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這樣開頭對嗎?

老許牛羊豬雞飼料批發


對的,“平平仄平仄”是特殊句式,可以存在。


林樰熳倚樓看江湖


別說律詩開頭一句,這樣的平仄放在哪句也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律詩上下兩句為一聯,八句四聯,依次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一句七字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用字組句原理,詩界簡稱為“”。即五言以下雙數位置的漢字聲調應該“平仄”或“仄平”交替;六言以上雙數位置的漢字聲調應該應該“平仄平”或“仄平仄”交替,否則為失替。失替的平仄不是格律詩。

首句第二字,是“仄起”;首句末字為仄,屬於“首句不入韻”。

依據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和題主首句第二字和末字皆仄,可推知其正格平仄應該是“仄起首句不入韻”的平仄句式:

……平(平仄)……

不難看出,正格截句中,雙數位置平仄符合“仄平仄”交替的用字組句原理。

在回頭看題主所提問的首句平仄分析如下:

第二字和末字都是“仄”,屬於“仄起首句不入韻”句式,雙數位置漢字聲調當為“仄平仄”交替,但卻“仄平平”失,不符合格律詩句的用字組句基本原理!

再有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為“”;上聯第二句與下聯第一句平仄相同為“

”。“粘對”也是律詩或律絕的基本規則。

首句正格平仄一定,可用“粘對”規則,推知題主所指七律各句正格平仄:

七律·仄起(首句不入韻)

(平仄)仄平平仄仄①

(仄平)平仄仄平平②

(平平)仄仄平平仄③

(仄仄)平平仄仄平④

(平仄)仄平平仄仄⑤

(仄平)平仄仄平平⑥

(平平)仄仄平平仄⑦

(仄仄)平平仄仄平⑧

七言律詩平仄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為“”,②③,④⑤,⑥⑦為“”。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韻”正格平仄去掉括號內兩字就是五言正格“

平起首句不入韻”的正格平仄了,截圖示意如下:

對比上述正格平仄,不難發現如下規律:

1.律詩正格平仄,其實就是律絕平仄複製為二。

2.七言仄起正格平仄,減去開頭兩字,正好是五言平起正格平仄。

3.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條件下,依據詩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潛規則,進行詩界認可的平仄變動,可稱之為“寬格”變式。

4.末字為平,必然是韻句;平聲韻字都在雙數句末(首句入韻的平聲韻字除外),且在同一首格律詩中一韻到底,不可換韻或用“鄰韻”通押。鄰韻不在同一韻部,其實屬於變相的出韻

5.“替對粘韻”是律詩和律絕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符合“替對粘韻”的正格或無孤平失替的寬格是格律詩,否則屬於古體詩。

6.通過對比分析上述正格和題主平仄,可知七言句“仄平平

”失替,無論作首句或其他各句,都不符合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

再有,孤平歷來是詩界公認的大忌。

王力先生的孤平定義是:除韻句外,詩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

啟功先生孤平定義是:兩仄夾一平,較王力先生定義範圍廣(包括了韻句),古體詩例多,易於識別,且有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原理及“平仄竿”理論基礎,故本文采信之。截圖佐證如下:

綜上所述,不難明白,題主所指“平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平聲出律,與第二字孤平失替,明顯犯大忌,也不在詩界“前寬後嚴,仄寬平嚴”潛規則認可的寬格範圍內。如果據此首句平仄推演後面各句平仄,則難免失替、失對、失粘,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

初學律詩者還需特別注意如下兩點。

律絕可對仗,也可不用對仗。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而上下句字數相等,雙數位置平仄相反,詞性和詞語與句式結構相同,句中平仄雙“替”,四者都是對仗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也不例外


格律酌詞煉句


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這樣開頭對嗎?

這是正確的。

為什麼感覺不對呢?因為這個句式的平仄“失替”。

我們常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在七言律詩中,處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它們的平仄一般可以不講究 ,但處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它們的平仄必須分明,要相互交替。

“平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如果只看二、四、六的位置,它的平仄是這樣的:仄、平、平,是不符合格律中相互交替的原則的,所以才會有人認為這個句式是出律的,是錯誤的。

但其實這是正確的。認為它錯誤的人,是懂得一些格律的基本知識的,但又不全面,不懂平仄的拗救變化。下來我將分類說明,如果感興趣,可以閱讀我的專欄《100節唐詩鑑賞課:發現唐詩之美》,有理論闡述,更有實例剖析,深入淺出帶你理解格律——其實格律並沒有你想象的難麼難。

什麼是拗救?

“拗救”就是律句中,出現不合平仄要求的情況時,通過改變其他地方平仄,以達到平仄平衡的目的,這樣就可以不算出律。如果出現“拗”,即不合平仄的情況,卻不“救”,就算出律。當然這裡講的“拗”是必須“救”的情況,那些可救可不救的“拗”不在此列。

對句相救

對句相救,意味著“拗”出現在出句中,而“救”則要通過對句進行。

這種情況,出現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式間。如果出句“仄仄平平仄”中的第四字變成了仄聲,即變為了“仄仄平仄仄”,就是“拗”;而“救”的方法是,調整其對句“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將它變為平聲,即變成“平平平仄平”就可以了。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以上說的是五言的情況,七言只需在其前面加上相反的節拍即可。因此,這種拗救在七言中是這樣子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孤平自救

這是本句自救的一種情況,即出現了“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這樣的句式,犯孤平了,就必須“救”。既然是本句自救,那就是要改動本句的平仄,使不犯孤平。那怎麼改呢?七言以五言為基礎,五言的搞清楚了,七言的自然就清楚了。

在“仄平仄仄平”這個句式中,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是確定節拍平仄性質的,所以不能改;第一個字是“拗”之所在,如果改回去,也就不用“救”了,所以只能改第三個字了。將第三個字改為平聲,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除韻腳之外,還有兩個平聲,就不算犯孤平,這樣就算“救”過來了。如:

坐看雲起時,仄平平仄平——王維《終南別業》

七言詩只要在其前面再加一個相反的節拍即可,其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字兩救

把“孤平自救”和“對句相救”聯合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它們“救”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將“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改為了平聲。因此,有時候會出現“一字兩救”的情況,既是“孤平自救”,又是“對句相救”,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是五言的情況,七言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鯉魚翻波

“鯉魚翻波”也是本句自救的一種情況。這種情況出現在“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式中。當第四字成為了平聲,即整個句式變成了“平平平平仄”,就出現了“拗”。“救”的方法是,把第三字改為仄聲,這樣就變成了“平平仄平仄”,與原句相比,好像是第三字和第四字掉換了位置,如鯉魚翻身一般,故稱“鯉魚翻波”。如:

清川帶長薄,平平仄平仄——王維《歸嵩山作》

以上是五言的情況,七言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仄

問題中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句式其實就是“鯉魚翻波”這種變格。第一個字屬於“一三五不論”的範疇,所以可平可仄。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有人將格律詩平仄的變化,總結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自然是針對七言來說,如果是五言,就要說“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但這種總結其實是很粗糙的,並不嚴謹,我們只能參照使用,卻萬萬不能奉為金科玉律。下面我們要討論一下,哪些地方可以不論,哪些地方是必定要論的。

  • 偶數部位要論

偶數部位,即五言裡的第二個和第四個字,七言中除此之外,還要把第六個字算上。因為偶數部位的字,它們的平仄決定著節拍的平仄。而格律詩要求,節拍的平仄要交替進行,所以偶數部位的字,它們的平仄絕對不能隨便變。

凡變都是不合律,都是“拗”,有些能“救”,有些卻“救”不了。因此,除了上面講到的“對句相救”和“鯉魚翻波”之外,其他偶數部位的平仄不要隨便變化。

  • 奇數部位不是全部都不論

奇數部位的平仄,大都可以不論,但是有些地方是非論不可的,以免出現聲病。

首先不能犯孤平,所以“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字必須為平,不能為仄;如果為仄,就要變化第三字的平仄來“救”。這是五言,對七言來說,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必須為平,不能為仄;如果為仄,就要變化第五字的平仄來“救”。

其次不能出現三平調,所以“仄仄仄平平”中的第三字必須為仄,不能為平。這是五言,對七言來說,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的第五字必須為仄,不能為平。

總結

格律平仄並不都是整齊劃一,它是充滿了諸多變化的。有些人不懂格律變化,就給格律詩套上死板的印象,是非常不公的。最後我將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中可變化的地方用“中”字標出來,以便大家練習使用:

  • ▼五言律句:
  1. 仄起仄收式:中仄中平仄
  2. 仄起平收式:中仄仄平平
  3. 平起仄收式:中平平仄仄
  4. 平起平收式:平平中仄平
  • ▼七言律句:
  1. 平起仄收式:中平中仄中平仄
  2. 平起平收式:中平中仄仄平平
  3. 仄起仄收式:中仄中平平仄仄
  4. 仄起平收式:中仄平平中仄平

小鍋煮書


問題: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這樣開頭對嗎?

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第一句行嗎?

前言

這種句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變格,被稱為錦鯉翻波:仄仄平平仄平仄。

因為第一個平仄都允許,所以可以寫作:中仄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式是律詩中最常見的變格句式,當然是可以用的。

那麼有人用在第一句嗎?我們可以看看古人的例子。

一、醉中酬殷協律(唐·白居易)

泗水亭邊一分散,浙江樓上重遊陪。揮鞭二十年前別,命駕三千里外來。
醉袖放狂相向舞,愁眉和笑一時開。留君夜住非無分,且盡青娥紅燭臺。

這是中唐詩人白居易的七律。泗水亭邊一分散,仄仄平平仄平仄。一,是仄聲。

二、《所思》杜甫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樽俎定常開。九江日落醒何處,一柱觀頭眠幾回。
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澦堆。

苦憶荊州醉司馬,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杜甫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細心人可能注意到,前面兩首第一個都是仄聲。這一首的第一個字是平聲。

東閣官梅動詩興,平仄平平仄平仄。

這就是題主詢問的句式。其中閣,是入聲字。興,是多音字,這首詩第一句不押韻,明顯是仄聲。

四、《寄許主客》(宋·梅堯臣) 

昨日山光寺前雨,今朝邵伯堰頭風。野雲不散低侵水,魚艇無依尚蓋蓬。
藕味初能消酒渴,蓼花猶愛照波紅。揚州有使急回去,敢此寄聲非塞鴻。

梅堯臣是北宋初年的大詩人,與蘇舜欽齊名,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昨日山光寺前雨,仄仄平平仄平仄,昨,也是入聲字,所以是仄。

五、初入淮上(宋·韋驤) 

汴水方窮到淮水,大船蹇蹇拒風行。不知靜裡千帆過,唯喜空中一派清。
秋氣已殘山態老,夕陽未盡浪花明。牧兒隨隊閒無事,強作歌聲和櫓聲。

汴水方窮到淮水,仄仄平平仄平仄。

結束語

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大多首句押韻。首句不押韻的本來就不多,所以“中仄平平仄平仄”用於第一句的更是少之又少。

以上是老街找到的幾首,可以看出,有不少大詩人都用過這種句式開篇。

可見,雖然少,但是當然可以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樣,是不對的。

七律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一、仄起式

(下面字外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二、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還有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當然,也可使用另一個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這裡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即,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

謝謝!


書香苑360


“平仄平平仄平仄”

上面這個例句,被近代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定為“特拗句”。先生在詩詞格律方面的論述、造詣與權威性大家都知道,勿須贅言。

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位上拗“仄”了,怎麼辦呢?

【五拗六救句】〝中仄中平平仄仄〞句式寫作〝中仄平平仄平仄〞,稱為“五拗六救”(五言詩則稱三拗四救)。“五拗六救句”即王力先生說的“特定拗句”。這種拗詩在舊體詩中大量存在。

王禹偁《清明》:

“昨日鄰家乞新火”

王駕《春晴》: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林稹《冷泉亭》:

“流出西湖載歌舞”

杜甫《曲江》:

“傳語風光共流轉”

林逋《山園小梅》:

“疏影橫斜水清淺”、

“幸有微吟可相狎”

毛澤東《答友人》、《送瘟神》:“我欲因之夢寥廓”、“借問瘟君欲何往”

幾則名勝楹聯實例:

諸葛武侯廟楹聯:

日月同懸出師表;

風雲常護定軍山。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楹聯:

荷風送香氣;潭影空人心。

九江甘棠湖煙水亭楹聯:

恰好亭臺駐煙月;

可無觴詠對湖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聯:

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來佳茗似佳人。

泰山廟聯:

我本楚狂人,五嶽尋仙不辭遠;地猶鄒氏邑,萬方多難此登臨。

王力《詩詞格律》認為:

“(仄仄)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認為作為拗句的一種,“它和常規的詩句一樣常見”,這自然無需置疑。但王力先生認為,在運用此種特定格式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又在分析所謂傳統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時說:在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論”。

綜上所述,“仄仄平平仄平仄”雖然是”特拗句”,在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中,當仄用“平”,名曰“拗而扔律”。我認為在大量的律詩創作實踐中,這種“特拗句”亦會有不少的存在,“救而仍律”後,完全可以認為合於聲律。


瀟湘詩話


路過,答題。

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這樣開頭對嗎?

這個句子看上去是失替的,不過我們詳細分析,就會知道其實這是個律句的變格而已。

變格習慣

因為用在七律開頭,那麼第一個字就是首句首字。首句首字我們是不需要考慮平仄的,隨便它發什麼音都沒有問題,所以我們忽略它,試著向格律詩的四種基礎格式靠近,那麼就直接替代成“仄仄”就可以了。

所以這個句子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因為第二字為仄聲字,收尾為仄聲字,那麼如果要把這個句子用作七律開頭的話,就只能是仄起仄收這種七律的基礎格式。

而我們知道仄起仄收的七律格式首句的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和我們改過之後的平仄的差別就只在第五字和第六字平仄相反了。

其實這是一種大量存在於唐詩中的變格,特別是在試帖詩中出現得多,就是用“平平仄平仄”取代“平平平仄仄”使用,這種代替使用並不會影響句子的通順,甚至還可能會增加語音變化的靈活性。古人也發現了這一點,就把這種現象統一認定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而相對於七言來說,“仄仄平平平仄仄”就可以隨時用“仄仄平平平仄平”來代替,同時還為這種特有現象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鯉魚翻波”。

句內拗救

但是實際上我們是可以從拗救的角度來分析的。

五言中的“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格式,對應七言則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格式。在這種格式中,如果出現“平平仄平仄”,七言出現“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這就出現了二、四位置同為平聲,典型的“失替”,是為出律。而七絕如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休問梁園舊賓客”,也是這種典型:“平仄平平仄平仄”。二、四、六位置上平仄為“仄、平、平”,也不合平仄交替。

但是我們看到第三個字(七絕第五個字)原本是平聲的,都換成了仄聲,就是把相鄰的兩個字發音平仄變換了一下。

這實際上是在句內完成了拗救。

我們今天看到“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兩種平仄格式的時候,知道是“鯉魚翻波”就行,不用視之為出律,更不需要額外去救。

有理論,有示例,而且唐詩中還大量存在這種現象,那麼我們現在創作格律詩也可以使用這種變格。

所以,“平仄平平仄平仄”實際上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只要用字念起來不擠韻,用這個作為七律的第一句是可以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平仄的要求嚴格是為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音韻效果。遵守較好,尤其專業者,但,由於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資訊傳媒速度的飛躍變化,為適應這一趨勢,詩詞格律也可隨之適應,非專業者,非專業刋物可以稍微放寬或嘗試小範圍的改進,摸索既合基本要求又適宜更大多數愛好者的創作熱情的新路,這路肯定是艱辛的,但或許是逐漸寬闊的路。


瞭望人間


看了看條友們的評論,幾乎都認為這種句式是不可以的,我談談不同看法,按照格律規則來說,這種句式第六字明顯失替、出律,但我們看,在唐詩中這種句式卻大量存在,如李商隱的七絕《寄令狐郎中》“休問梁園舊賓客”,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無為在歧路”等等,都是這種句式。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的變格,當第五字(五言為第三字)由平變為了仄聲後,就把第六字變為平聲來補救,這樣念起來仍然流暢,音韻仍然抑揚頓錯,因此這種句式被公認允許存在,毫不影響格律詩的規則,人們還給這個句式起了一個優雅的名字:鯉魚翻波。綜上所述,“鯉魚翻波”這種句式在格律詩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用戶5158663749497程


不對!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

二、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根據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三、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根據平仄律,七言律詩有四個標準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四種句型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綜合以上判斷,你所提的平仄句式不符合以上任一,因而不對。

四、要求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七言律詩以首聯、尾聯都不對仗為常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