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做了哪些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的?

史學達人


大漢開國後,張良急流勇退,淡出政壇,這並非因為對劉邦有什麼不滿,而是基於以下三點:其一,張良復仇大業已經完成;其二,他的道家哲學思想決定其人生選擇;其三,張良體弱多病。

以下試述之:

第一,張良急流勇退,淡出政壇

楚漢戰爭結束後,漢高帝劉邦大封群臣。張良與蕭何一樣,是列為第一批功臣名單。張良屬於謀臣,並無戰功,不過漢高帝對他的評價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這表明漢高帝的識人之明與對張良的器重,封三萬戶,這可以說是侯爵之至了。

對此,張良卻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自己當年在留縣與高帝相遇,這是老天爺的安排,自己只要掛個“留侯”之名就可以,至於三萬戶,實在是不敢當。可見張良是非常謙虛的,是高風亮節的。

晚年的張良行事十分低調,不願意捲入過多的政治旋渦中,他自己說:“我家歷代為韓國丞相,韓國滅亡後,我蕩盡萬金家產,就是想為亡韓報仇雪恨,誅殺強秦。如今我受封為萬戶侯,作為一介布衣,到今天能位極人臣,我已經滿足了。”

第二,張良當年起兵反秦,為的是報國仇家恨,如今心願已遂

張良先祖是韓國人,祖父、父親都曾擔任過韓國丞相,是貴族世家。韓國被秦滅後,張良開始醞釀艱鉅的復仇計劃,他散盡家財,尋找勇士,密謀刺殺秦始皇。經過充分的準備後,他僱用一名力士,打造了重達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這次驚天大刺殺行動並沒有成功,大鐵椎沒有擊中秦始皇的坐車。刺殺失敗後,秦始皇詔令天下捉拿刺客,張良被迫隱姓埋名,逃匿於下邳。

陳勝起義後,張良也聚眾百餘人,起兵反秦。此時劉邦也在沛縣起兵,率數千人,攻掠下邳西部,張良得知消息後,便帶著自己這支小部隊前去投奔劉邦。

張良很快就發現劉邦身上的非凡天賦。在起兵之前,劉邦沒帶過兵,沒打過仗,對行軍作戰也一竅不通,而張良卻熟諳《太公兵法》,熱衷於軍事理論研究。張良向劉邦講授兵法,劉邦只聽一遍就掌握了,並經常採納張良的計謀。可是張良跟其他人說兵法時,誰也沒有弄明白,他不禁感嘆說:“沛公的才能大概是上天授予的。”因此,他心甘情願跟隨劉邦。

後來,秦王朝被推翻了,而韓國也得以重新建立。在大漢之初的七個異姓諸侯中,就有韓國。可以說,張良滅暴秦、復舊韓的心願都已完成,他已經沒有牽掛了。至於後來韓王信叛變,投降匈奴,這就不能怪劉邦了。

第三,張良隱退,與其道家哲學有關

張良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

道家哲學充滿辯證法,《道德經》上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功成不居,是道家哲學的一個基本思想。道家思想有一種超越性,就是對現世的超越,當你仰俯天地思想宇宙人生之時,人類社會在整個宇宙中就顯得藐小,功名富貴就顯得不值一提。這是道家出世的一面。類似的思想,在老子、莊子的書中比比皆是,特別是莊子,認為做官就是束縛自己的本性。

張良的思想,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非世俗的一面。世俗的一面,是他作為韓國貴族,對國家負有的責任與義務;非世俗的一面,是他對世人追逐的權力,並不看中,只要深諳道家思想,都不會棧戀世俗權力的。

第四,體弱多病、厭惡權力鬥爭,也是張良淡出的一個原因

晚年的張良身體很虛弱,他熱衷於道家仙學,學習避谷術、引導術,杜門不出。當國家回到正軌後,張良認為自己已經完成歷史賦予他的使命,自己的聰明才智,已經沒有用武之處了。

當然,作為一個在政治上摸爬滾打過來的人,張良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作為一個功臣,如果不懂得急流勇退,將讓自己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你的聰明才智,你的計謀曾經幹倒敵人,現在的君主如何不防著你呢?因此他學道學仙,未必不是一個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於權力鬥爭之外,無慾無求。

當然,對於張良的內心,我們都是霧裡看花。我們畢竟只是小民,境界距離偉人甚遠,只能坐井觀天,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心境。但是張良的做法,的確是明智的。大漢的開國功臣,被殺戮的諸侯王不說,蕭何曾被劉邦懷疑,樊噲差點被殺,周勃後來被關了監獄。張良卻能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不正合老子所說的:“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君山話史


張良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基本上就極少參與劉邦的事務,劉邦平定異姓王的叛亂,是陳平謀劃的,張良幾乎都沒有參與,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託病不出、閉門謝客。

張良其實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崇尚黃老學說,潛心修道,在功成名就之後,張良並沒有貪戀富貴與權力,反而是與春秋時期的范蠡一樣,歸隱山林、不問世事。



要說劉邦做了什麼事讓張良心寒的,恐怕也只有誅滅異姓王事件了,其實張良也明白,劉邦此舉是不得不為之,身在皇帝之位,必須要鞏固大漢王朝的天下。

劉邦之所以分封異姓王,是為了在楚漢戰爭中儘可能多的增加盟友,建立統一戰線,打擊最強大的敵人項羽,劉邦分封異姓王大多數是被迫或無奈,有其政治目的,比如韓信問劉邦要假齊王,這事張良非常清楚,勸劉邦趕緊封給韓信。



劉邦能不封嗎,不能,如果不封,這天下到底是誰的,還說不定呢?

劉邦平定天下後,張良目睹了整個劉邦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但從歷史上看,劉邦已經算是非常仁慈了。

燕王臧荼是第一個率先反叛劉邦的異姓諸侯王,因為燕王臧荼是項羽的舊部,直接投降劉邦的,看到劉邦在搜捕項羽殘餘勢力,就第一個出來造反,被劉邦打敗並斬殺,這能怪劉邦嗎?



接著韓信被人告發謀反,劉邦用陳計之計,以巡視為名,抓了韓信,貶為淮陰侯,並沒有殺他,如果劉邦真的心狠,早就殺了韓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劉邦沒殺,只是把韓信軟禁在京城,仍是淮陰侯,後來韓信真的準備造反,趁劉邦在外平定之機,呂后與蕭何合謀殺死了韓信,這能怪劉邦嗎?

彭越是因為劉邦平定陳豨叛亂時,向彭越要求發兵協助,但彭越沒來,只讓其他將領去,劉邦很生氣,之後彭越又被人告發謀反,然後劉邦將彭越囚禁,經執法部門審查認定彭越罪名成立,本應該叛處死刑,劉邦赦免了彭越,將彭趙貶為庶人,遷到四川,彭越在路上遇到呂后,被呂后騙回,再次誣告彭越謀反,最終彭越被呂后害死,這能怪劉邦嗎?



韓王信、陳豨、英布、盧綰等異姓王都是自已主動叛亂,而導致被殺或被廢,這能怪劉邦嗎?

長沙王吳芮是唯一一個劉邦時代保留下來的異姓王,人家為人低調,又沒有叛亂行為,實力又弱,最終保留下來,劉邦這麼狠心的話,怎麼留下一個呢?

如果劉邦真做了什麼事讓張良寒心的話,就只是劉邦想更換太子的人選這事了。



這也是劉邦統一天下後,張良唯一為此事復出勸諫劉邦,原本張良都不過問政事的,還是呂后請張良出面,張良出於各方面綜合考慮,才答應呂后的請求出面勸諫劉邦的。

太子乃國之未來的儲君,也就是將來的皇帝,是國家未來的繼承人和國家的根本,不可輕易更換,否則會產生動亂,況且劉盈的太子之位又是封建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製,更不能輕易更換。



張良認為劉邦這事做的太過冒險,會動搖國本,因此向呂后建議請出商山四皓,不知道張良用了什麼方法請出了商山四皓,然後讓他們四人跟在太子劉盈身後出入宮廷,劉邦在看到自已請不來的商山四皓居然在太子的身邊,因此認為太子劉盈勢力已鞏固,不再提換太子之事。

張良的建議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這也是張良在歸隱後,唯一一次向呂后出謀劃策,也可能是張良認為劉邦此事做的不對,但之後,張良再也沒有為政事出過頭,繼續隱居,直到去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問這種問題就是太小看張良的境界了。其實劉邦什麼都不幹,漢朝建立之後,張良也會立即抽身,退隱二線。張良的退隱,不是由劉邦幹了什麼來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思想境界決定的。


張良出生自韓國高級貴族,其父親、祖父都是韓國宰相,服務過五代韓王。但是到了張良這一代,還沒等到他出仕為官,秦國就已經把韓國給滅了。

失去了繼承父業的機會,失去了顯赫榮耀的地位,同時也揹負了喪國之恨,這讓血氣方剛的張良立即將自己心中的仇恨指向了秦帝國,當只有時二十歲的他決定,定要殺掉秦始皇,滅秦復韓,恢復諸侯分封的局面。

於是他便毀家紓難,策劃了驚天動地的“博浪沙刺秦”事件。

不過早年的張良還是太幼稚。他就沒想明白,秦始皇縱然被刺殺了,又能怎麼樣?秦朝難道不會再立一個新君主?難道韓國會因為秦始皇之死就復國了?

所以,實事求是的說,張良刺殺秦始皇的冒事舉動,是一個風險極大,而收益又極小的非明智之舉。


“博浪沙刺秦”事件失敗後,秦始皇大怒,大索刺客於天下,於是一時間,關東的老百姓遭了殃,無數百姓被牽連致死。而百姓之死則點醒了張良,讓他明白——睿智的思維比刀劍弓弩更有殺傷力,要拯救天下,絕不能靠打打殺殺。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接杆而起,舉兵反秦。一時間,舉國騷然。張良當時正在流亡,他看到全國都亂了,就也在流亡的地方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起兵不久後,張良便遇到了劉邦。由於兩支隊伍同為義軍,而且劉邦為人又大氣,用張良的話說,劉邦是那種不管跟他說什麼,他都能認真聽進去,而且一點就通,能成大事的人。不像某些人,本事沒多少,還聽不進去別人的諫言,成不了大事。所以,張良就認為劉邦一定能成大事,把自己的隊伍和劉邦的隊伍就合成了一股。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史記·留侯世家》



當然了,當時張良的思想境界還沒有後來那麼高大上,他當時仍然停留在復興韓國,天下應該恢復以天子為中心,以諸侯為藩屏的封建邦聯制度的境界。所以張良與劉邦的聯合,只是他的權宜之計。

說白了,他就是想利用劉邦。

劉邦很清楚張良的才華,同時也知道張良效忠的主公是韓王,不是他。所以劉、張聯軍打下一部分韓國故地,扶持韓王成復興韓國後,劉邦立即表示,韓國的地盤他不要,但作為交換條件,張良必須跟著他。韓王成爽快答應,於是張良就跟著了劉邦。

之後,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迎來了人生事業上的第一次高潮——攻入關中,大敗秦軍於藍田,兵臨咸陽城下,滅亡秦朝。



秦朝滅亡後,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頭扎進了秦帝國奢靡的宮殿中,無法自拔,樊噲等人的勸諫絲毫不起作用。此時的張良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對劉邦好說歹說,總算是把劉邦的心態擰了過來。

“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 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史記·留侯世家》

不過,劉邦的心態雖然轉變了過來,但他的危機還沒有結束。諸侯聯軍進入關中後,項羽擺下天下第一飯局——鴻門宴,邀請劉邦赴宴,準備殺他。

劉邦面對此飯局,心裡想的是不要去。但張良分析到,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好應約前往。在這場極其兇險的飯局上,張良膽識過人、沉著應對、深謀遠慮,成功幫助劉邦化解危機。

之後,項羽分封諸侯,劉邦和韓王成都得到了正式冊封。秦帝國與中央集權制度被項羽一併摧毀,此時的中華大地又呈現出諸侯林立的局面。


對於這種結果,張良起先是滿意的,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所以他告別了劉邦,回到了韓王身邊。他當時的想法就是輔佐韓王,發展壯大韓國。

但是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公,特別是項羽對韓王成的態度(先軟禁,後殺害),這讓張良的心態和對社會的認識產生了鉅變。他開始思考他心中的復韓之道是否是正確的?

暴秦已滅,項羽已分封天下,華夏再現諸侯林立局面。可是這一切帶來了什麼?帶來的只是猜忌、戰火、殺戮。剛剛建立的韓國又國破家亡了,復韓到底還有價值嗎?恢復分封之道是正確的嗎?郡縣制就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

內心經過無數次的掙扎和拷問後,張良重新回到劉邦身邊。他的這次歸來就是要通過幫助劉邦,摸索並實現他剛剛領悟到的“道”。

時間來到公元前204年,劉邦困於滎陽,不知道該如何打破相持僵局。當時一個叫酈食其給他出餿主意:讓他把天下分了,關東地區重新分給六國貴族。

張良聽說此事後,當時就急了,連忙趕到劉邦身邊,說出了著名的“八不可”之諫,勸誡劉邦不要搞分封。

張良自己就是六國貴族出身,搞分封,他是既得利益者。可如今連他都反對分封,劉邦便很快意識到了酈食其出的是餿主意,大罵了酈食其一頓。

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張良的心態已經完全轉變了,他通過思考,內心已經完全昇華了。他已經與過去的自己決裂,與過去的思想決裂。堅決地反對任何分封行為,他已經完成了內心之道的飛躍,人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此時在他心裡都不再重要了。他進入道家莊子所講的“無所恃”境界。

後來,漢朝建立,張良選擇了隱退,他決定去體驗生命最純真的快樂。



關於張良為什麼隱退,古往今來,有很多文章認為他這是為了明哲保身。是的,我也承認有這一方面因素。然而,如果把張良的隱退全歸於明哲保身,這就太小看張良的思想境界了。

因為順著時間看一下就可以發現,其實張良隱退時,時局並沒有後來那麼緊張。劉邦削韓信兵權,蕭何相權,實際上那都是張良隱退多年之後的事情了。況且,張良還不同於蕭韓,他們兩人一個握有兵權,一個握有相權,都很容易功高蓋主,被劉邦猜忌。而張良只是一個謀臣而已,事實上對劉邦完全不構成威脅。

劉邦對於張良的態度,所見即所得,態度謙和尊敬,這是一種信任和愛戴。

好,那麼如何解釋張良隱退的行為呢?

我覺得,這只是因為——張良不想幹了。

張良祖上五世相韓,錦衣玉食,富貴榮華早已見過,他對富貴沒什麼執念。同時,他作為一個道家信徒,經歷了兩次韓國滅亡,經歷了與過去自己思想決裂的人,朝堂上的那些勾心鬥角,他已經完全看開了。

劉邦為了鞏固皇權,必然要削弱丞相蕭何的權力,也必然要與異姓王開戰。此時此刻他待在劉邦身邊,他還能做什麼呢?幫劉邦整蕭何?還是幫劉邦削藩?亦或者,阻止這些政治鬥爭?

事實上,他什麼也阻止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並且,劉邦也已經無需他的輔助了。

既然滅秦的理想已經實現,漢初推行的又是休養生息的黃老之道,不想參與,也沒有精力摻和官場蠅營狗苟的張良,還真倒不如歸隱,無所恃地遨遊於天地間,尋找他心目中的莊子。


總結。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分別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庫、相才、將才。若論在本專業的專業程度,張良不如蕭何、韓信,但要論境界,張良遠勝二者。

通觀張良的一生,其實可以發現,他一生的終極追求,都是一種“道”,“大道”乃天下國家之道,“小道”乃個體自由精神之道。道存則隱,道廢則現,這是張良的人生準則。

在暴秦肆虐和楚漢之爭之際,“道”沒了,張良就要出來護衛他堅持的“道”。最終在天下歸“道”之後,“道”已經存在了,他也就沒有再留下來的必要了。


Mer86


我先來說說張良這個人吧!

張良本是韓國貴族,祖父兩代連任韓國五朝宰相,正宗的相三代,是個貴族世家子弟!

正當張良長大成人正想接手宰相之位時,不料,鐵飯碗卻被贏政這傢伙無端打碎了,因為韓國被秦國滅掉了!

好端端的顯赫地位就這樣沒有了,張良那個氣呀,決定反秦,所以張良反秦是咬牙切齒的恨,是真正的恨秦國。一心就想把秦國推翻,滅掉秦國,以解心頭之恨!

由此可見,張良輔助劉秦滅秦,一直至漢朝統一天下初定,劉邦稱帝,張良便請病假在家,閉門不出,天天研究他的黃老之術。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劉邦哪些事讓張良寒了心在漢朝建立後誓死不做官?

對於這個問題,得一分為二的看待!

原因有三:

一,張良在漢入關中初定後,就請病假在家閉門不出了,這真的有病,史記張良素來體弱多病。

二,張良輔助劉邦滅秦目的已達到,復了秦滅韓國之仇,已經心滿意足,而且劉邦還封萬戶,位列侯!一生中追求的滅秦復仇和個人目的都已基本上滿足了。所以不想再做官。

三,張良目睹韓信、彭越一眾功臣的悲慘結局,深悟兔死狗烹之理,深怕自己也會深受其害,所以便隱身告退!

綜上所述,張良不再為官,原因不全是在劉邦,劉邦的帝王之術,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正解歷史


這裡是芒果論史!

劉邦從來沒有做過辜負張良之事,西漢建立之後張良歸隱是他個人的選擇,這種選擇既是他個人智慧的體現,也是他和劉邦君臣默契的展現。漢初三傑中,我最喜歡張良,他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從家世顯赫的韓國貴族到亡匿下邳的逃犯,從貴族子弟到底層人民,張良的視野開始變得開闊,開始容納天下大局。

貴族到平民再到貴族,這就是張良。

在他人生的三個階段中,“成長”無時無刻不在體現,那個一開始意氣風發的貴族少年到了最後變得與世無爭,風輕雲淡。

博浪沙刺秦:張良的憤怒一擊

張良留給世人的第一印象是“謀士”,這個角色似乎應該是“沉著冷靜”的,意氣用事的行為和謀士的角色貌似並無交集。然而秦末漢初的第一謀士張良並非出生就是謀士,他也曾經意氣風發,他也曾經不顧一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博浪沙刺秦”!荊軻刺秦時,天下大勢未定,秦有鯨吞六國之勢,但卻無鯨吞六國之實。張良刺秦時,天下已定,六國皆成過眼雲煙,只有大秦仍然屹立,舊六國貴族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混跡於平民之中,不敢再對強秦有所抱怨,唯張良是個例外。

在有史可查的歷史中,張良是最後一個留下姓名的刺秦勇士,這份勇氣源自於張良對秦國的憤怒,對韓國的熱愛。張良的家族五世相韓,他的父親,他的爺爺都是韓國的“相”,如此背景讓張良對韓國的愛極度深刻,他是絕對的愛國狂熱分子。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看到愛國青年張子房,變賣一切家產,驅散所有家僕,將全身家當用於尋求勇士。在始皇聲威震天,人人敬畏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張良在博浪沙發出了屬於他的吶喊。儒家講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彼時的張良必定受此影響,才會在秦王朝最鼎盛之時,做出刺秦之事。

他莽撞,他勇敢,他敢想敢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熱血愛國青年張子房!

亡匿下邳:張良的沉澱

刺秦行動失敗了,嬴政很聰明,他沒有坐在最中心的馬車上,由此而逃過一劫。對張良而言,他辛辛苦苦準備的一切都在此刻化為烏有,現實的殘酷粉碎了這個青年的報仇之路,他不得不逃了,他不得不改頭換面,隱姓埋名以躲避秦王朝的追捕。

在下邳的十年,是張良沉澱的黃金十年,十年時間,他從衝動變得沉穩,他已脫胎換骨。

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黃石公授書,張良遇到了一個老頭,這個老頭屢次三番讓張良幫他撿鞋、換鞋,羞惱的張良終究還是選擇了忍讓。老者離去時突然轉身,言說張良可教。歷經磨難之後,張良從老者手中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還得到了老者的一句預言,“熟讀此書,可為王者師”!

張良在下邳生活的十年,日日都在鑽研《太公兵法》,他的性子也逐漸變得穩重可靠起來,當年那般殊死一搏,拼盡一切的瘋狂刺秦舉動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再不會發生在張良的身上了。道家講究一個“忍”字,講究順其自然,講究“明知不可為而不為”,顯然張良已經逐漸向道家靠攏了。

除此之外,下邳十年,張良還做了一件小事——救項伯一命。

項伯雖然是一個小人物,但卻改變了歷史進程,正是由於張良於他有恩,他才會在項羽第二日攻打劉邦的情況下私通敵營,洩露軍情,救劉邦於危急之中,西漢建立之後,劉邦賜項伯姓劉,改為劉伯,享一生榮華富貴,當然,這是後話了。

歷史的必然是由一個個偶然構成的,張良的一個小舉動卻在日後救劉邦一命,進而推動歷史進程,這與道家之真意倒也不謀而合。

第一謀士:張良的璀璨人生

黃石公所言不虛,張良從下邳走出之後果然成為了王者師,在種種陰差陽錯之下,張良成為了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劉邦稱呼張良為“子房”,這是親切的稱呼,也是尊敬的體現,兩個人從相遇相識再到結為好友一同戰鬥,實在稱得上是一段佳話。

讀完《留侯世家》便可以得知,張良是個孤獨的人,他沒有太多的朋友,因為他的理解,他的覺悟和別人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彼此無法成為友人。但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劉邦,《太公兵法》這本書晦澀難懂,張良研究十年終於有所得,但與人談論沒有可以領會其中真意的。

但劉邦不一樣,張良每每與劉邦論及《太公兵法》,劉邦總是可以頓悟,張良也不禁感嘆,“沛公的悟性是天生的,天意如此啊!”於是,一個貴族子弟,一個“地痞流氓”因此結為好友,劉邦幫韓王成打下一片領土之後提了一個請求,“願攜子房西入關”,兩人情誼之深厚,再顯然不過了。

楚漢之爭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張良在歷史上大放光彩的時間,他的計謀一次次改變局勢,一點點扭轉戰局,他致信項羽,將禍水東引讓劉邦有力鞏固關中,他舉薦“韓信、彭越、黥布”,讓“兵仙”韓信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掌握了一隻軍隊,為劉邦征戰天下,他提議定都關中,讓漢家天下得以佔據地利穩固削藩,他建議劉邦封賞雍齒,安撫了騷動的軍心,帶來了西漢的安寧。

太多了,太好了,張良為劉邦出的計謀實在太多太好,無愧於“謀聖”之名。

更為難得的是,凡是張良所提之建議,劉邦皆一一採納,這是極為罕見,極為難得的,在我以為,張良這段時期最寶貴的東西並非他的學識,而是劉邦無保留的信任,有一個願意無條件信任你的友人,有一段不猜忌的友誼,實在是人生可求不可得之事,但張良和劉邦二人幸運的互相成就了彼此!

歸隱:張良的落幕

西漢建立之後,張良逐漸淡出大家的視野,他不如韓信那般有權有勢,也不如蕭何那般廣得民心,但也正因如此,韓信被劉邦猜忌,由齊王遷為楚王,再為楚王廢為淮陰侯,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而蕭何多次受到劉邦猜疑,不得不自汙以保全自身,但仍避不了鋃鐺下獄。

張良的歸隱並不是劉邦的逼迫,而是他的主動選擇。當漢初第一功臣蕭何食邑八千的時候,劉邦讓張良自擇三萬食邑,在漢初以軍功論封賞的背景下,劉邦此舉是逾矩的行為,他對張良的敬重足以在此體現。但是張良拒絕了,他說,“我和陛下初次相遇是在留縣,那不如就封我為留侯吧!”君與臣的關係讓友情無法長存,劉邦懂,張良也懂,他求封為留侯之後主動淡出政壇,正是為了將二人的友情封存起來,那永遠是心中最美好的回憶。

值得注意的是,項羽滅亡之後,劉邦就開始主動疏遠張良,張良也主動避讓劉邦,平城之圍時,劉邦身邊帶的是陳平和婁敬,在一起陪伴劉邦的,最親密的謀士始終是張良。二者的疏遠並不意味著劉邦不重視張良,相反的,正是因為他們彼此都認識到了君與臣之間的必然矛盾,所以主動互相疏遠。

不然的話,陳平、周勃尚可為相,以張良之才,何不能為丞相?只不過劉邦不願意而已!

呂后曾經逼讓張良出計幫助太子,這是與劉邦做對,但當劉邦看到張良的時候,透露出的沒有憤怒,只有疲憊和關心,“子房身體不好,那便好好陪太子吧!”劉、張二人的友誼在整個秦末漢初時期都是少有的,這是真正的交心的朋友,而非張耳、陳餘那般的表面兄弟。

所以說,劉邦從未做過讓張良寒心之事,張良選擇淡出政壇,一是厭煩了戰爭,二是為了封存他與劉邦之間的友誼。

張子房,實在是秦末漢初最傑出的人傑之一!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謝邀,我是一名網絡作家,很高興為您解答!

劉邦讓張良寒心的事,有以下幾點:

1,殺戮功臣。

韓信、彭越和英布這些功臣,都是在劉邦建立漢朝後,被劉邦或者是在劉邦默許下被殺害,這讓張良很寒心。

2,蕭何下獄。

蕭何是劉邦的功臣,可也只因為劉邦的猜疑,就被無端下獄,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劉邦不信任人。

3,要更換太子。

劉邦喜歡驪姬所生的兒子趙王,而想更換呂后所生的長子孝惠帝,這讓張良更感到劉邦的無情。

4,劉邦無法制約呂后。

劉邦晚年,呂后的權力過大,劉邦卻無法限制呂后,最終導致劉邦死後,呂后當權,張良有先見之明,早就預感到以後的朝廷大勢。

正是因為發生以上這些事情,張良才會寒心,誓死不當官!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歡迎關注趣讀net!

趣讀net


劉邦做了哪些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的?

  大漢建立後,功勳最卓越的張良選擇了一個小小的留縣做為食邑,劉邦封他為留侯(萬戶侯),後來,張良淡出朝政中樞,專心修道,功成身退。張良是大漢功臣,在世人看來,他完全可以拿下劉邦給的大紅封,但是他為什麼沒有,還要遠離官場呢?

  是劉邦做了哪些事,讓張良寒了心?其實不是劉邦做了哪些事讓他寒了心,而是劉邦可能會在他身上做什麼,所以,他先一步跑了,當然了,跑得不算遠得讓劉邦很放心。

  為什麼要跑?(劇照圖)

  因為他太瞭解劉邦了。劉邦得天下,張良功不可沒,他出的計,劉邦多半都接受了,劉邦要打的仗,他基本上都參加了,誇張一點說,除了劉邦身邊的女人,他張良就算是最接近劉邦的人了,劉邦為人他太清楚了。劉邦什麼樣的?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韓信彭越什麼的,咱們就不多說了,他們的死,有一半也是自已找的,劉邦不除不快,咱們就說蕭何。蕭何是一顆心巴在劉邦身上的,從來沒有想過要自己謀點什麼,要比忠心,沒人有蕭何強,可是就是這麼個就差把心挖給劉邦的人,在劉邦那裡是什麼樣的呢?表面看來,劉邦把蕭何吹得天下第一好,事實上蕭何也的確做得很好,後勤工作頂呱呱,給劉邦強大的後背,可是呢,蕭何在關中看守大本營,劉邦三番兩次地,派人問蕭何的情況,外人看來,這是哥倆好著呢,可是在人精張良看來,這就是劉邦不放心了。後來,蕭何把自己的兒子侄子什麼的,都派到劉邦身邊,劉邦才大大的滿意。外人一看,哦呵,這小子,真是鐵了心跟劉邦啊,把自己血脈全放劉邦身邊,但明眼人張良一看,媽呀,這不人質嘛。

  蕭何如此,他張良就會好多少?所以,趕緊退吧,趁交情還沒用完的時候。事實證明,張良的眼光何其毒,蕭何啊,後來還是被整了一道,其他人呢,也多少都受到些影響,只有張良,修道了,劉邦才沒整他。

  其實張良不單是看透了劉邦,也看透了君王本心。“狡免死,走狗烹。”文種怎麼死的?深知史實的張良不會不明白,他張良做的事太多了,對劉邦的影響力曾經太大了,萬一還不知進退地繼續得瑟,那就不好收場了。

  別人怎麼退,他不管,他的理由足足的。

  他反秦的目的就在於為韓,為家族報仇,現在秦滅得透透的,他完成了;

  他動動嘴皮子就能得到有食邑,賞萬戶,位列侯的大功,可以了;

  他身體一直不好,人間俗事不想管了,得隨赤松子去遨遊,修修仙了;

  在劉邦眼裡,他有一個最重要的可以功成身退的理由,就是他沒兵權,走了根本沒大影響啊。

能看透世事並真正躲避得了的,都是真正的高人。

拋磚引玉說幾句,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張良是俠士,既然是俠士,則與別人的行事方式不一樣。尤其是同沛縣集團的老粗們區別大。

張良與劉邦交往是在反秦的半路上"萍水相逢"的,憑了開始的反秦這個共同目標而爆發出的激情外,他們並沒有多少共同點。張良去投景駒,劉邦去找項梁。半路上合兵之後,找項梁了。張良回韓國立韓王成,打游擊戰,劉邦借了兵回去收拾雍齒。短暫相逢又快速分開,相知不深。

劉邦從南路入秦,路過韓地,韓王成讓張良去幫劉邦。張良就跟了劉邦,給劉邦的入關滅秦出了大力。後來,項羽分劉邦當漢中王去了南鄭,張良回韓王身邊。項羽為了讓鄭昌當韓王,就在彭城殺了韓王成。張良走投無路,才去了關中,而劉邦已經讓韓信收復了三秦之地。從此,張良沒離開過漢王劉邦。

劉邦對待蕭何,讓張良寒心。蕭何的地位和爵位,封地,全是由蕭何的俸祿,蕭家男兒,以及蕭何的精力,心血換來的。但蕭何依舊被劉邦猜忌,最後竟然被投入監獄中……

燕王盧綰,整死也沒有人相信他會反,但劉邦竟然相信了,而且派兵去討伐這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事實證明,盧綰是要回朝說明情況的。但劉邦死了。呂后整人毒辣,盧綰才逃入匈奴苟延殘喘,一年後死去。

韓信等一系列功臣的死,也給同列者有點物傷其類,兔死狐悲,㖭糠及米的感覺。

尤其是韓王信的遭遇。從開頭到結尾,實實在在地證明了劉邦是個言而無信的人。張良從事反秦的目的不是私慾,而是公仇,他是要替韓國報仇,以復立韓國為己任。

項羽在分封之後,殺了韓王成,以鄭昌為韓王。這意味著韓氏的韓國破滅。張良在劉邦身邊,一合計,讓橫陽君韓信為韓太尉,並承諾打敗項羽後立為韓王。劉邦建國後也承認了。但不久,他下令把韓國整個兒搬遷到以太原為中心的地方建新韓國。韓王信也去了。準備重建。但匈奴人不喜歡,就打了起來。有人懷疑韓王信通敵。朝廷一逼,韓王信叛敵。劉邦把韓國從地圖上抹去。張良復立韓國的希望徹底破滅。從此託病不出,想必實在是寒了心。

漢朝兩韓信均與張良有大關係。他倆為漢朝立下大功,卻死而非其罪,在張良眼皮底下壯年而死,但凡有點人心,不能不感到悲涼。

至於說劉邦要行廢立,這與不是張良無關,而是關係很大,他是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師。自己的學生倒臺,怎麼說都與老師的教育有關。他又不想介入得太深,順水推舟給求上門的呂后一個人情,拉個"商山四皓"出來擋箭,廢立雙方騎驢下坡,結束了這場鬧劇。他這是在替自己找一條後續之路,是自保。不然他不會出此計策的。

在如此險惡的排除異己的局勢下,誰出頭誰倒楣。張良看透了人性,因此不願出來發揮餘熱。

張良同韓信一樣是沛縣集團以外的人。他看得清去就,也明白劉邦要幹什麼,所以,早早地離開權勢之地,避免了得罪的惡運。





劉一千五


劉邦做了哪些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的?準確的來說,張良屬於急流勇退,是為了自保才辭官,而他的這個舉動,實際上是劉邦的兩個舉動一個變化促使他下定了決心。

一.韓信等一系列非嫡系親信之死

韓信、英布、魏王豹等諸多異姓王紛紛被誅殺,他們真的都犯了謀反的大罪嗎?這可能是個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爭議。但是,我個人傾向於所謂的“謀反”,一半是真一半是被逼迫的,劉邦打敗項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招撫了舊六國勢力還有承諾了不少的封地和諸侯王位,但是到了劉邦漸漸坐穩天下,分封的毛病就顯現出來了,面對一個個手握重兵無親無故的異姓王,劉邦是做夢都不安穩。

所以,韓信、英布等人固然可能有一定野心,但他們反叛更可能是劉邦故意逼迫的結果,至於韓信,當初三分天下最好的時機都沒有選擇獨立,怎麼會傻到劉邦的天下都穩固了再來這麼一出?歷史的真相更可能是“狡兔死走狗烹”,劉邦雖然沒有像後世朱元璋一樣大殺功臣,但他這樣的做法無疑讓張良脊背發寒,因為張良也是從楚王中途投靠,並不像蕭何等人是從小和劉邦一起長大,那麼張良感到危機也是正常的。

二.張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心中有怨

張良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就是如諸葛亮,劉伯溫一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奇人物,運用計謀是他招牌技能,但是這樣也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當漢朝建立後不再需要“鬼才”,而是需要一個勤懇踏實的人幫助治理國家,張良實際上是不太適合的,就是說和平時期張良的作用開始縮小了。

這樣的情況劉邦當然很清楚,所以論功行賞的時候,“漢初三傑”的韓信和蕭何一個做了諸侯王一個做了丞相,蕭何更是位列功臣榜第一,張良左等右等,等來一個二品官,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張良心裡能沒有點意見?當劉邦病危時,呂后問誰可以接任蕭何的丞相位置,劉邦連說兩人,就是沒提張良,所以張良辭官未嘗沒有賭氣和自證清高的想法

三.感受到了劉邦晚年漢朝內部可怕的政治危機

張良無疑是個聰明人,當他被呂后派人堵在宮門口半脅迫半懇求的詢問如何保住太子的計策時,他就明白漢朝的未來必定是血雨腥風,作為一個半路投靠劉邦的謀臣,想要做到中立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無論自己站隊贏還是輸,繼任大漢的皇帝會放過自己這樣一個政治手段高超,心機深沉的謀臣嗎?

張良細細一想,不行,得撤!

關注歷史密探零零壹,專注新奇角度說歷史,每天更新歷史趣聞小故事,探尋未曾被裝扮的歷史!


歷史密探零零壹


漢初三傑,韓信被誅,蕭何靠出色演技得保,張良老早就退出權力中心漩渦。這三人看得最通透的就是留侯張良。

張良與他們兩人不同,出身貴族世家,他的爺爺和老爸是韓國五朝相國,張良在輔佐韓王成時一事無成,才發現滅國不可繼,人才也要看跟著誰,現在很多人說劉邦就是一地痞流氓,卻能得到天下,是因為手下謀臣與將士歷害,這個當然沒錯,那為什麼這麼多人才會跟著劉邦打天下了?因為劉邦會懂得用人,也懂得人心,而且領悟力也是超高,張良在遇到劉邦前,跟別人說他的想法,沒人聽的懂,而跟劉邦出謀劃策,劉邦就聽的懂,也能用張良的計謀,這人要是遇到看對眼的,做事就特別順,所以張良就覺得劉邦是天授,不跟著他跟誰?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

再來說張良的經歷,韓國被秦滅國後,張良就想著為國復仇,秦始皇稱帝后,喜歡巡遊天下,張良就計劃刺秦,弟死不葬,散盡家資舍財謀求刺客,找到一個大力士,打了一把重達60公斤的大鐵錘,想在秦始皇巡遊路上砸死他,秦始皇能逃過一劫,是因為秦始皇準備了多輛“六駕馬車”,致使刺客找不到明確目標,擊中的是偽裝的車駕,大怒的秦始皇“大索天下”,刺殺失敗的張良開始逃亡,在逃亡的路上與當時的販夫走卒,地痞流氓多有接觸,所以對於這些人的心理,看的很透,可以為了利益,也可以為了利義。

與劉邦攻打嶢關時,知道守將是屠夫兒子,就以利相誘,果然奏效,當守將想要投降時,又說士兵可能不會聽從守將,不如趁他們鬆懈時攻打。此戰得勝,張良深知商人心理,利字當頭。其實不管是韓信,彭越還是樊噲,對於利益沒有人會不要,而想要利益就要戰功,酈食其曾經跟劉邦說要分封六國,張良聽到後趕緊跟劉邦說,這麼多人跟你四處奔走,圖的是什麼,你現在去封貴族後裔,那些人為你拼命能得到什麼?這樣還有人跟著你嗎?劉邦聽了一點就明,大罵酈生!這些都是張良瞭解劉邦及他的手下那些人的心理,劉邦牛逼的地方在於,他可以把所得分出去,而張良歷害在於,他可以不為利所動,可以跳出自己的侷限。

劉邦在大局已定之後,分封了幾個異姓王,然而封王的基本上都沒得到好下場,劉邦在建國後也四處忙著平亂,韓信被告發謀反,陳平用計誘擒,到京城後的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心裡鬱悶到極點的韓信有沒有想反,沒有人知道,不過最後韓信還是被殺了,陣豨代地造反被劉邦擊殺,還有一個韓王信也跟著陳豨一起報道了,最冤的是彭越,沒有準備造反卻被手下告發,然後在自己的根據地被劉邦派來的人逮捕,最後落得夷三族,自己還被剁成肉醬分賜給諸侯,這也間接導致英布造反。這時候的劉邦,對於自己不能信任又是戰功彪炳的諸侯,反與不反,都要動手收拾。

劉邦做這些事,任何功臣都會有些寒心,只是張良作為道家學者,從最早的為韓國復仇刺殺秦皇,到勸劉邦不可分封六國後裔,張良從一個為小國謀小道昇華為天下蒼生謀太平的大道,道一直在張良的心中,天下已定,放棄功名,對他來說也是順勢而為,沒有什麼可留戀,留侯張良在中國歷史中瀟灑飄逸的身影,讓後世文人稱讚不已,精通黃老之道的子房,晚年隨赤松子雲遊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