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為何離開武漢大學?

小離Olina


在我們高校圈內,選擇辭職離開前往自己所期待的高校任職,或者從事其他行業的大學教師(教授)比比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大學的著名教授辭職,到另外一所高校任職,或者選擇從事與大學教授相關或者不相關的職業。

易中天,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內知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曾經在《百家講壇》欄目中,以淵博的知識與風趣幽默的講解方式,贏得了文學愛好者、史學愛好者及廣大觀眾的喜愛。從1988年-2014年,他總共出版了34部文學作品,在2005-2012年期間,參與了《百家講壇》節目的部分錄制,可以說易中天通過其文學作品及在影視行業中的發展,為其積累了不少粉絲,也收穫了自己在教師以外的更大成功。在2015年他已正式宣佈退休。

其實,易中天在去廈門大學任教之前,在1992年以前,他曾經在武漢大學任教11年,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而選擇離開了武漢大學,前往廈門大學任教。我們雖然不清楚其選擇離開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從教師選擇辭職的原因,無非就是職稱評定、待遇、教學環境等。

根據網絡公開報道,易中天當年在武漢大學的教學還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每次他的課都會引來不少學生前來聽課,甚至部分理科生都願意來聽的文學、史學課,而且幾乎他的課很少有人會選擇逃課,偌大的教室裡擠滿了學生,連窗臺上走廊上都是黑壓壓的人,畢竟他風趣的講課方式、縱橫捭闔的知識體系,為他能贏得學生的歡迎奠定了基礎。

說到他當年離開武漢大學前往廈門大學的原因,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的劉道玉,在他卸任後曾經回憶道,易中天當年在武漢大學的教學生涯並不太好,因為他的課太受歡迎,而且他的資歷與職稱等都比較淺(低),在這樣的對比下就顯得部分教授沒有什麼水平,因此部分部分正人君子老學究什麼的甚至合謀取消了他的授課權,從此他開始在武漢大學受到排擠。

當然,易中天先生當年選擇離開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正教授評定問題。以當時職稱評定規定及武漢大學對於正教授的評定資格來看,易中天教授已然達到了正教授評定的資格,而在他多次申請評定正教授時,多次因為自己的學歷而被拒絕,同時看到教學能力或者教學成績,還不如自己的大學教師都已經成為正教授,甚至與自己在職稱評定上的距離越來越遠,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選擇了辭職離開。

後來,易中天教授在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採訪時,被問到自己當時為什麼會離開武漢大學?他的回答是武漢的天氣讓自己有些不適應。這樣的回答卻是聽巧妙,這種藉口也讓人感覺挺合理。但是我們從他的回答中也不是不能看出,武漢的“天氣”並不僅僅是指自然天氣,應該還會有當時的“學術天氣”“職稱天氣”等,在那樣壓抑的天氣環境下,鬱郁不得志的易中天選擇離開也是遲早的事情。

說到職稱評定或者職場排擠,在國內的高校教師職業發展中,這種問題的確存在,而且在部分高校甚至儼然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這樣的學術環境或者職業發展環境下,有能力但是沒有“融入校園生存法則”的大學教師很難在其中生存或者取得較大的成績,這也是為什麼好多有才能的大學生出國深造後,不願意回國到高校任職或者到科研機構搞科研的重要因素,也限制了部分人才在教學或者科研領域中能力的發揮。


東愛雨小公


易中天離開武漢大學,是性格使然。

一、易中天有才學而高傲,不太討人喜歡。他的同學這樣評價他“易中天極其聰明,但是人很高傲,不太討人喜歡。如果你肚子裡沒有貨,他就會看不起你,有時候,一句話頂死你”,他說“有一次在我家裡,有個學馬哲專業的小年輕和我聊天,說他也對美學有興趣,想研究美學。易中天在一邊聽見了,當面就對這個小年輕說:‘就你?還想研究美學’?”

在武漢大學當了老師以後,易中天的這種鋒芒也時常顯現。二十年前,易中天在武漢大學講課的場面火爆程度,絲毫不亞於他在央視百家講壇《品三國》。他的兩門公選課,《文心雕龍》和《中西比較美學》,300人的課堂座無虛席,連過道里都擺滿了小凳子,窗戶上趴滿了沒搶上位置的小腦袋。儘管場場爆滿,不缺聽眾。但是如果有學生遲到,還是會遭到他狠狠地批評。

二、最受學生歡迎,公然看不上領導前途渺茫

易中天武大研究生畢業,哪裡來哪裡去,回到新疆建設兵團。當時的校長劉道玉思想開明,賞識重用人才,經過教育部特批,才將易中天要回武漢大學留校。劉校長在的時候,武漢大學的學術氛圍是自由開放的。但後來被迫下臺,易中天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他的張揚個性,不屑於屈從不學無術的領導,使他處處受排擠,過著窮苦日子。住是30平老樓蝸居,連給寶貝女兒擺一張床的地方都沒有,只好託付給在另一所大學教書的老父母寄養;買不起一包一塊錢的煙,而不得不戒菸。因此潔身而退,以不合作的頑固姿態成為“永遠的副教授”,也就不稀奇了。

三,重情重義性情中人,如今也會口下留情

易中天成名之日,仍然對外稱自己是武大人,身上流的是武大的傳統血脈。受到劉道玉校長的知遇之恩,他的心願是準備奉獻武大直到老死的。

多年後他回到武漢,特地去看望老校長劉道玉,此時的劉老已經去職多年,過去的老部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只為若干年前的一段知遇之恩,他仍然不敢忘。

易中天最後離開武大,是“不懂做人”後的迫不得已。在福建廈大,他得以在南國開出人生的“第二春”。這也是他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在聲望鼎盛之時,易中天多次被追問為什麼要離開武漢這一話題,他的回答總是:武漢太熱了,想找個氣候宜人的地方養老。

品透人心、洞悉人性的易中天,不再心直口快,而是從容不迫,滴水不露:“武漢的天氣不好,是實際情況,冬冷夏熱。但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武漢人民依然創造了美好的事業,這難道不更值得尊敬麼?”如此回答,真是聰明。

歲月的磨礪,讓鋒芒畢露的易中天也學會了口下留情了。哈哈!


愛看布克


就武漢大學的學術水平和學術氛圍而言,在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初的全中國,還是位列前矛,遠遠高於廈大的。說實話,我本人於當時正在武漢讀書(華工進修和讀函授)或在附近搞技術服務,常到武大和兄處蹭食堂,對易中天老師有所瞭解。劉道玉校長講得很客觀,天氣絕不是生於長沙長於武漢的先生所要改換門庭的原因。而是那裡的教授資格實在是太老太有成果了。易先生作為非本科生被格錄為研究生己是學校改革的重大成果,絕對是不拘一格選人材,走在教改前列。作為學生留校,聘為講師是資歷使然,高聘為系副主任,繼爾聘為副教授,可以說是完全高於當時的規定的。至於他個人的學木成果與說書沒有任何聯繫。然而,改革開放,鼓勵人才流動,易先生佔天時人和。自古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廈大也是中國的高校,易先生為何不能受聘而高就呢?況且,若是他真在武大專心做學問,恐怕不會為名利而去追求什麼講堂,說不定早已搞出實在的學術成果了。


任有新2


說起易中天,有書君馬上想到當年那個在百家講壇叱吒風雲,大講特講《易中天品三國》的大文豪。

那形象生動的演講風格,幽默風趣的演講語言,實在叫有書君對這個五十多歲的人欽佩不已。

易中天從1981年到1992年任職武漢大學的副教授,後來卻在1992年離開武漢大學,另謀高就,去了廈門大學了。為什麼易中天會離開武漢大學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易中天追求更好的前程,所以他選擇離開武漢大學。

有句老話說得好,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十年,跳過大學本科直接考取武漢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的易中天,運用他良好的教學風格吸引了大批學生前往聽課。但凡他的課程,座無虛席。

能夠跨越本科的防線,考取研究生已經彰顯易中天才華出眾,更何況自己的課程又頗受好評,這更是他能夠升職加薪的王牌。

所以,按照常理,易中天評級教授是指日可待。

然而,因他沒有本科學歷的特殊研究生身份,使得每次評級教授時都黯然落選。

即便他才華橫溢,仍然敵不過武漢大學的嚴明章法。

直到最後,忍無可忍的易中天一紙辭職信遞到學校,學校這才勉強給了他副教授的職稱。

然而,易中天終非池中之物,能力出眾的他又豈是區區副教授能夠困住的呢?

論實力,副教授的他早不知甩同校教授幾條街了。

所以,易中天完全有實力去更好的地方發展。

深思熟慮之下,易中天離開了武漢大學,去了廈門大學。

令人諷刺的是,易中天去廈門大學不久,就因良好的教學質量和高超的學術能力被破格提升為教授了。

所以呢,有書君認為,易中天就是塊被武漢大學耽誤的金子,直到去了廈門大學,才熠熠生輝。

易中天在武漢大學發展嚴重受阻,深感委屈,才決定離開武漢大學。

二、武漢大學限制了易中天才能的發揮。

誠然,易中天在武漢大學授課受到學生的廣大歡迎。然而,武漢大學這個平臺授予易中天的,也只是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的掌聲。

易中天除了公開講課,發表論文,也再無輝煌“戰績”。可以說,當時的易中天也只是聞名武大。

而他去了廈門大學之後,參加了名噪一時的央視節目《百家講壇》,便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中國人都知道了將一個充滿暴力血腥的三國都能講得繪聲繪色,生動幽默的易中天。

此時的易中天,真是人如其名,如日中天。

而這,除了易中天自己的雄厚實力,還有廈門大學的知遇之恩。如若不是廈門大學敞開胸懷,讓易中天徜徉在文學的世界,他又怎能在《百家講壇》一展雄風呢?

所以,易中天離開武漢大學,走進廈門大學,徹底解放了自己事業上的束縛,從而讓自己的事業再攀高峰。從這個層面來講,易中天的選擇是正確的。

易中天因為在武漢大學才能受限,所以選擇了離開。

三、武漢的夏天炎熱難當,易中天難以忍受。

其實,論實力,武漢大學本不在廈門大學之下。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武漢大學位於有著“火爐城市”之稱的武漢。

武漢的夏天就像頑固不化的老頭,不到四十度,絕不罷休。特別是全國有名的“秋老虎”的到來,那更是熱得讓人生無可戀。

炙熱的空氣,讓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有書君都難受得只想回家找媽媽了,更何況年近五旬的易中天了。

加之,易中天的夫人隨著年歲的增長,病痛逐漸顯露,武漢也確實不是個休閒養病的理想之地。

反觀廈門大學,不僅靠近鼓浪嶼這樣優美的旅遊勝地,還能長年吹到輕柔的海風,呼吸新鮮的空氣,那臨島聽風的美妙,武漢大學只能望塵莫及。

如此一來,易中天選擇“移民”廈門大學,也有彰可循了。

易中天因武漢天氣太熱,不利身體健康,所以選擇離開武漢大學,去了風景優美的廈門大學。

說實話,如果沒有易中天離開武漢大學,也許這輩子都只是寂寂無名,蹉跎一生,而我們終其一生,也大概聽不到如此精彩的易中天式的演講了!所以,有書君相信,廣大人民群眾應該都會感謝武漢大學的不留之恩的吧!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員工出走不外乎幾點。升職無望、工作受到不平等待遇、與同事關係不和。這些問題可以適用於所有的行業,當然也包括學校這個特殊的行業。

對於易中天的出走,武漢大學損失了一名人才,對於易中天來說,也是極其不願意的。因為他對於武漢大學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這裡是他人生的起點,他也在這裡執教數十年,更重要的是這裡有他的恩師。易中天以他恩師的名字捐資設立獎學金,以此來報答他恩師的恩情。

易中天自稱他是武大的兒子,武大是他的母親,足以看出他對武大的感情。可最後他還是離開了他的母親,遠走廈門,其中的原因易中天曾在公眾面前說過是因為“他不喜歡武漢的天氣,相比武漢,他更喜歡廈門的天氣”。大家要知道,易中天在武漢十幾年了,如果不喜歡武漢的天氣,早在幾年前應該就跑了,為何十幾年以後才以此藉口離開?

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曾向記者坦言易中天離開武漢大學的深層原因。一是在學術稱職上壓了他,他直到1991年才提升副教授,而與他情況相同且成果不如他的人,卻提升了教授;二是在學術思想上受到了壓抑。鑑於此,對於中天的離開,我是支持的,儘管我為他留校花費了心血。

不難看出易中天的出走是因為在武漢不被重視,被他人所欺壓。儘管易中天十分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課堂節節爆滿,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遭人嫉妒,受人排斥。易中天不是第一次要出走武漢大學,第一次提出時,武大為了挽留他,給他從講師升到了副教授,算是把他給留下來了。如果易中天不提出要走,恐怕這個副教授也拿不到了。

副教授自然也沒有辦法讓易中天安穩下來,因為他在這裡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儘管武漢大學是他的母親,但是兒子長大了總會離開母親的。1992年易中天去到了廈門大學,擔任藝術研究所所長,並很快的晉升為教授。在廈門大學,易中天得到了他應得的東西,也讓他重新的規劃了自己的方向,為此後走上百家講壇的道路埋下了伏筆。


大三老學長


因為武大有許多非常牛逼的教授,非常有實力的默默無聞的著名教授,所以靠耍嘴皮子的易中天在武大就混不下去的,離開武大是老易聰明的選擇。


七大湖八大洋


易中天以“天氣太熱”作為離開武大的理由,實際是不想說武大的壞話,給母校留面子。


空客787


易中天在武大時,給學生上課學生很愛聽,反晌很好。但是評副教授教授,需要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若干,易中天始終達不到發期刊界限。同期武大人才濟濟,號稱有四大金剛,八大羅漢,十三張半名嘴。易中天就是十三張半名嘴中的半張名嘴,為了自身發展就去了廈大。


足球離我遠點


相比較時代,易中天與90年代的武大是格格不入的。

那時,大多教授喜歡去看論文、搬論文、用論文換取金錢、經驗提升和職稱升級...

補兵(招生)、推塔(考職稱)ing...

老易的路線比較野,一上場就去野區萎縮發育,而打野是定給老校長劉玉棟的。

從團隊協作上講,

老易是搶了校長的發育期的....


互聯網的這些事兒


天道告訴你:易中天出生近代士家,祖籍湖南汨羅,上世紀四十年代長沙湘雅醫院,幼時隨家遷住武漢,在武漢長大,後到新疆下鄉,考入武大古代文學研究生畢業留校,頗有學術,然不得其志,後與廈門大學互和調入,始隨心,上中央電視十臺百家講壇言三國出名國內,收頗豐。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