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十一歲的小孩子來說,吃完飯連自己的碗都不洗是不是可以揍了?

城市下的農村女孩


現在的孩子不論窮富大部分都不做家務,父母的以身作則對孩子有影響,孩子接觸的社會對孩子影響也很大,我和老公我們是60後,都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家裡都不幹家務,有了自己的家慢慢都會幹家務,學會自立。我的孩子結婚以後我們基本不去他們家,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長大。


LM201057107


三十年前,我還未出嫁時,有一天看見父親烙的餅又軟又香,便跟父親說,我跟你學烙餅吧?

我以為父親會誇我長大了,知道幫父母幹活了,結果父親對我說,學它幹嘛,等你結婚了就都會了。

三十年過去了,我今天真的會做很多東西了,牛肉餅雞蛋餅千層餅糖餅,我都會。

所以,這兩天,我女兒放假回來有時看著我在廚房忙碌,想幫我分擔一下,我都會拒絕,她今年二十三歲,好像從來沒有幫我拖過地,做過飯,前幾天我上班,回來看見她吃完飯主動把碗洗乾淨我還誇她半天,其實她若不想洗放在水池裡,我也不會說什麼。

我這樣說,一定會有人說,孩子都是這麼被慣壞的,我也不否認。

我只是簡單的認為,洗衣服做飯洗碗擦地這樣的家務並沒什麼技術含量,不需要刻意為之,我的孩子十五歲之前什麼家務都沒做過,十五歲那年遠離家鄉異地求學且是最重要的高中三年,雖然父母都不在身邊,雖然學業繁重,但她也知道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鋪衣櫃,沒什麼做不好的,在大學寢室,她是最乾淨利索的一個,所以,做不做家務沒什麼必要上綱上線,主要是言傳身教告訴她,你可以不用做家務,但你必須有做家務的能力,有人替你做的時候你當然可以偷懶,沒人幫你的時候必須要學會要學會獨立,一個人不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乾淨整潔,這是為人處世基本素養。

我還簡單地認為,人這一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本來就已經很多了,如果在她以後的歲月我們不能保證她一定遇見那個溫柔以待的人,那麼在我們還以替她承擔的時候,就讓她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的事,不想做的事也不必勉為其難,所謂愛大概如此吧。


語曦若昕


看到這個問題,我深吸了一口氣,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童年,那個時候我們只負責了上學讀書,而父母承擔了全部家務活,雖然平時也會幫著父母包包餃子,買買菜什麼的,但是洗碗,打掃衛生並不是日常。


十一歲的我,正每天坐著長途班車,到十幾公里之外的市區上著學,中午跑姐姐的中學去蹭飯吃,吃完再走回小學去上學。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6點半上車,一直到晚上6點多才能到家。那時候的我,只知道讀書學習,現在想想父母要比我起的更早,我獨自在外的一天,他們要比我操更多的心。


時至今日,生活還是磨鍊我們。不用父母教,我們逐漸學會了獨立,學會了自己添置衣物,學會了週末到菜場轉轉給自己加兩個硬菜。


  • 我真正生活上獨立其實是到上大學後,因為遠離父母自己獨自和同學住宿在一個寢室。剛開始都沒有意識主動去做一些諸如天氣好要曬被子啊,茶杯有茶漬了要自己刷啊,換季衣物要提前取出吹曬啊,或者是搭蚊帳拆蚊帳這種瑣碎的事情。但是逐漸,我們在成長中學會了一切。


  • 就做飯這事是從有了孩子真正算是開始的。之前的做飯就是會炒個雞蛋,油炸花生米,做番茄炒蛋,黃瓜炒蛋,蒸米飯,下麵條。有了孩子後,從給孩子做輔食,各種魚肉,粥類,有澆頭的麵條,到各種營養高湯,發展到紅燒類的硬菜,一步步變成了熟手。


  • 開始有規律的整理家務,收拾打掃是從孩子上小學後才真正做的像點樣子。從前都是上班完全顧不上,週末才簡單洗曬,拖地的,到每週三次打掃,再到現在見不得一點髒就要動手收拾。



所以說,人是有個發展和成長的過程的。這個過程不單單是通過說教就能夠理解和自願接受。生活是個大染缸,它無私又無情的教會了我們越來越多的責任和技能。孩子不能體會到生活的來之不易,不理解洗碗的意義何在,或者沒有生活逼迫孩子要勤勞,因為家長已經事必躬親的都做完了。在這種前提下,孩子覺得一定要他洗碗就是上綱上線,所以會不情願。



教育的意義是讓孩子自願去做他覺得正確的事情。我曾經在一個暑假要求孩子每天負責洗早上的飯碗。真正孩子做的時候,她才知道飯桌上自己吐的那些菜葉子,撒的湯汁在收拾的時候是多麼令人難受,從那以後,每次吃飯她都會吐在一張餐巾紙上,吃完飯自己帶走扔掉。



從我的意願是不希望家長因為孩子不願意收拾碗筷就採用揍孩子的方式。試想,如果孩子將來在外面不願意做一件事情,但是因為對方強硬蠻橫揍了孩子,他就去做了你作為父母該如何想?所以還是要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接受。


【建議:】可以採取家人輪流的方式,或者分工負責的方式。比如一家三口輪流洗碗,或者平時爸爸媽媽洗碗,週末了孩子負責洗碗;比如今天媽媽做飯,爸爸負責收拾桌子和打掃飯桌下的垃圾,孩子負責洗碗擦灶臺。讓孩子通過輪流或者分工合作的方式,接觸每一項事情,他就會意識到飯後收拾其實也是不小的一項工程呢!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去培養。


泥鰍裡的香草


哎呦!你這算好的了!老家有個侄子,十歲了吃飯還是奶奶喂呦!!!打湯打飯奶奶一手包辦,就差奶奶幫孫子吞飯了!拉屎也要奶奶幫忙拖褲子,當然拉完也是奶奶擦。最噁心的是十年了沒刷過一次牙[淚奔]。老公一直叫侄子要學會刷牙,但人家奶奶一直護著說還小,還不會[淚奔][淚奔][淚奔]。吃的全是軟爛的食物,導致本該換牙的年齡牙齒只換了幾個,現在長了好幾個雙排牙,要多醜有多醜!當然洗澡也要奶奶的,奶奶不在家一個星期他可以一星期不洗澡!!!至於他爸媽為啥不管,我也不知道為啥不管!


咿咿呀呀二二三四


可不可以揍,先不忙回答,先就這個問題中所說的情況分析一下,請家長自己得出結論。

從這個問題所說的情況中至少可以讀出兩條信息:1.家長處理孩子問題存在簡單粗暴的傾向;2.家庭教育存在疏漏。下面一個一個談。

第一點:因為孩子飯後不洗碗,家長就要訴諸武力,這種處理方法也太簡單粗暴了。如果這樣的話,那頑皮的孩子還不得給揍個稀巴爛呀?我長這麼大還沒聽說誰家孩子因為沒洗碗捱揍呢。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懲戒教育(包括適度體罰)確實必不可少,但是要講求原則,要在重大問題上使用,而且也要慎重、適度、少用。濫用懲戒(體罰)是反教育的,對孩子心靈是極大傷害,所以適得其反。

第二點:十一歲的孩子飯後不洗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很明顯,說明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生活習慣的培養,這是家庭教育的疏漏。事實上,孩子犯的許多錯誤,都是緣於少教無知,所以如果深究原因的話,都可以追到家長身上。因此,家長髮現孩子哪點做得不好,應該先反省自己教育有無問題,如果已經三令五申了,孩子明知故犯,那必須懲戒,反之則應即時教育,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正是教育的良機。

綜上,家長應該可以自己得出要不要揍的結論了吧?





鄉村教育家


十一歲的孩子吃完飯不洗碗,這可能是普遍現象。光靠揍他一頓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應該是教育問題,家長對孩子從小就很寵慣,什麼事都捨不得讓他們自己去做,生怕把他們做傷了,而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這種什麼事都依賴別人的孩子,實際對他也是一種傷害。孩子總會長大的,他們不可能生活在父母身邊一輩了的,當他們成家後,是要單獨面對生活的,小兩口都是在嬌慣中長大的,生活瑣事一樣不會,他們的日子怎麼過?所以孩子從小就應該要求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是一些生活所事如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等一些家庭生活瑣事,使他們養成勤勞的習慣。千萬不能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必要他們做這些家務小事。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的表現。孩子被你培養成什麼事都不會做的書呆子,這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姜長永


雖然小孫子4歲啦,但我會讓他逐漸學習幹家務。

但是我感覺現在的城市家庭,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不會讓孩子幹家務,包括做飯刷碗洗衣掃地疊被。只要他好好學習就行。

孩子的情商最重要,不會做家務,不願做家務,家庭生活會幸福嗎?


九州之旅


11歲的孩子,吃完飯連自己的碗都不洗,可以揍。但是,揍之前,家長要搞清楚,揍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孩子捱揍後,有什麼效果?家長是應該讓孩子懂得,作為家裡一份子,要共同建設溫暖的家,同享受,同勞動,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勞動,不關心父母,就可以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但是這些觀念,需要家長在孩子懂事的時候,就慢慢植入,等到了11歲再引導,很多孩子表現出傲慢,牴觸的態度,揍一頓,疼一陣,口服心不服,洗碗的時候,故意或者無意摔碎碗,又是一場親子戰鬥,揍一頓的效果並不理想。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被父母,老人寵的太多,只要學習好,可以不洗碗,不洗衣服,甚至襪子,內衣都是大人代勞,這就產生了一批批冷漠,自私,不感恩,沒有幸福感的孩子。11歲的孩子吃完飯,不僅要洗自己的碗,還要洗全家人的碗,但不是每天都要這樣,可以和家人分工,也可以通過洗碗換取“報酬”,也可以用洗碗來“功過相抵”,也可以媽媽示弱,身體不適,讓孩子分擔洗碗,這樣更讓孩子能融入家庭,有存在感和責任感,比捱揍有效果[耶]



baby成長營


是在學校裡吃完飯不洗碗,還是在家裡吃完飯後不洗碗?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可以對小孩說,學校裡吃完飯,碗立即洗乾淨,如果不會洗爸媽可以教你,下次仍然不洗,爸媽也不會再幫你洗,第二天你就帶著髒碗去學校吃飯吧。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我想問你家平時是誰來洗碗,如果固定有人洗碗,那該誰洗碗就誰洗。假如你想讓小孩養成幹家務的習慣,可以考慮每週讓孩子洗一次全家人的碗,這樣或許更好。

小孩不洗碗就要揍他,我個人認為大可不必,關鍵看家長如何引導。




窗外的小豆豆


這是一個社會進步帶來的後果!別驚訝!不接受反駁!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是沒有道理的,建國初期每家有孩子若干,大的帶小的,哪裡有什麼爺爺奶奶追著餵飯的事!而現在幾歲開始孩子就是在呵護的暖房中成長,不懂得感恩,理解、尊重別人!所以11歲不知道做家務,還有28歲的巨嬰呢!打不是最理想的辦法!說教又不管用,其實想告訴你:用心去示範,去溝通。培養孩子不是寵物,所以用心分析,用愛感動,願社會,學校,父母更重視人的身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