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和大理國向蒙古投降後,為什麼兩國末代君王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柴創6


西夏和大理國向蒙古投降後,西夏末代皇帝被殺了,而大理國向蒙古投降後,大理末代皇帝卻被蒙古封為大理總管,繼續管理大理。西夏和大理國向蒙古投降後,為什麼兩國末代君王的結局卻截然不同呢?

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下令出兵攻打西夏,結果逼迫西夏簽訂了城下之盟。按照和約規定,西夏皇帝名義上臣服於成吉思汗,每年需要貢獻大批駱駝、鷹隼和紡織品,西夏公主也被迫嫁往蒙古。1217年末,蒙古軍隊準備攻打花剌子模(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並要求西夏提供協助。然而西夏方面拒絕了蒙古人的這一命令,此舉讓成吉思汗大為震怒。1225年,在完成了西征花剌子模後,成吉思汗決定親征西夏,在這次征討的途中卻發生了一件意外:成吉思汗因坐騎脫韁,不慎從馬背上摔下來受了重傷,1227年春,當蒙古主力行至西夏六盤山一帶的時候,身染重疾的成吉思汗病逝了。臨死前留下遺願:殺死西夏皇帝,血洗西夏首都中興府(屠城)!1227年6月,絕望的西夏末代皇帝李睍與蒙古人達成投降協議,當西夏皇帝按協議要求出城時,拖雷依成吉思汗之願殺掉末帝,蒙古大軍隨即於西夏都城中興府屠城!

公元1253年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隨後,兀良合臺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國內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降蒙,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佔了大理都城。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臺繼續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大理國末代皇帝段興智,標誌著立國三百十六年之久的大理國至此滅亡。大理雖然被滅國,但是段氏有相當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段氏在大理國的統治地位,已經深入人心!1255年,段興智被押送至漠北,獻上大理國的地圖戶籍,以示歸降蒙古。蒙哥出於穩定雲南局勢的考慮,採用懷柔政策,不加殺戮,而賜予段興智金符,重新封其為“摩訶羅嵯”(梵語“大王”之意,系大理國王原來之稱號),命其回雲南,協同蒙古所委派的官員安撫、管理雲南各族,並繼續征服依阻山谷、堅守城寨而不肯歸附的部族。不過大理名義上不可能再稱國了,被蒙古國設為了行省,成為了蒙古的一部分。並且將大理國王設為大理總管,依舊由段氏世襲!

因此,西夏和大理國向蒙古投降後,兩國的末代君王結局截然不同!


大江侃歷史


大家好,我是魚尾。

<strong>



蒙古大軍南下過程中,先後滅亡了西夏和大理這兩個中原邊緣地區的國家。雖然西夏和大理的國君最終都投降了蒙古人,但兩者的待遇卻截然不同。西夏末帝李睍被蒙古人殺死,而大理末代君主段興智則被蒙古人立為大理總管,並能夠世襲罔替,段興智最終也得以善終。同樣是投降,為什麼兩個政權的末代君主命運反差卻這麼大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strong>



西夏降而復叛並間接導致成吉思汗之死

1203年,鐵木真攻滅漠北克烈部。克烈部首領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1205年,鐵木真以此為由攻掠西夏,拉開了蒙夏戰爭的序幕。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後,為切斷金夏聯盟,在進攻金朝的同時,派手下將領攻打西夏。此時,蒙古已經滅了高昌回鶻,得以從東西兩個方向合圍西夏。最終,西夏夏襄宗頂不住蒙古壓力,獻女求和,同意附蒙伐金。

1216年,繼任的夏神宗因不肯派兵協助蒙古第一次西征,被成吉思汗在1217年再次攻掠。西夏又一次頂不住蒙古人的強大攻勢而投降。

1223年,夏神宗次子夏獻宗李德旺繼位。夏獻宗為了扭轉頹勢,再次造了蒙古人的反,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1225年,西夏再一次敗於蒙古人的強大軍事壓力下,選擇投降。

1226年,成吉思汗不想再留著這個反覆難養的二五仔,於是主動出兵進攻西夏。蒙古東西夾擊,破黑水城、破賀蘭山、破沙州,進軍順利。西夏末帝李睍在國都中興府被圍困的情況下向蒙古人投降。然而,成吉思汗卻在此時墜馬受傷。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最終在1227年病逝於六盤山。為了防止西夏人得知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避免西夏人再次降而復叛,蒙古人封鎖了消息。同年,在肅清了中興府的抵抗力量後,蒙古人入城展開了燒殺搶掠,並洗劫了西夏王陵。而李睍也被蒙古人殺死。西夏就此滅亡。



段興智被俘降蒙保全性命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為了對南宋形成合圍之勢,實行“臥腹戰略”,派其弟忽必烈與大將兀良合臺分兵三路進攻大理。蒙古軍一路勢如破竹,以革囊為載具渡過金沙江,大破大理軍隊。段興智見大勢已去,從國都大理出逃昆明。蒙古軍拿下大理後,一路追殺至昆明,活捉段興智。大理就此滅亡。

段興智被蒙古軍押赴汗庭,覲見蒙哥。有西夏前車之鑑,本以為會遭遇同樣命運的段興智,卻沒想到蒙哥會對他採取懷柔安撫政策。蒙哥將金符賜予段興智,令他返歸大理,擔任大理總管,仍然統領舊部,與蒙古人合作治理滇地。逃出生天還被官任“舊職”的段興智喜出望外,從此對蒙古政權死心塌地,甘為其馬前卒,幫助蒙古人鎮壓當地反抗,維持統治。

1260年,段興智去世。126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任命段興智之弟段實繼任大理總管。從此,大理段家在蒙古以及後來的元朝統治下,開啟了世襲“大理總管”的歷程,直到明朝大將藍玉入雲南。



由漠北到全國:李睍與段興智的不同命運反映了蒙古人治國目標的變化

蒙古攻西夏的時代,當時蒙古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原的金朝,因此對西夏也就不怎麼看重。打西夏主要是為了掃清進攻金朝側翼威脅。因此,蒙古人也就不太注意在進軍過程中安撫西夏臣民。畢竟,西夏只是當時蒙古為完成大目標(滅金)路上的一個炮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蒙古西征途中。為了追殺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和王子扎蘭丁,蒙古軍從中亞追到印度北部再到波斯最後到高加索地區,一路上蒙古軍掃滅了沿途各國。這片土地上,只要蒙古軍所過之處,無不殘破。

第二個原因,就是西夏的反覆難養,讓蒙古人大為惱火。雖然當時蒙古人殘暴,但投降後跟著蒙古人好好幹的部族,基本都混得不錯,蒙古人沒有虧待他們。但像西夏這般,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國家,蒙古人對他們十分不滿憋了一肚子怨氣。因此,在滅亡西夏後,蒙古人對待西夏皇族就不那麼客氣了。

蒙古人殺李睍的第三個原因,我想大概就是因為成吉思汗在攻夏途中去世,蒙古人要對此進行報復。

西夏反反覆覆的投降與叛亂,耗費了成吉思汗大量心力,最終間接導致成吉思汗墜馬重傷,不治身亡。

然而,到了蒙哥汗繼位時期,此時金朝已滅,蒙古人正在全力攻宋。而蒙古朝廷內也聚集了大批漢族官僚地主。他們向蒙古人灌輸了“取天下、得正統,成帝王之業”的漢族傳統天下觀、天命觀,要蒙古人以逐鹿天下成就帝王之資為目標。而要這樣做,就要儘量收攏天下人心。收攏天下人心第一步,就是收攏各地區上層統治階層的人心,讓他們死心塌地侍奉蒙古人。對大理末代皇帝段興智是這樣,對投降的南宋皇帝趙㬎也是這樣,忽必烈保全了其性命,讓其到西藏去出家為僧。

可以說,李睍與段興智的不同命運反映了蒙古人治國目標的變化。從最開始的單純洩憤破壞,到後來的收人心、治天下,蒙古人完成了一次從單一的草原遊牧帝國到中央集權的農牧混合帝國的轉變,蒙古人在觀念上接受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天下觀、天命觀,逐步接受並融入了中華體系。


看完記得點贊轉發關注三連哦!我是魚尾,歷史永不停。





<strong>


魚尾煮酒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成吉思汗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在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經過多年對西夏的戰爭,重創西夏軍主力,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願意臣服蒙古國。

蒙古國在隨後與中亞大國花剌子模發生戰爭,鐵木真要求西夏國派軍隊與鐵木真的蒙古軍一起作戰,西夏皇帝和大臣認為鐵木真軍隊不能戰勝花剌子模。拒絕派遣西夏軍隊,擔心成吉思汗的報復,為了對抗成吉思汗大軍,西夏願意臣服金國,聯合對抗蒙古國。

鐵木真滅花剌子模國之後對西夏叛變反覆無常非常惱火,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帶領20萬大軍攻打西夏,西夏向金國求援,金國國內爭權奪利,官員腐敗無能,國力江河日下,沒有向西夏派一兵一卒。鐵木真在指揮蒙古軍作戰時候不幸受傷,成吉思汗臨死前囑託繼任者,一定滅西夏屠城,在攻下興慶府(西夏國都)密不發葬。最終西夏滅國,西夏人幾乎屠戮殆盡。

蒙古國滅大理軍隊有忽必烈統帥,忽必烈奪得汗位後,與公元1235年忽必烈率領10萬大軍,分兵三路進攻大理國。忽必烈採納姚樞等人的建議,改變了過去蒙古軍的屠城惡習,下了止殺之令,並派使者勸降大理王。大臣拒絕投降。

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殺,段智興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虜,大理國滅亡。至此,存續300餘年的段氏大理國宣告滅亡。此後,雲南以一個行政省的形式被納入元朝版圖。





話歷史談道理


西夏時降時叛,王室心思不定,兼職西夏常年對外征戰,民風彪悍,蒙古統治者有所忌憚,故而征服西夏之後幾近趕盡殺絕。

與西夏不同,大理國崇尚文治,武力不足,且侍上國恭順有加,投降蒙古之時天下既定,蒙古統治者為彰顯氣度,對大理國恩寬有加就不足為奇了。


曦予夕陽


西夏國王對蒙古多次降而復反,西夏多次對蒙古落井下石,更有傳聞成吉思汗死於西夏王妃之手,蒙古和西夏可謂苦大仇深,西夏中興城被蒙古屠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