下開,成“八”字形。

歐陽詢《皇甫誕碑》:與歐陽詢《九成宮》中“其”字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左右兩豎相背取勢更加明顯,左點由挑點變為了撇點。

歐陽詢《蘭亭記》:中兩小短橫均化為兩點向右下取勢,不與右豎相接,上點略短,下點略長,兩點形態也略有不同。左右兩豎,左短右長,右豎背勢明顯。左點為挑點,收筆指向右點起筆。

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中兩短橫雖然與左右兩豎均相接,但上短橫取覆勢,下短橫取平勢,也有變化。兩豎向背變化不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總結如下:

首橫應短,下橫應長,下長橫取覆勢。中間兩小短橫也須變化,以別其勢。左右兩豎,起筆處左低右高,多左輕右重、左短右長,兩豎又分向背,以化呆板。左點或為撇點,或為挑點。




zhao正能量


長橫一般在楷書和行書、隸書中才有,草書中不存在有長橫,至於長橫在首橫或者是末橫,一般還是因字而異,大多數情況下在最末尾一筆是橫的字長橫更多一些,長橫在末橫更能起托起上部的作用,顯得字體間架結構更穩一些



春哥


在中國漢字中,橫畫是非常常見的,我們在學習書法時,行草書中橫畫因為創作需要更是變化多端,千變萬化,不可同一而論,謹以楷書為例,不管一個字有幾橫,往往突出一筆長橫,長橫在一個字的結體中大都是作為主筆起到一個穩定平衡的作用,因而寫好長橫就非常關鍵了,首筆長橫稱之為天覆,即覆蓋下面的筆畫,如同桌面,桌腿出了桌面外就不行了。尾筆長橫稱為地載,如同建房地基需承載房屋的重量,長橫要寫的舒展開闊,展現出一個字精神氣,在寫書寫過程中入筆後稍頓往右上許許行筆,取左低右高之勢,收筆時按壓回鋒,入筆處和收筆處一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即筆首上方與筆末下方持平,達到節奏與平衡之美。





翰墨寫朝暉


拿顏真卿的《多寶塔》來做個範字,長橫的寫法:逆勢平入,折鋒重按,然後提筆轉鋒,向右中鋒行筆,中段略提,到收筆處,稍提後向右下捶頓,並作圓轉回鋒。橫畫不宜寫得太平,可略呈拱勢。

至於長橫作為首筆和最後一筆有什麼不同,個人覺得主要看字的需要吧,比如“三”和“五”字,作為末筆的長橫,傾斜度是比較大的,但整個字是比較平衡的,不會說向那邊傾倒,而且比較長,把整個字托起來。

就粗細變化來說,可以看像“下”“有”“不”這些,長橫作為首筆來說,都是有比較明顯的兩頭重,中間輕,而像“三”“至”“盡”這些,長橫作為末筆來說,兩頭重,中間輕的變化則要平緩很多。











書法小馮


有不同,而且針對書體不同,在處理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這個問題在隸書、篆書中變化比較平穩;而在行書、草書中,有時變化又非常誇張。今天我們主要從楷書的角度來討論。

楷書長橫一般為一個字的主筆,是決定一個字成敗的關鍵。如:“可”是上長橫,“至”是下長橫,“兵”是中長橫。上長橫一般為第一筆,一般順勢入筆較多,同時不宜太細或太粗,直橫多見;下長橫一般為最後一筆,起筆要講究與上一筆呼應,直橫、拱橫都有,看勢而定;中長橫一般居中,拱橫較多,不宜太粗,講究筆畫前後呼應,承上啟下。

當然,我們剛剛所聊的也不一定完全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書體不同,講究筆畫變化的同時,協調一致就好了。以下是顏體的幾個典型字例,時間倉促,只能網上下載幾張碑刻,沒有一定功力不太好找不同。有空我們再討論墨跡版本,那就一目瞭然了。





龍銘先生


我個人認為,上面的橫寫短,一般要呈左低右高勢,長橫一般是主筆,尤其在下面,要突出。但要兩邊基本持平,不可一邊高一邊低。



弘閱書院盧傳木


拿顏體來舉個例子,就說“三”字,第一筆是起筆畫,可以寫的短一點,厚重一點,起筆藏鋒,收筆回鋒,提按不需要太明顯,略顯短粗直,最後一筆是尾筆畫,要寫的長一點,相比第一筆要細一點,同樣是藏鋒起筆,回鋒收筆,但是要彎曲點,有點拱橋的感覺,起到撐拖上面兩筆的作用,提按比較明顯。區別最大的一點是最後一筆有點隸書的燕尾感,而第一筆絕對沒有的,個人見解,請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