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修辭立誠,乃致良知?

迷迭香Love


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如同中華民族的古人那樣強調個人的修為的。而格物致知就是最好的解釋。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至知。”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於是宋,元,明,清以及後世的儒家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理學",其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研究理學的學者稱為“理學家”。理學家們認為"理"是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名字也不盡相同,如天、道、上帝等),而且它是善的,它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紛擾擾縱橫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因此,如果不能抑制私慾的膨脹,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賢(儒家最高修為者,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身,進而保持人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融"人慾"於天理之中(不是"滅人慾")。理學家還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哲學上定義為客觀唯心主義。

另一派則是以王守仁領銜的"心學"。王守仁認為,心是宇宙的本源,“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哲學上定義為主觀唯心主義。王守仁還作有"四句詩"來教化: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簡而言之,朱熹們認為,若要"致知",必先"尋理"(天理);而王守仁們則認為,若要"致知",必須尋求"內心"的力量。


石頭521


《周易》乾文言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此語是針對乾九三爻辭而言。九三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九三處下卦上位之極,能整日自強不息(乾乾),至夜晚也不懈而心懷憂懼,有所警惕,所以沒有災害(無咎);就好比有功業可居,是因為意誠真實,不作虛飾浮文所致,懂得事物將發展至某種程度,就達到某種程度,相近就沒差別;知道最終結果就促成這個結果,就可以保全道義。所以文言繼續解釋曰:“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在六爻位序上,九三處兇位,因在下卦之極,位極易反,故兇;能無咎,就在於有乾乾之志,厲咎夕惕,所以無咎。意圖明確而不虛浮,以至達到天賦的道德觀念;這就是“修辭立誠,乃至良知”的意思。


正道行953554


修辭者,以能精確表達心之所想為目的,所謂辭達而已。然通常情況,人雖有所想,可是含混不清,緣於內心之智慧照見不明,如此自然不能表達清楚。

故人要表達明白,必需於內在照見明白。另外,在致力尋求恰當表達之時,有助於引導自己更清楚的照見。如此一旦靈光乍現,找到合適之說明內在認識之語言了,如此也就讓自己的照見變得清楚了。

故人要開發內在心性之光明,可以從精確表達入手,如此而訓練內在照見之能力。如此日久,必可發揚心性之光明,圓滿內在之良知。

所謂誠者,可理解為實事求是。及能修辭以達到精確表達時,自是讓自己的表達與事實無二分別,故說立誠。而如此之過程又能訓練自己內在照見能力,發揮心性之光明,故而說,修辭立誠,乃至良知。

再者,及人能精確表達自己之理解時,自然有助於內在智慧生髮,如此而讓自己產生新的見解。由此,可以對修辭立誠,乃至良知,有一番新的理解和體會。

良知者,可理解為心性之光明,也可理解為智慧之認識。故及心性照見能力提升了,或者有了新的智慧理解了,均可認為於良知開發上有了進步。

其實,對於這句話,只是尋求文字層面的理解意義有限。需要自己能夠切實去實踐,如此而讓自己有真實的體會,進而自然實現與這句話的印證,如此方讓自己有真正的收穫。否則,自己難以真正進入這句話背後的境界體驗中。


本然同在


修辭立誠,來源於易傳。易經是群經之首,深得儒家追捧。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士的座右銘,由此可見,修辭立誠的深意。要立言,先要立德,立功。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這個誠字,代表的是真,實,誠。文章不能譁眾取寵,假大空,言過其實。

王陽明的致良知有其特殊含義。知善知惡,是良知,要求文章愛憎分明,觀點明確。良知發自於心,文章應當發自於心,真情實意,產生心靈的共鳴。致良知還代表著知行合一,文章應當有實用價值,不能言之無物。

修辭立誠,乃致良知,說明文章不僅是給別人看,也是給自己看。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這種見解,至今對做文章還有指導意義。


老梁139490047


如何理解:修辭立誠,乃致良知?

回答

這是古人們對文化和良知相互統一的概括,修德立身,知心立命,學習根蒂的總結。

人最應該擁有的良知,不管聰明和愚昧,都應該擁有誠信和立身修德這個根基,之後才能去為人處世。

中華文化集中表現:

古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一代又一代學文化人的精雕細刻,精工細作的加工;

老子說:【我恆有三葆,持而寶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代又一代有良知文化人,德藝雙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德學兼修;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一代又一代以文濟世文化人,開萬世師表,垂青史留名;

讓中華文化厚植於社會的土壤裡。誠心靜氣,向學修命,文達天下。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王明陽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即然這句教是對"良知"這個詞的解釋,那麼寫文章除了"修辭",最重要還是"立誠",就是寫"真話",不是寫"好話"。


隴西當光


修辭立誠,乃致良知。修辭,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立誠,即:建立誠信。良知,即:人天賦的善良本性和道德觀念。總的來說,就是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修飾要建立在誠信上,要有道德,有良心。對文字、詞句、語言表達的修飾,要準確、鮮明生動有力。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誠信和說服力,文章才能讓人相信,這樣的文章才是有道德和善良的。


蟬翼下的精靈


誠意是聖門教人第一義,人能真誠的面對自己,是對自己負責任的開始,是人生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起點。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欺騙自己,活在自己編織的夢裡,不願意出來。當夢境破滅的時候,我們還會編織新的夢境。

如果我們真誠地面對自己,就會發現,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夢境之中。打破夢境,是勇氣,更是智慧。



國學紫薇


修辭立誠,要義有兩條,首先是指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不發空論。而且言為心聲,不作偽辭。廣義說,就是佛教所說的,身口意合一,合一就是致良知。


施鈺坤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寫文章幹什麼首先要有那個誠心誠意,也就是手要有那個持之以恆完成的決心,然後你要是按照你的意願決心堅持下來了,也就是到了完成了你所想要寫的東西和要做的事情的時候,才會知道自己原來堅持的意義所在,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