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東晉版的曹操,然而為何最後留下的只剩罵名?

桓溫是東晉前期一個爭議性很大的人物,前期英武不凡,氣吞神州萬里,後期陰謀竊國,做盡奸雄之事。不過桓溫大將軍一生為人倒是敢做敢為,曾經對著幕僚們放言道,“本將軍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就該遺臭萬年”。反正就是不肯平平淡淡過一生就對了。

他是東晉版的曹操,然而為何最後留下的只剩罵名?

史書上的桓溫


(1)、忠臣的孝子

桓溫出身於名門,是東晉大忠臣桓彝的兒子。在晉官望風而降的時候,桓彝獨守孤城,最終死在叛軍之手。而桓溫為了給父報仇,等仇家江播死後,在江家有防備的情況下,還是一個人扮成弔客,殺掉江家三兄弟,正是魯迅口中說的“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

報仇之後,桓溫名震東晉朝野,正所謂是孤忠之後,絕世孝子,所以當時的東晉皇帝晉明帝將其招為乘龍快婿。有了忠臣孝子的美名,又是官二代,還做了當朝駙馬的桓溫,當官自然是坐火箭一般青雲直上。

桓溫23歲就當上了琅琊內史,被封為輔國將軍,正所謂春風得意。但是做官不是這個一代梟雄的目標,而是建功立業,桓溫大將軍志在收取關山五十州,所以在出任一方諸侯之後,目標就是復克神州。

(2)、赫赫戰功

桓溫是一個眼光獨到、很講究實事求是的人,很明白柿子要撿軟的捏。桓溫大將軍想要建功立業,最好下手的對象就是李氏成漢。桓溫大將軍就帶著晉軍一路殺到成都,三戰三捷,這位壯年大將最終滅掉了成漢。

當然攻克成都的戰役比較有戲劇性,本來成漢軍在主場面對遠道而來的晉軍捨命搏殺,箭矢一度射到大將軍桓溫馬前,東晉參軍龔護被漢軍當場斬殺,東晉的諸位將軍都心有退意,打算擊鼓鳴金,先跑再說。但是沒想到敲鼓的犯了錯,直接擊鼓,在戰場上這是進攻之號,晉軍雖然懼怕,但是還是一個個衝上去廝殺,一下子戰局就逆轉了。最終攻克成都,讓李家君主束手就擒。

他是東晉版的曹操,然而為何最後留下的只剩罵名?

桓溫一度是戰無不勝的戰神


在立完攻陷成漢的大功之後,東晉朝廷還是深知功高震主這個道理,直接將桓溫雪藏。但是問題是東晉的其他人都沒有這個水平,導致東晉對外戰爭一直失敗,導致最後軍權還是落到了桓溫手中。

桓溫就開啟了三次北伐事業,一伐前秦,二伐姚襄,三伐前燕。在第一次伐前秦的戰爭中,桓溫一路進軍到長安之東,屯軍灞上,也就是西漢周亞夫細柳營見漢文帝的地方。這已經是五胡之亂以後,晉軍第一次重返長安。當地的父老看見南來的晉軍不禁淚流,大嘆道,“今日復見官軍”。因為五胡政權變動頻繁,並沒有晉政權這麼穩定,長安城頭變幻大王旗,讓當時的長安居民痛苦不已。


他是東晉版的曹操,然而為何最後留下的只剩罵名?

長安城


雖然好不容易能夠逼近長安,但是前秦早就料到桓溫軍中糧草肯定是匱乏的,所以避開桓溫的鋒芒,搶收稻子。畢竟古代打仗很多時候就是打後勤,晉軍因為糧草不濟,雖然都快能看見長安城了,但是還是隻能南撤。

在第二次伐姚襄之戰,是桓溫大將軍的又一個巔峰之作。東晉軍在洛陽城附近打敗羌族首領姚襄,收復西晉故都洛陽城,可以說是不世功勳,這使得桓溫在東晉朝廷的威望達到了最巔峰。

但是到了巔峰往往就是下降的時候,桓溫將軍也就迎來了他人生的滑鐵盧之役,那就三伐前燕。前燕之中有一個戰神級別的人物慕容垂,這個人是個十足的戰將,哪怕後來投奔前秦也被王猛看出是一個絕世猛人,一度嘗試用金刀計誅殺之。

原本戰無不克的桓溫遇上了慕容垂,在枋頭遭遇了不勝,後來晉軍軍糧耗盡,在敗退的路上被慕容垂所襲擊,被燕軍斬首三萬,遭遇生涯大敗。

(3)、篡位不成

雖然三次北伐都沒有能做到實質性的大突破,但是通過組織對外戰爭,桓溫大將軍已經在軍政上徹底成為東晉朝廷的實際統治者。在這個時候,曾經悲嘆“神州陸沉”,說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一代忠臣勇將,也開始蛻化成一個志在篡位的梟雄。

因為在和前燕的戰爭中失敗,桓溫將罪名全部扣在壽春的袁真頭上,導致後者直接叛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桓溫直接帶兵將袁氏掃清,通過武力直接威懾那些朝廷中政敵,證明桓溫的實力確實可以橫掃東晉。

但是這樣還是不夠,為了給自己再增加一點權威,桓溫的謀士出了一個主意,勸這位梟雄行伊尹、霍光之事,也就是通過廢立皇帝這件事來確立自己的定位。於是桓溫又將司馬奕廢了,立司馬昱為帝。

自此東晉群臣無不敢忤逆桓溫,連當時的豪門王氏和謝安見到這個權傾東晉的大將軍都戰戰兢兢。特別是當時的大名士謝安(後來淝水之戰的東晉指揮官),見到桓溫直接行君臣之禮。讓人不禁感嘆一代忠臣之後,舉世聞名的大孝子桓溫竟然慢慢有變成叛臣的趨勢。

他是東晉版的曹操,然而為何最後留下的只剩罵名?


但是桓溫這個時候已經年老體衰,一直上表叫朝廷給他封王,加九錫。正所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都知道他是想做第二個曹操。對此,謝安、王坦之知道這個梟雄時日無多,就決心拖死他。最終到桓溫身死的那天,這位大權臣也沒等到來加九錫的皇命。

不過桓溫雖然死了,但是桓家想窺竊神器的野心還是存在的。最終桓溫的兒子桓玄自立為帝,建立桓楚國,追尊其父親桓溫為桓國宣武皇帝。但是顯然桓溫在的時候並沒有做到當初曹操的權勢,而桓玄也沒有曹丕、司馬炎的水平,所以桓玄的桓楚最終被東晉迅速平定,而桓氏一族遭遇族誅。

桓溫歷經榮辱,見慣了大場面,不知道生前預料到了桓家的覆滅沒有。不過桓溫的所作所為確實稱得上一代梟雄,不過沒做到流芳百世,也沒做到遺臭萬年,只是作為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留供後世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