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傑出的愛國科學家,炎黃子孫的優秀代表。科學家也是人,不是神,難免會有名利心。但是,這些名利心並不損害社會公益,只是他們個人的恩怨。牛頓和萊布尼茲為了爭奪微積分的發明權,還打的頭破血流,但他們一樣是歷史上偉大的人物。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研究科學史的人,基本上可以梳理出楊振寧和李政道決裂的時間脈絡。

1949年,楊振寧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始博士後的科研工作,也開始了和李政道一段長達十多年的合作,二人的合作成果豐碩,共合作發表論文32篇。

1956年10月,李政道(30歲)和楊振寧(34歲)在《物理評論》發表文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也因此獲得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場景就是楊振寧&李政道走在普林斯頓的草地上。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但是到了196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決裂,科學上不再合作,友誼也一筆勾銷。關於他們決裂的原因,楊&李偶爾有談到,但也是各有其辭,真實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直到2006年,二人在美國物理學會舉辦的宇稱不守恆發現50週年學術會議上相遇,還在為幾乎半個世紀前的事情發生爭執,雖然當時主辦方事先將二人的演講場次錯開,但還是尷尬的相遇了。會上,李政道有意打斷楊振寧的報告,楊振寧開始沒有理會,後來楊振寧拿出另外準備好的資料和李政道翻舊賬,現場氣氛非常緊張。

李&楊的交惡實是華人科學界的一大悲劇。

1986年,李政道撰寫《破缺的宇稱》,對李&楊關係有生動的比喻:

一個陰暗有霧的日子,有兩個小孩在沙灘上玩耍,其中一個說:‘喂,你看到那閃爍的光了嗎?’另一個回答說:‘看到了,讓我們走近一點看。’兩個孩子十分好奇,他們肩並肩向著光跑去。有的時候一個在前面,有的時候另一個在前面。像競賽一樣,他們竭盡全力,跑得越來越快。他們的努力和速度使他們兩個非常激動,忘掉了一切。第一個到達門口的孩子說:‘找到了!’他把門打開。另一個衝了進去,他被裡面異常的美麗弄得眼花繚亂,大聲地說:‘多麼奇妙!多麼燦爛!’結果,他們發現了金色帝國的寶庫。他們的這項功績使他們獲得了重獎,深受人們的羨慕。他們名揚四海。多少年過去,他們老了,變得愛好爭吵。記憶模糊,生活單調。其中一個決定要用金子鐫刻自己的墓誌銘:‘這裡長眠著的是那個首先發現寶藏的人。’另一個隨後說道:‘可是,是我打開的門。’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

2018年初,《北京青年報》拜訪楊振寧先生,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請楊振寧說說他與李政道的事情。那個時候,楊振寧只說了一句話:我相信我是正確的。

196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朋友告訴楊振寧,說李政道又在到處講,“宇稱不守恆”的發明主導權歸李政道。楊振寧聽了,表示不相信李政道會說這樣的話,因為他們已經達成了協議。

1970年,李政道發表了一篇題目叫《弱相互作用的歷史》演講,後整理為演講錄。

在這篇文章裡面,李政道提出,他本人是“宇稱不守恆”的最大功臣,卻對楊振寧的作用幾乎不提,而且多次暗示楊振寧在發明過程之中無關緊要。這篇演講錄是英文書寫,被收藏於歐洲的圖書館。


當時,楊振寧並不知情。中國國內由於消息閉塞,也不知情。

1979年,楊振寧在歐洲訪問,偶然在圖書館發現了這篇文章,看見了李政道把功勞全部纜在他自己身上,感覺非常的詫異。但是,楊振寧並沒有多說什麼。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1981年,楊振寧又在與來訪研究所的友人座談時,得悉李政道給這位友人通信,在信件裡面極力貶低楊振寧。李政道說,楊振寧無足輕重。這位友人說,其中最重要的“圓光定律”是楊博士獨立證明的,李卻沒有絲毫提及。

就是因為這件署名的事兒,讓昔日這兩位科學界的中國雙雄,”互懟“了60年。

以上所述,只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的私人矛盾,與他人利益無涉。科學家爭名也是人之常情,這些並不妨礙他們在大是大非上的一貫立場,二人在愛國上的立場是一致的。對於二人的人品,這裡可以做一個總結:

華人科學家莫偉曾經給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周光召院士寫信,他在信裡面說,海外華人有很多,這些人對中國的情況不瞭解,都有自己的私心。莫偉說,據我瞭解,這些華人科學家裡面只有兩個人是完全沒有私心的,只有這兩個人一心一意希望中國好,他們就是楊(振寧)和李(政道)。

前不久,在楊振寧說起中國教育界的時候,他表示對中國的教育,是十分期待的。在其中就提出了一個人,他就是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總編輯、數學家劉薰宇。

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這是楊振寧在1983年就說過的一段話。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在劉薰宇先生所著的《馬先生談數學》裡面,這位數學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化身“馬先生,為孩子們把數學原理、知識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數學。

這三本書,非常適合做孩子的數學啟蒙書。從小學的四則運算到初中的函數,這三本書裡面都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孩子展示數學的樂趣。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這位劉薰宇先生,簡直就是一個段子手,裡面一個個的數學故事,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的,原本不愛學習的數學,也突然有了興趣學了。

這3本書,包郵69元。其實就是男家長几包煙錢,女家長一瓶化妝品的錢,卻能讓孩子感受數學的樂趣。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李政道和楊振寧,為什麼不合?“互懟”60年的恩怨,只為了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