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有正的總是有反的?比如有導彈就有反導彈?

用戶5336935308504


導彈與反導彈的存在算什麼呀,據說還有物質與反物質的存在呢。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事物的正反面是體現事物客觀存在的形式,同時正因事物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才能體現出事物的平衡發展關係。

如果事物相生相剋的關係被打破,那麼維持事物平衡發展的生態鏈就中斷了,造成的結果就是事物將以不可控的形式發展,最後走向極端。

比如說太陽,似乎沒有什麼事物能夠遏制它的可控核聚變,因此太陽將在50億年後已將白矮星的形式走向極端,最終導致整個太陽系的消亡。

目前我們認知範圍內的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同樣如此,就像題主在提問中例舉的導彈與反導彈。

這裡所說的導彈泛指可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而反導彈則指的是可以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反導系統,比如說美國的TMD反導系統(網友俗稱“特麼滴”系統)、我國的CTMD反導系統等等(俗稱“操特麼滴”)。

假設世間沒有可以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反導彈”的存在,那麼人類為了維持核生態的平衡,勢必竭盡全力促進洲際彈道導彈技術和數量以極端的形式發展,當發展程度到達臨界點時核戰爭就會爆發,而人類世界將會在核戰爭中消亡。

事物的正面與反面是我們所認知的宏觀世界當中保持生態鏈平衡發展的因素,任何一種以正面形態或反面形態單獨出現的事物都會以極端的形式朝著最惡劣的方向發展,我們從以下幾點來論證。

▼下圖為2013年出現在我國西北天空的神秘異象,據悉這是我國CTMD“操特麼滴”反導系統發射攔截彈實施中段攔截反導實驗留下的導彈飛行軌跡。

常規武器保持生態鏈平衡發展的形式

我們以槍械來例舉說明常規武器保持生態鏈平衡發展的形式:槍械是火藥技術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歷史上造成殺傷最多的戰爭工具。

如果把槍械技術比做正面,那麼它的反面就是防彈技術,防彈技術將永遠伴隨槍械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就是防彈衣。

槍械產生殺傷力的部分叫做子彈,自槍械誕生以來,如何防禦子彈對人體的殺傷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這就意味著在防彈衣發明之前,槍械的殺傷力不受遏制,故此產生了極端的後果。

而這種極端後果的典型體現就是以馬克沁機槍為代表的自動武器在戰爭中的應用。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與蘇魯士人的戰爭中。

在一天的戰鬥中,一支兵力為50餘人的英國步兵部隊(一個加強排的兵力)打退了總兵力為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數十次衝鋒(步兵與騎兵)。

英軍能以弱勢兵力戰勝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多軍的原因便是他們裝備了馬克沁機槍!

英軍在防守陣地上佈置了由4挺馬克沁機槍為核心的交叉火力網,當多軍開始以騎兵為先導,步兵壓陣的密集隊形向英軍陣地衝鋒時,英軍陣地用馬克沁機槍實施掃射,結果就是多軍在兩個小時之內便陣亡3000多人。

斗轉星移到了21世紀,人類的防彈技術已經十分先進,作戰中士兵因槍擊而傷亡的概率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

以伊拉克戰爭為例,從2003年3月20日開戰到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為止,一共陣亡4497人,其中11.4%死於各類事故(包括墜機、翻車等交通事故);57%死於各類爆炸(地雷、炮彈、IED等,其中IED佔比最高);30.7%死於槍擊;0.9%死於疾病。

可見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陣亡人數僅為越南戰爭的8.15%(越南戰爭陣亡5.6萬人),其中被槍械射擊致死的人數只佔三成,足以說明防彈衣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士兵的傷亡,做為正面的槍械與反面的防彈技術得到了平衡發展。

▼下圖為1932年英國人進行的防彈衣實驗,防彈技術的發展大大減少了士兵在戰爭中的傷亡,同時防彈技術與槍械技術的發展體現了“相生相剋”的正反面平衡發展。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保持生態鏈平衡發展的形式

我們以核武器來例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保持生態鏈平衡發展的形式:核武器是人類戰爭中殺傷效率最高的戰爭工具,比如二戰後期的廣島原子彈,一顆爆炸當量僅為1.5萬噸的原子彈在爆炸瞬間就能殺傷6萬餘人。

原子彈自1945年問世到如今只有區區75年的時間,說明人類對核技術的掌握程度還處於非常原始的階段,相當於人類掌握燧發槍技術階段的水平,因此就目前而言,人類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像防彈衣抵擋子彈那樣抵擋得了核武器的攻擊。

這就意味著人類沒有遏制核武器威力的手段,核武器將會以極端的形式發展下去,核武器極端發展的產物就是氫彈,人類曾經制造過爆炸當量為1億噸的氫彈,即大家所熟知的蘇聯“沙皇炸彈”。

而代表核武器極端發展的事件則是1962年美、蘇之間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在持續13天的危機當中,人類數度瀕臨核戰爭,同時也是人類瀕臨滅絕最近的一次。

如果把核武器比作正面,那麼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尚無相對應的反面物體出現,也就是說盡管當前人類的核武器發展暫時受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限制,但是所謂“條約”本質上代表的只是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的變數是非常高的,恐怕只有人類掌握了威力超過核武器的某種技術時才能真正實現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生態鏈平衡發展。

▼下圖為前蘇聯АН602型氫彈,它的設計當量為1億噸,是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因此得到一個“沙皇炸彈”的外號,如果核武器生態鏈得不到平衡發展,那麼人類有可能造出爆炸當量為10億噸甚至100億噸的核武器,極端到不敢想象。

宏觀世界保持生態鏈平衡發展的形式

我們的世界是由客觀存在的事物構成,而構成這些事物的形式就是物質,假設物質是正面的,那麼有沒有相對應的反面物質的存在以維持宏觀世界生態鏈的平衡發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反物質。

所謂反物質就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就好比我們在照鏡子時看到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反狀態”,當然了,這裡所說的“反狀態”是由光線反射造成的,而不是物理學上的反狀態。

如何更直觀地理解反物質呢?簡單來說正常物質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質全部都相反的物質就是反物質,比如說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則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組成,其中包括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以及許多電子組成的電子雲 。

而反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相對於正物質而言都是反的,即反質子和反中子組成,當正物質與反物質會和時就會發生湮滅現象,湮滅過程中雙方以釋放大量能量的形式消失(看來“塵歸塵,土歸土”的咒語竟然是真的)。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遇到了一個反狀態的自己,當這個人用手碰到了反狀態的自己時就會發生湮滅,這個人和反狀態的自己都會在釋放巨大能量以後消失得無影無蹤,連一點灰灰都不會剩下,就與1+(-1)=0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人類掌握了利用反物質的技術,那麼是不是可以用反物質與正物質會和發生湮滅的原理來遏制核武器的威力,使其成為“反核武器”工具,從而促使核武器像槍械與防彈衣那樣實現平衡的生態鏈發展形式呢?

很顯然,反物質完全可以起到遏制核武器的威力,但是誰又敢保證威力比核武器更巨大的反物質不會被人類用於武器研發呢?屆時又該拿什麼來遏制反物質武器呢?看來這些問題會一直伴隨這人類的發展,恐怕到人類徹底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時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下圖為人們通過藝術手段刻畫出來的反物質的形象,它被放置於磁懸浮瓶中,一旦磁場消失,瓶中的那一點反物質在發生湮滅時足以使一箇中型城市全部消失,無影無蹤的那種消失!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有正的總是有反的”體現的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頗有“相生相剋”的道理在裡面,就像五行八卦中水克火、火克木、木克土一樣,事物在相生相剋中才能維持平衡發展,單方面發展的事物會造成極端後果。

第二、人類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的存在形式也有正狀態和反狀態,當正狀態物質與反狀態物質會和時一切人類世界的事物都會發生湮滅,就像算式1+(-1)=0一樣;當正面與反面無法維持平衡時事物就會朝著極端的方向發展,就像算式-1+(-1)=-2一樣;當正面與反面維持著絕對的平衡時就相當於1+(-1)=0,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意義了,所以人類的發展形式始終要保持著2-(-1)=3負負得正的中庸和諧之道。

▼下圖為歐洲強子對撞機,我國計劃在首都建設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撞機來研究前沿物理,其中就包括對反物質的研究,但是在論證階段遭到了部分頂級物理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國家投資幾千個億來建造強子對撞機在短期內是不會得到回報的,而極力推進該計劃的科學家則認為我們應當趁現在還花得起這點錢,抓緊前沿物理的研究,有些東西不一定要用,但是必須要有,畢竟手中無劍與有劍不用是兩回事,其實研究物理的強子對撞機本身以及對強子對撞機建設項目的爭論也體現了事物的正反面發展形式。


兵器知識譜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矛是十八萬年前就已經被髮明出來了,當時尼安德特人用削尖的木棍來殺猛獁。矛的對立面是盾。最早就沒有盾這個東西的,當一個尼安德特人用矛刺你的時候,你順手拿起身邊的木板一擋,護住自己命門,又順手抄起身邊的一個青銅長條刺他,他死了!你非常聰明,把木板升級為鐵板,形狀也進行了優化,你就發明的盾!長的青銅條了,就是別人之前發明的青銅劍了!!

懂了吧


只釣東風


唯物辯證,自然規律就是這樣的。有正確的就有錯誤的。有反面的就有正面的。有矛就有盾,有長就有短。

有天就有地。日月輪迴四季更替,黑白分明。

人類的發展也是這樣的。有男就有女,繁衍生息,生相依,死離別。動物世界生物鏈的規律也是這樣的,一物降一物,保持大自然的平衡發展。

戰爭也是這樣的,有勝利就有失敗。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的


奇石旅遊


世間萬物皆是如此,陰陽相伴,正反並存,得失於共,裡外相隨,愛恨交織,武器裝備也是一個物質,是戰爭的產物,自然也會有矛盾共生共存,相生相剋的特徵。矛盾共存,相生相剋是武器裝備發展的客觀規律,有矛必然會有盾。


矛盾共生:一款武器的的誕生是作戰的需要,例如,坦克的誕生起到了移動碉堡的作用,但隨後就開始想法打坦克,炸藥包、火箭筒、導坦克導彈等等的武器就出來了。坦克依靠裝甲防護獲得戰場生存,隨著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坦克的裝甲也在發生變化,從早期的鍋爐用鋼板,發展到了加入鎳、錳等金屬元素的特種鋼板,表面滲碳淬火硬化裝甲,鑄造裝甲,而且厚度從10毫米一直在增加。但坦克裝甲總不能無限的依靠增加厚度,所以,有了複合裝甲,間隙裝甲,使裝甲防護能力超過了均質裝甲的厚度。坦克之所以取得了裝甲防護技術的突破,功勞正是反坦克武器,坦克被反坦克武器一步步逼著進步,所以,矛盾共生就在於此。



矛盾相剋:武器裝備的發展正是來源於武器相剋,這種矛盾較量也是促進武器發展的動力,例如,導彈的出現改變了彈藥打擊武器的傳統模式,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導彈武器最大的意義是射程的增加,可以改變導彈,克服了傳統的火藥武器依靠火炮大擊目標的模式。導彈的出現也是矛盾對抗的產物,自然也會伴隨反導彈武器的出現,這是一個定律,果不其然,導彈出現後,反制措施也出現了,例如,電子干擾,武器對抗,就連洲際彈道導彈都有反導措施,空空導彈也面臨著干擾的技術反制措施,這也符合有矛必有盾的客觀規律。



武器裝備的矛盾較量中,矛越來越鋒利,而盾越來越強勢,總體而言,盾強於矛:矛盾是武器裝備相生相剋的結合體,沒有單獨存在的矛。先有矛,後有盾,坦克、導彈就是矛,反坦克武器,反導彈武器就是盾。矛的出現催生了盾的出現,盾的出現促進了矛的發展。如此一來,再鋒利的矛,雖然能夠利用時間優勢先行一步,也只能是短期的領先優勢。從矛盾相剋的規律來看,盾始終是強於矛的,這也是促進矛不斷前進的動力所在,如果沒有了盾,矛也不會有進步。


任何的武器裝備都是矛盾共生共伴,相生相剋,只所以盾的發展後來居上,是盾的研發更加多樣化,也更加容易,盾我更加節省資金。例如,反彈道導彈技術雖然目前不成熟,落後於彈道導彈這個矛,但反導武器的研發領域更廣,導彈、激光等等手段更多。潛艇技術目前是處於領先於反潛技術的,但反潛手段更多,領先也是暫時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對抗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所以,武器裝備矛盾對抗會伴隨任何一款武器裝備的出現,沒有攻不克的武器,決定矛盾孰強孰弱的是時間。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探討!歡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這個問題就是矛與盾的問題,人為的問題,自然法則的定律,

人與人,國與國,都逃不過競爭規律,起碼目前是這樣,

國與國之間的武器競爭就可見一斑。

再說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

人類已征服了地球上所有的有型動物,但仍然不能稱為地球的霸主,因為微生物病毒不同意,

每當人類戰勝一種病毒,就要面對另一種新型病毒的進攻,你有抗生素殺死一代,病毒可以變異來對抗,病毒用無形的戰爭對付人類,

你來我往週而復始,人類焦頭爛額的頻繁應付,

儘管病毒微不可見,但是病毒也是生命的一種形態,

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就是永久的戰爭,沒有贏家,

自然界充滿了矛盾,

矛盾無處不在。


嚮往大山的人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

這就是矛盾對立性的表現。

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就是由於矛盾的普遍性。

才使世界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

矛盾既是挑戰,更是人生機遇。

敢於接受挑戰,善於把握機遇。

你就是生活的強者。

你就有幸福的人生!


用戶6847299897799


從人類有戰爭起,就有了進攻與防禦的武器。有了進攻的槍刀矛,就有了防禦的甲盔盾。戰爭到了現代,就有了飛機和防空洞。既使有了導彈,也就有了雷達和攔截彈。

戰爭就是進攻和防禦互相轉換的過程,永遠也沒有一勞永逸的終結彈,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霸佔全世界,誰敢憑核武一統天下,任何核武國反其道而行之,都是毀滅性的災難。

相互牽制才能保證了世界和平。


夏雨風


武器研發都有針對性發敵人的優點找到自己的缺點不斷改進使缺點變成優點比敵人更先進一


62878664446


這就是中國古人發明的陰陽論,什麼事物都由陰陽兩個面組成,所以有正就有反,有高就有矮,有大就有小,有人就有鬼等等,於是乎,陰陽乃萬事萬物之總則也。


泥水勞人1


你說的其它地方,在咱們神奇過度沒有反的,只有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