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主義者是不是都是失敗者?

燚葳日記


不論是戰爭時期,或者國家有難的時期,悲觀主義者是最危險的人,如不及時調整心態,有可能滑向投降路線去,或者憂鬱症!





藍天南海


尼采開始也是比較傾向於悲觀主義的,但他與其他人不同。其他悲觀主義的哲學家一直都沉浸在他們得出的人生無意義、人生的悲劇上了。而他卻不甘於這種結論,努力往好的方面想,去探索人生意義。最後強烈地抨擊悲觀主義。中文材料裡大多把他描述成一個悲觀主義者,以及所謂的強力悲觀主義,但是在德語材料裡也有不少對他反悲觀反教條,甚至是所謂的極端的樂天(radikale Lebensbejahung)的描寫。

如果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讚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裡行間並不證明什麼,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藉邏輯推理而是憑藉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髮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而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唯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闢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共鳴。


愛擼鐵的漢子


不完全是,悲觀主義者通俗來說,就是凡事考慮周全,往壞處想得多些,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多想也未必是不好。

如一個人深夜未歸,就會想到會有危險,提醒tα注意安全,這樣的人反而能給身邊粗心大意的人以善意提示,對周圍的人也有所幫助,就不算失敗者。



勤兒28


悲觀主義者並不是完全的失敗者!只不過對某個人、某件錯誤的事情看不慣了!提出個人意見又沒有人聽!和認真貫徹執行!久而久之,心恢意冷了!心寒失望了!……


正言義為先吳愛四


我不這麼認為。

悲觀主義者相對而言不容易取得成功,但不一定都是失敗者。定義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可以有很多,而悲觀只是其中心態的一種。

記得木心先生有句詩:“說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

在詩意的世界,悲觀可以是一種情懷。

但是現實中,過於悲觀不利於個人成長。

現實中往往存在“吸引力法則”,正念吸引來的,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或事。

悲觀主義者或許更能認清現實,預見未來的風險及挑戰。如能正面看待這些困難,做好當下重要的事情,也會為自己贏得機遇。

畢竟,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沒有人可以樂觀到沒心沒肺。

適度的悲觀使人保持清醒,繼而迎難而上。

我們能做的,就是手邊清晰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於能做的,和擁有的事情上。未來也會漸漸明朗。


驛路筆記


回答此題之前講一個故事 以前在沙漠裡的運輸基本都靠駱駝 為了裝東西讓駱駝坐下 裝了很多而且上面蓋了一塊布然後讓它起來駱駝怎麼也不起來 這時把蓋了的布拿下來叫它起來駱駝就起來了

悲觀和樂觀的心態結果一定會不一樣 不能說全部大多數的情景悲觀主義者遇到困難失敗的概率比較高。


用戶1527011279045


不對,

悲觀主義者是一種態度。

但是失敗者是一種結果。


網絡閒人陽


不是!有信仰的人!不會是失敗者!


用戶9830711416220


悲觀主義有時對事情的看法容易影響一個人的心態,可是悲觀主義的人並不都是失敗者,相反,對某些特殊的事情如沒有遠慮就必有近憂,只是要注意對事情所擔心的程度,如果某人對某件事情過分的擔心,就能影響他付出的努力程度。


u峽嘉嘉的笑靨如花


不是。

樂觀主義者發明了飛機,悲觀主義者發明了降落傘。

我們不能說發明飛機的是成功者,發明降落傘的不是,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